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靈微蘊》~ 卷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)

1. 齁喘解

齁證即傷風之重者。感冒之初,內有飲食,外有風寒,法宜理中而兼發表。表解後,溫燥水土,絕其寒濕之根。蓋飲食未消,感襲風寒,濕土堙瘀,肺氣不降,風閉皮毛,內郁莫泄,表裡皆病,故內外兼醫。

彥威病,用燥土疏木、溫中降濁之劑,茯苓、甘草、乾薑、細辛、橘皮、半夏、桂枝、砂仁,十餘劑,不再作。

白話文:

齁喘解

齁證(喘鳴症)其實就是比較嚴重的傷風。在感冒初期,體內有飲食積滯,外部又受風寒侵襲,治療方法應以調理脾胃為主,兼顧解表發汗。等外感症狀解除後,再溫補脾腎、燥化水濕,徹底斷絕寒濕的根源。

這是因為飲食未消化時又受風寒,導致濕氣鬱滯中焦,肺氣無法正常下降,加上風寒閉塞皮毛,體內鬱熱無從宣散,表裡皆受影響,所以治療需兼顧內外。

彥威患病時,使用燥濕健脾、疏肝溫中、降濁化痰的方劑,包含茯苓、甘草、乾薑、細辛、橘皮、半夏、桂枝、砂仁等藥材,服用十幾劑後,症狀便不再發作。

2. 吐血解

錢叔玉,初秋農事過勞,痰嗽唾血,紫黑成塊,一吐數碗,吐之不及,上溢鼻孔,肌膚生麻,頭痛寒熱,渴燥食減,出汗遺精,驚恐善忘,通夜不瞑,胸腹滯痛,氣逆作喘,朝夕倚枕側坐,身欹血遂上湧,天寒風冷,或飲食稍涼,吐血更甚,右腳熱腫作痛,大便溏滑。

此緣中焦陽敗,水陷火飛。肺主氣,肝主血,而氣根於心,血原於腎。《管子》:南方曰日,其氣為熱,熱生火與氣,北方曰月,其氣為寒,寒生水與血。心火清降,則化肺氣,腎水溫升,則化肝血。血升而化火,故水不下注,氣降而化水,故火不上炎。氣降而不至於陷泄者,血溫而升之也,血升而不至於逆流者,氣清而降之也。

水木不能溫升,則下病遺泄,火金不能清降,則上病吐血,理有固然,不足怪也。

水陷火飛,是謂未濟,而交濟水火,其職在中。中者,四維之樞也,中氣運則脾升而胃降,脾土左升,肝血上行,而化心火,陽氣發生,故精不下走,胃土右降,肺氣下行,而化腎水,陰氣收斂,故血不上溢,《子華子》所謂上水而下火,二氣升降,以相濟也。中氣不運,肝脾下陷而肺胃上逆,水火分離,冰炭不交,此遺精吐血之原也。

後世庸工,於亡血失精之理,茫乎不解,或用清涼,或事斂澀,陽敗土鬱,中氣不轉,火愈飛而水愈陷,是拯溺而錘之以石,救火而投之以薪也,不極不止耳。

氣藏於金,血藏於木,而溯厥由來,總化於土。以水穀入胃,中氣健旺,泌糟粕而蒸津液,化其精微,上注於肺,肺氣宣揚而灑布之。剽悍者,化而為陽,行於脈外,命曰衛氣,《靈樞·決氣》:上焦開發,宣五穀味,熏膚,充身,澤毛,若霧露之溉,是謂氣也。氣者,水之源也。

精專者,化而為陰,行於脈中,命曰營血,《靈樞·決氣》: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;是謂血也。血者,火之本也。勞苦動其中氣,絡脈傷則血溢,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:卒然多食飲則腸滿,起居不節,用力過度則絡脈傷,陰絡傷則血內溢,血內溢則後血,陽絡傷則血外溢,血外溢則衄血。中氣未敗,一衄即止,中氣虧敗,肺胃常逆,則血之上溢,遂成熟路,是以橫流不已。

衄出於鼻,來自肺臟,吐出於口,來自胃腑,血之別道上溢者,來歷不同,而其由於肺胃之不降一也。其一溢而即吐者,血色紅鮮,其離經瘀停,陳宿腐敗,而後吐者,則成塊而紫黑也。

肺氣下降,而生腎水,而腎水之中,又含肺氣,越人八難所謂腎間動氣,呼吸之門也。平人呼則氣升於肺金,吸則氣降於腎水,息息歸根,故嗽喘不作。胃土上逆,肺失收降之令,氣不歸水,而胸膈壅遏,故沖激而生嗽喘也。肺胃不降,則膽火不得下行,金火燔蒸,故發熱汗出,而風寒外束,衛氣不達,是以惡寒。

白話文:

《吐血解》

錢叔玉,初秋時因農務過度勞累,引發痰咳吐血,血色紫黑成塊,一次吐出好幾碗,甚至來不及吐就從鼻孔溢出。皮膚發麻,頭痛畏寒發熱,口渴煩躁,食慾減退,出汗遺精,容易受驚、健忘,整夜無法入睡,胸腹悶痛,氣逆喘促,日夜只能倚靠枕頭側坐,身體一歪斜就吐血加劇。天氣寒冷或飲食稍涼,吐血更嚴重,右腳發熱腫痛,大便稀溏。

病因在於中焦陽氣衰弱,腎水下陷而心火上炎。肺主氣,肝主血,而氣的根本在於心,血的根源在於腎。《管子》提到:南方屬陽,其氣為熱,熱生火與氣;北方屬陰,其氣為寒,寒生水與血。心火清涼下降則化為肺氣,腎水溫煦上升則化為肝血。血上升轉化為火,故水不下注;氣下降轉化為水,故火不上炎。氣能降而不致下陷,是因血溫而升提;血能升而不致逆流,是因氣清肅下降。

若腎水肝木不能溫升,則下焦出現遺精;心火肺金不能清降,則上焦出現吐血。此乃自然之理,不足為奇。

腎水下陷、心火上炎即“未濟”(失衡),而調和水火的關鍵在於中焦脾胃。中氣運轉則脾升胃降:脾土左升使肝血上行化為心火,陽氣生發則精不遺洩;胃土右降使肺氣下行化為腎水,陰氣收斂則血不上溢。正如《子華子》所言“上水而下火”,陰陽二氣升降相濟。若中氣不運,肝脾下陷、肺胃上逆,導致水火分離、寒熱不交,便是遺精吐血的根源。

後世庸醫不懂失血遺精的原理,或濫用寒涼藥,或強行收斂,反使陽氣愈衰、中氣滯塞,心火更亢而腎水更陷,如同救人溺水反綁石頭,救火反添柴薪,只會加重病情。

氣藏於肺金,血藏於肝木,但追本溯源皆由脾胃化生。飲食入胃後,中氣健旺則分濾糟粕、蒸化津液,精微上輸於肺,經肺氣宣發輸布。其中剽悍部分化為衛氣(行於脈外),如《靈樞·決氣》所述:“上焦開發,宣五穀味,熏膚充身,澤毛若霧露”,此即“氣”——水的源頭;精純部分化為營血(行於脈中),如《靈樞·決氣》所言:“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”,此即“血”——火的根本。

勞苦損傷中氣,絡脈受傷則血溢。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指出:暴飲暴食致腸滿,或過度勞累傷絡脈,陰絡傷則便血,陽絡傷則衄血。中氣未衰時,出血可自止;若中氣虧敗,肺胃長期上逆,血上溢成常態,故吐血不止。

鼻衄血來自肺,嘔吐血來自胃,但二者皆因肺胃不降。血溢出即吐則色鮮紅;若瘀滯停留、腐敗後再吐,則成紫黑血塊。

肺氣下降生腎水,而腎水中又含肺氣(如《難經·八難》稱“腎間動氣,呼吸之門”)。健康人呼氣時氣升於肺,吸氣時氣降於腎,氣息歸根,故無咳喘。胃土上逆使肺失肅降,氣不歸腎,胸膈壅塞而衝激咳喘。肺胃不降則膽火不下行,肺金與膽火熏蒸,故發熱汗出;若風寒外束、衛氣不暢,則惡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