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靈微蘊》~ 卷二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7)

1. 診法解

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:診法常以平旦,陰氣未動,陽氣未散,飲食未進,經脈未盛,絡脈調勻,氣血未亂,故乃可診有過之脈。

上古診有三法,一則三部九候,以診周身,一則氣口人迎,以候陰陽,一則但診氣口,後世之所宗也。「三部九候論」:人有三部,部有三候,三候者,有天有地有人也。上部天,兩額之動脈,足少陽之頷厭。上部地,兩頰之動脈,足陽明之地倉、大迎。上部人,耳前之動脈。

手少陽之和髎。中部天,手太陰也,太淵、經渠,即寸口之動脈。中部地,手陽明也,合谷,在大指次指歧骨之間。中部人,手少陰也。神門,在臂內後廉,掌後銳骨之間。下部天,足厥陰也,五里,在毛際外,羊矢下一寸陷中。女子取太衝,在大指本節後二寸陷中。下部地,足少陰也,太谿,在內踝後,跟骨上陷中。

下部人,足太陰也。箕門,在五里下,魚腹上。胃氣則候於陽明之衝陽,在足跗上,即仲景所謂趺陽也。下部之天以候肝,地以候腎,人以候脾胃之氣。中部之天以候肺,地以候胸中之氣,人以候心。上部之天以候頭角之氣,地以候口齒之氣,人以候耳目之氣。察九候獨小者病,獨大者病,獨疾者病,獨遲者病,獨熱者病,獨寒者病,獨陷下者病,所謂七診也。七診雖見,九候不從者不死。

若有七診之病,其脈候亦敗者死。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。中部乍數乍疏者死。九候之脈,皆沉細弦絕者為陰,以夜半死,躁盛喘數者為陽,以日中死。「氣交變論」:歲木太過,風氣流行,脾土受邪,衝陽絕,死不治。歲火太過,炎暑流行,肺金受邪,太淵絕,死不治。歲土太過,雨濕流行,腎水受邪,太谿絕,死不治。

歲金大過,燥氣流行,肝木受邪,太衝絕,死不治。歲水太過,寒氣流行,心火受邪,神門絕,死不治。是皆三部九候之法也。

氣口者,手太陰之經,魚際下之動脈,人迎者,足陽明之經,結喉旁之動脈。氣口,臟脈,臟陰盛則氣口大於人迎,虛則小於人迎,人迎,腑脈,腑陽盛則人迎大於寸口,虛則小於寸口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:氣口候陰,人迎候陽,陽明行氣於三陽,故以之候表,太陰行氣於三陰,故以之候里。

《靈樞·禁服》:寸口主中,人迎主外,春夏人迎微大,秋冬寸口微大,如是者,命曰平人。人迎大一倍於寸口,病在足少陽,一倍而躁,在手少陽。人迎二倍,病在足太陽,二倍而躁,在手太陽。人迎三倍,病在足陽明,三倍而躁,在手陽明。盛則為熱,虛則為寒,緊則痛痹,代則乍甚乍間。

人迎四倍,且大且數,名曰溢陽,溢陽為外格,死不治。寸口大一倍於人迎,病在足厥陰,一倍而躁,在手心主。寸口二倍,病在足少陰,二倍而躁,在手少陰。寸口三倍,病在足太陰,三倍而躁,在手太陰。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,虛則熱中出麋少氣溺色變,緊則痛痹,代則乍痛乍止。

白話文:

《診斷方法解析》
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提到:診脈的最佳時間是清晨,因為此時人體陰氣未受擾動,陽氣未散逸,尚未進食,經脈氣血未充盛,絡脈運行調和,氣血未紊亂,因此此時診脈最能察覺異常脈象。

古代診脈有三種方法:

  1. 三部九候法:用於診斷全身氣血狀況。
  2. 氣口人迎法:通過對比手腕(氣口)與頸部(人迎)脈象,判斷陰陽盛衰。
  3. 專診氣口法:後世醫家主要採用此法。

三部九候詳解
人體分為上、中、下三部,每部分三候(天、地、人),共九處脈位:

  • 上部(頭頸):
  • 天:兩額動脈(足少陽經頷厭穴)。
  • 地:兩頰動脈(足陽明經地倉、大迎穴)。
  • 人:耳前動脈(手少陽經和髎穴)。
  • 中部(手部):
  • 天:寸口動脈(手太陰經太淵、經渠穴)。
  • 地:合谷穴(手陽明經,拇指食指間)。
  • 人:神門穴(手少陰經,腕內側)。
  • 下部(足部):
  • 天:足厥陰經五里穴(男性取毛際旁,女性取太衝穴)。
  • 地:足少陰經太溪穴(內踝後)。
  • 人:足太陰經箕門穴(大腿內側)。

胃氣診斷:通過足陽明經衝陽穴(足背)判斷,即仲景所稱“趺陽脈”。

脈象與疾病關聯

  • 上部脈候:頭角、口齒、耳目之氣。
  • 中部脈候:肺、胸中、心之氣。
  • 下部脈候:肝、腎、脾胃之氣。
  • 異常脈象:獨小、獨大、獨快、獨慢、獨熱、獨寒、獨陷下(七診)。若七診出現但九候協調,不至死;若脈象敗壞則危。
  • 危重徵兆
  • 三部九候脈象嚴重失調。
  • 中部脈忽快忽慢。
  • 脈沈細弦絕(陰證,夜半危)。
  • 脈躁急喘數(陽證,日中危)。

氣口與人迎診法

  • 氣口(手腕太陰經):反映五臟陰氣,陰盛則氣口脈大於人迎,虛則小於人迎。
  • 人迎(頸部陽明經):反映六腑陽氣,陽盛則人迎脈大於氣口,虛則小於氣口。
  • 四季平衡:春夏人迎略大,秋冬氣口略大為正常。
  • 病脈判斷
  • 人迎脈大於氣口:
  • 一倍:足少陽病;躁動為手少陽病。
  • 二倍:足太陽病;躁動為手太陽病。
  • 三倍:足陽明病;躁動為手陽明病。
  • 四倍且急數(溢陽):外格證,不治。
  • 氣口脈大於人迎:
  • 一倍:足厥陰病;躁動為手心主病。
  • 二倍:足少陰病;躁動為手少陰病。
  • 三倍:足太陰病;躁動為手太陰病。
  • 脈象特徵:盛實為脹滿或熱證,虛弱為寒證或虛熱,緊脈主痛痹,代脈主病情反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