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四聖懸樞》~ 卷一 (2)
卷一 (2)
1. 附仲景溫義
仲景《傷寒》:太陽病,發熱而渴,不惡寒者,為溫病。若發汗已,身熱灼者,名曰風溫。風溫為病,脈陰陽俱浮,自汗出,身重,多眠睡,鼻息必鼾,語言難出。若被下者,小便不利,直視失溲。若被火者,微發黃色,劇則如驚癇,時瘛瘲,若火熏之。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。
傷寒陽乘陰位,衛氣內鬱則發熱,熱傳陽明,金土枯燥則作渴,陰乘陽位,營氣外閉則惡寒,故太陽傷寒,未傳陽明,則有寒熱,而無渴證。若病在太陽,發熱作渴,而不惡寒,此非傷寒,是謂溫病。溫病之家,陽盛陰虛,津血枯槁,最忌汗下火攻。若發汗亡陰,身熱如灼,火烈風生,名日風溫。
風溫為病,陽亢陰絕,其脈尺寸俱浮。毛蒸里泄,常自汗出。清氣消亡,身體重濁。膽熱傳胃,土困則多眠睡。鼻息粗重,必作鼾聲。機關燥澀,語言難出。是皆誤汗之證也。若被下者,亡其腎陰,小便不利。血枯金燥,直視不轉。風木疏泄,溲溺遺失。是皆誤下之證也。若被火者,病微則肌肉熏蒸,而發黃色。
病劇則水枯木燥,肝膽失榮,魂氣震盪,形如驚癇。筋脈伸縮,時作瘛瘲。肌膚焦黑,色若煙燻。是皆誤火之證也。凡若汗若下若火,皆為逆治,一逆尚延引其時日,再逆則催促其命期矣。
白話文:
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提到:太陽病,如果發燒又口渴,卻不感到怕冷,這就是溫病。如果已經發過汗,但身體發熱如燒灼,就稱為風溫。風溫這種病,脈象是陰陽兩部都浮在表面,會自己流汗、身體沉重、嗜睡、呼吸時鼻息一定會打鼾,說話也困難。如果用了瀉下的方法,會小便不順暢、眼睛直視,甚至失禁。如果用火攻的方式,皮膚會稍微發黃,嚴重的話會像驚癇一樣,時常抽搐,就像被火燒過一樣。治療上如果犯一次錯誤還能拖延一些時日,如果犯兩次錯誤就會加速死亡。
傷寒是陽氣侵入陰位,導致衛氣鬱積在內而發燒,熱傳到陽明經,使體內的水分枯竭而口渴。而陰氣侵入陽位,使營氣閉塞在體外就會怕冷,所以太陽傷寒,在還沒傳到陽明經時,會有寒熱,但不會口渴。如果病在太陽,發燒又口渴,卻不感到怕冷,這就不是傷寒,而是溫病。溫病的病人,陽氣旺盛而陰液虛弱,體內津液和血液枯竭,最忌諱發汗、瀉下和火攻。如果發汗過度,會損耗陰液,身體發熱如燒灼,火勢旺盛而生風,這就稱為風溫。
風溫這種病,是陽氣過亢而陰氣耗盡的表現,脈象是寸關尺三部都浮在表面。因為毛孔蒸騰而體內精氣外洩,所以常常會自己流汗。清氣耗散,身體感到沉重混濁。膽經的熱傳到胃,使脾胃困頓,就會嗜睡。呼吸時鼻息粗重,一定會打鼾。身體機能失調,說話就會困難,這些都是因為誤用發汗方法造成的。如果用了瀉下的方法,就會損耗腎陰,小便不順暢。血液枯竭、體內乾燥,眼睛會直視而不能轉動。風木之氣疏洩,會導致小便失禁。這些都是因為誤用瀉下方法造成的。如果用火攻的方式,病情輕微時肌肉會被熱氣蒸熏,而出現黃色。
病情嚴重時,體內水分枯竭、體內乾燥,肝膽失去滋養,魂魄受到震盪,形狀就像驚癇一樣。筋脈會伸縮,時常抽搐。皮膚焦黑,顏色像被煙燻過一樣。這些都是因為誤用火攻方法造成的。凡是發汗、瀉下和火攻,都是錯誤的治療方式,犯一次錯誤還能拖延一些時日,如果犯兩次錯誤就會加速死亡。
2. 溫病根原
《素問·陰陽應象論》: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。「生氣通天論」:陰陽之要,陽秘乃固,陽強不能密,陰氣乃絕。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,陰陽離決,精氣乃絕。因於露風,乃生寒熱。是以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。「金匱真言論」:夫精者,身之本也,故藏於精者,春不病溫。
四時之氣,春生夏長,秋收冬藏。木火旺於春夏,而司生長,金水旺於秋冬,而司收藏。而金水之所以收藏者,則精魄之能也。精以至陰而主藏,魄者精之始基,但能收而未能藏,是以蟄藏之職,獨歸於精。藏氣得令,相火蟄封,腎精溫暖,是謂陽密。少陰癸水與太陽壬水,兩相表裡,皆主蟄藏,癸水之藏,以其溫也,壬水之藏,以其寒也。
五行之氣,熱則發宣,寒則凝閉,癸水之溫而善藏者,壬水之寒而善閉也。
人於冬時,宜順寒水之令,以藏陽氣。陰精失藏,相火泄露,陽根不密,是謂冬傷於寒,冬傷於寒者,傷其寒水蟄藏之令氣也。相火升炎,久而彌盛,春氣一交,陽根盡泄,變木為火,化溫成熱,是以春月而行夏令也。天時之寒暄奠定,人竅之啟閉無常,一遭風露侵凌,溫病作矣。
春時不病,至夏而感,是謂熱病。冬時不病者,寒水司氣,雖蟄藏失政,而經絡臟腑之熱,究未如春夏之盛也。
白話文:
《素問·陰陽應象論》說:冬天受到寒邪的傷害,春天一定會發生溫病。《生氣通天論》說:陰陽的關鍵在於,陽氣能夠閉藏才能穩固,陽氣過盛而不能閉藏,陰氣就會耗竭。陰陽平和且陽氣閉藏,精神才能安泰,陰陽分離則精氣耗盡。因為暴露在風中,就會產生忽冷忽熱的症狀。因此,冬天受到寒邪的傷害,春天一定會發生溫病。《金匱真言論》說:人的精氣是身體的根本,所以能夠好好藏精的人,春天就不會得溫病。
四季的氣候,春天生發、夏天成長、秋天收穫、冬天收藏。木和火在春夏旺盛,主管生長;金和水在秋冬旺盛,主管收藏。而金和水之所以能收藏,是精和魄的作用。精氣屬於至陰,主管收藏,魄是精的基礎,只能收納而不能收藏,所以收藏的職責完全歸於精。藏氣順應時令,相火潛藏閉封,腎精溫暖,這就叫做陽氣閉藏。少陰經的癸水與太陽經的壬水,相互表裡,都主管蟄藏,癸水的蟄藏是因為它的溫性,壬水的蟄藏是因為它的寒性。
五行的氣,熱就發散宣洩,寒就凝固閉藏,癸水之所以溫而擅長收藏,是因為壬水寒而擅長閉藏。
人在冬天,應該順應寒水的時令,來收藏陽氣。如果陰精不能好好收藏,相火就會外洩,陽氣的根基不穩固,這就叫做冬天受到寒邪的傷害。冬天受到寒邪的傷害,是傷害了寒水蟄藏的時令之氣。相火升騰而上,久而久之就更加旺盛,等到春天來臨,陽氣根基完全外洩,就會由木轉化為火,由溫轉化為熱,所以春天出現夏天的氣候。如果天氣的寒熱變化不定,人的氣機開闔沒有常規,一旦遭受風寒侵襲,溫病就會發作。
春天沒有發病,到了夏天才感受病邪,這就叫做熱病。冬天沒有發病,是因為寒水主氣,雖然蟄藏的功能出了問題,但經絡臟腑的熱,終究不如春夏那麼旺盛。
3. 病原同異
溫病之原,起於冬不藏精,傷其寒水之令,故春夏病感,必是內熱。但冬傷於寒,春夏必病溫熱,而春夏之溫熱,不必皆冬傷於寒。其冬傷於寒而病溫熱者,自是內熱,其不冬傷於寒而病溫熱者,未可定謂之內熱也,病與溫疫相同,而法亦無殊。其營鬱熱發,而又病於春夏之間,固無入臟生寒,用四逆。
真武之證,然燥渴飲冷,積水不消者,亦未嘗少,此皆不可用涼瀉之法也。
白話文:
溫病的病因,是因為冬天沒有好好保養精氣,損傷了腎水主令的功能,所以春夏生病時,大多是體內有熱。但是冬天受寒,春夏一定會生溫熱病,而春夏生的溫熱病,不一定都是冬天受寒造成的。那些因為冬天受寒而導致溫熱病的,病根自然是體內有熱;而那些不是因為冬天受寒而生的溫熱病,就不能直接說是體內有熱了。這些溫熱病雖然跟溫疫看起來很像,但治療方法其實也都差不多。
還有一些病是因為體內氣血鬱結而發熱,又剛好在春夏發病,這種情況下自然不會有寒邪進入臟腑,不需要使用四逆湯等溫陽的藥。
有些人明明是真武湯證的體質,但卻有口渴想喝冷飲、體內積水難以消退的情況,這種情況也不少見,這些都是不能用寒涼瀉下的藥來治療的。
4. 風寒異邪
四時感傷之因,有風有寒,寒者,天地之陰氣,風者,天地之陽氣。陽主開,陰主闔,傷於寒者,皮毛開而寒束之,故竅閉而無汗,中於風者,皮毛閉而風泄之,故竅開而有汗。
氣統於肺,金性清涼而降斂,血司於肝,木性溫暖而升發,肺氣清降則竅闔,肝血溫升則竅開。人之汗孔,秋冬則闔者,氣清而斂之也,春夏則開者,血溫而發之也。秋冬竅闔,而有時偶開,則寒氣傷之,春夏竅開,而有時偶閉,則風氣中之,此四時之邪感傷之因也。
白話文:
一年四季感受外邪的原因,有風和寒兩種。寒,是天地間陰冷的氣;風,是天地間溫暖的氣。陽氣的特性是向外發散,陰氣的特性是向內收斂。受到寒邪侵襲的人,皮膚毛孔本來是張開的,卻被寒氣束縛住,所以毛孔閉合而沒有汗。受到風邪侵襲的人,皮膚毛孔本來是閉合的,卻被風氣疏泄開,所以毛孔張開而有汗。
人體之氣歸屬於肺,肺屬金,性質清涼而向下收斂;人體之血歸屬於肝,肝屬木,性質溫熱而向上發散。肺氣清涼下降時,毛孔就閉合;肝血溫熱上升時,毛孔就張開。人的汗孔在秋冬季會閉合,是因為肺氣清涼收斂的緣故;在春夏會張開,是因為肝血溫熱發散的緣故。秋冬季毛孔應該是閉合的,但有時偶爾張開,就會被寒氣所傷;春夏季毛孔應該是張開的,但有時偶爾閉合,就會被風氣侵襲。這就是一年四季感受外邪的原因。
5. 營衛殊傷
肺藏衛氣,肝藏營血,寒則傷營而不傷衛,以衛氣肅靜,孔竅闔而寒莫由入,是以不傷,唯血溫而竅開,乃傷於寒。風則傷衛而不傷營,以營血蒸動,孔竅開而風隨汗解,是以不傷,唯氣涼而竅闔,乃傷於風。
然寒傷營血,而病則在衛,以營性升發,一被寒邪,闔其皮毛,則營愈欲發,外乘陽位,而束衛氣,故衛閉而惡寒。風傷衛氣,而病則在營,以衛性降斂,一被風邪,開其汗孔,則衛愈欲斂,內乘陰位,而逼營血,故營鬱而為熱。
胃為戊土,乃衛氣變化之原,傷寒之病,戊土與金水受之。金水司氣,隨戊土而下降,以陽體而胎陰魄,故氣常清降而外斂,傷寒而氣反內郁,是以病在氣分。脾為己土,乃營血滋生之本,中風之病,己土與木火受之。木火主血,隨己土而上升,以陰體而抱陽魂,故血常溫升而內發,中風而血不外達,是以病在血分。
氣清而孕水,故氣病則寒盛,而為傷寒,血溫而孕火,故血病即熱盛,而為溫病。秋冬之感,皆是傷寒,其時非必無風,中於風者,便是秋冬之溫病,春夏之感,皆是中風,其時非必無寒,傷於寒者,便是春夏之寒病。究竟秋冬寒多而風少,故往往病寒,春夏寒少而風多,故往往病溫,時令不同也。
白話文:
肺臟儲藏衛氣,肝臟儲藏營血。寒邪侵襲會損傷營血而不傷衛氣,因為衛氣收斂安靜,毛孔閉合,寒邪無法入侵,所以不會受傷。只有當營血溫熱、毛孔張開時,才會被寒邪侵襲而受損。風邪侵襲則會損傷衛氣而不傷營血,因為營血蒸騰運行,毛孔開張,風邪會隨著汗液排出,所以不會受傷。只有當衛氣涼爽、毛孔閉合時,才會被風邪侵襲而受損。
然而,寒邪雖然損傷營血,但病症卻表現在衛氣。因為營血的特性是向上升發,一旦被寒邪侵襲,毛孔會閉合,營血就更加想要向外發散,反而侵乘於體表的陽位,束縛了衛氣,所以衛氣閉塞不通而感到畏寒。風邪雖然損傷衛氣,但病症卻表現在營血。因為衛氣的特性是向下收斂,一旦被風邪侵襲,汗孔會張開,衛氣就更加想要向內收斂,反而侵乘於體內的陰位,逼迫營血,所以營血鬱結而產生熱。
胃屬於戊土,是衛氣變化的根源。傷寒這種病,是戊土與金水受邪。金水掌管氣,隨著戊土向下運行,因為陽的本質而內含陰氣,所以氣通常清降而向外收斂。當受到傷寒侵襲時,氣反而向內鬱結,所以病在氣分。脾屬於己土,是營血滋生的根本。中風這種病,是己土與木火受邪。木火主導血,隨著己土向上運行,因為陰的本質而內含陽氣,所以血通常溫升而向內發散。當受到中風侵襲時,血無法向外發散,所以病在血分。
氣清澈則能滋養水液,所以氣病則寒氣旺盛,就會形成傷寒。血溫熱則能滋養火,所以血病則熱氣旺盛,就會形成溫病。秋冬季節的感受,多半是傷寒,但這個時候並非沒有風邪,如果感受了風邪,那就是秋冬季節的溫病。春夏季節的感受,多半是中風,但這個時候並非沒有寒邪,如果感受了寒邪,那就是春夏季節的寒病。總的來說,秋冬季節寒邪多而風邪少,所以常常患上寒病;春夏季節寒邪少而風邪多,所以常常患上溫病,這都是因為時令不同所造成的。
6. 傳經大凡
一日一經,六日經盡,凡諸感病之大凡也,若傷寒,若中風,若溫病、熱病,若溫疫、寒疫,若痘病、疹病,無不皆然。但溫熱必傳臟腑,余則病由外感,原無內熱,不必定傳臟腑耳。程氏郊倩,謂溫病傳經,傷寒中風不傳經,其論全非。唯兩感之家,一日兩經,則溫熱之所獨有,而諸感病之所無也。
白話文:
一般來說,疾病的傳播規律是一天傳一個經絡,六天就傳遍所有經絡。所有外感疾病,像是傷寒、中風、溫病、熱病、溫疫、寒疫、痘症、疹症,都是這樣傳播的。不過,溫熱病一定會傳入臟腑,其他的疾病則是由於外感引起的,原本就沒有內熱,所以不一定會傳到臟腑。程郊倩認為溫病會傳經絡,而傷寒中風不會傳經絡,這種說法完全不對。只有同時感受兩種病邪的人,才會一天傳兩個經絡,這是溫熱病獨有的情況,其他外感疾病不會這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