《素靈微蘊》~ 卷三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2)

1. 腸澼解

西山平素尚儉,量腹而食,度身而衣,病不服藥,已至危劇。診之尚可救挽,而自分不起,意欲勿藥。謂半月以來,神魂迷離,精魄荒散,竊覺病勢已革,盧扁復生,恐難為力。君且莫喧,以擾余心。僕與西山童稚交善,解而慰之曰:今盧扁在此,公未見知耳。若得靈藥一匙,即可返魂,勿恐。

用燥土溫中、行閼散滯、清膽達木之方,強而飲之。一服而差,遂不再服。

月餘扶杖而行,善飢善後,食入俄頃即下,問何以故?僕聞語大笑:公少服藥數劑,此成洞風矣。《史·倉公傳》:陽虛侯相趙章、齊淳于司馬,皆嘗病此,公脾土未調,土鬱風旺,疏泄水穀,腸胃空洞,風木不達,中氣難復也。

問:此可無患恐之?曰:趙章之病,倉公以為法五日死,公尚無子,那可惜此小費,為後世嗤耶!曰:淳于司馬何以不死?吾命在天,不在吾子之手!言之再四不聽,如此數月,後竟無恙,但右手戰麻,寫字艱難,每為考試所苦,終不服藥也。

白話文:

腸澼解

西山人一向節儉,飲食只吃適當的量,穿衣也僅求保暖,生病從不服藥,導致病情加重到危險的地步。診斷後認為還能救治,但他自覺難以康復,打算放棄治療。他說這半個月來精神恍惚、意識混亂,暗自覺得病勢已無法輓回,即使扁鵲再世恐也無能為力,並勸旁人不要打擾他。

我與西山自幼交好,便安慰他說:「如今扁鵲就在眼前,只是您尚未察覺。只要一碗藥湯,就能讓您轉危為安,無須憂懼。」

於是我開了一帖溫補脾胃、疏通滯氣、調理肝膽的方子,強迫他喝下。一劑見效後,他便不肯再服藥。

一個多月後,他雖能拄拐行走,卻容易飢餓且食後不久即排便。他問我原因,我聽了大笑:「您當初若肯多服幾帖藥,就不會形成『洞風』之症了。《史記·倉公傳》記載,陽虛侯的丞相趙章、齊國淳於司馬都曾患此病。您脾胃虛弱、氣滯風盛,導致消化異常、腸胃功能低下,肝氣不暢,中氣難以恢復。」

他問:「這病是否無需擔憂?」我回答:「趙章的病情,倉公預測五日內必死,可您連子嗣都沒有,何必吝嗇這點藥錢,讓後人恥笑?」他又問:「那淳於司馬為何沒死?」並堅持認為生死在天,不在醫者手中。我再三勸說無效,幾個月後他竟自行康復,唯右手顫抖麻木、書寫困難,每逢考試便困擾不已,卻始終拒絕服藥。

2. 脾胃解

業師於子蘧,司鐸金鄉,錄證來問:自來飲食不多,今止三分之一,稍多即傷食泄利,魚肉絕不思食,食棗數枚即發熱,食柿餅半枚即欲泄,陪客茶多,晚即不寐,不食晚飯十餘年矣。

飲食調適,終日不唾,若晚飲杯酒,略服溫燥,則痰唾黏聯,長如唾絲,睡即涎流,大便成粒,每晚將睡,必思登溷,小便短少,夜醒必溺,五更水穀消化,此時更覺溺多,晨起必渴,飲食亦甘。平素氣稟如是,往時自制加減四君丸,黃耆、白朮、茯苓、橘皮、甘草、當歸,遇脾胃寒濕,便服一二次,甚覺有效。

向來不敢飲酒及食諸燥熱之物,六月食涼粉,霍亂嘔吐並作,八月六日食黍糕半枚,午後省牲,在明倫堂嘔吐原物,自此飯後常覺氣逆欲吐,左脅貼乳,上衝喉下,隱隱似痛,半日食消,方才氣順。服四君丸,發熱面赤,耳後如火,兩眥痠痛,胸腹燥渴,啖黃梨半枚而愈,是後每日啖梨乃安。往日一食便泄,今止大便潤濕,不似從前結若羊矢而已。

吾恐飯後欲吐,將成反胃證,則可慮矣。前時腰痛腿重,此際已愈,但坐臥少久,不能遽起,是老年常景,非關病也。但有還少仙方,自當更妙,但恐不能耳。偶服六味丸,即覺腹中寒滯,服八味三劑後,更覺燥熱,耳後如火。或謂附桂少故,非也,吾臟腑大概寒熱俱不受,須不寒不熱、不燥不濕、平中帶補之劑乃可。

此意與縣中醫士言之,為吾制兔絲丸,服之甚不佳,而四君丸平日最效,今便燥熱不受,大抵漸老漸衰,甚有血虛火起之意。當用何藥治之?人還即寄方來。

詳觀平日舊證:自來飲食不多,漸老漸減,稍多即傷食作泄,此脾氣之弱也。脾為太陰濕土,陽明之燥足以濟太陰之濕,則脾陽升運,水穀消磨,濕旺燥衰,中氣莫運,多食不能消化,故病泄利。肉食更難消磨,過時陳宿,反傷胃氣,是以不思食。食棗生熱者,甘緩之性,善滯中氣,土滯則脾陷而胃逆,胃逆而甲木不降,相火上炎,是以生熱,非大棗之性熱也。食柿餅作泄者,寒敗脾陽也。

茶多不寐者,陽氣收藏則為寐,收藏之權,雖關金水降蟄,而金水降蟄之原,實由戊土之降,茶多滋其土濕,陽明不降,金水失收藏之政,故神魂升泄而不寐也。不食晚飯者,日暮陽衰,不能腐化耳。晚飲杯酒,痰生涎流者,酒助土濕,濕動胃逆,津液堙郁,則化痰涎,下行無路,是以逆行也。

大便成粒,硬若羊矢者,下焦陰旺,腸竅約結,糟粕傳送,不能順下,下而輒閉,蓄積既多,乃復破隘而下,下而又閉,零星續下,不相聯屬,大腸以燥金主令,而手足太陰,濕旺津瘀,但化痰涎,不能下潤大腸,是以燥結成丸,枯澀難下,實非下焦之陽盛也。晚思登溷者,陽衰濕動,肝脾郁陷也。

白話文:

【脾胃解】

我的老師住在子蘧,擔任金鄉的教導工作,寫信來詢問病情:我向來吃的不多,現在食量只剩下過去的三分之一,稍微多吃一點就會消化不良、腹瀉。完全不想吃魚肉,吃幾顆棗子就會發熱,吃半塊柿餅就會想腹瀉。陪客人喝茶喝多了,晚上就睡不著。我已經十幾年不吃晚飯了。

如果飲食調理得當,整天都不會有痰;但如果在晚上喝杯酒,或稍微服用溫燥的藥物,就會痰多黏稠,像絲一樣長,睡覺時還會流口水。大便像顆粒狀,每晚睡前總想上廁所,小便量少,但夜裡醒來一定會上廁所;到五更天食物消化完時,感覺小便更多。早上起床一定會口渴,但飲食還算正常。平常體質就是這樣。以前我自己做過加減的「四君丸」(成分:黃芪、白術、茯苓、橘皮、甘草、當歸),遇到脾胃寒濕時,服用一兩次效果很好。

向來不敢喝酒或吃燥熱的食物,六月天吃涼粉後,上吐下瀉;八月六日吃了半塊黍糕,下午祭祀時在明倫堂吐了出來。從那之後,吃完飯常覺得氣往上衝想吐,左脅靠近乳房的位置有股氣衝上喉嚨下方,隱隱作痛,等半天食物消化才會緩解。服用「四君丸」後,會發熱臉紅、耳後發燙、眼睛酸澀、胸腹燥熱口渴,吃半顆黃梨才好。從那之後,每天吃梨才覺得舒服。以前一吃東西就拉肚子,現在只是大便比較濕軟,不像從前乾硬如羊屎。

我擔心吃完飯想吐,可能變成「反胃」的症狀,這就令人擔憂了。之前腰痛腿重的毛病現在已經好了,但久坐久臥後會一時站不起來,這是老年人的常態,不算生病。如果有「返老還童」的仙方當然更好,但恐怕不現實。偶爾吃「六味丸」會覺得腹部寒涼不適;吃了三劑「八味丸」後更覺得燥熱,耳後發燙。有人說是因為附子、肉桂用太少,其實不是。我的體質大概是寒熱都受不了,需要不寒不熱、不燥不濕、平和中帶點補益的藥才行。

我把這個想法告訴縣里的中醫,他幫我做了「兔絲丸」,吃了效果很差;而平時很有效的「四君丸」,現在吃了也會燥熱不適。大概是年紀大了身體衰退,甚至有血虛火旺的傾向。該用什麼藥治療?等你來時請帶藥方來。

仔細分析老師平常的症狀:一直食量不大,年老後更減少,稍多吃就消化不良腹瀉——這是脾氣虛弱的表現。脾屬太陰濕土,需要陽明的燥氣來調和濕氣,脾氣才能升發運轉、消化食物。如果濕氣盛而燥氣衰,中氣無法運轉,多吃就無法消化,導致腹瀉。肉類更難消化,滯留久了反而傷胃,所以不想吃。吃棗子會發熱,是因為棗的甘味會滯緩中氣,脾濕下陷而胃氣上逆,胃氣上逆連帶肝膽之氣不降,虛火上升才發熱,不是棗子本身燥熱。吃柿餅腹瀉是因為它的寒性會損傷脾陽。

喝茶過多會失眠,是因為睡眠需要陽氣內斂,而陽氣內斂的關鍵在於肺金腎水的沈降,但金水沈降的根本其實是胃氣(戊土)的下降。喝茶加重脾濕,胃氣不降,導致肺腎無法收斂,所以心神浮越而失眠。不吃晚飯是因為傍晚陽氣衰弱,無法消化食物。晚上喝酒會生痰流口水,是因為酒助長濕氣,濕氣促使胃氣上逆,津液停滯就化成痰涎,無法下行只好上逆。

大便顆粒狀、乾硬如羊屎,是因為下焦陰氣偏盛,腸道收縮,糟粕傳送不順,積到一定程度才勉強排出,所以斷斷續續不成形。大腸屬燥金,但脾肺太陰濕氣重,津液不化而變成痰涎,無法滋潤腸道,導致糞便乾結成丸、難以排出——這並非下焦火旺。每晚想上廁所是陽氣衰、濕氣動,肝脾下陷的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