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四聖懸樞》~ 卷一 (3)
卷一 (3)
1. 頭痛熱渴
太陽以寒水主令,手太陽以丙火而化氣於寒水,陰盛則壬水司氣而化寒,陽盛則丙火違令而化熱,故太陽以寒水之經,而易於病熱。
白話文:
太陽經由寒水掌管,手太陽經用丙火來轉化寒水的氣息。當陰氣盛時,壬水控制氣息,轉化為寒氣;當陽氣盛時,丙火違背指令,轉化為熱氣。因此,太陽經雖然是寒水之經,但卻容易患上熱症。
溫病之家,冬不藏精,相火升泄,傷其寒水閉蟄之氣,火旺水虧,由來已久。及其春夏病感,衛陽閉秘,營熱鬱隆,寒水之氣愈虧。故受病之一日,即發熱作渴,而不惡寒也。
白話文:
患有溫熱病的人,在冬天沒有好好養護精氣,導致內在陽氣過剩,損傷了寒涼的水液,使水液停滯不暢。由於火熱旺盛,水液虧損,這種情況已經持續很長時間了。到了春天和夏天,如果受到外邪侵襲,人體的陽氣會閉塞不通,熱氣鬱積,寒涼的水液更加虧損。因此,從發病的第一天起,患者就會出現發熱口渴的症狀,而不會畏寒。
太陽在六經之表,故感則先病。其經自頭下項,行身之背,故頭項痛而腰脊強。肺主衛,肝主營,而總統於太陽。太陽之經,在皮毛之部,營衛者,皆皮毛之所統轄也。
白話文:
太陽經位於六經體表,所以感受外邪後會最先發病。太陽經從頭部向下經過頸部,沿著身體的後背行走,因此會出現頭頸疼痛,腰脊僵硬的症狀。肺主衛氣,肝主營血,而衛氣和營血都受太陽經的統轄。太陽經的病變主要影響皮膚和毛髮,因為營衛之氣都由皮膚和毛髮統轄。
溫病衛閉而營郁,法當清營熱而瀉衛閉。一日之初,衛閉己見,營熱方生,故一日太陽之治,宜涼金補水,而開皮毛,不易之法也。
玄霜丹
白話文:
溫病過程中,衛氣閉塞,氣血運行不暢。治療原則是清熱化濕,解除衛氣閉塞。疾病早期,衛氣閉塞症狀明顯,氣血運行不暢剛開始出現,因此陽明病的第一天,應該使用清熱滋陰的方法,同時疏通皮毛,這是不可改變的治療原則。
浮萍(三錢),麥冬(三錢),甘草(二錢,炙),元參(三錢),丹皮(三錢),芍藥(三錢),生薑(三錢,切),大棗(三枚,劈)
流水五杯,煎大半杯,熱服,覆衣,飲熱稀粥,取少汗。
治一日太陽溫病,頭項痛,腰脊強,發熱作渴者。
白話文:
浮萍(9克),麥冬(9克),炙甘草(6克),元參(9克),丹皮(9克),芍藥(9克),生薑(9克,切),大棗(3顆,劈開)
2. 目痛鼻乾
陽明以燥金主令,足陽明以戊土而化氣於燥金,太陰勝則陽明化氣而為濕,陽明勝則太陰化氣而為燥,故陽明之經,易於病燥。
白話文:
陽明經以燥金為主要元素,足陽明經用戊土元素轉化氣於燥金元素。如果太陰經比較強,陽明經將轉化為濕氣;如果陽明經比較強,太陰經將轉化為燥氣。因此,陽明經容易患燥症。
溫病冬水失藏,相火升炎,胃津既涸,脾精亦亡,太陰之濕,久化陽明之燥。春夏病感,衛陽遏閉,營熱鬱發,土焦金燔,燥氣愈甚。其經挾鼻絡目,行身之前,故目痛鼻乾,而身熱不臥。
白話文:
到了冬季,溫熱病的餘熱無法收藏,相火(心、腎之火)上炎,胃中津液乾涸,脾臟精氣也耗損殆盡。原本屬於太陰(脾、肺)系統的濕氣,長期演化為陽明(胃、大腸)系統的燥氣。
到了春、夏時期,外感之病阻滯了人體衛陽(防守外邪的陽氣),營衛之熱積鬱發作,導致脾土焦枯,肺金灼傷,燥氣更加嚴重。
這些病氣沿著經脈挾帶鼻絡、目系,運行於人體前部,所以患者會出現眼睛疼痛、鼻子乾燥,以及發高燒、無法平躺休息等症狀。
陽莫盛於陽明,燥熱在經,不得泄路,遲則胃腑積熱,因表鬱而內應。腑熱一作,臟陰漸枯,便伏異日死機。於其腑熱未動之時,涼瀉經絡,以清其熱,則後患絕矣。
素雪丹
白話文:
陽明經的陽氣最旺盛,燥熱留在經脈中,無法排出,時間一久,胃腑就會積熱,因為表面的熱氣鬱結而影響到內臟。腑熱一旦發作,臟腑的陰液逐漸枯竭,就會留下日後死亡的隱患。在腑熱尚未發作的時候,用寒涼的藥物瀉去經絡的熱氣,以清熱降火,就能杜絕後患。
浮萍(三錢),石膏(三錢),元參(三錢),葛根(三錢),甘草(二錢,炙),丹皮(三錢),芍藥(三錢),生薑(三錢,切),麥冬(三錢)
白話文:
浮萍(15克),石膏(15克),元參(15克),葛根(15克),炙甘草(10克),丹皮(15克),芍藥(15克),生薑(15克切片),麥冬(15克)
流水六杯,粳米半杯,煎大半杯,去渣,熱服,覆衣,飲熱稀粥,取少汗。
治二日陽明溫病,身熱目痛,鼻乾不臥,胸燥口渴者。嘔者,加半夏三錢。
人參白虎湯
白話文:
用清水六杯,粳米半杯,煮到剩下一半,去渣,趁熱喝下,蓋上被子,再喝些熱稀粥,讓身體微微出汗。
這個方子用於治療陽明溫病兩天,表現為發熱、眼睛痛、鼻子乾燥、睡不著、胸部乾燥口渴的患者。如果患者有嘔吐的症狀,可以加半夏三錢。
這個方子叫人參白虎湯。
石膏(五錢),知母(三錢),人參(三錢),甘草(二錢),生薑(三錢),粳米(半杯)
流水煎大半杯,熱服,覆衣,取少汗。
白話文:
石膏(20 克),知母(12 克),人參(12 克),甘草(8 克),生薑(12 克),大米(半碗)
溫病二日,方傳陽明之經,腑熱未作,法宜清熱而發表。熱甚者,必傷肺氣,當用人參白虎湯,清金瀉熱,益氣生津,乃為善法。
白話文:
溫病進行到第二天,傳到陽明經絡,內熱還未產生,治療方法應當是清熱並幫助發汗。熱邪過盛的人,必定會損傷肺氣,應使用人參白虎湯,清肺洩熱,補充元氣,生津止渴,這是良好的治療方法。
3. 脅痛耳聾
少陽以相火主令,足少陽以甲木而化氣於相火,順則下蟄而溫腎水,逆則上炎而刑肺金,故少陽之經,最易病火。
白話文:
少陽經由體內的相火主導運行。足少陽經以甲木生化相火之氣。順應自然規律,相火之氣下行溫養腎水;逆反生理,則相火上炎刑傷肺金。因此,少陽經最容易出現火熱證。
溫病寒水失藏,相火炎蒸,已旺於衰廢之時。春夏病感,衛閉營郁,熱盛火發,勢當得令之候,愈極燻赫。少陽傷寒,有寒熱之往來,以二陽在表,三陰在裡,陽勝則熱,陰勝則寒,少陽居表裡之半,是以寒往而熱來。溫病三陰經氣,從陽化熱,故但熱而無寒。其經絡耳循脅,行身之側,故胸脅痛而耳聾。火曰炎上,炎上作苦,故咽乾而口苦。
白話文:
當夏季或秋季發生溫病時,寒邪會導致水液流失,引起下焦命火旺盛,勝過上焦虛衰的狀態。這種情況下,由於春夏季節感受外邪,衛氣閉塞,營氣鬱結,熱盛火起,正處於病勢旺盛的時候,病情會變得極其嚴重,灼熱難耐。
在少陽傷寒的情況下,寒熱會交替出現,因為少陽在表裡之間,二陽經在表,三陰經在裡,陽氣盛則熱,陰氣盛則寒。溫病則不同,三陰經氣從陽化熱,所以只有熱而沒有寒。
溫病的經絡循行於脅部,經過身體兩側,因此會出現胸脅疼痛和耳聾的症狀。火性炎上,上炎則產生苦味,所以會出現咽乾口苦的症狀。
相火內郁,則肺金受刑,甲木內郁,則刑胃土,外無泄路,勢必焦土流金,而入陽明。當以清涼和解之法,散其炎烈也。
紅雨丹
白話文:
當體內的相火鬱積時,就會傷及肺金;而甲木(肝臟)鬱結,就會傷害胃土。如果沒有發洩途徑,勢必會導致胃土被灼傷,肺金被消融,並進入陽明經。因此,應採用清涼和解的方法,來分散其燥熱之氣。
柴胡(四錢),黃芩(三錢),芍藥(三兩),石膏(三錢),甘草(三錢),丹皮(三錢),生薑(三錢,切),元參(三錢)
流水煎大半杯,熱服,覆衣,飲熱稀粥,取微汗。
治三日少陽溫病,胸脅疼痛,耳聾口苦,咽乾作渴者。
白話文:
柴胡(16 克),黃芩(12 克),芍藥(120 克),石膏(12 克),甘草(12 克),丹皮(12 克),生薑(12 克,切片),元參(12 克)
三陽經絡,皆受其病,而未入於臟腑者,法應汗之。而溫病與傷寒中風,寒暄異氣,不宜麻桂辛溫,以清潤之劑,涼瀉經絡燥熱,方是溫病汗法。其傷在衛氣,而病在營血,營熱鬱發,故用丹皮、白芍,瀉熱而涼營也。
白話文:
三焦陽經都受到病邪的侵襲,但尚未進入臟腑,此時應當採用發汗法。但是,對於溫熱病和傷風中風,寒熱之氣不同,不宜使用附子、桂皮等辛溫之劑,而應使用清涼潤澤的藥物,通過涼瀉經絡的燥熱來達到發汗的目的,這就是溫病的發汗法。此病傷在衛氣,病在營血,營血熱盛鬱發,所以使用丹皮、白芍,以瀉火涼血。
4. 三陽傳胃
傷寒中風,病於秋冬之際,原無內熱。表邪不解,陽盛則傳陽明之腑,陰盛則傳太陰之臟。陰陽平和,則不入臟腑,始終在經,六日經盡,則汗解矣。溫病內熱素積,斷無但在經絡,不傳胃腑之理。緣其經熱鬱隆,外泄無路,而胃腑積熱,自當感應而發。但胃熱大作,必在三日之後,經熱不解,而後腑熱鬱勃,此自然之層次。病由外感,是以表熱先發也。
白話文:
傷寒中風類型的疾病,多發生在秋冬交替之際,原本不伴隨有內部發熱的症狀。如果表層的邪氣沒有徹底祛除,陽氣過旺就會傳入陽明經腑,陰氣過盛就會傳入太陰經臟。如果陰陽平衡,邪氣就不會侵入臟腑,一直留在經絡中,六天之後經氣通行完畢,就會出汗康復。
溫病是由於體內熱氣長期積聚造成的,絕不會只停留在經絡上,不傳入胃腑。因為經絡中的熱氣鬱積隆起,沒有外泄的途徑,而胃腑中原本就積聚著熱氣,自然會受到感應而發作。不過,胃中熱氣大量發作,必定是在發病三天後,這是因為經絡中的熱氣沒有祛除,才導致腑中的熱氣鬱積發作,這是疾病發展的自然規律。這種疾病是由於外在邪氣入侵導致的,所以表層的熱氣會先發作。
其在三日之內,表邪郁迫,裡熱方生,但當發表,未可攻裡,表氣疏泄,裡氣自平。若三日之外,腑熱已作,則攻瀉之法,乃可續用。
白話文:
在生病的三天內,外邪鬱積迫在體表,體內熱性剛開始產生,這時候應該發表,疏散表邪,還不能攻下裡熱,表氣疏散後,裡氣自然會平。如果三天後,腑熱已經產生,那麼攻瀉的方法才適合繼續使用。
蓋胃土燥熱,必爍臟陰。其肺脾津液,肝腎精血,久為相火煎熬,益以燥熱燔蒸,臟陰枯竭,則人死矣。是宜滋其臟陰,瀉其腑熱,勿令陽亢而陰亡矣。
白英丹,
白話文:
由於胃部過度乾燥和炎熱,必定會灼傷臟腑內的陰液。肺脾的津液、肝腎的精血,長時間被胃火煎熬,加上燥熱的蒸發,臟腑內的陰液乾枯,人就會死亡。因此,應該滋養臟腑的陰液,瀉掉腑中的熱火,不要讓陽氣過剩而陰氣耗盡。
大黃(五錢,生),芒硝(三錢),甘草(一錢,炙),枳實(二錢,炒),厚朴(三錢,炒),元參(三錢),麥冬(八錢),丹皮(三錢),芍藥(三錢),生地(三錢)
流水煎大半杯,熱服。
白話文:
大黃(生用,5克),芒硝(3克),炙甘草(1克),炒枳實(2克),炒厚朴(3克),元參(3克),麥冬(8克),丹皮(3克),芍藥(3克),生地黃(3克)
陽明戊土,位居三陽之長,陽盛之極,必皆歸宿陽明,而入胃腑。溫病三日之外,三陰臟病,悉以胃熱為之根本,雖曰五臟六腑皆受病,而陽明胃腑,實其綱領也。其裡熱發作,不拘在何臟腑,總以瀉胃為主,而兼清本部。但腸胃未至燥結,則第滋陰,不須承氣。即燥結未甚,亦當俟之六日經盡之後,腑邪內實,用瀉熱滋陰之法,一下而清矣。
白話文:
陽明戊土屬性,位居三陽之首,陽氣旺盛極致,所有陽氣最後都會歸於陽明,進入胃腑。溫病超過三天之後,歸屬三陰的臟腑疾病,都以胃中熱邪為根本原因。雖然說是五臟六腑都受了病,但陽明胃腑實際上是領導者。陽明胃腑內熱發作,不論發生在何處臟腑,治療時都應以瀉胃熱為主,兼顧清熱邪所在的部位。如果腸胃尚未乾燥閉結,則只需滋陰潤燥,不必用瀉下藥承氣湯。即使乾燥閉結不嚴重,也應等到六經病邪已盡,腑中邪熱實滯,再使用瀉熱滋陰的方法,一通便能清熱解毒。
若燥熱隆盛,則三四五日之內,俱可瀉下。是當用《傷寒》急下之法,不可循《傷寒》緩攻之條,以其內熱鬱伏,原與傷寒不同也。
白話文:
如果燥熱很嚴重,那麼在三四五天內,都可以使用瀉下治療。應該用《傷寒論》中急下攻陽的治療方法,而不是按照《傷寒論》中緩攻的方法,因為體內熱邪鬱積,和傷寒是不一樣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