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靈微蘊》~ 卷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4)

1. 驚悸解

陳夢周,患作酸噯氣,頭暈耳鳴,春季膈熱,火升頭痛,手麻驚悸,不寐善忘,左乳下跳動不息,每午後膝冷病作,雞鳴膝溫而輕,平旦膝暖而差。服燥土疏木之藥,飽食甘寢,但胸有火塊,遊移上下左右,時時衝擊微痛,心跳未已。初秋膝冷又發,項脊兩肩作痛,面顴浮腫,噴嚏時來,四肢拘急,心跳連臍,遍身筋脈亦動。八月後睡醒口苦,舌根乾燥,每夜雞鳴,膝冷病作,午後膝溫而輕,日夕膝暖而差。

病來計粒而食,飲啖稍過,脹悶不消,滯氣後泄,略啖瓜果,便覺腹痛,食粥則吐稀痰,晚食更多。

此緣土濕不運,陽氣莫藏。心藏神,腎藏精,人之虛靈善悟者,神之發也,睹記不忘者,精之藏也。而精交於神,神歸於精,則火不上炎,水不下潤,是謂既濟。精不交神,則心神飛越,不能知來,神不歸精,則腎精馳走,不能藏往,此善忘之由也。精根於神,及其右降而為金,則魄具而精生,神根於精,及其左升而為木,則魂成而神化,《子華子》所謂精秉於金火而氣諧於水木也。今火炎於上,則金被其克而不降,水潤於下,則木失其政而不升矣。

木自東昇。《尚書·洪範》:木曰曲直,曲直作酸,曲者,木氣之不直也。木性直遂升達,發榮滋暢,故不作酸,曲折抑鬱,不得直上,則盤塞地下,而克脾土,土困不能消化水穀,故變稼穡甘味,腐而為酸。土主五味,其味為甘,一得木氣賊傷,則甘化而為酸也。以五行之氣,陽降陰升,則水旺而為寒,陽升陰降,則火旺而為熱,陰方升而陽方降,則金旺而為涼,陽方升而陰方降,則木旺而為溫。陽之動,始於溫而盛於暑,陰之靜,始於涼而盛於寒。

物惟溫暖而加覆蓋,氣不宣揚則善酸,方熱既涼已寒,不作此味。譬之釜水,薪火未燃,是水之寒,火燃未沸,是木之溫,爐紅湯沸,是火之熱,薪盡火熄,是金之涼。後世庸工,以酸為熱,豈有鼎沸而羹酸者乎。

悸者,乙木之郁沖,驚者,甲木之浮宕,乙木之枝葉敷舒於上,甲木之根本栽培於下,則驚悸不生。乙木不能直升,枝葉上郁,肝氣振搖則善悸,甲木不能順降,根本下拔,膽氣虛飄則善驚。

頭耳者,少陽膽經之所絡也。甲木下降,則濁氣退藏,上竅清空,甲木上逆,濁氣升塞,故頭暈而耳鳴,甚則壅遏而頭痛也。膽氣上溢則口苦,「奇病論」:肝者,中之將也,取決於膽,咽為之使,此人數謀慮不決,故膽氣上溢而口為之苦。膽木化氣於相火,相火上炎,故作苦也。

相火下蟄則水溫,甲木失根,火泄水寒,是以膝冷。相火逆升,是以膈熱。甲木衝擊,是以胸痛也。

金自西降。《尚書·洪範》:金曰從革,從革作辛,革者,金氣之不從也。金性從順降斂,清涼肅靜,故不作辛,革礙郁遏,不得從下,上被火刑,則生辛味。肺主氣而司皮毛,肺氣鬱升,收令不遂,皮毛疏泄,感襲風寒,則生嚏噴。以肺主呼吸,而呼吸之氣,直達腎水,故腎水之中,亦有肺氣,越人八難所謂腎間動氣,呼吸之門也。吸隨陰入,呼因陽出,肺心為陽,腎肝為陰,四難:呼出心與肺,吸入腎與肝。

白話文:

陳夢周
患有胃酸逆流、打嗝、頭暈耳鳴。春天時感到胸口灼熱,火氣上衝導致頭痛,手部麻木、容易受驚嚇心悸,失眠健忘,左乳下方持續跳動,每到午後膝蓋發冷症狀加劇,雞鳴時分(凌晨1-3點)膝蓋回暖症狀減輕,天亮時膝蓋溫暖症狀消失。服用健脾疏肝的藥物後,食慾睡眠改善,但胸口仍有一團火氣,游移不定且偶有輕微刺痛,心悸仍未停止。入秋後膝蓋發冷症狀復發,頸部脊椎與兩肩疼痛,臉頰浮腫,時常打噴嚏,四肢僵硬,心悸連帶肚臍跳動,全身筋脈也感到抽動。八月後醒來時口苦,舌根乾燥,每夜雞鳴時分膝蓋發冷症狀加劇,午後膝蓋回暖減輕,傍晚膝蓋溫暖症狀消失。
發病時必須嚴格控制食量,稍微多吃就腹脹不消化,滯氣後轉為腹瀉,吃少量瓜果就會腹痛,喝粥會吐出稀痰,晚餐後更明顯。

病因
這是由於脾土濕滯運化失常,陽氣無法歸藏。心藏神,腎藏精,人的靈性悟性來自心神,記憶力則賴腎精。當精與神交互作用,神回歸於精,則心火不上炎,腎水不下滂,達到水火既濟。若精不養神,則心神渙散無法預判;神不歸精,則腎精流失難以記憶,此為健忘緣由。精以神為根基,其氣右降化為金則生成魄與精;神以精為根基,其氣左升化為木則形成魂與神,如《子華子》所述「精秉金火之氣而與水木相諧」。現今火氣上炎使金氣受克不降,水氣下滂令木氣失序不升。

木氣病理
木氣本應東方升起。《尚書·洪範》雲:「木曰曲直,曲直作酸」,曲即是木氣不順暢。木性本應舒展上升,若受壓抑無法直上,便會盤踞中焦剋制脾土。脾土受困無法消化,致使食物甘味腐敗轉酸(脾主甘味,受木克則甘變酸)。五行之氣中,陽降陰升則水旺生寒,陽升陰降則火旺生熱;陰將升陽將降則金旺生涼,陽將升陰將降則木旺生溫。陽氣運行始於溫而極於暑,陰氣靜止始於涼而極於寒。
物品因保溫覆蓋導致通氣不良才會發酸,已涼或已寒之物不生酸味。好比鍋中水:未燒火時屬水性寒,點火未沸屬木性溫,沸騰時屬火性熱,熄火後屬金性涼。後世庸醫誤認酸味屬熱,豈有沸騰湯羹會發酸之理?

驚悸機制
心悸緣於肝木(乙木)鬱滯衝逆,驚恐來自膽木(甲木)浮動不安。當肝木枝葉(乙木)能舒展於上,膽木根基(甲木)能安穩於下,則不生驚悸。若肝木無法直升致氣鬱上焦,則肝氣震顫易心悸;膽木不能順降導致根基不穩,則膽氣虛浮易受驚。

頭耳症狀
頭部耳部為足少陽膽經循行處。膽木(甲木)正常下降則濁氣內藏,上竅清朗;若上逆則濁氣壅塞,產生頭暈耳鳴,嚴重時堵塞致頭痛。膽氣上溢則口苦,《奇病論》雲:「肝者將軍之官,決斷出於膽,咽喉為其使。」此人因思慮不決致膽氣上溢而口苦。膽木化生相火,相火上炎故產生苦味。

膝冷與胸熱
相火下潛則腎水溫暖,膽木(甲木)失根會使相火外洩導致腎水寒涼,故膝蓋發冷;相火上逆則胸口灼熱;膽木衝擊經絡故胸部疼痛。

金氣病理
金氣本應西方沈降。《尚書·洪範》雲:「金曰從革,從革作辛」,革即是金氣不順從。金性本應清肅下降,若受阻滯不得降,反被火氣煎煉則生辛味。肺主氣司皮毛,肺氣鬱升使收斂功能失調,皮毛疏漏易感風寒而打噴嚏。因肺司呼吸直達腎水,故腎水中亦含肺氣,即《難經·八難》所謂「腎間動氣為呼吸之門」。吸氣隨陰氣入內(腎肝屬陰),呼氣因陽氣外出(心肺屬陽),《難經·四難》雲:「呼出心與肺,吸入腎與肝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