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靈微蘊》~ 卷四 (2)
卷四 (2)
1. 噎膈解
李玉林,因積忿病膈,喉緊胸痞,飲食艱阻,焦物稍下,右脅脹痛,腹滿氣逆,環臍痛楚,酸水泛溢,日嘔膠痰,得酒更多,便乾,完穀不化。病將半年,日月增劇。醫教以多飲牛乳,或欲以甘遂下痰,遲疑未服。
白話文:
李玉林因長期憤怒憋屈,患上膈膜病,喉嚨緊迫、胸部鬱悶,進食困難,只有焦黑食物能勉強嚥下。右脅脹痛,腹部脹滿,氣往上頂,肚臍周圍疼痛,酸水反胃,每天嘔吐黏痰,喝酒後吐得更多,大便乾燥,未消化的穀物也排出。病情已持續半年,日益惡化。醫生告訴他多喝牛奶,或者用甘遂瀉下黏痰,但李玉林遲疑不決,沒有服藥。
此緣肝脾濕陷,肺胃壅阻。人之中氣,左旋而化脾土,右轉而化胃土,中氣健旺,陰陽不偏,則胃氣下行,濁陰右降,清虛而善容,脾氣上行,清陽左升,溫暖而善消。樞軸運動,水穀消磨,精華上奉,渣滓下傳,舊谷既腐,新谷又至,氣化循環,倉稟常開,所以不病噎膈也。
白話文:
這是因為肝臟和脾臟受濕氣侵襲,肺和胃氣壅塞所致。人體的氣血,向左運轉轉化為脾胃,向右運轉轉化為胃土。當氣血旺盛,陰陽平衡時,胃氣會向下運行,濁陰之氣會向右下降,胃部清虛通暢,脾氣會向上運行,清陽之氣會向左上升,溫暖脾臟,促進消化。氣血運行順暢,水穀得以消化吸收,營養物質被輸送到全身,廢物被排出體外。舊的穀物被消化完,新的穀物又進來,氣血循環不斷,就像倉庫永遠打開一樣,所以不會得噎膈病。
中氣在陰陽之交,水火之分,不燥不濕,不熱不寒。脾升則陽氣發生而化溫,胃降則陰氣收斂而化燥,清陽化火乃為熱,濁陰化水乃為寒,然則坎離之本,是在戊己,戊己之原,實歸中氣。中年以外,戊土之陰漸長,己土之陽漸消,往往濕增而燥減,水旺而火衰。寒水勝火,入土化濕,水寒則乙木不生,土濕則肝氣不達,重以積怒傷肝,克賊脾土,肝脾郁陷,水穀不消,則肺胃痞升,飲食不納,相因之理也。
白話文:
人體的「中氣」位於陰陽交接、水火分界處,既不乾燥也不潮濕,既不熱也不冷。脾升起時,陽氣產生並轉化為溫暖。胃下降時,陰氣收斂並轉化為乾燥。清陽之氣轉化為火,即為熱。濁陰之氣轉化為水,即為寒。因此,坎離(水火)的根源在於戊己(五行中土的陰陽)。而戊己的來源,實際上都歸於中氣。中年以後,戊土(土的陰)逐漸增長,己土(土的陽)逐漸減少,往往導致濕氣增加而乾燥減少,水勢旺盛而火勢衰弱。寒水勝過火,進入土中轉化為濕氣。水寒,乙木(五行中木)不能生長。土濕,肝氣受阻。再加上長期憤怒傷肝,剋制脾土,肝脾氣機鬱結下陷,食物不能消化,於是肺胃痞滿脹氣,飲食不入,這些都是相互影響的道理。
肺位於胸,膽位於脅,皆隨胃土下行,胃氣上逆,肺膽無下行之路,食下而肺膽愈壅,故胸痞而脅脹。背者胸之府,肺氣壅遏,胸膈莫容,逆沖肩背,故肩胛之痛生焉。痰飲者,土金濕旺,霧氣堙郁所化。飲食入胃,水穀之消磨,賴乎脾陽,精華之灑陳,賴乎肺氣。飲食腐化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肺氣飄揚,氤氳布濩,所謂上焦如霧者也。
白話文:
肺臓位於胸腔,膽囊位於肋骨下方,它們都隨著胃的運行而下降。如果胃氣向上逆流,肺膽就會失去下行的通路,食物就會堆積在下焦,導致胸部痞悶和肋部脹痛。背部是胸部的後方,如果肺氣鬱結,胸膈會無法容納,逆衝到肩背,就會產生肩胛疼痛。痰飲是脾臟屬土、肺臟屬金、濕氣旺盛,導致的水汽凝聚而成。食物進入胃後,水谷的消化需要靠脾臟的陽氣,精華物質的分佈需要靠肺臟的氣。食物腐化後,剩下的精氣會向上傳輸到脾臟,脾臟散佈精氣,再向上歸於肺臟,肺臟的氣會散發出來,布滿全身,這就是所謂的上焦像霧一樣。
肺氣清肅,將此水穀精華,宣布於毛脈臟腑之中,化為津液精血,所謂上焦開發,宣五穀味,熏膚,充身,澤毛,若霧露之溉者是也。足太陰以濕土主令,手太陰從濕土化氣,燥衰濕旺,木鬱金革,水穀在脾而消磨不速,精華入肺而灑陳不利,則氣滯津凝,淫泆而化痰涎。肺胃上逆,濁氣填塞,益以痰涎瘀阻,膠黏不下,此噎膈所由來也。
白話文:
肺部氣血運行順暢的話,身體可以將食物精華輸送到全身的毛脈、臟腑,轉化為津液和精血。這就像上半身打開,讓五穀的營養散發出來,滋潤皮膚、充實身體、濡潤毛髮,猶如露水灌溉一樣。足太陰脾經以濕土為主要特性,手太陰肺經從濕土中產生氣體。如果乾燥不足而濕氣過盛,木氣鬱結,金氣衰弱,食物在脾經中消化變慢,精華進入肺部後無法順利運轉,導致氣滯津液凝結,濕氣過多而化為痰液。肺和胃氣向上逆行,濁氣堵塞咽喉,再加上痰液阻滯,黏稠難以下降,這就是噎膈產生的原因。
肺與大腸,表裡同氣,肺氣化津,滋灌大腸,則腸滑而便易。飲食消腐,其權在脾,糞溺疏泄,其職在肝,以肝性發揚,而渣滓盈滿,礙其布舒之氣,則沖決二陰,行其疏泄,催以風力,故傳送無阻。脾土濕陷,風木不達,疏泄之令弗行,則陰氣凝塞,腸竅全閉,關隘阻隔,傳道維艱。
白話文:
肺和大腸,在表裡關係上同屬於氣的系統。肺氣可以化生津液,滋養大腸,讓大腸順滑,排出糞便。食物的消化和腐爛,是由脾來控制的。糞便和大小的排泄,是由肝來負責的。肝性向上發揚,而渣滓堆積,妨礙了肝氣的舒展。這時,肝氣就會衝開大腸和小腸,促進糞便排出,並用風力催動,所以傳送才會暢通無阻。如果脾土濕陷,肝木不能通達,則疏泄的命令發不出去,陰氣就會凝滯,腸道完全閉塞,關口阻隔,傳導困難。
而飲食有限,糟粕無多,不能沖關破隘,順行而下,零星斷落,不相聯接。大腸以燥金之腑,而津液上凝,不復下潤,故糞粒乾燥,梗澀難下。膀胱者,津液之腑,津液之源,化於肺氣,氣滯痰結,不獲化生津液,下注膀胱,故水道枯竭,小便不利。「陰陽別論」:三陽結,謂之膈。
白話文:
由於飲食不足,消化後的廢棄物較少,不足以衝破腸道關卡,順利向下排出,而是零星斷續地排出,彼此不相連接。大腸屬於燥金之腑,而津液停滯在上焦,無法滋潤下焦,所以糞便乾燥,阻塞難以排出。膀胱屬於津液之腑,也是津液的來源,但津液來源於肺氣,如果肺氣停滯,痰液凝結,就不能生成津液,注入膀胱,導致泌尿系統乾涸,排尿困難。《陰陽別論》中說:陽氣壅塞於三陽經脈,就會導致膈症。
三陽者,太陽也,足太陽膀胱結則小便癃,手太陽小腸結則大便閉。前後閉癃,濁氣不能下泄,因而上逆,濁氣衝逆,上脘痞塞,是以食阻而不納。肝脾升達,則下竅疏通而善出,肺胃降斂,則上竅空洞而善入,脾陷胃逆,升降顛倒,則上下不開,出納俱廢。病在飲食便溺之間,而總以中脘之陽虛也。
白話文:
三陽指的是太陽經:足太陽膀胱經不通則小便困難,手太陽小腸經不通則大便不通。前後排泄不通暢,濁氣無法排出,因此上逆,濁氣衝擊,導致上腹痞塞,所以食物無法順利進入。肝脾氣機升達,則下竅暢通而能順利排出,肺胃氣機下降收斂,則上竅空虛而能順利吸入,如果脾氣下陷,胃氣上逆,升降顛倒,則上下不通,排泄和吸收都停止。這種疾病出現在飲食和排便之間,而根本原因是中焦陽氣虛弱。
朱丹溪以下愚談醫,於噎膈一門,首開滋潤之法,陽虛濕旺,再以牛羊乳酪敗脾陽而助土濕,無不死者。趙氏《醫貫》,更扇其虐,乃以六味補陰,呂用晦讚揚而刻行之,致使群愚誦習,毒流天下後世,可勝嘆哉!
白話文:
朱丹溪這個庸醫,在噎嗝這一類的疾病中,首創滋潤療法,認為陽虛、濕盛,再用牛羊乳酪來損害脾陽,滋長濕邪,沒有人能活下來。趙氏《醫貫》更是宣染這種害人的方法,竟然用六味地黃丸來補陰,呂用晦還讚美並推廣,導致無數愚人照著做,毒害流傳天下後世,實在令人嘆息!
丹溪論病,悉歸於痰,不知痰飲化生,全因土敗濕滋,乃於噎膈痰多,竟以為燥,此狂夫之下者。是後醫書,皆襲其訛,以為陰虧燥甚,遂使病者多死。此自中古以來,庸流立法之誤,並非不起之證也。
玉林病,用燥土行郁、升陷降逆、溫胃滑腸之法,十餘日後,二便皆通,逆氣悉下,飲啖如常。
白話文:
丹溪派醫師論病時,將所有疾病都歸咎於痰。但他們不知道痰飲的產生,是因為脾胃虛弱,濕氣滋生。所以當患者出現噎膈痰多的情況時,他們竟然認為是燥熱所致,這簡直是胡說八道。後世的醫書大多繼承了這種錯誤的觀點,認為陰氣虧損,燥熱嚴重,導致了許多患者死亡。這種錯誤的觀點自中世紀以來就流傳開來,誤導了無數醫生,使得很多病人都因此喪命。
2. 反胃解
林氏,怒後胸膈熱痛,吐血煩悶,多痰,頭疼作嘔,因成反胃,頭面四肢浮腫,肌骨漸瘦,常下紫血。夏月心痛恆作,腹中三塊如石,一在左脅,一在右脅,一在心下,痛時三塊上衝,痞滿噯濁,心煩口渴,旋飲旋吐,手足厥冷如冰,交秋則愈。經來腹痛,遍身皮肉筋骨皆痛,上熱燔蒸。
白話文:
林氏,因為發怒導致胸口和隔膜疼痛發熱,吐血煩悶,痰多,頭痛作嘔,進而引起反胃,頭面和四肢浮腫,肌肉骨頭逐漸消瘦,經常排出紫色的血。夏天時心痛持續發作,腹部有三個像石頭一樣硬塊,一個在左肋,一個在右肋,一個在心口下方。疼痛時,這三個硬塊會往上衝,造成痞滿和打嗝,心煩口渴,不停地喝水又吐出來,手腳冰冷如冰。到了秋天,這些症狀就會好轉。月經來時腹痛,全身皮膚、肌肉、筋骨都疼痛,上半身發熱冒汗。
初病因喪愛子痛哭,淚盡血流,後遭父姑之喪,凡哭皆血。魚肉瓜果,概不敢食,恃粥而已,粥下至胸即上,時而吐蛔,少腹結塞,喘息不通,小便紅濁淋澀,糞若羊矢。半月以後,嗽喘驚悸不寐,閤眼欲睡,身跳尺余,醒夢汗流,往來寒熱。凡心緒不快,及目眶青黑,則病發必劇。
病九年矣,滴水弗存,粒米不納,服藥湯丸俱吐。
白話文:
起初因失去愛子而痛哭,眼淚流盡後流出鮮血。後來又遭遇父母過世,每次哭泣也都會流血。不敢吃魚、肉、瓜、果等食物,只靠粥維生。粥喝下去後,只到胸口就吐出來,有時還會吐出蛔蟲。小腹腫結,呼吸困難不通,小便赤紅渾濁,大便像羊糞。半個月後,咳嗽、喘氣、驚悸、失眠。只要心情不佳或眼眶發青,病情就會加重。
此緣脾陷胃逆,出納皆阻。胃主降濁,脾主升清,脾升則清氣上達,糞溺無阻,胃降則濁氣下傳,飲食不嘔,脾陷而清氣填塞,是以澀閉,胃逆而濁氣衝逆,是以湧吐。而出納廢棄,上下關格,總由中脘陽虛,脾胃濕寒,不能消水而化谷。蓋水穀消化,糟粕下傳,胃無陳宿,故不嘔也,即嘔亦無物,脾胃濕寒,水穀不消,陳宿停留,壅礙陽明虛受之常,則中脘郁脹,升降例行,胃氣上逆,故嘔吐不存也。胃以下行為順,上行為反,上行之久,習為自然,食停即吐,永不順降,故曰胃反。
白話文:
這是因為脾氣下陷,胃氣上逆,導致消化功能受阻。胃負責將混濁之氣向下傳導,脾負責將清氣向上運送。脾氣上升,清氣才能上升,大便小便才會通暢;胃氣下降,濁氣才能向下傳導,食物才能不嘔吐。
但是,脾氣下陷,清氣被堵塞,所以會導致便祕;胃氣上逆,濁氣向上衝逆,所以會導致嘔吐。而當消化功能喪失,上下通道堵塞,總是由於中焦陽氣虛弱,脾胃受寒濕侵襲,無法消化和運化水穀。
當水穀消化後,糟粕會向下排泄,胃中沒有積存的宿食,所以不會嘔吐,即使嘔吐也沒有東西。脾胃受寒濕侵襲,水穀無法消化,積存的宿食堵塞了陽明胃經正常的受納功能,就會導致中焦脹滿,氣機運行不暢,胃氣上逆,因此會嘔吐。
胃原本應該向下運作,但現在向上逆行,時間久了,就會形成習慣,食物一停留在胃中就會嘔吐,永遠不能順利向下運化,所以說胃出現了反常的現象。
飲食不存,無復渣滓入於二便,而肝脾鬱結,腸竅塞閉,是以便溺不利。胃氣上逆,肺膽莫降,相火刑金,故上熱鬱蒸,嗽喘燥渴。辛金不收,則氣滯而痰凝。甲木失藏,則膽虛而驚作。相火升炎,泄而不秘,皮毛開滑,斯常汗流。神氣浮動,自少夢寐。六月濕旺,胃氣更逆,愈阻膽經降路,甲木鬱迫,賊傷胃氣,則胃口疼痛。
白話文:
飲食中缺乏營養,導致大小便中沒有殘渣,而肝脾氣機鬱結,腸道阻塞,所以大便和小便都不通暢。胃氣上逆,肺氣和膽氣不能下降,導致心火刑剋肺金,因此上半身發熱鬱結,引起咳嗽、氣喘和口渴。肺金不能收斂,則氣血運行不暢而痰液凝結。肝木疏洩失司,則膽氣虛弱而出現驚恐。心火上炎,導致腹瀉而不祕,皮膚濕潤滑爽,經常出汗。精神氣血浮動,經常做夢。六月濕氣旺盛,胃氣更加上逆,更加阻礙膽經的下降通路,肝木受阻,損傷胃氣,則會導致胃部疼痛。
少陽經脈,自胃口而下兩脅,經腑俱逆,不得舒布,兩氣摶塞,因成三塊。甲木升擊,則三塊齊沖。土木糾纏,故痞塞噯氣。交秋燥動濕收,是以病愈也。
白話文:
少陽經絡,從胃開始沿著兩側的肋骨向下走。如果有腑氣逆流,無法順暢運行,兩股氣息互相阻礙,就會形成三塊腫塊。甲木昇發,三塊腫塊就會一起發作。土行之氣和木行之氣糾纏不清,因此會導致痞塞和噯氣。到了秋天,天氣乾燥,濕氣減退,因此這種疾病也會好轉。
血藏於肝而斂於肺,陰分之血,肝氣升之,故不下脫,陽分之血,肺氣斂之,故不上溢。血以陰體而含陽氣,溫則升,清則降,熱則上流,寒則下泄,下溫而上清,則條達而紅鮮,上熱而下寒,則瘀凝而紫黑,凝瘀之久,蓄積莫容,乃病外亡。相火升泄,上熱下寒。陽分之血,已從上溢,陰分之血,必從下脫,經脈敗漏,紫黑不鮮,一月數來,或半月方止者,血海寒陷而不升也。經血寒瘀,月期滿盈,阻礙風木發舒之氣,鬱勃衝突,是以腹痛。
白話文:
血液儲存在肝臟,並收斂於肺部。陰性的血液由肝氣升提,所以不會下脫;陽性的血液由肺氣收斂,所以不會上溢。血液屬於陰性部分,但含有陽氣,溫熱就會上升,清涼就會下降。過熱則會上行,過冷則會下泄。下部溫熱而上部清涼,血液就會暢通無阻,呈現紅色;上部過熱而下部過冷,血液就會瘀積凝結,呈現紫黑色。瘀血積結時間長了,蓄積到無法容納,就會通過外部發病。相火(心腎相通之火)上升而宣泄,導致上熱下寒。陽性的血液已經從上部溢出,陰性的血液必定從下部脫漏,經脈破裂出血,顏色紫黑而不鮮紅。這種情況一個月發作幾次,或者半個月才停止,是因為血海(子宮)寒涼下陷,血液無法上升造成的。經血寒瘀,月經期滿而不來,阻礙了風木(肝氣)發散舒暢的氣,鬱結衝突,因此出現腹痛。
既不上達,則必下泄,而木氣遏陷,疏泄不暢,是以血下而梗澀也。劉朱論血,以紫黑為熱,謬矣!肝藏血而竅於目,腎主五液,入肝為淚,肝氣上通於心。《靈樞·口問》:心者,五臟六腑之主也,目者,宗脈之所聚,上液之道也,悲哀憂愁則心動,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,搖則宗脈感而液道開,故泣出焉。
白話文:
如果肝氣無法上達,必定會下瀉,而木氣(肝氣)受阻,氣血運行不暢,所以血液下行時會遇到阻礙。劉朱的論點認為血色紫黑是因為熱,這是錯誤的!肝臟儲藏血液,並透過眼睛來發散,而腎臟管理五液,進入肝臟後變成眼淚。肝氣往上通達於心臟。《靈樞·口問》中提到:心臟是五臟六腑的主宰,眼睛是宗脈匯聚的地方,是體液上行的通路,當悲傷、憂愁時,心臟會被觸動,而心臟一動,五臟六腑都會被動搖,動搖後,宗脈受到感應,體液通路打開,因此流淚。
悲哀動中,肝液上湧,營血感應,宗脈開張,木火升泄,而金水不能斂藏,是以血淚俱下也。肝脾郁陷,下焦堵塞,故少腹結硬,喘息不通。肝屬木,其色青,其志怒,其竅為目。《靈樞·五閱五使》:肝病者,眥青,肝病則鬱怒而克脾土,故青色見於目眥,目眶青則病重者,木賊而土敗也。木鬱則生蟲,肝鬱則生蛔,故《傷寒·厥陰》有吐蛔之條,亦由土濕而木遏也。
白話文:
當人悲痛時,肝臟受到刺激,肝液會上升,影響到營血,導致肝經絡擴張。此時,木火之氣上升散發,金水之氣無法收斂,因此會出現流淚和吐血的情況。
肝臟和脾臟鬱結堵塞,導致下腹部硬結,呼吸不暢。肝臟屬木,顏色為青色,情緒為怒,與眼睛相關。《靈樞·五閱五使》中記載:肝臟有病時,眼眶會發青。這是因為肝病時會鬱怒,影響脾臟,導致青色出現在眼眶中。眼眶青色的程度越深,病情就越嚴重,說明木氣過旺而損害了土氣。
木氣鬱結會產生蟲子,肝鬱就會產生蛔蟲。因此,《傷寒論·厥陰篇》中提到有嘔吐蛔蟲的症狀,這也是由於土濕而導致木氣受阻所致。
脾主肌肉,四肢之本,濕旺脾郁,肌肉壅滯,而四肢失秉,故生腫脹,經後血脫,溫氣亡泄,脾陽愈敗,故腫脹愈加也。土虧陽敗,病重邪深,幸以下竅結澀,陽根未斷,是以久病長危而不死也。
白話文:
脾臟主司肌肉,是四肢的根基。如果濕氣旺盛,導致脾氣鬱滯,肌肉便會壅塞,四肢也會失去正常的機能,因此產生腫脹。月經之後,氣血流失過多,導致溫熱之氣耗散泄漏,脾陽更加虛弱,所以腫脹會更加嚴重。脾臟功能虛弱,陽氣衰敗,病情嚴重,病邪深入。但是因為下焦的排泄通道還沒有完全閉塞,陽氣的根源還沒有斷絕,所以儘管病情長期危重,但還不至於致命。
林氏久病,幾於絕粒。用燥土暖水、溫胃降逆、疏木行郁之法,川椒、附子、乾薑、茯苓、甘草、桂枝、白芍、丹皮、半夏、蓯蓉,半月愈。
白話文:
林先生長期患病,幾乎完全不吃東西。我使用溫暖砂土、溫暖腹部、舒緩逆氣、疏通氣滯的方法,使用川椒、附子、乾薑、茯苓、甘草、桂枝、白芍、丹皮、半夏、蓯蓉等藥物,半個月後病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