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靈微蘊》~ 卷三 (6)
卷三 (6)
1. 驚悸解
《素問·厥論》:陰氣起於五指之裡,陽脈者,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,故陰氣盛則從五指至膝上寒,其寒也,不從外,皆從內也。膝臏者,溪谷之會,機關之室,精液之所朝夕也。寒水歸壑,流注關節,故膝臏寒冷,所謂腎有邪而氣流於兩膕也。
治法惟宜燥土。土居二氣之中,以治四維,在陰而陰,在陽而陽,隨四季而遞變。土旺則上清下溫,升左降右,稍助其推遷,而南北互位,東西貿區,靜與陰同閉,動與陽俱開,成然寐,遽然覺,經目而諷於口,過耳而識於心,泰山崩而色不變,迅雷震而心不搖,神宇泰定,諸病俱消矣。
驚悸之證,陽敗土濕,後世庸工,以為陰虧,歸脾、補心諸方,謬妄極矣。夢周平日強記善睡,涉秋病作,服歸脾、六味諸藥,大損眠食,惕然驚悸,通夜不寐。年逾六十,中氣衰弱,而常服滋潤,伐其微陽,神思荒浪,欲作阜落國人,其老矣,何以堪此哉!
《宋書》:謝晦與檀道濟將發滎陽,晦其夕悚動不眠,道濟就寢便熟。何其膽壯如是?是宜瀉濕降逆,以培甲木,甲木根深,自當寵辱不驚。
世之醫士,未窮夢覺之關,神浮於上而散以遠志,陽敗於中而伐以地冬,火滅於下而瀉以梔柏,彼直真夢者矣,何以使夢者之覺乎。悲夫!晉唐而後,世閱人而為世者多矣,但守癊奧之螢燭,不仰天庭之白日,是使長夜杳杳,千秋不寤。己且未覺,而偏能覺人?設遇傷寒少陰善寐之證,又能使人長睡不覺矣,可勝嘆哉!
白話文:
驚悸的解釋
《素問·厥論》提到,陰氣從手指內側開始,陽脈則在膝蓋下方聚集,然後匯聚到膝蓋上方。所以,陰氣旺盛時,會從手指到膝蓋都感到寒冷,這種寒冷不是從外部來的,而是從體內發出的。膝蓋骨是溪谷匯聚之處,也是關節活動的樞紐,是精液朝夕滋養的地方。寒氣像水一樣流到低窪處,注入關節,所以膝蓋會感到寒冷。這就是所謂的腎臟有邪氣,導致氣流向兩腿後側的原因。
治療方法應該以燥土為主。土居於陰陽二氣之間,可以調節四方,在陰的時候表現為陰,在陽的時候表現為陽,隨著四季的變化而變化。土氣旺盛則清氣上升、濁氣下降,左升右降,稍加輔助就能使氣機順暢,南北陰陽互換,東西氣機交融,靜的時候像陰一樣收斂,動的時候像陽一樣舒展,睡眠安穩,醒來後精神飽滿,眼睛看到的能記在心裡,耳朵聽到的能牢記不忘。即使泰山崩塌也能面不改色,即使迅雷震耳也能心不慌亂,心神安定,各種疾病自然消除。
驚悸這種病症,是因為陽氣衰敗、脾土濕氣太重。後世庸醫,認為是陰氣虧虛,使用歸脾湯、補心湯等方劑,實在是太荒謬了。有人平常記憶力很好,睡眠也很好,到了秋天發病,吃了歸脾湯、六味地黃丸之類的藥,反而嚴重損害了睡眠和食慾,整天驚恐不安,徹夜難眠。年紀超過六十歲,中氣衰弱,還長期服用滋補藥,更加損耗了微弱的陽氣,導致神思恍惚,可能會像古代的亡國之人一樣,真是老了也難以承受啊!
《宋書》記載,謝晦和檀道濟將要從滎陽出發,謝晦當晚驚恐不安、無法入睡,而檀道濟卻能安然入睡。他的膽量為什麼這麼大?應該用瀉濕降逆的方法,來培養甲木(肝氣),肝氣強盛,自然就能做到不因榮辱而驚慌。
世上的醫生,沒有徹底了解夢境和清醒的關係,使神氣浮於上面而用遠志來分散,陽氣衰敗於中焦而用地黃、麥冬來伐散,虛火下陷而用梔子、黃柏來瀉火。他們簡直是身處夢中之人,怎麼能讓夢中之人清醒呢?可悲啊!晉唐之後,世上有很多自以為是的人,只守著自己狹隘的見解,像螢火蟲的光芒一樣,而不去仰望太陽的光輝。這樣會使長夜漫漫,千秋難醒。自己都沒搞清楚,又怎麼能讓別人清醒呢?如果遇到傷寒少陰病導致嗜睡的症狀,用這種錯誤的方法,反而會讓人長睡不醒,真是令人嘆息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