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靈微蘊》~ 卷二 (8)
卷二 (8)
1. 診法解
寸口四倍,且大且數,名曰溢陰,溢陰為內關,死不治。《靈樞·經脈》:人迎與脈口俱盛四倍以上,名曰關格,關格者,與之短期。《靈樞·五色》:人迎盛堅者,傷於寒,氣口盛堅者,傷於食,以傷食則臟鬱於里,故氣口盛堅,傷寒則經鬱於表,故人迎盛堅也。
但診氣口者,《靈樞·經脈》:經脈者,常不可見也,其虛實也,以氣口知之。緣肺朝百脈,十二經之脈氣,皆朝宗於肺脈。寸口者,脈之大會,一日一夜,脈行五十度,平旦而復會於寸口。肺主氣,經脈之動者,肺氣鼓之也。肺氣行於十二經中,故十二經之盛衰,悉見於寸口,此氣口所以獨為五臟主也。
寸口在魚際之分,關上在太淵之分,尺中在經渠之分,即三部九候論所謂中部天也。「脈要精微論」:尺內兩旁,則季脅也,尺外以候腎,尺裡以候腹。中附上,左外以候肝,內以候膈,右外以候胃,內以候脾,兩關部也。上附上,右外以候肺,內以候胸中,左外以候心,內以候膻中,兩寸部也。
前以候前,後以候後。上竟上者,胸喉中事也,下竟下者,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。關前為陽,關後為陰,陽者主上,陰者主下。凡脈氣上行者,病見於上,脈氣下行者,病見於下。手之三陽,自手走頭,大小腸位居至下而脈則行於至上,故與心肺同候於兩寸。庸醫乃欲候大小腸於兩尺,不通之至!越人十難一脈十變之義,十八難尺寸三部之法,氣口脈法之祖也,下士不解,是以妄作如此。
氣口之中,又有但診尺脈之法,《靈樞》垂「論疾診尺」之篇,曰: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,肉之堅脆,而病形定矣。蓋觀上可以知下,察下可以知上,所謂善調寸者,不待於尺,善調尺者,不待於寸也。
人與天地相參也,天地之氣,四時迭運,人之脈氣,與之息息相應,毫髮不爽,故春之脈升,夏之脈浮,秋之脈降,冬之脈沉。「宣明五氣」:肝脈弦,心脈鉤,脾脈代,肺脈毛,腎脈石。「脈要精微論」:天地之變,陰陽之應,彼春之暖為夏之暑,彼秋之忿為冬之怒。四變之動,脈與之上下,以春應中規,夏應中矩,秋應中衡,冬應中權。
是故冬至四十五日,陽氣微上,陰氣微下,夏至四十五日,陰氣微上,陽氣微下。陰陽有時,與脈為期,期而相失,知脈所分,分之有期,故知死時。微妙在脈,不可不察,察之有紀,從陰陽始,始之有經,從五行生,生之有度,四時為宜。春日浮,如魚之遊在波,夏日在膚,泛泛乎萬物有餘,秋日下膚,蟄蟲將去,冬日在骨,蟄蟲周密,君子居室。
「玉機真臟論」:春脈如弦,春脈者,肝也,東方木也,萬物之所以始生也,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,端直以長,故曰弦。反此者病,其氣來實而強,此謂太過,病在外,其氣來不實而微,此謂不及,病在中。太過則令人善怒,忽忽眩冒而顛疾,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,下則兩脅胠滿。
白話文:
《診法解》:
脈象與疾病:
寸口脈比正常大四倍,又快又強勁,稱為“溢陰”,屬於“內關”病症,預後極差,難以治癒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到:人迎和寸口脈都異常旺盛超過四倍,稱為“關格”,出現這種情況的人壽命將盡。《靈樞·五色》指出:人迎脈強勁是受寒所致,氣口脈強勁則因飲食不當。飲食傷及內臟,導致內部郁結,氣口脈因此顯現強盛;外感寒邪使經絡郁滯於體表,故人迎脈強盛。
寸口脈的重要性:
《靈樞·經脈》認為經脈通常不可見,其虛實可通過寸口脈判斷。因為肺朝百脈,所有經脈的氣血都匯聚於肺脈。寸口是脈氣大會之處,氣血一日一夜循環五十周後,清晨又回歸寸口。肺主氣,經脈的搏動依賴肺氣推動。由於肺氣貫穿十二經脈,所以各經的盛衰都在寸口顯現,這就是寸口能反映五臟狀況的原因。
脈診分部:
寸口位於魚際區域,關上在太淵處,尺中在經渠位置,即《三部九候論》中的“中部天”。《脈要精微論》描述:尺部兩側對應季脅,外側候腎,內側候腹部;關部左側外側候肝,內側候膈,右側外側候胃,內側候脾;寸部右側外側候肺,內側候胸中,左側外側候心,內側候羶中。
脈象上下與疾病:
關前為陽,對應上半身;關後為陰,對應下半身。脈氣上逆則病在上,下趨則病在下。手三陽經從手走頭,大小腸雖位於下焦,其脈氣卻上行,故與心肺同候於寸部。庸醫誤將大小腸候於尺部,實為大謬!扁鵲《難經》中“十難”與“十八難”關於脈象變化和尺寸分部的論述,才是氣口脈法的根源,後世不解此理而妄加改動。
尺脈診法:
《靈樞》專設《論疾診尺》篇,指出通過觀察尺部脈的緩急、大小、滑澀及肌肉狀態即可判斷病情。因為上下互相關聯,精通寸脈者不必依賴尺脈,精通尺脈者亦無須依賴寸脈。
脈象與四時:
人體與天地相應,脈氣隨四季變化:春季脈升,夏季脈浮,秋季脈降,冬季脈沈。《宣明五氣》載:肝脈弦,心脈鈎,脾脈代,肺脈毛,腎脈石。《脈要精微論》提出:陰陽隨天地季節轉化——春溫漸為夏暑,秋肅演為冬寒。脈象隨之起伏:春應圓滑如規,夏應方正如矩,秋應平衡如衡,冬應下沈如權。
冬至後四十五日陽氣漸升陰氣漸降,夏至後四十五日陰氣漸升陽氣漸降。脈象與陰陽消長同步,失調則病症顯形。診脈需遵循陰陽五行與四時規律:春脈如魚游淺波般輕浮,夏脈充盈肌膚,秋脈稍沈如蟲將蟄,冬脈沈伏似蟲深藏。
肝脈特例:
《玉機真臟論》解析春脈(肝脈):肝屬東方木,應萬物生發,正常脈象柔軟滑利而端長,稱“弦脈”。異常表現為:過強為“太過”,主外感病症,易致易怒、眩暈;過弱為“不及”,主內傷,引發胸背痛及脅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