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靈微蘊》~ 卷三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1)

1. 腸澼解

田西山,鄉試旅中飲冷露臥,因病下痢,日百餘次,少腹痛墜,繞臍氣塊如石,數道上攻,左脅更甚,痛叫不已,胸膈若燒,肛門如烙,小便熱澀,氣街大筋突起,跳動鼓指,發手熱氣下於兩股,狀如湯沃,陽縮囊縐,蜷臥膝冷,譫語離魂,不食數日矣。

此其中焦寒濕,上下俱熱。常人胃土右降,則甘飲食,脾土左升,則化水穀,胃降則甲木不逆,脾升則乙木不陷,木氣無郁,故上下衝和,痛脹不生。飲食寒冷,傷其脾陽,不能蒸水化氣,水穀並下,注於二腸,水氣浸淫,脾土濕陷,抑遏乙木,不能升達,肝氣鬱沖,故生痛脹。

木以升泄為性,既不上達,則下決二陰,以泄糞溺,水在二腸,不在膀胱,故小便不開而大便不闔。水去土燥,肝脾升運,泄利自止,脾陽陷敗,寒濕愈增,則泄利不止,遂便膿血。蓋乙木直升,糟粕順下,隧道無阻,故脂血不傷,乙木鬱陷,滯氣梗塞,糟粕不能順行,脂血摧剝,與之俱下,是以作痛。君火胎於乙木,溫氣陷遏,不得上化君火,故生下熱。

濕邪淫蒸,脂血腐化,是以成膿。乙木陷於大腸,沉墜不升,是以後重。久而脂血傷殘,刮跡而去,侵及臟腑,中氣潰敗,是以死也。

陽明以戊土而化燥金,金燥則能收降,故陽明之氣,善於下行,太陰之濕勝其陽明之燥,則脾既下陷,胃亦上逆。胃逆則甲木無下行之路,甲木化氣於相火,相火上炎,是以胸膈煩熱。君相同氣,二火燔騰,心神擾亂,是以譫語。膽木失根,相火鬱升,營血不謐,是以魂離。膽位於左,經絡痞塞,是以結梗,下行無路,是以逆沖而上也。

氣衝者,陽明動脈,在毛際之旁,腿腹之交。陽明之氣,不遂其下行之性,故氣衝,即氣街。郁蓄,而生跳動。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:虛邪之中人也,其著於伏沖之脈,揣之應手而動,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,如湯沃之狀。「痿論」:衝脈者,經脈之海,主滲灌溪谷,與陽明合於宗筋。

陰陽總宗筋之會,會於氣街,而陽明為之長。陽明多氣多血,而衝脈又與諸筋總會陽明之氣街,穴腧充滿,故氣街之動脈常大。伏沖即衝脈之深而在脊者,風寒襲於衝脈,郁其經氣,盛滿莫容,走陽明而歸氣街,是以跳動鼓指也。是其上熱在於少陽,下熱在於厥陰,而上下鬱熱之根,則由己土之濕,土濕之故,則由癸水之寒。

後世庸工以為痢證無寒,不知其熱並不在於中焦,況三焦皆寒、上下無熱者亦復不少,而以硝黃重瀉胃氣,濕寒愈增,輕則生鼓脹之病,重則死矣。大凡新秋病痢,皆暑夏生冷之所傷,俗醫以為暑邪,而用寒攻,無有不誤者也。

治法當瀉土濕而疏木鬱,其熱盛者,涼行其滯,其寒盛者,溫行其結,令其脾燥肝升,凝結通達,瘀清腐掃,脂血調和,則痛墜全瘳,膿血弗下矣。至於歷代醫書痢證諸方,荒唐不經,未足深辨也。

白話文:

腸澼解

田西山在鄉試途中,因飲用冷露並露宿而患病,出現腹瀉症狀,每日瀉下百餘次,小腹疼痛下墜,肚臍周圍有硬如石塊的氣結,多處往上攻竄,尤其左脅更為嚴重,疼痛令人不斷喊叫。胸膈灼熱如火燒,肛門熱痛如烙,小便灼熱不暢,大腿內側的大筋突起並跳動明顯,觸摸時熱氣下竄至兩腿,感覺像熱水澆淋。陰莖萎縮、陰囊皺縮,蜷曲臥床且雙膝冰冷,甚至出現譫語、神志不清,數日無法進食。

這是因為中焦有寒濕,導致上下皆熱。正常人胃氣應當下降才能消化飲食,脾氣應當上升才能運化水穀。若胃氣降則膽氣不逆,脾氣升則肝氣不陷,氣機通暢則無痛脹。然而飲冷傷脾陽,使其無法蒸發水液,水穀直下進入腸道,濕氣阻滯脾氣,使其下陷,肝氣受抑無法升發,因而疼痛腹脹。

肝氣本性應上升疏散,若不能上行,則向下衝擊大小二便,導致瀉痢頻頻。由於水分直入腸道而非膀胱,因此小便不暢而大便失禁。若脾陽繼續下陷,寒濕加重,則腹瀉不止,甚至便膿血。肝氣鬱滯導致腸道堵塞,糞便無法順行,進而剝蝕腸壁脂膜,引發疼痛。肝木鬱熱下迫,化生內熱,濕熱交蒸腐敗血液成膿。肝氣下陷大腸則肛門墜脹,若日久損傷氣血,可能危及性命。

胃屬陽明,主燥金之氣,應能收斂下降。但若脾濕過盛勝過胃燥,則脾陷胃逆。胃氣上逆導致膽氣無路下行,膽火化為相火上炎,造成胸膈灼熱、譫語魂亂。膽經氣機阻滯,尤其左脅痞塞,氣逆上行衝擊。

氣街(腹股溝處的動脈)屬陽明經脈,若陽明氣機不降,此處會跳動明顯。《靈樞》記載,外邪侵襲衝脈時,此脈搏動增強,並有熱氣下竄兩腿。衝脈與陽明經會聚於此,氣血旺盛,故跳動明顯。患者上熱源自膽火,下熱因肝鬱,而根本原因在於脾濕與腎寒。

後世庸醫誤以為痢疾皆屬熱證,不知中焦未必有熱,許多患者實為三焦虛寒而無熱象,若誤用寒涼藥物攻下,反而加重寒濕,輕則腹脹,重則致死。初秋患痢者,多因夏季貪涼飲冷所傷,若誤作暑熱治療,危害甚大。

正確治法應瀉脾濕、疏肝鬱:熱盛者清熱導滯,寒盛者溫散結滯,使脾燥肝升,氣血暢通,則痛脹可癒,膿血自止。至於歷代醫書所載治痢方藥,多有謬誤,不足深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