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四聖懸樞》~ 卷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)

1. 附岐伯溫義

腑亦稱臟,《素問·十二臟相使論》,十二臟之貴賤相使是也。五臟六腑皆受病矣,各通其臟脈,是何臟腑之病,即針通其何臟腑之脈也。其未滿三日者,所謂三陽經絡皆受其病,而未入於臟,故可汗而已。其已滿三日者,已入於臟,故可瀉而已。汗瀉俱是刺法,詳見「刺熱篇」。

《靈樞·熱病》:熱病三日,而氣口靜,人迎躁者,取之諸陽,五十九刺,以瀉其熱而出其汗,實其陰以補其不足。瀉之則熱去,補之則汗出。熱病陽有餘而陰不足,故瀉其陽以補其陰。其在三陽,而未入臟者,熱邪尚淺,補其經中之陰,則汗自出。其在三陰,而己入於臟者,熱邪已深,非泄其臟中之陽,則熱不去。

溫熱之病,所以不死者,臟陰之未亡也,已入臟而不泄,則臟陰亡矣,故用瀉法。

帝曰:其兩感於寒者,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?岐伯曰:其兩感於寒者,病一日巨陽與太陰俱病,則頭痛口乾而煩滿,二日陽明與少陰俱病,則腹滿身熱,不欲食,譫語,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,則耳聾囊縮而厥,水漿不入,不知人,六日死。三陰三陽、五臟六腑皆受病,營衛不行,五臟不通,則死矣。

帝曰:五臟已傷,六腑不通,營衛不行,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?岐伯曰:陽明者,十二經脈之長也,其血氣盛,故不知人,三日其氣乃盡,故死矣。

兩感者,陽強不密,陰氣衰絕。其太陽之寒,隨少陰而化熱,太陰之濕,隨陽明而化燥,厥陰之風,隨少陽而化火,故一日之內,兩經俱病。經其表裡同氣,故感應神速,三日六經俱病,再三日而陽明之氣全消,是以死也。

白話文:

附岐伯溫義 白話翻譯

「腑」也稱為「臟」,《素問·十二臟相使論》說的就是十二臟之間的相互關聯和作用。五臟和六腑都會生病,它們各自連接著特定的經脈,因此,是哪個臟腑生病,就針刺通暢哪個臟腑的經脈。如果發病不到三天,代表病邪還在三陽經絡,還沒有進入臟腑,這時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療。如果發病已經超過三天,代表病邪已經進入臟腑,這時就應該用瀉法來治療。發汗和瀉法都是針刺的方法,詳細內容可以參考《刺熱篇》。

《靈樞·熱病》中說:熱病發作三天,如果把脈,發現氣口的脈象平靜,而人迎的脈象急躁,這表示病邪在陽經,可以針刺陽經五十九個穴位,用瀉法來排出熱邪,並使身體發汗,同時補益陰氣,以補充身體的不足。瀉法可以去除熱邪,補法可以促進發汗。熱病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,所以要瀉陽氣來補陰氣。如果病邪還在三陽經,沒有進入臟腑,代表熱邪還比較淺,這時補益經脈中的陰氣,就會自然發汗。如果病邪已經進入三陰經,代表熱邪已經深入臟腑,這時如果不洩掉臟腑中的陽熱,熱邪就不會消退。

溫熱病之所以不會導致死亡,是因為臟腑的陰氣還沒有完全耗竭。如果病邪已經進入臟腑卻不瀉熱,那麼臟腑的陰氣就會耗盡,所以要用瀉法治療。

黃帝問:如果同時感受寒邪,身體的脈象和病情會是什麼樣呢?岐伯回答說:如果同時感受寒邪,第一天是太陽經和太陰經同時生病,會出現頭痛、口乾、煩躁和腹部脹滿的症狀;第二天是陽明經和少陰經同時生病,會出現腹部脹滿、身體發熱、不想吃飯和說胡話的症狀;第三天是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生病,會出現耳聾、陰囊萎縮和手腳冰冷的症狀,喝不下水,並且不認人,到第六天就會死亡。三陰經和三陽經、五臟和六腑都受到了病邪的侵襲,導致營氣和衛氣不能正常運行,五臟之間的氣機不能通暢,這樣就會導致死亡。

黃帝問:五臟已經受傷,六腑氣機也不通暢,營氣和衛氣不能正常運行,為什麼這樣之後三天就會死亡呢?岐伯回答說:陽明經是十二經脈的主導,它的氣血最旺盛,所以即使神志不清,也能夠撐到三天,當陽明經的氣血耗盡時,就會死亡。

所謂「兩感」,是指陽氣過強而不收斂,陰氣衰弱到極點。太陽經的寒邪,會隨著少陰經轉化成熱;太陰經的濕邪,會隨著陽明經轉化成燥;厥陰經的風邪,會隨著少陽經轉化成火。所以一天之內,兩條經脈會同時生病。因為經脈的表裡是氣機相通的,所以感邪的速度很快,三天之內,六條經脈都會生病。再過三天,陽明經的氣血全部耗盡,就會導致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