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靈微蘊》~ 卷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3)

1. 吐血解

陽衰土濕,水穀不消,而食寒飲冷,愈難腐化,中焦壅滿,肺胃更逆,故血來倍多。風閉皮毛,肺腑郁閼,故嗽喘增加而血來益甚。肺氣堙瘀,津液凝結,故痰涎淫生。陽氣靜藏則為寐,肺胃不降,陽氣升泄,蟄藏失政,故夜不成寐。膽火虛浮,不根於水,心神浮散,不藏於精,故善驚而善忘。

君相皆升,寒水獨沉,腎志淪陷,是以恐也。脾胃凝滯,中氣不能四達,故經絡閉塞而為麻,緣衛氣壅塞,郁衝於汗孔之中,不得暢行,故籟籟麻生,如萬針錯雜而攢簇也。陽氣下降,先至右足,陽氣不降,經脈淤滯,故右腳腫痛,營衛梗阻,故鬱而生熱。不降於足,而逆沖頭上,故頭痛也。

總之,中氣不運,則升降之源塞,故火炎於上,水流於下,木陷於左,金逆於右,而四維皆病。

法宜補中而燥土,升陷而降逆,陽回濕去,穀神來蘇,中樞已運,四維自旋,隨推而轉,因蕩而還,水火金木,皆得其處,而安其常。然後陰營其臟,陽固其腑,氣充而不盈,血滿而不溢,鱗飛羽伏,各復其太和之天已。

叔玉病失血年餘,已數十日不臥。自來醫方,失血、遺精、驚悸、嗽喘,皆用清潤之法,未有知其陽虧濕旺者,百不一生,千秋不悟,既非徹識,安能洞詳。用燥土降逆、溫中清上之品,茯苓、甘草、半夏、乾薑、丹皮、牡蠣、桂枝、白芍,月餘病愈。

庸工誤解本草,謂血證最忌半夏,由其不知醫理也。

白話文:

《吐血解析》

當人體陽氣衰弱、脾胃濕氣過重時,食物和水液難以消化,若再攝入生冷飲食,更會加重腸胃負擔,導致中焦脹滿,肺胃之氣上逆,因而吐血症狀加劇。若風寒閉塞毛孔,肺部氣機鬱滯,則咳嗽氣喘加劇,吐血更甚。肺氣阻塞,津液凝結成痰,痰涎增多。

陽氣應在夜間潛藏以助睡眠,若肺胃之氣不降,陽氣外洩,無法安穩蟄藏,便會導致失眠。膽火虛浮不固,無法與腎水相濟,心神遊移不定,精氣無法內守,因而容易驚慌健忘。

若心火與膽火皆上炎,而腎水獨自下陷,腎志衰微,便會產生恐懼感。脾胃氣滯,中焦氣血無法通達四肢,經絡阻塞而出現麻木,因衛氣鬱塞,衝擊毛孔而無法暢行,故感覺如萬針穿刺般麻痛。陽氣本應下降至右足,若無法下行,經脈淤滯,右腳便會腫痛;營衛之氣阻滯,鬱而化熱。若陽氣不降,反而上沖頭部,則引發頭痛。

總而言之,若中焦氣機不運轉,人體升降功能受阻,火氣上炎、水濕下流、肝氣陷於左、肺氣逆於右,四維失衡,百病叢生。

治療應以補益中氣、燥化脾濕為主,升提下陷之氣、降逆上沖之火,待陽氣恢復、濕氣消退,脾胃功能復甦,中樞運轉正常,四維自然歸位。氣血調和後,陰能滋養臟腑,陽能固護六腑,氣血充盈但不泛濫,身體各司其職,恢復平衡狀態。

叔玉患吐血一年多,連續數十日無法入睡。歷來醫治吐血、遺精、驚悸、咳嗽等症,多使用清潤之法,卻無人知曉此病因陽虛濕盛所致,以致誤治者百無一生,千年不解。若非透徹醫理,何能詳盡診斷?後以燥濕降逆、溫中清上之方,如茯苓、甘草、半夏、乾薑、丹皮、牡蠣、桂枝、白芍等調治,月餘即痊癒。

庸醫誤解藥性,認為血證忌用半夏,實因不通醫理之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