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靈微蘊》~ 卷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5)

1. 驚悸解

一呼自腎而至肺,一吸自肺而至腎,其息深深,故噴嚏不作。肺氣不降,而皮毛不闔,積鬱莫泄,逆沖鼻竅,鼻竅迫狹,出之不及,故作噴嚏,如藥在炮中,激而為響也。肺氣逆行,橫塞肩脊,故作痛,壅閼頭面,故作腫也。

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也。木陷於左,金逆於右,陰陽之道路塞矣,而不可徒求之左右,必責中氣之虛。胃為陽土,脾為陰土,陽土順降,陰土逆升。脾升則平旦而後乙木左升,胃降則日夕而後辛金右降,木升則陽氣發生而善寤,金降則陽氣收藏而善寐。脾土不升,則木鬱於左而清晝欲寢,胃土不降,則金鬱於右而終夜不睡。

寤寐者,衛氣所司,衛氣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,陽盡則寐,陰盡則寤,隨中氣而出入也。胃土不降,收氣失政,衛氣不得入於陰,常留於陽,留於陽則陽氣盛,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,故目不瞑。陰氣虛者,陰中之陽氣虛,非精血之虧損也。蓋陽動而陰靜,靜則睡,動則醒,衛不入陰,陽泄而失藏,浮動無歸,故不能寐。

孤陰無陽,故曰陰氣虛也。胃土不降,由於太陰之濕,《靈樞·邪客》有半夏秫米之法,半夏降逆,秫米瀉濕,秫米即高粱米,善瀉濕氣。深中病情。仲景而後,此義不傳矣。

肝藏魂,肺藏魄,《靈樞·本神》:隨神往來謂之魂,並精出入謂之魄。以神發於魂,肝之魂生則胎心神,故魂含子氣而知來,精產於魄,肺之魄結則孕腎精,故魄含子氣而藏往。胃土上逆,肺金不降,陰魄浮升,不能並腎精下蟄,故往事遺忘而不藏也。

中氣運轉,脾陽升動,則飲食磨化,濕旺脾郁,飲食不化,故過啖則脹。《子華子》:流水之不腐,以其逝也,水穀陳宿,脾土鬱陷,抑遏乙木,不得發揚,故瘀生酸味。肝氣不達,而時欲發舒,故當臍而跳。中氣不轉,胸腹悶塞,故上噯而下泄也。左乳下者,胃之虛里,《素問·平人氣象》:胃之大絡,名曰虛里,貫膈絡肺,出於左乳下,其動應衣,宗氣泄也。宗氣在胸,降於少腹,平人喘息,動見少腹者,宗氣之升降也。

胃氣既逆,肺無降路,宗氣不能下行,故橫衝於虛里,失其收斂降蟄之性,泄而不藏,故曰泄也。此與心下之悸動異委同源,木不得直升,則動在心下,金不得順降,則動在乳下,總緣胃氣之上壅也。肺胃升填,收令莫行,甲木莫由下達,相火渫越,是膝冷髓寒之本。陽衰土濕,再以薄粥助之,故氣滯痰生。

得之日晚濕旺之時,故痰涎愈多。四肢秉氣於胃,脾病不能為胃行氣於四肢,故拘急而生麻。寒水侮土,中氣愈滯,故膝冷則病作。

陽氣春升而秋降,陰氣春降而秋升,一日之中,亦分四時,其陰陽升降,與一歲相同。《靈樞·根結》:發於春夏,陰氣少,陽氣多,發於秋冬,陽氣少,陰氣多。春陽上升,則地下之陰多,故陽升之時,午後陰升而膝冷,秋陽下降,則地下之陽多,故陽降之時,雞鳴陰降而膝冷。

白話文:

《驚悸解》

呼氣從腎到肺,吸氣從肺到腎,氣息深沈,因此不會打噴嚏。若肺氣不降,毛孔不閉,鬱積無處宣洩,逆衝鼻竅,鼻竅狹窄,氣來不及排出,便會打噴嚏,如同藥材在炮中受激而發出聲響。肺氣逆行,橫阻肩背,導致疼痛;壅塞頭面,導致腫脹。

左右是陰陽運行的路徑。若肝木陷於左,肺金逆於右,陰陽的道路便阻塞。問題不在左右,而在於中氣虛弱。胃屬陽土,宜順降;脾屬陰土,宜逆升。脾升則肝木隨之左升,胃降則肺金隨之右降。木升則陽氣生發而清醒,金降則陽氣收斂而安眠。若脾土不升,肝木鬱於左,白天便想睡;胃土不降,肺金鬱於右,便徹夜難眠。

醒睡由衛氣調節,衛氣晝行陽分,夜行陰分,陽盡入睡,陰盡醒來,隨中氣而運行。胃土不降,衛氣無法入陰,滯留陽分,導致陽盛陰虛,因而失眠。此陰虛指陰中之陽氣不足,非精血虧損。陽主動,陰主靜,靜則睡,動則醒。衛氣不入陰,陽氣外洩,浮動無依,故難入睡,此為「陰氣虛」。

胃土不降源於太陰濕盛,《靈樞·邪客》以半夏秫米湯治療,半夏降逆,秫米(高粱)瀉濕,此方精妙,但後世少用。

肝藏魂,肺藏魄。魂隨神往來,魄隨精出入。肝魂滋養心神,故魂能知未來;肺魄孕育腎精,故魄能藏記憶。若胃逆肺不降,魄浮不潛,記憶便無法留存。

中氣運轉,脾陽升則消化正常;若濕盛脾鬱,飲食不化,過食便脹。流水不腐因流動,飲食停滯則脾鬱肝抑,生酸味瘀積。肝氣不暢,時欲舒發,故臍周跳動。中氣停滯,胸腹悶塞,則上打嗝下腹瀉。左乳下為胃之「虛里」,宗氣由此升降。胃逆肺不降,宗氣橫衝虛里,失去收斂,形成「宗氣洩」,與心下的悸動同源,皆因胃氣壅滯。

肺胃上逆,收斂失常,膽木不降,相火浮越,導致膝冷髓寒。陽虛濕盛,再喝稀粥助濕,痰濕更甚。傍晚濕氣重時痰涎增多。四肢依賴胃氣,脾病無法輸布氣血,故手腳麻。寒水侵脾,中氣滯塞,故膝冷時病發作。

陽氣春升秋降,陰氣春降秋升,一日如四季般陰陽升降。春夏陽多陰少,秋冬陰多陽少。午後陰升膝冷因春陽上升,地下陰多;雞鳴陰降膝冷因秋陽下降,地下陽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