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運氣易覽》~ 卷之一 (2)
卷之一 (2)
1. 二、運氣說
聖人建極於上,以順五行之用,是以天下之民,有五福而無六極,有五福皆可以康謐矣,無六極皆免於疾病矣,此其道,固有行乎運氣之外者,是謂大順。成周之時嘗見之,由庚之詩作而陰陽得由其道,華黍之詩作而四時不失其和,由儀之詩作而萬物各得其宜,此建(皇極)順五行,使民有五福,而無六極之驗矣。是故《素問》方伎之書,《洪範》則聖人經世之大法也。
知有《素問》不知有《洪範》,方伎之流也。知有《洪範》不知有《素問》,儒者何病焉。
白話文:
聖人設立最高的標準,是為了順應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行的運行。因此,天下的百姓才能擁有長壽、富貴、康寧、好德、善終這五種福氣,而不會遭受短命、貧困、疾病、憂愁、衰弱、醜惡這六種災禍。只要擁有五福,人們就能夠安康和樂,沒有六種災禍,就能夠免於疾病。這種道理,確實存在於運氣學說之外,可以稱之為「大順」。在周朝興盛時,曾經出現過這種情況,比如《庚之詩》創作出來後,陰陽二氣就能夠順應自然的規律;《華黍之詩》創作出來後,春夏秋冬四季就不會失去和諧;《由儀之詩》創作出來後,萬物都能夠得到適合自己生長的方式。這就是設立最高的標準,順應五行運行,讓人民擁有五福,而沒有六種災禍的證明。《素問》這本書是醫學方術的書籍,而《洪範》則是聖人治理天下的根本大法。
只知道《素問》卻不知道《洪範》的人,只是方術之流;只知道《洪範》卻不知道《素問》的人,對於儒者來說有什麼妨礙呢?
2. 三、論四時氣候
六氣終始早晏,五運太少盈虛,原之以至理,考之以至數,而垂萬古無有差忒也。經曰:五日一候應之,(應五行也。)故三候成一氣,即十五日也。三氣成一節,節謂立春、春分、立夏、夏至、立秋、秋分、立冬、冬至,此八節也。四分、二十四氣而分主四時,一歲成矣。
春秋言分者,以六氣言之,則二月半初氣終而交二之氣,八月半四氣盡而交五之氣。若以四時之氣言之,則陰陽寒暄之氣,到此可分之時也。晝夜分五十刻,亦陰陽之中分也。故經曰:分則氣異是也。冬夏言至者,以六氣言之,則五月半司天之氣至其所在,十一月半在泉之氣至其所在。
以四時之令言,則陰陽之氣至此極至之時也。夏至日長不過六十刻;陽至此而極;冬至日短不過四十刻,陰至此而極,皆天候之未變。故經曰:至則氣同是也。天自西而東轉,其日月五星循天從東而西轉。故《白虎通》曰:天一左旋,日月五星右行。又曰:日為陽,月為陰,行有分紀,周有道理,日則晝夜行天之一度,一度有百刻,即一日。)月則晝夜行天之十三度有奇者,謂復行一度之中,作十九分分之得七。
(一度有百刻,作十九分分之得七,每一分該五刻強,五七三十五刻強,是月晝夜行天十三度零十度五刻強。)大率月行疾速,終以二十七日,月行一周天,是將十三度及十九分分之七數,總之則二十九日,計行天三百八十七度有奇,計月皆疾之數,比日行遲之數,則二十九日。
日方天行二十九度,月已先行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,外又行天二十二度,反少七度而不及日也。陰陽家說,謂日月之行,自有前後遲速不等,固無常准,則有大小月盡之異也。本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,即二十五刻。(是日行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,當為一歲矣。)當為一歲。
自除歲外之餘,則有三百六十日,又除小月所少之日六日,只有三百五十四日而成一歲,通少十一日二十五刻,乃盈閏為十二月之制,則有立首之氣,氣乃三候之至,月半示鬥建之方,乃十二辰之方也。閏月之紀,則無立氣,建方皆他氣。但依歷以八節見之,推其所餘,乃成閏,天度畢矣。
故經曰:立端於始,表正於中,推余於終,而天度畢矣者,此之謂也。觀天之杳冥,豈復有度乎?乃日月行一日之處,指二十八宿為證而記之;曰度。故經曰:星辰者,所以制日月之行也。制,謂制度也。天亦無候,以風、雨、霜、露、草木之類,應期可驗而測之,曰候。言一候之日,亦五運之氣相生而值之,即五日也。
如環無端,周而復始。《書》曰:期三百六旬有六日,以閏月定四時成歲,即其義也。醫工之流,不可不知。經曰:不知年之所加,氣之盛衰,虛實之所起,不可以為工矣。
白話文:
[三、討論四季氣候]
六氣的終結和開始,以及五運的太過與不及,如果我們追溯其根本原理,並用最精確的數學去考證,會發現這些理論能穿越萬古而不失準確性。根據古籍記載,五天為一候,這五天反映的是五行的變化。因此,三個候組成一個氣,也就是十五天。三個氣組成一個節,節指的是立春、春分、立夏、夏至、立秋、秋分、立冬、冬至,合共八個節。四分、二十四節氣分別主導四季,一年就此形成。
春季和秋季之所以稱為「分」,是因為在六氣的角度來看,二月中旬第一個氣結束,進入第二個氣;八月中旬第四個氣結束,進入第五個氣。如果從四季的氣候角度來看,這是陰陽寒熱交替,可以清楚區分的時節。晝夜各佔五十刻,這也是陰陽均等的象徵。因此古籍提到:「分」就是氣候不同。
冬季和夏季之所以稱為「至」,如果從六氣的角度來看,五月下旬天空之氣到達其位置,十一月下旬地泉之氣到達其位置。如果從四季的角度來看,這是陰陽氣候達到極致的時候。夏季最長的白晝不會超過六十刻,這是陽氣的極點;冬季最短的白晝不會超過四十刻,這是陰氣的極點,都是天候尚未改變的象徵。因此古籍提到:「至」就是氣候相同。
天空由西往東旋轉,日月五星卻沿著天空,由東向西旋轉。因此《白虎通》提到:天道左旋,日月五星右行。又提到:日為陽,月為陰,他們的運行有固定的規律,週期有其道理。日每晝夜運行天空的一度,一度有百刻,即一天。月每晝夜運行天空十三度多一點,這是因為再運行一度,可以分成十九份,每份七分。
每一度有一百刻,分成十九份,每份有七分,每一份約五刻多一點,五乘七等於三十五刻多一點,所以月每晝夜運行天空十三度零十度五刻多一點。通常來說,月的運行速度較快,大約二十七天,月就會繞行天空一圈。如果把十三度和十九分中的七數加起來,總共要二十九天,月運行天空三百八十七度多一點。月運行的速度比日快,大約二十九天。
日運行天空二十九度,月已經繞行天空一圈三百六十五度,還多運行天空二十二度,反而少了七度,追不上日。陰陽家認為,日月的運行,速度有先後快慢的差別,並無固定標準,因此有大月和小月的差異。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度,即二十五刻。
這表示日運行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,就是一年。除了每年之外,還剩三百六十日。再扣除小月少的六日,只剩下三百五十四日,形成一年。總共少了十一日二十五刻,因此有閏月的設定,以確保十二個月的完整。立春等節氣是三個候的結尾,月半顯示北斗七星的方位,代表十二辰的方向。閏月的記錄,沒有節氣,北斗七星的方位也是其他節氣。只要按照曆法,以八節為基礎,推算剩餘的日子,就能確定閏月,天度也就完成了。
因此古籍提到:「立端於始,表正於中,推餘於終,而天度畢矣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觀察遼闊的天空,怎麼會有度數呢?但是日月每天運行的位置,以二十八宿作為參考,以此記憶,稱為度。因此古籍提到:星辰的作用,是控制日月的運行。控制,就是制定規矩的意思。天空並無氣候,但透過風、雨、霜、露、草木等自然現象,可以預測並測量,稱為候。一個候的時間,也是五運之氣互相生成,也就是五天。
如同環無終點,周而復始。《書》提到:「期三百六旬有六日,以閏月定四時成歲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醫生們不能不知道這些。古籍提到:「不知年之所加,氣之盛衰,虛實之所起,不可以為工矣」。
歌曰
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行,周而復始互相生,水、火、金、木、土五賊,周而復始互相剋。
歌曰
甲、乙、寅、卯為東方木,丙、丁、巳、午為南方火,庚、辛、申、酉為西方金,壬、癸、子、亥為北方水,戊、己、辰、戍、醜、未為中央土。
(五天為一候,三個候組成一個氣,大月和小月、閏月,只要根據曆法即可。通常四季的寒暑溫涼,在季節更替的月份最為明顯,但相差的日期大約三十天左右。)
歌曰
立春、雨水、驚蟄節,春分、清明、穀雨時,立夏、小滿、芒種候,夏至、小暑、大暑期,立秋、處暑、白露日,秋分、寒露、霜降隨,立冬、小雪、大雪節,冬至、小寒、大寒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