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二 (2)
卷二 (2)
1. 逆顧(八)
黃帝問於伯高曰:余聞氣有逆順,脈有盛衰,刺有大約,可得聞乎?伯高曰:氣之逆順者,所以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也。脈之盛衰者,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餘不足也。刺之大約者,必明知病之可刺,與其未可刺,與其已不可刺也。黃帝曰:候之奈何?伯高曰:無迎逢逢之氣,無擊堂堂之陣。
白話文:
黃帝問伯高:「我聽說氣息有順有逆,脈博有盛有衰,針灸也有原則,請問這是怎麼回事?」
伯高回答:「氣息的順逆是為了順應天地陰陽、四季變化和五行相生相剋。脈搏的盛衰是為了察看氣血的虛實盈虧。針灸的原則是必須清楚地知道什麼樣的疾病可以針刺,什麼樣的疾病暫時不能針刺,什麼樣的疾病已經不能針刺了。」
黃帝又問:「怎麼察看這些呢?」
伯高答道:「不要針刺那些迎面而來的氣息,也不要攻擊那些虛弱不堪的陣地。」
《刺法》曰:無刺熇熇之熱,無刺漉漉之汗,無刺渾渾之脈,無刺病與脈相逆者。黃帝曰:候其可刺奈何?伯高曰:上工刺其未生者也,其次刺其未盛者也,其次刺其已衰者也。下工刺其方襲者也,與其形之盛者也,與其病之與脈相逆者也。故曰方其盛也,勿敢毀傷,刺其已衰,事必大昌。
白話文:
《刺法》中說,不能刺入有燒灼感的地方,不能刺出大量汗液,不能刺入脈搏非常渾濁的地方,不能刺入病情和脈象相反的地方。黃帝問:怎麼判斷什麼時候可以針灸?伯高回答:高明的醫生在病情還沒出現時就針灸,其次是在病情不嚴重時針灸,再次是在病情已經減弱時針灸。低明的醫生在病情最嚴重的時候針灸,在身體處於強盛狀態時針灸,在病情和脈象相反時針灸。所以說,當病情正盛時,不要輕易損傷身體,在病情減弱時針灸,結果一定會非常好。
故曰上工治未病,不治已病,此之謂也。逢,音蓬。熇,音囂。漉,音鹿。
逢逢,盛也。熇熇,熱旺也。漉漉,汗多也。渾渾,脈大也。方襲,邪方感襲也,言已非未生時矣。
白話文:
所以說高明的醫生在疾病還未發生時就進行治療,而不是等到疾病已經發生了才去治療,就是這個意思。這裡的「逢」讀作「蓬」,「熇」讀作「囂」,「漉」則讀作「鹿」。
「逢逢」表示旺盛的意思。「熇熇」表示熱度強盛。「漉漉」表示汗水很多。「渾渾」表示脈搏很大。「方襲」指的是邪氣剛開始侵襲,意思是疾病已經不是在尚未產生的時候了。
2. 行針(九)
黃帝問於岐伯曰:余聞九針於夫子,而行之於百姓,百姓之血氣,各不同形,或神動而氣先針行,或氣與針相逢,或針已出氣獨行,或數刺乃知,或髮針而氣逆,或數刺病益劇。凡此六者,各不同形,願聞其方。岐伯曰:重陽之人,其神易動,其氣易往也。黃帝曰:何謂重陽之人?岐伯曰:重陽之人,熇熇高高,言語善疾,舉足善高,心肺之臟氣有餘,陽氣滑盛而揚,故神動而氣先行。黃帝曰:重陽之人,而神不先行者何也?岐伯曰:此人頗有陰者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岐伯:「我聽說夫子有九種針法,並在百姓身上實施過,但百姓的血氣不同,表現也不一樣。有的針刺下去,精神振奮,氣血先於針行;有的氣血與針同時相逢;有的針已經拔出,氣血才運行;有的針刺多次才產生反應;有的針刺下去,氣血反而倒流;有的針刺多次,病情反而加重。這六種表現各不相同,請教夫子其中的道理。」
岐伯回答:「陽氣旺盛的人,精神容易興奮,氣血也容易流動。」黃帝問:「什麼樣的人是陽氣旺盛?」
岐伯答:「陽氣旺盛的人,精神煥發,聲音洪亮,走路腳步輕盈,心肺功能強健,陽氣充沛,所以精神振奮,氣血先於針行。」
黃帝又問:「陽氣旺盛的人,為什麼有時精神不先行呢?」岐伯說:「這樣的人,體內多少還有些陰氣。」
黃帝曰:何以知頗有陰也?岐伯曰:多陽者多喜,多陰者多怒,數怒而易解,故曰頗有陰,其陰陽之離合難,故其神不能先行也。黃帝曰:其氣與針相逢奈何?岐伯曰:陰陽和調而血氣淖澤滑利,故針入而氣出,疾而相逢也。黃帝曰:針已出而氣獨行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其陰氣多而陽氣少,陰氣沉而陽氣浮者內藏,針已出,氣乃隨其後,故獨行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怎麼知道一個人偏多陰氣?
岐伯答:陽氣多的人容易喜悅,陰氣多的人容易生氣。如果經常生氣,且容易平息,說明陰氣稍多。由於這種陰陽失衡,導致精神不能夠先行運行。
黃帝又問:如果用針灸,氣與針碰觸會怎樣?
岐伯答:如果陰陽調和,血氣就會充盈順暢。因此,針灸時,當針刺入體內,就會有氣息釋放出來,並迅速與針會合。
黃帝繼續問:如果針灸已經結束,但氣息卻繼續流動,這是什麼原因?
岐伯答:這是因為陰氣較多,陽氣較少。陰氣下沉,陽氣上浮,針灸結束後,氣息就會隨着陰氣運行,所以會出現氣息獨自身行的情況。
黃帝曰:數刺乃知,何氣使然?岐伯曰:此人之多陰而少陽,其氣沉而氣往難,故數刺乃知也。黃帝曰:刺入而氣逆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其氣逆與其數刺病益甚者,非陰陽之氣浮沉之勢也,此皆粗之所敗,上之所失,其形氣無過焉。熇,音枵。熇熇高高,氣高而揚也。數怒而易解,數怒而易消也。
易解是其陽多,數怒是其有陰,故曰頗有陰也。粗之所敗,上之所失,粗工之所敗,上工之所失也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多次針刺才能知道病因,這是哪種氣造成的?
岐伯回答:這是因為這個人陰氣多而陽氣少,所以邪氣沉降,正氣運行困難,所以需要多次針刺才能知道病因。
黃帝說:針刺進去後,邪氣反而上逆,這是哪種氣造成的?
岐伯回答:邪氣上逆,而且針刺後病情加重,這不是因為陰陽之氣的浮沉變化造成的,而是因為針刺手法粗糙,針刺位置不對,導致邪氣受到刺激而上逆。
「熇」指的聲音空洞。聲音空洞而高亢,說明邪氣上浮。
這個人容易發怒,但怒氣容易消散,說明邪氣浮動不穩定。
3. 血絡論(十)
黃帝曰:願聞其奇邪而不在經者。岐伯曰:血絡是也。黃帝曰:刺血絡而僕者何也?血出而射者何也?血少黑而濁者何也?血出清而半為汁者何也?髮針而腫者何也?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者何也?髮針而面色不變而煩悗者何也?多出血而不動搖者何也?願聞其故。
血絡,邪中於絡,氣阻而血壅者也。
白話文:
**黃帝說:**我想知道那些奇蹟般地存在,卻不在經脈範圍內的疾病。
岐伯說: 血絡疾病便是如此。
黃帝說: 針刺血絡而導致昏迷的原因是什麼?針刺出血而導致噴射的原因是什麼?血液量少、顏色發黑而混濁的原因是什麼?血液流出清澈,一半像汁液的原因是什麼?用針刺療後出現腫脹的原因是什麼?出血時多時少,面色蒼白的原因是什麼?用針刺療後面色不變,但煩躁不安的原因是什麼?大出血後身體不動搖的原因是什麼?請告訴我原因。
岐伯曰:脈氣盛而血虛者,刺之則脫氣,脫氣則僕。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,其血滑,刺之則射。陽氣蓄積,久留而不瀉者,其血黑以濁,故不能射。新飲而液滲於絡,而未合和於血也,故血出而汁別焉。其不新飲者,身中有水,久而為腫。陰氣積於陽,其氣因於絡,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,故腫。
白話文:
岐伯說:
- 脈搏強盛而氣血不足的人,針刺會導致氣脫出,氣脫出就會昏厥。
- 氣血都旺盛而陰氣過剩的人,血液會滑利,針刺會導致血液噴射而出。
- 陽氣積聚,長時間不瀉,血液會變得黏稠混濁,所以針刺不會噴射出血液。
- 剛喝完水,水液滲入經絡,還未與血液融合,所以針刺會流出血水。
- 沒有剛喝水,但體內有水分,積聚時間長了會導致腫脹。
- 陰氣積聚在陽氣之上,氣滯留在經絡中,針刺時血液還沒流出,氣就先出來了,因此會腫脹。
陰陽之氣,其新相得而未合和,因而瀉之,則陰陽俱脫,表裡相離,故脫色而蒼蒼然。刺之血出多,色不變而煩悗者,刺絡而虛經,虛經之屬於陰者,陰脫,故煩悗。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,此為內溢於經,外注於絡,如是者,陰陽俱有餘,雖多出血,而弗能虛也。
白話文:
陰陽之氣如果剛得到相互對應卻不和諧,這時放血治療,就會導致陰陽兩氣都脫離,表裡分開,所以脫色蒼白。刺血後出血很多,但顏色不變且身體發熱煩躁,這是刺傷經絡導致脈絡虛弱,而虛脈屬陰,陰氣脫離,所以會發熱煩躁。陰陽相得合而形成痹症,這是因為內溢於經絡,外注於脈絡,這種情況下,陰陽兩氣都有餘,即使出血很多,也不會導致虛弱。
脈之氣盛而血虛者,刺之則脫其氣,脫氣則身僕。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,陰氣逼束,其血滑利,刺之則射,見竅而奔也。陽氣蓄積,經血久留而不瀉者,堙瘀腐敗,其血黑以濁,膠而莫流,故不能射。新飲水而液滲於絡,未經和合於血,故血出而清汁別焉。其不新飲者,身中宿有積水,久則流溢經絡,而為腫脹。
白話文:
如果脈象顯示氣盛血虛,針刺會耗傷氣血,導致氣血不足而暈厥倒地。
如果血氣都旺盛,但陰氣較多,陰氣會壓迫堵塞,使得血液變得滑利,針刺時會噴射而出,見到傷口後會奔流而出。
如果陽氣蓄積,經血長時間滯留不排出,就會淤積腐敗,血液變黑變混濁,黏稠而不容易流動,所以不會噴射。
如果近期喝了水,水分滲入脈絡,還沒和血液混合,所以放血時會出現清澈的水樣液體。
如果沒有近期喝水,表示體內有舊有的積水,時間一長就會溢出經絡,導致腫脹。
水中陰氣積於陽分,其氣因於絡脈,已將作腫,刺之血未出而陰氣先行,充塞絡中,故發腫滿,不俟日久而四溢也。陰陽之氣,其新相得而未和合,彼此環抱不堅,因而瀉之,則陰陽俱脫,無以榮華皮膚,故脫色而面蒼蒼然。刺之血出多,色不變而煩悗者,刺其絡而虛其經,經為陰,虛其經之屬於陰者,陰脫,故生煩悗。
白話文:
當體內陰氣在陽位聚集,這股氣因絡脈而起,已經開始形成腫脹。此時刺入皮膚,血液尚未流出,陰氣便先流出,充斥在絡脈中,引起腫脹發滿,不必等很久就蔓延四散。
陰陽之氣原本相得益彰,但尚未融合相合,彼此環抱不緊。如果此時瀉血,陰陽之氣都會脫離,無法滋養皮膚,所以皮膚失去血色而蒼白。
刺入皮膚後,血液流出很多,但面色不變,卻煩躁不安。這是因為刺穿了絡脈,虛損了經脈。經脈屬陰,虛損經脈中的陰分,陰氣脫離,所以產生煩躁不安。
陰陽相合而為痹者,隧道堙阻,此為氣血內溢於經,外注於絡,如是者,陰陽俱有餘,雖多出血,而弗能虛也,故不動搖。
白話文:
當陰陽氣血流通不順,導致經絡堵塞時,會形成痹症。這種情況下,氣血既溢出經絡,又外滲到絡脈。因此,陰陽兩氣都有餘,即使放很多血,也無法消耗它,所以不會導致身體虛弱。
黃帝曰:相之奈何?岐伯曰:血脈者,盛堅橫以赤,上下無常處,小者如針,大者如箸,則而瀉之,萬全也,故無失數矣。失數而反,各如其度。黃帝曰:針入而肉著者何也?岐伯曰:熱氣因於針則針熱,熱則肉著於針,故堅焉。
失數而反,各如其度,苟失其數則反其道,而各如其度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「怎樣才能瞭解這些脈象呢?」岐伯回答:「血脈盛者,脈絡粗壯、橫斜,呈紅色,位置不定,細如針孔,粗如筷子,在這樣的部位施針放血,必定萬無一失,不會錯失脈象。如果脈象出錯,又恢復到原來的狀態,那麼治療也要適當調整。」
黃帝又問:「針刺進去,肉黏住針的原因是什麼?」岐伯解釋:「熱氣附著在針上,導致針身發熱,熱氣使得肉粘在針上,所以針身才會堅硬。」
4. 論勇(十一)
黃帝問於少俞曰:夫人之忍痛與不忍痛者,非勇怯之分也,夫勇士之不忍痛者,見難則前,見痛則止,夫怯士之忍痛者,聞難則恐,遇痛則動,夫勇士之忍痛者,見難不恐,遇痛不動,夫怯士之不忍痛者,見難與痛,面轉目盻,恐不能言,失氣驚悸,顏色變化,乍死乍生。余見其然也,不知其何由,願聞其故。
白話文:
黃帝問少俞說:「人對於疼痛的忍耐力和不能忍耐,可不是勇敢和膽小的區分。勇猛的戰士不忍耐疼痛,面對險難就奮勇上前,遇到疼痛就停滯不前。膽小的戰士忍耐疼痛,聽到險難就害怕,遇到疼痛就激動。勇猛的戰士忍耐疼痛,面對險難不害怕,遇到疼痛不動搖。膽小的戰士不能忍耐疼痛,遇到險難和疼痛就臉色改變,眼神渙散,害怕得說不出話,呼吸急促,失魂落魄,面色變幻,好像一下子要死,一下子又活過來。我親眼見過這些現象,但不知道是為什麼,希望你能告訴我原因。」
少俞曰:夫忍痛與不忍痛者,皮膚之薄厚,肌肉之堅脆緩急之分也,非勇怯之謂也。黃帝曰:願聞勇怯之所由然。少俞曰:勇士者,目深以固,長衡直揚,三焦理橫,其心端直,其肝大以堅,其膽滿以旁,怒則氣盛而胸張,肝舉而膽橫,眥裂而目揚,毛起而面蒼,此勇士之由然者也。
長衡直揚,「五變」則作長沖直揚,言其目突而眉直也。
白話文:
少俞說:忍痛和不忍痛的人,是因為皮膚的薄厚、肌肉的堅韌和緩急程度不同,並不是因為勇氣或膽怯。黃帝說:我想知道勇氣和膽怯的原因。少俞說:勇敢的人,眼睛深邃而堅定,身高修長而挺拔,三焦筋脈通暢,心胸正直,肝臟大而堅實,膽囊飽滿而充盈。他們發怒時,氣血充盈胸膛,肝臟升起膽囊橫張,眼睛睜大露出兇光,汗毛豎起臉色發青,這就是勇敢的人表現出的特徵。
黃帝曰:願聞怯士之所由然。少俞曰:怯士者,目大而不減,陰陽相失,三焦理縱,𩩲𩨗短而小,肝系緩,其膽不滿而縱,腸胃梃,脅下空,雖方大怒,氣不能滿其胸,肝肺雖舉,氣衰復下,故不能久怒,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。𩩲,音揭。藇,音於。
減與緘通,收也。𩩲𩨗,蔽心骨也。梃,長也(松長不收)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我想知道膽小怕事的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。少俞回答:膽小怕事的人,眼睛很大但是目光不敏銳,陰陽失調,三焦氣機不暢通,脣舌短小,肝臟氣虛,膽氣不足且下垂,腸胃空虛,肋骨以下部位空虛,即使非常生氣,氣血也不能充滿胸腔,肝氣和肺氣雖然升起,但氣勢衰弱後又下降,所以不能長時間生氣。這是膽小怕事的人的原因。
黃帝曰:怯士之得酒,怒不避勇士者,何臟使然?少俞曰:酒者,水穀之精,熟谷之液也,其氣剽悍,其入於胃中,則胃脹,氣上逆,滿於胸中,肝浮膽橫,當是之時,故比於勇士,與勇士同類,不知避之,氣衰則悔,名曰酒悖也。
悖,亂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懦弱的人喝了酒,膽子變大,不怕強壯的勇士,這是因為什麼臟器的作用呢?
少俞回答道:酒是穀物精華,熟食的液體。它的性質勇猛霸道,進入胃中後會使胃脹氣,氣往上衝,充滿胸中,導致肝臟上浮,膽囊橫錯。在這種情況下,懦弱的人會覺得自己跟勇士一樣,不知道害怕。等到酒勁過了,膽子就小了,後悔不迭,這就是所謂的「酒悖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