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靈微蘊》~ 卷二 (4)
卷二 (4)
1. 五聲解
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:五色微診,可以目察,五臟相音,可以意識。聲者,氣之所發,氣者,肺之所司,《關尹子》:金堅故實為五聲也。「六節臟象論」: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,上使五色修明,音聲能彰。「五臟別論」:心肺有病,鼻為之不利。《靈樞·本神》:肺氣虛則鼻塞不利,少氣,實則喘喝,胸盈仰息。
故肺病則見之於氣,氣病則見之於聲。然五臟皆有氣,則五臟皆有聲,氣司於肺,而傳於五臟,則為五氣,發於五臟,則為五音,聞聲而五音以辨,則五臟攸分矣。
四十九難:肺主聲,入肝為呼,入心為言,入脾為歌,入腎為呻,自入為哭。蓋人秉五氣,而生五臟,五氣所發,是謂五聲。肝秉木氣,在音為角,在志為怒,在聲為呼。心秉火氣,在音為徵,在志為喜,在聲為笑。脾秉土氣,在音為宮,在志為憂,在聲為歌。肺秉金氣,在音為商,在志為悲,在聲為哭。
腎秉水氣,在音為羽,在志為恐,在聲為呻。「宣明五氣論」:五氣所病,心為噫,肺為咳,肝為語,脾為吞,腎為欠為嚏,胃為氣逆,為噦為恐。《靈樞·經脈》:足陽明病則洒洒惡寒,苦呻數欠。足太陰病則嘔,胃脘痛,腹脹善噫。足少陰病則飢不欲食,咳唾則有血,喝喝而喘。
足少陽病則口苦,善太息,面微有塵,體無膏澤。「陰陽別論」:二陽一陰發病,主驚駭,背痛,善噫,若欠,名曰風厥。《靈樞·口問》:寒氣客於胃,厥逆上下散,復出於胃,故為噫。衛氣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,行陽則寤,行陰則寐。陽者主上,陰者主下,陰氣積於下,陽氣未盡,陽引而上,陰引而下,陰陽相引,故數欠。
陽氣和利,滿於心,出於鼻,故為嚏。谷入於胃,胃氣上注於肺,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,新故相亂,真邪相攻,氣並相逆,復出於胃,故為噦。陰氣盛而陽氣虛,陰氣疾而陽氣徐,故為唏。憂思則心系急,心系急則氣道約,約則不利,故太息以伸出之。呻者,腎之聲也,而亦見於足陽明者,水勝而侮土也。
噫者,脾之聲也,而亦見於手少陰者,子病則傳母也。《素問·脈解》:太陰所謂上走心而噫者,陰盛而上走於陽明,陽明絡屬心,故上走心為噫也。喘咳者,肺之聲也,而亦見於足少陰者,子病而累母也。二陽者,手足陽明,一陰者,手之厥陰也,肝膽主驚,此則土金木火發病皆主驚駭者,手之陽明則金勝木,足之陽明則木勝土,手之厥陰則子傳母也。
欠者,腎之聲也,水滅火則見於手厥陰,侮土則見於足陽明,傳子則見於足厥陰,傳母則見於手陽明也。而諸聲之中,莫重於噦,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:若有七診之病,其脈候亦敗者,死矣,必發噦噫,「寶命全形論」:弦絕者,其音嘶敗,木敷者,其葉發,病深者,其聲噦。
白話文:
《五聲解》
人體通過五色的細微變化可觀察病情,五臟對應的聲音也能幫助辨識病症。聲音由氣息發出,而氣息由肺主導。正如《關尹子》所述:金屬性質堅實,因此形成五種聲響。《六節臟象論》提到:外界五氣經鼻進入體內,貯藏於心肺,使面色潤澤、聲音清晰。《五臟別論》指出:心肺功能異常時,鼻子會出現不暢。《靈樞·本神》記載:肺氣虛弱會導致鼻塞氣短,肺氣壅滯則引發喘息、胸悶需仰頭呼吸。
因此肺臟病變會反映在氣息上,氣息異常則表現於聲音。五臟均蘊藏氣機,故五臟各有對應聲響——肺主導氣機運行並傳布五臟形成五氣,五臟激發的氣便產生五音,透過辨別聲音特徵即可區分臟腑狀況。
《四十九難》闡述:肺主掌聲響,其氣傳至肝表現為呼喊,至心表現為言語,至脾表現為歌唱,至腎表現為呻吟,自身病變則表現為哭泣。人體秉承五氣化生五臟,五氣激發形成五種聲響:肝屬木氣,對應角音,情緒為怒,聲響為呼;心屬火氣,對應徵音,情緒為喜,聲響為笑;脾屬土氣,對應宮音,情緒為憂,聲響為歌;肺屬金氣,對應商音,情緒為悲,聲響為哭;腎屬水氣,對應羽音,情緒為恐,聲響為呻。
《宣明五氣論》描述五氣病變的表現:心病現噯氣,肺病現咳嗽,肝病現多語,脾病現吞嚥動作,腎病現哈欠或噴嚏。《靈樞·經脈》記載各經病症:足陽明經病會惡寒、頻呻吟打哈欠;足太陰經病會嘔吐、胃痛、腹脹常噯氣;足少陰經病出現飢不欲食、咳血喘息;足少陽經病則口苦、常嘆氣、面色晦暗。《陰陽別論》指出陽明經與厥陰經同病時,會驚恐、背痛、多噯氣哈欠,稱作「風厥」。
《靈樞·口問》解釋各類聲響機制:寒氣侵胃導致噯氣;衛氣晝夜運行失調引發頻打哈欠;陽氣充盈促發噴嚏;穀氣與寒氣在胃中相爭產生呃逆;陰陽失衡造成抽泣;憂慮使氣息不暢而嘆息。呻吟本是腎病症狀,若見於足陽明經病,是腎水反克脾土;噯氣本是脾病症狀,見於手少陰經病則是子病傳母。
《素問·脈解》說明太陰經氣上逆引發噯氣的原理,是因陰氣過盛上行影響陽明經,而陽明經聯繫心臟所致。喘咳本是肺病徵兆,若見於足少陰經病則是腎病累及肺臟。「二陽一陰」發病時,因經脈五行生剋關係(如陽明金克肝木、肝木克脾土)及母子傳變而出現驚恐。哈欠作為腎病徵兆,可能出現在手厥陰經(水克火)、足陽明經(水反侮土)、足厥陰經(母病傳子)、手陽明經(子病傳母)等不同情況。
眾多聲響中,以呃逆最為危急。《素問》指出:脈象敗壞伴隨呃逆噯氣是危症;《寶命全形論》比喻:如琴弦將斷聲音嘶啞,樹木枯朽枝葉凋落,疾病深重時會出現呃逆,這都是生氣衰竭的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