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靈微蘊》~ 卷三 (1)
卷三 (1)
1. 卷三
2. 齁喘解
趙彥威,病齁喘,秋冬病作,嚏噴涕流,壅嗽發喘,咽喉閉塞,呼吸不通,腹脹嘔吐,得後泄失氣稍差,脹微則病發略減。少時素患鼻淵。二十餘歲,初秋晚食後偶因驚恐,遂成此病,自是不敢晚飯。嗣後凡夜被風寒,或晝逢陰雨,或日炅飽啖,其病即發,發則二三日,或八九日、二十餘日方愈。病十二年矣。
此其素稟肺氣不清。肺旺於秋,主皮毛而司收斂,肺氣清降,則皮毛緻密,風寒不傷。肺氣鬱升,皮毛蒸泄,涼風一襲,腠理閉斂,肺氣膹塞,逆沖鼻竅,鼻竅窄狹,奔氣迫促,出之不及,故嚏噴而下,如陽郁陰中,激而為雷。肺氣遏阻,爰生嗽喘。津液堙瘀,乃化痰涕。
此肺氣上逆之病也,而肺逆之原,則在於胃。脾以太陰而主升,胃以陽明而主降,「經脈別論」: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是脾之升也,「逆調論」:胃者,六腑之海,其氣下行,是胃之降也。蓋脾以陰體而抱陽氣,陽動則升,胃以陽體而含陰精,陰靜則降,脾升則肝氣亦升,故乙木不陷,胃降則肺氣亦降,故辛金不逆,胃氣不降,肺無下行之路,是以逆也。
肺胃不降,病在上焦,而究其根本,則緣中氣之虛。中氣者,陰陽升降之樞軸也。蓋太陰以濕土主令,陽明從燥金化氣,中氣在太陰陽明之間,和平無虧,則陰不偏盛而陽不偏衰,燥不偏虛而濕不偏長,故脾胃轉運,升降無阻。中氣虛損,陰旺濕滋,堙郁不運,則脾不上升而清氣常陷,胃不下降而濁氣常逆,自然之理也。
飲食入胃,脾土溫燥,而後能化。陰盛土濕,水穀不消,中焦壅滿,是以作脹。脹則脾氣更陷而胃氣更逆,一遭風寒,閉其皮毛,肺氣鬱遏,內無下達之路,外無升泄之孔,是以沖逆咽喉,而病嗽喘。雨降則濕動,日暮則陰隆,病所以發也。日昃陽衰,陰停不化,中氣一郁,舊證立作,故不敢晚飯也。
吐泄去其陳宿,中脘沖虛,升降續復,故病差也。是其虛在中氣,而其起病之時,則因木邪,以五情之發,在腎為恐,在膽為驚。膽以甲木而化相火,隨戊土下行而溫癸水,相火蟄於癸水之中,腎水溫暖則不恐,膽木根深則不驚。平日濕旺胃逆,相火之下蟄不秘,一遇非常之事,動其神志,膽木上拔而驚生,腎水下淪而恐作。己土侮於寒水,故脾氣下陷,戊土賊於甲木,故胃氣上逆。
初因驚恐而病成者,其故如是。「奇病論」:驚則氣上,「舉痛論」:恐則氣下,上下反常,故升降倒置,此致病之原委也。
法當治中以培升降之用,燥土而撥轉運之機,所謂發千鉤之彎者,由一寸之機,轉萬斛之舟者,由一樳之木也。
南齊·褚澄有言:上病治下。凡病水火分離,下寒上熱,不清心火,而溫腎水,較之庸工,頗為得矣,而總不如治中。中者,坎陽離陰交媾之媒,此義得之《靈》、《素》,讀唐宋以後書,未易生茲妙悟也。
白話文:
趙彥威患有氣喘病,每逢秋冬季節便會發作。症狀包括打噴嚏、流鼻水、咳嗽氣喘、咽喉阻塞呼吸困難、腹脹嘔吐,排氣或腹瀉後症狀稍減,腹脹減輕時病情也會略為好轉。年輕時曾患慢性鼻竇炎。二十多歲時,初秋傍晚飯後因受驚嚇而引發此病,從此不敢再吃晚餐。之後只要夜間受風寒、白天遇陰雨或白天吃得過飽就會發病,發作期短則兩三天,長則八九天甚至二十多天才會痊癒。這病已纏身十二年之久。
病因在於他先天肺氣失調。肺部主掌秋季運作,負責皮膚毛孔與氣機收斂。若肺氣清肅下降,毛孔便會緊密,風寒難以侵襲;反之肺氣鬱結上升,毛孔開洩,遇涼風侵襲時毛孔突然緊閉,導致肺氣壅塞上衝鼻腔。由於鼻腔狹窄,急促氣流無法順利排出,便引發噴嚏,就像烏雲中的陽氣激蕩產生雷鳴。肺氣受阻便生咳喘,體液滯留則形成痰涕。
這雖是肺氣上逆的病徵,但根源其實在於胃部機能。脾屬太陰主升清,胃屬陽明主降濁。《經脈別論》提到脾氣散布精微上輸於肺,即脾的升清功能;《逆調論》則說胃是六腑之海,其氣宜降。脾為陰臟而含陽氣,陽氣動則上升;胃為陽腑而存陰精,陰氣靜則下降。脾升則肝氣隨之上升(乙木不陷),胃降則肺氣隨之下降(辛金不逆)。若胃氣不降,肺氣就失去下行通道而導致上逆。
雖然肺胃不降的病狀顯現在上焦,但根本原因在於中氣虛弱。中氣是陰陽升降的樞紐。太陰濕土主令,陽明燥金化氣,中氣平衡時,陰陽燥濕皆無偏盛,脾胃運化自然通暢無阻。若中氣虛損,陰濕過盛滯塞不運,就會導致脾不升清(清氣下陷)、胃不降濁(濁氣上逆)。
飲食入胃後需脾土溫燥才能消化。陰寒濕盛時水穀不化,中焦壅滯便會腹脹,進而加劇脾陷胃逆。此時若受風寒束表,肺氣內不得降、外無從洩,便會上沖咽喉引發咳喘。陰雨天濕氣重、傍晚陰氣盛時容易發病,午後陽衰陰凝時中氣一郁便舊疾復發,因此患者不敢吃晚餐。
嘔吐瀉下能排除積滯,使中焦通暢氣機恢復,故病情緩解。此病根本在於中氣虛弱,但發病誘因與肝膽有關——五志對應中,恐屬腎、驚屬膽。膽屬甲木化相火,本該隨胃土(戊土)下降溫養腎水(癸水)。若平日濕盛胃逆導致相火不藏,遇突發狀況驚擾神志時,膽木上浮而驚、腎水下陷而恐。脾土(己土)受寒水(癸水)反侮則下陷,胃土(戊土)遭膽木(甲木)克制則上逆。
當初因驚恐發病的機制便是如此。《奇病論》指出驚則氣上,《舉痛論》則說恐則氣下,上下氣機反常導致升降逆亂,這就是致病根源。
治療應以健運中氣來恢復升降機能,燥運脾土以復轉化樞紐。好比拉開千鈞強弓的關鍵在於微小扳機,轉動萬斛巨輪的支點在於小小櫓槳。
南齊褚澄曾說:「上病治下。」凡是因水火不交導致下寒上熱的病證,相較於一般醫者清心火的治法,他採用溫腎水的方式已較為高明,但都不如直接調理中焦。中焦如同坎(水)中之陽與離(火)中之陰交融的媒介,這個理論源自《靈樞》《素問》,後世唐宋醫書鮮有此等見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