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靈微蘊》~ 卷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)

1. 卷二

2. 五色解

上工望而知之,中工問而知之,下工切而知之。六十一難:望而知之謂之神,聞而知之謂之聖,問而知之謂之工,切而知之謂之巧。神聖工巧,優劣懸殊,故四診之中,首推望色。

四十九難:肝主色,自入為青,入心為赤,入脾為黃,入肺為白,入腎為黑。五色者,五臟之氣所發,故五臟在中,上結五官,外現五色。肝官於目,心官於舌,脾官於口,肺官於鼻,腎官於耳。病生五臟,則色現五官,《靈樞·五閱五使》:肝病者眥青,心病者舌短顴赤,脾病者唇黃,肺病者喘息鼻張,腎病者顴與顏黑,《靈樞·五色》:青黑為痛,黃赤為熱,白為寒。

五官之中,尤重明堂,明堂骨高以起,平以直,潤澤以清,真色以致,病色不見,則五臟安和,壯盛無疾,骨陷色夭,則五臟不安,諸病乃作。不第五臟,凡六腑、四肢、百節,病則色徵於面,按部而發。《靈樞·五色》:五臟次於中央,六腑挾其兩側,首面上於闕庭,王宮在於下極。

庭者,首面也,闕上者,咽喉也,闕中者,肺也,下極者,心也,直下者,肝也,肝左者,膽也,下者,脾也,方上者,胃也,中央者,大腸也,挾大腸者,腎也,當腎者,臍也,面王以上者,小腸也,面王以下者,膀胱子處也,此臟腑之現於面部者也。

顴者,肩也,顴後者,臂也,臂下者,手也,目內眥上者,膺乳也,挾繩而上者,背也,循牙車以下者,股也,中央者,膝也,膝以下者,脛也,當脛以下者,足也,巨分者,股里也,巨屈者,膝臏也,此肢節之現於面部者也。

左右殊方,男女異位。浮澤為外,沉濁為內,察其浮沉,以知淺深,察其澤夭,以觀成敗,察其散摶,以知遠近。視色上下,以知病處,其色上行者,病益甚,其色下行,如雲徹散者,病方已,色從外走內者,病從外走內,色從內走外者,病從內走外。其相乘制也,腎乘心,心先病,腎為應。他皆如是也。

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:形氣相得,謂之可治,色澤以浮,謂之易已,形氣相失,謂之難治,色夭不澤,謂之難已。「三部九候論」:五臟已敗,其色必夭,夭則死矣。《靈樞·本神》:心怵惕思慮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自失,破䐃脫肉,毛悴色夭,死於冬。脾盛怒而不解則傷意,意傷則悗亂,四肢不舉,毛悴色夭,死於春。

肝悲哀動中則傷魂,魂傷則狂妄不精,陰縮而筋攣,筋骨不舉,毛悴色夭,死於秋。肺喜樂無極則傷魄,魄傷則狂,意不存人,皮革焦,毛悴色夭,死於夏。腎憂愁而不止則傷志,志傷則喜忘其前言,腰脊不可以俯仰,毛悴色夭,死於季夏。

五臟之外,兼審經脈。「診要經終論」:太陽之脈其終也,戴眼,反折,瘛瘲,其色白,絕汗乃出,出則死矣。少陽終者,百節皆縱,目睘絕系,絕系一日半死,其死也,色先青白,乃死矣。陽明終者,口目動作,善驚,妄言,色黃,其上下之經盛而不行則終矣。少陰終者,面黑,齒長而垢,腹脹閉,上下不通而終矣。

白話文:

《五色解》譯文:

高明的醫者透過觀察即可診斷病情,中等醫者透過問診瞭解病症,普通醫者則需依靠切脈辨症。《難經·六十一難》記載:憑望診知病稱為"神",憑聽嗅辨症稱為"聖",憑問診察疾稱為"工",憑切脈斷病稱為"巧"。這四種診法水平差異明顯,因此在望聞問切四診中,首重察色診病。

《難經·四十九難》指出:肝主色調,其本色為青,影響心則呈赤色,影響脾呈黃色,影響肺呈白色,影響腎呈黑色。五色是五臟氣機的外在顯現,五臟居內,上聯五官,外顯色澤。肝開竅於目,心開竅於舌,脾開竅於口,肺開竅於鼻,腎開竅於耳。五臟病變會反映在對應官竅,《靈樞·五閱五使》記載:肝病眼角發青,心病舌短顴赤,脾病唇色泛黃,肺病喘息鼻翼煽動,腎病顴骨與額部發黑。《靈樞·五色》提到:青黑色主痛症,黃赤色主熱症,白色主寒症。

五官診察特別重視鼻部(明堂),若鼻樑骨高挺端正,色澤潤而明淨,無病色出現,表示五臟調和、體魄強健;若鼻梁塌陷、色澤枯槁,則五臟失調易生疾病。不僅五臟,六腑、四肢、關節的病變也會在面部相應區域顯現。《靈樞·五色》記載:五臟對應面部中央區域,六腑分布兩側,額部對應頭面部,眉心下方對應心區。

具體分布為:額部主頭面,眉間上方主咽喉,眉心主肺,鼻根主心,鼻柱主肝,肝區左側主膽,鼻頭主脾,鼻翼主胃,面頰中央主大腸,大腸外側主腎,腎區下方主臍,鼻準以上主小腸,以下主膀胱與子宮。這些是臟腑在面部的投影。

顴骨對應肩部,顴後對應臂部,臂區下對應手部,內眼角上方對應胸乳,耳前區域主背部,牙床以下主大腿,中央區主膝蓋,膝下主小腿,再下主足部,口角大紋處主大腿內側,下頜曲處主膝蓋。這些是四肢關節在面部的反映。

診察時需注意左右差異與男女區別。色浮潤主表證,色沈濁主裡證,觀察色澤浮沈可知病位深淺,察看潤枯可判預後吉凶,審視色斑聚散可推病程長短。病色向上發展表示病情加重,向下消散則為病癒之兆。色由外傳內示病勢內傳,由內達外示病邪外出。臟腑疾病會相互影響,如腎病犯心,則心病先發而腎病繼之,其他臟腑同理。

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強調:形氣相稱者可治,色澤明潤者易愈;形氣相失者難治,色澤枯槁者難痊。《三部九候論》指出:五臟衰敗必現枯槁色澤,色敗則預後不良。《靈樞·本神》記載各臟情志損傷的終期表現:過度思慮傷心神者冬季危,盛怒傷脾意者春季危,悲痛傷肝魂者秋季危,狂喜傷肺魄者夏季危,憂鬱傷腎志者長夏危。

除五臟外,還需考察經脈終證。《診要經終論》描述:太陽經氣絕則目睛上翻、角弓反張、抽搐面白、大汗亡陽;少陽經絕則關節弛緩、目系斷絕,面現青白;陽明經絕則口眼抽動、驚悸譫語、面黃經滯;少陰經絕則面黑齒枯、腹脹便閉。這些均屬危重徵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