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運氣易覽》~ 卷之一 (1)
卷之一 (1)
1. 卷之一
2. 一、學五運六氣綱領
或問五運六氣,《內經》講論諸方所略,其理奧妙,未易造入,原發明焉,丹溪朱先生曰:學醫之初,宜須先識病機,知變化,論人形而處治。若便攻於運氣,恐流於馬宗素之徒,而云某生人某日,病於某經,用某藥治之之類也。
又問人之五藏六府,外應天地,司氣、司運、八風動靜之變,人氣應焉,豈不切當?苟不知此,為醫未造其理,何以調之。曰:楊太受嘗曰云云,五運六氣須每日候之,記其風雨晦明,而有應時作病者,有伏氣後時而病者,有故病沖而動者,體認純熟,久久自然造其至極。
《運氣提綱》曰:(丁元吉氏撰)提綱之作一本《內經》及劉溫舒《論奧》,語約而事義多者,復注其下,正注不足則旁註,易見者,但旁註,旨深者,列為圖,名目用墨沫之。
經論陰之所在脈不應,兼三陰而言,非獨指少陰。王太僕於太陰、厥陰下注以少陰,近其位致然,反遺本氣,左右不以位取,人所向義亦牽合,故啟馬宗素諸書皆隨君火所在言之,此丹溪所謂失經意之類,今不從。
《傷寒論》所載不應脈及交反脈圖悉誤,程德齋精華欹亦然,今並考正之。
白話文:
有人問到關於五運六氣的理論,《黃帝內經》中的討論被許多方家忽略,因為這理論深奧微妙,不容易理解。然而,我們應該深入研究它。丹溪的朱先生說:在學習醫學的初期,應該先認識疾病的機制,瞭解病情的變化,根據人體的狀態來進行治療。如果一開始就專注於運氣的研究,可能會像馬宗素那樣,只會說某人生於某日,病在某經絡,用某種藥物治療之類的。
再問到人體的五臟六腑,對應天地,掌管氣運,八風的動靜變化,人體的氣也會相應。如果不瞭解這些,作為醫生就無法真正掌握醫理,又如何能調理病人呢?楊太受曾經說過,五運六氣必須每天觀察,記錄天氣的風雨晦明,有應時發病的,有潛伏的氣候在後期發病的,也有舊疾被觸發的。熟練地體認這些,時間久了,自然能達到極致。
《運氣提綱》一書提到(由丁元吉編寫),本書以《黃帝內經》和劉溫舒的《論奧》為基礎,語言簡潔而內容豐富。對於需要進一步解釋的部分,會在下方加上註解;正注不足以說明的地方,會有旁註;容易理解的,只會有旁註;對於需要深度解析的,會列出圖表,命名方式採用墨沫。
經典裡提到的陰,脈象不一定會反映,這裡的陰指的是三陰,不僅僅是少陰。王太僕在太陰、厥陰下注釋為少陰,這是因為位置相近所致,反而忽略了根本的氣運,左與右不能單純地按位置來判斷,人們的理解往往會牽強附合,所以馬宗素等人的書籍都跟隨君火的位置來談論,這就是丹溪所謂的失經意的例子,現在我們不會跟隨這種觀點。
《傷寒論》中所載的不應脈以及交反脈的圖示都是錯誤的,程德齋的精華篇也是如此,現在我們將這些都做了校正。
3. 二、運氣說
五運六氣之說,不見於儒者之六經,而見於醫家之《素問》。夫《素問》乃先秦古書,雖未必皆黃帝岐伯之言、然秦火已前,春秋戰國之際,有如和緩秦越人輩,雖甚精於醫,其察天地五行之用,未能若是精密也。則其言雖不盡出於黃帝岐伯,其旨亦必有所從受矣。且夫寒、濕、暑、燥、風、火者,天之陰陽,三陰三陽上奉之;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者,地之陰陽,生長化收藏下應之。而五運行於其間,則五行之化氣也。
天數終於五,六居之;地數終六,七居之,戊己土也,化氣必以五六,故甲己化土而居於其首;土生金,故乙庚次之;金生水,故丙辛次之;水生木,故丁壬次之;木生火,故戊癸次之,此化氣之序也。地之三陰三陽,亦五行耳,而火獨有二,五行之妙理也。蓋木旺於東,火旺於南,金旺於西,水旺於北,而土旺於四維。
戊附於戌而在乾,己附於辰而在巽,而未之對衝在醜,故辰戌丑未寄旺之位也。未在西南,其卦為坤,其時為長夏,以其處四時之中,《呂氏月令》為之中央。假如太角(木壬)之化為啟,拆而變為摧拉。太徵(火戊)之化為暄,燠而變為炎烈。正化之為變者然也。少角(木丁)木氣不足,清勝而熱復;少徵(癸火)火氣不足,寒勝而雨復,邪化之為復者然也。寒甚而為陽焰,是為火鬱;熱甚而為悽清,是為金鬱,抑而不伸者然也。
水鬱而發則為冰雹,土鬱而發則為飄驟。鬱而怒起者然也。風淫所甚則克太陰,熱淫所勝則克陽明,凌其所勝者然也。相火之下,水氣承之,濕土之下,風氣承之,極則有反者然也。然摧拉之變不應,普天悉皆大風。炎烈之變不應,薄海悉皆燔灼。清氣之勝不應,宇宙無不明潔。
雨氣之復不應,山澤無不蒸溽。郁也、發也、淫也、承也,其理皆然。凡此者,其應非有候,其至非有期,是以可知而不可必也。其應非有候,則有不時而應者矣。其至非有時,則有卒然而至者矣。是故千里之遠,其變相似者有之。百里之近,其變不同者亦有之。即其時當其處,隨其變而占焉,則吉凶可知,況《素問》所以論天地之氣化者,將以觀其變而救民之疾也。夫大而天地,小而人之一身,五行之氣皆在焉。
天地之氣,有常無變,則人亦和平而無災。天地之氣,變而失常,則疾癘之所從出也。是故木氣勝,則肝以實病,脾以虛病。火氣勝,則心以實病,肺以虛病。此醫者所能致察,儒者不得其詳也。至於官天地、理陰陽、順五行,使冬無愆陽,夏無伏陰,秋無苦雨,春無悽風,和平之氣,行於兩間,國無水旱之災,民無妖孽之疾,此儒者所當致察,醫宗未必能知也。《素問》亦略言之矣。
五行之精,是為五緯,與運氣相應,有歲星、有畏星,以此察其行之逆順,而占其吉凶,然必曰德者福之,過者罪之,則是運氣之和平,而為休祥,有德者召之也。運氣之乖戾,而為疾清,有過者致之也。雖然其說略而未詳,吾儒之經則詳矣。《洪範》《九疇》,始於五行,終於皇極,終於五福、六極。
白話文:
[二、運氣理論]
運氣理論,並未在儒家的六部經典中出現,而是出現在醫學古籍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中。《素問》是一本先秦時期的古籍,雖然不一定全部是黃帝和岐伯的原話,但在秦朝焚書之前,春秋戰國時期,像扁鵲這樣的醫術高超的醫生,他們對於天地五行的應用,並沒有如此精細的理解。因此,即使這些理論不是完全來自黃帝和岐伯,其核心思想必然有其來源。此外,寒、濕、暑、燥、風、火,是天空的陰陽表現,被三陰三陽所接受;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,是大地的陰陽表現,與生長化收藏的過程相應。五行運行其中,就是五行的轉化之氣。
天數最終歸結於五,六居其間;地數最終歸結於六,七居其間,這指的是戊己土,轉化之氣必須以五和六為基礎,所以甲己化為土,排在首位;土生金,所以乙庚次之;金生水,所以丙辛次之;水生木,所以丁壬次之;木生火,所以戊癸次之,這是轉化之氣的排序。大地的三陰三陽,也是五行,但只有火有兩個,這是五行的微妙之處。因為木在東方旺盛,火在南方旺盛,金在西方旺盛,水在北方旺盛,而土在四方旺盛。
戊附著在戌位,位於乾位,己附著在辰位,位於巽位,而與未位相對衝的醜位,因此辰、戌、醜、未是寄旺的位置。未位在西南,其卦象為坤,其時間為長夏,因為它處於四季的中間,被《呂氏春秋》視為中央。例如,太角(木壬)的轉化為啟,分解後變成摧拉。太徵(火戊)的轉化為溫暖,過熱後變成炎熱,這是正轉化的結果。少角(木丁)木氣不足,清涼勝出而熱氣反彈;少徵(癸火)火氣不足,寒冷勝出而雨水反彈,這是邪轉化的結果。極度寒冷會產生陽焰,這是火鬱;極度熱烈會產生清冷,這是金鬱,這是被抑制而無法伸展的結果。
水鬱會發出冰雹,土鬱會發出強風。鬱怒會突然爆發。風過盛會剋制太陰,熱過盛會剋制陽明,這是凌駕於其上的結果。相火之下,水氣承載;濕土之下,風氣承載,這是極端情況下的反向作用。然而,摧拉的變化如果沒有反應,整個天空都會有大風。炎熱的變化如果沒有反應,整個海洋都會被燒焦。清氣的勝利如果沒有反應,整個世界都會明亮潔淨。
雨水的反彈如果沒有反應,山川湖泊都會蒸發潮濕。鬱怒、發泄、過剩、承載,這些原理都是如此。所有這些,其反應並沒有特定的預兆,其到來也沒有固定的期限,因此可以預知但不能確定。反應沒有特定的預兆,就有不按時反應的情況。到來沒有固定期限,就會有突然到來的情況。因此,在千里之外的地方,可能有相似的變化。在百里之內的地方,也可能有不同的變化。根據當時當地的情況,跟隨變化進行占卜,就可以知道吉凶,而《素問》討論天地氣化的目的,就是觀察變化,以救助人民的疾病。無論是廣大的天地,還是人的身體,五行之氣都存在其中。
天地之氣,如果有常態而沒有變化,那麼人類也會和平無災。天地之氣,如果發生變化失去常態,那麼疾病就會產生。因此,如果木氣旺盛,肝臟會因實證生病,脾臟會因虛證生病。如果火氣旺盛,心臟會因實證生病,肺臟會因虛證生病。這是醫生能夠詳細觀察的,但儒家學者可能無法深入瞭解。至於統治天地、管理陰陽、順應五行,讓冬天沒有過多的陽光,夏天沒有潛藏的陰影,秋天沒有痛苦的雨季,春天沒有寒冷的風暴,讓和平之氣在天地之間流動,國家沒有水旱之災,人民沒有疾病的困擾,這是儒家學者應該深入觀察的,醫學界未必能理解。《素問》也簡單提到了這一點。
五行的精華,就是五星,與運氣相應,有歲星、畏星,通過觀察它們的順逆,可以占卜吉凶。然而,必須說,善行者會得到福報,過錯者會受到懲罰,這是運氣的和平,成為吉祥的結果,是有德者引來的。運氣的違背,成為疾病和災難,是有過錯者招致的。雖然這種理論略顯粗糙,但儒家的經典卻有更詳細的描述。《洪範》中的九類事項,從五行開始,以皇極結束,以五福、六極結束。
聖人在上面建立極點,以順應五行的作用,因此天下的人民可以享受五福,避免六極,擁有五福就可以安享寧靜,避免六極就可以免於疾病,這條道路,確實超越了運氣之外,這就是所謂的大順。在周朝時期,我們曾經見證過這一點,由庚的詩歌創作,讓陰陽遵循其道,華黍的詩歌創作,讓四季保持和諧,由儀的詩歌創作,讓萬物各得其所,這是建立皇極,順應五行,讓人民享受五福,避免六極的證明。因此,《素問》是醫學技術的書籍,《洪範》則是聖人治理世界的偉大原則。
只知道《素問》而不知道《洪範》,那是技藝流派。只知道《洪範》而不知道《素問》,儒家學者並不會感到困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