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靈微蘊》~ 卷三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6)

1. 驚悸解

《素問·厥論》:陰氣起於五指之裡,陽脈者,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,故陰氣盛則從五指至膝上寒,其寒也,不從外,皆從內也。膝臏者,溪谷之會,機關之室,精液之所朝夕也。寒水歸壑,流注關節,故膝臏寒冷,所謂腎有邪而氣流於兩膕也。

治法惟宜燥土。土居二氣之中,以治四維,在陰而陰,在陽而陽,隨四季而遞變。土旺則上清下溫,升左降右,稍助其推遷,而南北互位,東西貿區,靜與陰同閉,動與陽俱開,成然寐,遽然覺,經目而諷於口,過耳而識於心,泰山崩而色不變,迅雷震而心不搖,神宇泰定,諸病俱消矣。

驚悸之證,陽敗土濕,後世庸工,以為陰虧,歸脾、補心諸方,謬妄極矣。夢周平日強記善睡,涉秋病作,服歸脾、六味諸藥,大損眠食,惕然驚悸,通夜不寐。年逾六十,中氣衰弱,而常服滋潤,伐其微陽,神思荒浪,欲作阜落國人,其老矣,何以堪此哉!

《宋書》:謝晦與檀道濟將發滎陽,晦其夕悚動不眠,道濟就寢便熟。何其膽壯如是?是宜瀉濕降逆,以培甲木,甲木根深,自當寵辱不驚。

世之醫士,未窮夢覺之關,神浮於上而散以遠志,陽敗於中而伐以地冬,火滅於下而瀉以梔柏,彼直真夢者矣,何以使夢者之覺乎。悲夫!晉唐而後,世閱人而為世者多矣,但守癊奧之螢燭,不仰天庭之白日,是使長夜杳杳,千秋不寤。己且未覺,而偏能覺人?設遇傷寒少陰善寐之證,又能使人長睡不覺矣,可勝嘆哉!

白話文:

驚悸解

《素問·厥論》提到:陰氣從五指的內側產生,陽經的脈氣則聚集於膝蓋下方並匯聚於膝蓋上方。因此,當陰氣過盛時,從五指到膝蓋以上會感到寒冷,這種寒意並非來自外部,而是由內而生。膝蓋骨是筋脈溪谷的交會處,也是關節活動的樞紐,體內的精氣在此日夜流動。若寒濕之氣沈積,便會流注關節,導致膝蓋寒冷,此為腎臟邪氣流竄至膝後的現象。

治療之法在於健脾燥濕。脾胃居於陰陽二氣之間,調節四方四時,無論陰陽皆隨季節變化而轉化。若脾胃強健,則上清爽、下溫暖,左升右降,協助氣血運行,使身體平衡。如此,人便能安然入睡、迅速清醒,讀書過目不忘,聞聲銘記於心,面對變故仍能鎮定自若,心神安定,百病自然消退。

驚悸症狀起因於陽氣衰弱、脾胃濕盛,後世庸醫卻誤認為陰虧,濫用歸脾湯、補心丹等方劑,實為大錯。例如夢周平日記憶力強且嗜睡,入秋後發病,服用歸脾湯、六味丸等藥,反而嚴重損害睡眠與食慾,導致驚悸不安、徹夜難眠。年過六十者中氣本虛,若長期服用滋陰藥物,更損陽氣,致使精神恍惚,宛如行屍走肉,年老體衰如何承受?

《宋書》記載:謝晦與檀道濟出征滎陽前夜,謝晦恐懼難眠,檀道濟卻倒頭熟睡。何以膽量懸殊?答案在於瀉濕降逆、穩固肝膽之氣。肝木根基深厚,自然能處變不驚。

當今醫者未明睡眠與覺醒的關鍵,見心神浮散就用遠志,見陽氣虛損便投地黃、麥冬,見虛火下滑反施梔子、黃柏。這類醫師猶如置身夢中,如何喚醒他人?可嘆晉唐以降,世人墨守陳規,如同執螢火微光卻不見天日,致使長夜漫漫,千年不悟。自身尚且昏昧,又何以治病?若遇傷寒少陰嗜睡之症,恐令人長睡不醒,豈不悲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