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四聖懸樞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太陽經證

2. 頭痛熱渴

太陽以寒水主令,手太陽以丙火而化氣於寒水,陰盛則壬水司氣而化寒,陽盛則丙火違令而化熱,故太陽以寒水之經,而易於病熱。

溫病之家,冬不藏精,相火升泄,傷其寒水閉蟄之氣,火旺水虧,由來已久。及其春夏病感,衛陽閉秘,營熱鬱隆,寒水之氣愈虧。故受病之一日,即發熱作渴,而不惡寒也。

太陽在六經之表,故感則先病。其經自頭下項,行身之背,故頭項痛而腰脊強。肺主衛,肝主營,而總統於太陽。太陽之經,在皮毛之部,營衛者,皆皮毛之所統轄也。

溫病衛閉而營郁,法當清營熱而瀉衛閉。一日之初,衛閉己見,營熱方生,故一日太陽之治,宜涼金補水,而開皮毛,不易之法也。

玄霜丹

浮萍(三錢),麥冬(三錢),甘草(二錢,炙),元參(三錢),丹皮(三錢),芍藥(三錢),生薑(三錢,切),大棗(三枚,劈)

流水五杯,煎大半杯,熱服,覆衣,飲熱稀粥,取少汗。

治一日太陽溫病,頭項痛,腰脊強,發熱作渴者。

白話文:

標題:[頭痛熱渴]

太陽經本應由寒水主導,手太陽經則藉由丙火在寒水中轉化氣機。當陰氣過盛,壬水就會主導氣機並轉化為寒,當陽氣過盛,丙火就會違背常規轉化為熱,因此太陽經雖屬寒水,卻容易產生熱病。

溫病患者,冬天若沒有好好休養,導致相火向上發散,耗損體內寒水閉藏的氣息,造成火氣旺盛、津液虧損,這種情況已經持續很久了。到了春夏之際,一旦感受外邪,衛陽之氣閉塞,營陰之熱鬱積旺盛,寒水之氣就更加虧虛。因此,生病的第一天,就會出現發熱口渴,而不怕冷的症狀。

太陽經位於六經的最外層,所以感受外邪時最先發病。它的經脈從頭部向下延伸至頸部,並行於背部,所以會出現頭頸疼痛、腰背僵硬的症狀。肺主衛氣,肝主營血,而兩者都歸太陽經統領。太陽經位於皮毛的部位,營衛之氣都是由皮毛所統領的。

溫病之所以會衛氣閉塞、營血鬱積,治療上應當以清泄營血之熱、疏通衛氣閉塞為主。在生病的第一天,衛氣閉塞的情況已經出現,營血之熱才剛開始產生,所以第一天太陽經的治療,應該以清涼肺金、滋養腎水、並打開皮毛為原則,這是不可改變的治療法則。

玄霜丹

藥材包含:浮萍(三錢)、麥冬(三錢)、炙甘草(二錢)、元參(三錢)、丹皮(三錢)、白芍(三錢)、生薑(三錢,切片)、大棗(三枚,剖開)。

將以上藥材加入五杯流水,煎煮至剩大半杯。趁熱服用,蓋上被子,並喝些熱稀粥,使身體微微出汗。

此方用於治療生病第一天,屬於太陽經的溫病,症狀為頭頸疼痛、腰背僵硬、發熱口渴的患者。

3. 陽明經證

4. 目痛鼻乾

陽明以燥金主令,足陽明以戊土而化氣於燥金,太陰勝則陽明化氣而為濕,陽明勝則太陰化氣而為燥,故陽明之經,易於病燥。

溫病冬水失藏,相火升炎,胃津既涸,脾精亦亡,太陰之濕,久化陽明之燥。春夏病感,衛陽遏閉,營熱鬱發,土焦金燔,燥氣愈甚。其經挾鼻絡目,行身之前,故目痛鼻乾,而身熱不臥。

陽莫盛於陽明,燥熱在經,不得泄路,遲則胃腑積熱,因表鬱而內應。腑熱一作,臟陰漸枯,便伏異日死機。於其腑熱未動之時,涼瀉經絡,以清其熱,則後患絕矣。

素雪丹

浮萍(三錢),石膏(三錢),元參(三錢),葛根(三錢),甘草(二錢,炙),丹皮(三錢),芍藥(三錢),生薑(三錢,切),麥冬(三錢)

流水六杯,粳米半杯,煎大半杯,去渣,熱服,覆衣,飲熱稀粥,取少汗。

治二日陽明溫病,身熱目痛,鼻乾不臥,胸燥口渴者。嘔者,加半夏三錢。

人參白虎湯

石膏(五錢),知母(三錢),人參(三錢),甘草(二錢),生薑(三錢),粳米(半杯)

流水煎大半杯,熱服,覆衣,取少汗。

溫病二日,方傳陽明之經,腑熱未作,法宜清熱而發表。熱甚者,必傷肺氣,當用人參白虎湯,清金瀉熱,益氣生津,乃為善法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脈的特性是燥熱,因為陽明經主要受到燥金的影響,而足陽明經的戊土也化生成燥金的氣。如果太陰經的濕氣太盛,陽明經就會被轉化為濕氣;反之,如果陽明經的燥氣太盛,太陰經就會被轉化為燥氣。所以,陽明經很容易出現燥熱的病症。

溫病在冬天沒有好好收藏陽氣,導致相火上炎,胃中的津液枯竭,脾的精華也耗損。太陰經的濕氣久了也會轉化成陽明經的燥氣。春夏生病時,如果衛陽被外邪閉塞,導致營熱鬱積爆發,使得身體像土塊一樣焦熱,金也像被火燒一樣,燥熱的症狀就更嚴重。因為陽明經的脈絡經過鼻子和眼睛,又位於身體的前面,所以會出現眼睛疼痛、鼻子乾燥,身體發熱而無法安睡的症狀。

陽明經的陽氣最盛,燥熱在經脈中無法宣洩,如果拖延下去,就會導致胃腑積熱,這是因為外表的鬱熱影響到內部。一旦腑熱產生,臟腑的陰液就會逐漸枯竭,這就是日後死亡的隱患。所以在腑熱還沒有出現的時候,就應該用清涼的藥物疏通經絡,清除熱邪,這樣才能避免後患。

素雪丹

使用浮萍三錢、石膏三錢、元參三錢、葛根三錢、炙甘草二錢、丹皮三錢、芍藥三錢、切好的生薑三錢、麥冬三錢。

加入六杯清水和半杯粳米,煎煮到剩下大半杯,濾掉藥渣,趁熱服用,蓋上被子,再喝些熱稀粥,目的是要微微發汗。

這個藥方用於治療溫病初期兩天,病位在陽明經,出現身體發熱、眼睛疼痛、鼻子乾燥、無法安睡、胸口燥熱口渴等症狀。如果出現嘔吐,可以加入半夏三錢。

人參白虎湯

使用石膏五錢、知母三錢、人參三錢、甘草二錢、生薑三錢、粳米半杯。

加入清水煎煮到剩下大半杯,趁熱服用,蓋上被子,目的是要微微發汗。

溫病初期兩天,病邪傳到陽明經,但腑熱還沒有產生時,治療原則應該是清熱並發汗。如果熱邪很盛,一定會損傷肺氣,這時就應該使用人參白虎湯,以清瀉肺熱,益氣生津,這才是最好的方法。

5. 少陽經證

6. 脅痛耳聾

少陽以相火主令,足少陽以甲木而化氣於相火,順則下蟄而溫腎水,逆則上炎而刑肺金,故少陽之經,最易病火。

溫病寒水失藏,相火炎蒸,已旺於衰廢之時。春夏病感,衛閉營郁,熱盛火發,勢當得令之候,愈極燻赫。少陽傷寒,有寒熱之往來,以二陽在表,三陰在裡,陽勝則熱,陰勝則寒,少陽居表裡之半,是以寒往而熱來。溫病三陰經氣,從陽化熱,故但熱而無寒。其經絡耳循脅,行身之側,故胸脅痛而耳聾。火曰炎上,炎上作苦,故咽乾而口苦。

相火內郁,則肺金受刑,甲木內郁,則刑胃土,外無泄路,勢必焦土流金,而入陽明。當以清涼和解之法,散其炎烈也。

紅雨丹

柴胡(四錢),黃芩(三錢),芍藥(三兩),石膏(三錢),甘草(三錢),丹皮(三錢),生薑(三錢,切),元參(三錢)

流水煎大半杯,熱服,覆衣,飲熱稀粥,取微汗。

治三日少陽溫病,胸脅疼痛,耳聾口苦,咽乾作渴者。

三陽經絡,皆受其病,而未入於臟腑者,法應汗之。而溫病與傷寒中風,寒暄異氣,不宜麻桂辛溫,以清潤之劑,涼瀉經絡燥熱,方是溫病汗法。其傷在衛氣,而病在營血,營熱鬱發,故用丹皮、白芍,瀉熱而涼營也。

白話文:

少陽經由相火主導運作,足少陽經藉由甲木來將氣化為相火。順暢時,能使相火下潛溫養腎水;不順時,則會向上竄燒,傷害肺金。因此,少陽經最容易產生火氣的問題。

溫病時,寒水無法好好儲藏,相火就會像蒸汽般向上蒸騰,尤其在衰弱的時候更為旺盛。春夏時節感染溫病,衛氣閉塞,營氣鬱積,熱氣旺盛,火氣爆發,這時候正值它得令的時節,熱勢更是極度熾熱。少陽傷寒會有寒熱交替的現象,因為二陽經在表,三陰經在裡,陽氣旺盛就發熱,陰氣旺盛就發冷。少陽經介於表裡之間,所以會有時發冷,有時發熱的狀況。溫病侵犯三陰經時,經氣會從陽而化為熱,所以只會發熱而不會發冷。少陽經的經絡經過耳朵和胸脅,循行於身體的側面,因此會出現胸脅疼痛和耳聾的症狀。火氣的特性是向上燃燒,向上就會產生苦味,所以會感到咽喉乾燥和口苦。

相火鬱積在體內,會傷害肺金;甲木鬱積在體內,會傷害胃土。體內又沒有可以讓火氣宣洩的路徑,這樣的情形必定會造成焦土流金的局面,進而入侵陽明經。此時應當使用清涼和解的方法,來驅散它那熾熱的火氣。

紅雨丹

柴胡(四錢),黃芩(三錢),芍藥(三兩),石膏(三錢),甘草(三錢),丹皮(三錢),生薑(三錢,切片),元參(三錢)

用水煎煮至剩下一大半杯,趁熱服用,蓋上被子,再喝熱稀粥,目的是要讓身體微微出汗。

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患病三天,屬於少陽溫病,出現胸脅疼痛、耳聾口苦、咽喉乾燥想喝水等症狀的人。

三陽經絡都受到疾病的影響,但還沒有深入到臟腑的階段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。然而,溫病和傷寒、中風的病因不同,不適合使用麻黃、桂枝等辛溫的藥物來發汗。應該使用清潤的藥劑,來涼瀉經絡中的燥熱,這才是溫病的正確發汗方式。此病病因在衛氣,而病變表現在營血,營血中的熱氣鬱積而爆發,因此使用丹皮、白芍來瀉熱並涼血。

7. 三陽傳胃

傷寒中風,病於秋冬之際,原無內熱。表邪不解,陽盛則傳陽明之腑,陰盛則傳太陰之臟。陰陽平和,則不入臟腑,始終在經,六日經盡,則汗解矣。溫病內熱素積,斷無但在經絡,不傳胃腑之理。緣其經熱鬱隆,外泄無路,而胃腑積熱,自當感應而發。但胃熱大作,必在三日之後,經熱不解,而後腑熱鬱勃,此自然之層次。病由外感,是以表熱先發也。

其在三日之內,表邪郁迫,裡熱方生,但當發表,未可攻裡,表氣疏泄,裡氣自平。若三日之外,腑熱已作,則攻瀉之法,乃可續用。

蓋胃土燥熱,必爍臟陰。其肺脾津液,肝腎精血,久為相火煎熬,益以燥熱燔蒸,臟陰枯竭,則人死矣。是宜滋其臟陰,瀉其腑熱,勿令陽亢而陰亡矣。

白英丹,

大黃(五錢,生),芒硝(三錢),甘草(一錢,炙),枳實(二錢,炒),厚朴(三錢,炒),元參(三錢),麥冬(八錢),丹皮(三錢),芍藥(三錢),生地(三錢)

流水煎大半杯,熱服。

陽明戊土,位居三陽之長,陽盛之極,必皆歸宿陽明,而入胃腑。溫病三日之外,三陰臟病,悉以胃熱為之根本,雖曰五臟六腑皆受病,而陽明胃腑,實其綱領也。其裡熱發作,不拘在何臟腑,總以瀉胃為主,而兼清本部。但腸胃未至燥結,則第滋陰,不須承氣。即燥結未甚,亦當俟之六日經盡之後,腑邪內實,用瀉熱滋陰之法,一下而清矣。

若燥熱隆盛,則三四五日之內,俱可瀉下。是當用《傷寒》急下之法,不可循《傷寒》緩攻之條,以其內熱鬱伏,原與傷寒不同也。

白話文:

傷寒和中風這類疾病,多在秋冬季節發生,原本體內並沒有熱。如果外在的邪氣沒有解除,陽氣過盛就會傳到陽明經的腑,陰氣過盛就會傳到太陰經的臟。如果陰陽平和,就不會進入臟腑,而始終停留在經絡,六天後經絡的邪氣散盡,就會通過發汗痊癒。溫病則是體內原本就有積熱,絕對不會只停留在經絡,而不傳到胃腑。這是因為經絡的熱氣鬱積高漲,無法向外發散,而胃腑的積熱,自然會受到感應而爆發出來。但是胃熱大發作,一定在三天之後,經絡的熱氣沒有解除,然後腑內的熱氣才會鬱積旺盛,這是自然的發展層次。疾病是由外感引起的,所以表面的熱先出現。

在三天之內,表面的邪氣鬱積壓迫,體內的熱氣才剛開始產生,這時只能用發散表邪的方法,還不能用攻下的方法,表面的氣機疏通發散,體內的氣自然就平和了。如果超過三天,腑內的熱已經形成,就可以接著使用攻瀉的方法。

因為胃土燥熱,一定會損耗臟腑的陰液。肺脾的津液、肝腎的精血,長期被相火煎熬,加上燥熱的蒸騰,臟腑的陰液就會枯竭,人就會死亡。所以應該滋養臟腑的陰液,瀉掉胃腑的熱氣,不要讓陽氣過亢而陰液消亡。

白英丹

大黃(五錢,生的),芒硝(三錢),甘草(一錢,炙過的),枳實(二錢,炒過的),厚朴(三錢,炒過的),元參(三錢),麥冬(八錢),丹皮(三錢),芍藥(三錢),生地(三錢)

用清水煎成大半杯,熱的時候服用。

陽明戊土,位居三陽之首,陽氣最盛,最終都會歸屬於陽明,而進入胃腑。溫病在三天之後,三陰臟的病,都是以胃熱為根本原因,雖然說五臟六腑都可能生病,但陽明胃腑,才是疾病的綱領。體內的熱氣發作,不論在那個臟腑,都要以瀉胃為主,同時兼顧清除該臟腑的熱。但是如果腸胃還沒有到燥結的程度,就只要滋陰就好,不需要用承氣湯來瀉下。即使燥結不是很嚴重,也要等到六天經絡的邪氣散盡之後,腑內的邪氣實在,再用瀉熱滋陰的方法,瀉一次就能清除。

如果燥熱很嚴重,那麼在三四五天之內,都可以用瀉下的方法。這時應該用《傷寒論》中緊急瀉下的方法,不可以按照《傷寒論》中緩慢攻下的條文,因為溫病體內的熱氣鬱積,原本就和傷寒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