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七 (3)
卷七 (3)
1. 論疾診尺(五十三)
黃帝問於岐伯曰:余欲無視色持脈,獨調其尺,以言其病,從外知內,為之奈何?岐伯曰: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,肉之堅脆,而病形定矣。視人之目窠上微壅,如新臥起狀,其頸脈動,時咳,按其手足上,窅而不起者,風水,膚脹也。尺膚滑而淖澤者,風也。尺肉弱者,解㑊。
安臥脫肉者,寒熱,不治。尺膚滑而澤脂者,風也。尺膚澀者,風痹也。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,水泆,飲也。尺膚熱甚,脈盛躁者,病溫也。其脈盛而滑者,病且出也。尺膚寒,其脈小者,泄,少氣。尺膚炬然,先熱後寒者,寒熱也。尺膚先寒,久大之而熱者,亦寒熱也。㑊,與跡同。
目窠上微壅,如新臥起狀,頸脈動,時咳段,與「水脹」篇同義,詳彼篇。解㑊,形跡懈怠也。病且出者,病將外退也。炬然,熱蒸之象。
肘所獨熱者,腰以上熱,手所獨熱者,腰以下熱。肘前獨熱者,膺前熱,肘後獨熱者,肩背熱。臂中獨熱者,腰腹熱,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,腸中有蟲。掌中熱者,腹中熱,掌中寒者,腹中寒。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,胃中有寒。尺炬然熱,人迎大者,當奪血。尺堅大,脈小甚,少氣,悗有加,立死。
掌後手大指根白肉豐起者為魚。炬然,熱盛之象。人迎,足陽明動脈,在喉旁。
診血脈者,多赤多熱,多青多痛,多黑為久痹,多赤多黑多青皆見者,寒熱。診寒熱者,赤脈上下至瞳子,見一脈,一歲死,見一脈半,一歲半死,見二脈,二歲死,見二脈半,二歲半死,見三脈,三歲死。診目痛,赤脈從上下者,太陽病,從下上者,陽明病,從外走內者,少陽病。
目赤色者病在心,白在肺,青在肝,黃在脾,黑在腎,黃色不可名者,病在胸中。診齲齒痛,按其陽之來,有過者獨熱,在左左熱,在右右熱,在上上熱,在下下熱。身痛而色微黃,齒垢黃,爪甲上黃,黃疸也,安臥,小便黃赤,脈小而澀者,不嗜食。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,妊子。
嬰兒病,其頭毛皆逆上者,必死。耳間青脈起者,掣痛。大便赤瓣飧泄,脈小者,手足寒,難已。飧泄,脈小,手足溫,易已。人病,其寸口之脈與人迎之脈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,病難已也。
診寒熱,赤脈上下至瞳子,與「寒熱篇」同。太陽為目上網,陽明為目下網,少陽行於目銳眥,故目痛,赤脈從上下者,太陽病,從下上者,陽明病,從外走內者,少陽病。手陽明脈入下齒,足陽明脈入上齒,按其陽之來,手足陽明之來也。手少陰脈,手少陰之神門也,動在掌後銳骨之端,胎結中宮,阻其君火降蟄之路,故神門動甚。頭毛逆上者,皮毛焦也,故必死。
耳間青脈起者,足少陽循耳下行,膽木上逆,故掣痛。大便赤瓣,紅紫成塊也。手足寒,脾陽敗也。寸口候陰,人迎候陽,秋冬寸口微大,春夏人迎微大,是其常也,小大浮沉相等,其在秋冬則陽盛而陰衰,春夏則陰盛而陽衰,偏而不平,故病難已也。
白話文:
【論疾診尺(五十三)】
黃帝問岐伯說:我想不靠觀察面色和把脈,只通過診察尺膚來判斷疾病,由外在表現推知內在病況,該怎麼做?
岐伯回答:需診察尺膚的鬆緊、大小、滑澀,以及肌肉的堅實或脆弱,就能確定病情。例如:
- 眼瞼微腫如剛睡醒,頸部脈搏明顯跳動,時常咳嗽,按壓手腳凹陷後不回彈,是「風水」或「膚脹」。
- 尺膚滑潤如脂,屬風證;尺部肌肉鬆軟無力,是「解㑊」(肢體懈怠)。
- 嗜睡且肌肉消瘦者,患寒熱病難治;尺膚澀滯為「風痹」;粗糙如枯魚鱗片是水飲停滯。
- 尺膚發熱伴脈象強躁是溫病;脈盛而滑預示病將消退;尺膚寒涼脈弱小,多為洩瀉氣虛。
- 尺膚先熱後寒或先寒後久熱,皆屬寒熱病。
其他體徵:
- 局部發熱:肘部熱主腰以上熱;手掌熱主腹中熱;掌心寒主腹中寒;魚際青筋為胃寒。
- 目診:眼球赤脈貫穿瞳仁,數量對應病危年數(如一條赤脈一年內死);赤脈走向對應太陽、陽明、少陽病變。
- 齒痛:按手足陽明經對應部位,熱感可定位病側。
- 黃疸:身痛、面色黃、齒甲黃、小便黃赤,脈小澀且食慾差。
- 妊娠:女子手少陰脈(神門穴)搏動明顯。
- 小兒重症:頭髮逆竪必死;耳後青筋主抽搐痛。
- 洩瀉:大便紅紫塊狀,脈小手足冷難愈;手足溫則易愈。
- 脈象:寸口與人迎脈大小浮沈相等者,病難愈。
術語說明:
- 解㑊:肢體疲乏鬆散。
- 炬然:高熱熾盛狀。
- 人迎:喉旁足陽明經動脈。
- 赤脈走向:太陽病赤脈自上而下,陽明病自下而上,少陽病由外向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