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二 (3)
卷二 (3)
1. 論痛(十二)
黃帝問於少俞曰:筋骨之強弱,肌肉之堅脆,皮膚之厚薄,腠理之疏密各不同,其於針石火焫之痛何如?腸胃之厚薄堅脆亦不等,其於毒藥何如?願盡聞之。少俞曰:人之骨強筋弱肉緩皮膚厚者耐痛,其於針石之痛,火焫亦然。黃帝曰:其耐火焫者,何以知之?少俞曰: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焫。
黃帝曰:其不耐針石之痛者,何以知之?少俞曰:堅肉薄皮者,不耐針石之痛,於火hf焫亦然。黃帝曰:人之勝毒,何以知之?少俞曰: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,皆勝毒,其瘦而薄胃者,皆不勝毒也。黃帝曰:人之病,或同時而傷,或易已,或難已,其故何如?少俞曰:同時而傷,其身多熱者易已,多寒者難已。
其身多熱者,陽盛而氣通,故易已,多寒者,陰盛而氣滯,故難已。
白話文:
黃帝向少俞請教說:人的筋骨強弱、肌肉結實或鬆軟、皮膚厚薄、皮膚紋理粗細各有不同,那麼他們對於針灸、砭石和艾灸的疼痛感受會如何呢?腸胃的厚薄和堅韌程度也不同,那麼他們對於毒藥的反應又會如何呢?希望您能詳細說明。
少俞回答說:人的骨頭強健、筋脈較弱、肌肉鬆弛、皮膚厚實的人比較能忍受疼痛,他們對於針灸、砭石的疼痛以及艾灸的感受也是如此。黃帝問:要如何知道誰能忍受艾灸呢?少俞說:皮膚顏色偏黑,而且骨骼好看的人,就能忍受艾灸。
黃帝又問:要如何知道誰不能忍受針灸、砭石的疼痛呢?少俞說:肌肉結實、皮膚薄的人,不能忍受針灸、砭石的疼痛,對於艾灸也是如此。黃帝問:要如何知道誰能抵抗毒藥呢?少俞說:胃壁厚實、膚色偏黑、骨骼粗大以及體型肥胖的人,都比較能抵抗毒藥;而體型瘦弱、胃壁薄的人,則無法抵抗毒藥。
黃帝問:人們生病,有時同時受到傷害,有的容易痊癒,有的不容易痊癒,這是為什麼呢?少俞說:同時受到傷害,體內陽氣旺盛、體溫偏高的人容易痊癒;體內陰氣旺盛、體溫偏低的人則難以痊癒。
體內陽氣旺盛、體溫偏高的人,是因為陽氣充足、氣血暢通,所以容易痊癒;體內陰氣旺盛、體溫偏低的人,是因為陰氣過盛、氣血運行不暢,所以難以痊癒。
2. 五邪(十三)
邪在肺,則病皮膚痛,寒熱,上氣喘,汗出,咳動肩背,取之膺中外腧,背三節、五節之旁,以手疾按之快然,乃刺之,取之缺盆中以越之。
肺藏氣而主皮毛,故邪在肺,則皮膚痛,寒熱汗出,上氣喘咳。膺中外腧,手太陰之雲門、中府也,背三節之旁,肺俞也,五節之旁,心俞也(皆足太陽經穴),按之快然,即是其穴,乃刺之。缺盆,足陽明經穴,「經脈」:肺手太陰之脈,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,缺盆中痛,故取之缺盆中以越之。越,散也。
邪在肝,則兩脅中痛,寒中,惡血在內,行善掣節,時腳腫。取之行間,以引脅下,補三里,以溫胃中,取血脈,以散惡血,取耳間青脈,以去其掣。
肝藏血而主筋,筋聚關節,脈行兩脅,故兩脅中痛,惡血在內,行善掣節(掣,牽也)。脾主四肢,木刑土敗,脾氣不能下達,關節壅阻,故時腳腫。寒中者,土被木賊,則寒水侮土也。取之厥陰之行間(穴名),以引脅下之痛。補陽明之三里,以溫胃中之寒。取血脈之結瘀,以散惡血。取耳間之青脈,以去其牽掣,足少陽之脈循耳間,厥陰與少陽為表裡也。
邪在脾胃,則病肌肉痛,陽氣有餘,陰氣不足,則熱中善飢,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,則寒中腸鳴腹痛,陰陽俱有餘,若俱不足,則有寒有熱。皆調於三里。
脾胃同主肌肉,故邪在脾胃,則病肌肉痛。陽盛陰虛,則熱中善飢,陽虛陰盛,則寒中腸鳴腹痛,陰陽俱盛,若俱虛,則有寒有熱,陰盛則下寒,陰虛則下熱,陽盛則上熱,陽虛則下寒也。皆調於足陽明之三里,以均其寒熱。
邪在腎,則病骨痛陰痹,陰痹者,按之而不得,腹脹腰痛,大便難,肩背頸項痛,時眩。取之湧泉、崑崙,視有血者,盡取之。
腎主骨,故邪在腎,則病骨痛。腎為陰,陰旺則凝澀不行,故病陰痹(陰分痹著)。陰痹者,病在隱微,故按之而不得。水旺則土濕木陷,疏泄不行,故腹脹腰痛,大便難。少陰不升,則太陽不降,太陽行身之背,濁氣上逆,故肩背頸項痛。寒水主藏,時眩者,寒水失藏而膽火升浮也(膽木化氣相火)。湧泉,足少陰穴。崑崙,足太陽穴。
邪在心,則病心痛,喜悲,時眩僕。視有餘不足,而調之其腧也。
心痛,水賊火也。心主喜,肺主悲,喜悲,金侮火也。時眩僕,君火失根而升浮也。調之其腧,手厥陰心主之腧也。(少陰無腧)
白話文:
肺部的邪氣:
如果邪氣侵犯到肺部,就會導致皮膚疼痛、發冷發熱、呼吸急促、喘氣、出汗、咳嗽時牽動肩背。治療時,可以按壓胸部外側的穴位(如雲門、中府),以及背部第三節、第五節脊椎旁邊的穴位(如肺俞、心俞),按壓時如果感到舒服,就可以在此處針刺。另外,還可以針刺鎖骨窩的穴位(缺盆),以疏散邪氣。
這是因為肺部掌管著氣息和皮膚毛髮,所以當肺部受到邪氣侵犯時,就會出現皮膚疼痛、發冷發熱、出汗、呼吸急促、喘氣、咳嗽等症狀。按壓胸部外側和背部的穴位如果感到舒服,就表示這些穴位有療效,可以針刺。而鎖骨窩的穴位與肺經相連,所以針刺此處可以疏散肺部的邪氣。
肝部的邪氣:
如果邪氣侵犯到肝部,就會導致兩側脅肋疼痛、身體發冷、體內有瘀血、筋脈牽引抽搐、時常腳腫。治療時,可以針刺足厥陰肝經的行間穴,來引導脅肋疼痛的邪氣向下疏散,再補足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穴,以溫暖胃部,並取瘀血部位的血脈來散開瘀血。此外,還可以取耳邊青色的脈絡,來去除筋脈的牽引抽搐。
這是因為肝臟儲藏血液並掌管筋,筋聚集在關節,脈絡運行在兩脅之間,所以當肝部受到邪氣侵犯時,就會出現兩側脅肋疼痛、體內有瘀血、筋脈牽引抽搐的症狀。而脾臟掌管四肢,如果木氣過旺而壓制土氣,導致脾氣無法正常運行,關節就會阻塞,從而引起腳腫。此外,如果受到寒邪侵襲,木氣會欺負土氣,導致寒水來侵襲土,因此身體會發冷。針刺行間穴可以引導脅肋疼痛向下疏散,補足足三里穴可以溫暖胃部,取瘀血部位的血脈可以散開瘀血,而耳邊的青色脈絡與肝經相通,所以可以去除筋脈的牽引抽搐。
脾胃的邪氣:
如果邪氣侵犯到脾胃,就會導致肌肉疼痛。如果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,就會出現腹中發熱且容易飢餓的症狀;如果陽氣不足而陰氣過盛,就會出現腹中發冷、腸鳴、腹痛的症狀;如果陰陽都過盛或都不足,就會出現時冷時熱的症狀。這些情況都可以通過針刺足三里穴來調理。
這是因為脾胃共同掌管肌肉,所以當脾胃受到邪氣侵犯時,就會出現肌肉疼痛。陽盛陰虛會導致身體發熱且容易飢餓,陽虛陰盛會導致腹中發冷、腸鳴、腹痛。而陰陽過盛或不足都可能引起寒熱症狀。針刺足三里穴可以調節脾胃的陰陽平衡,從而緩解這些症狀。
腎部的邪氣:
如果邪氣侵犯到腎部,就會導致骨頭疼痛、陰痹(按壓時感覺不到疼痛)、腹脹、腰痛、大便困難、肩背頸項疼痛、時常頭暈。治療時,可以針刺湧泉穴和崑崙穴,如果發現有瘀血,就要盡力把瘀血排除。
這是因為腎臟掌管骨骼,所以當腎部受到邪氣侵犯時,就會出現骨頭疼痛。腎臟屬陰,如果陰氣過盛就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形成陰痹,這種疼痛比較隱蔽,按壓時感覺不到。如果水氣過盛,就會導致脾土濕潤、木氣陷落,疏泄功能受到影響,從而引起腹脹、腰痛、大便困難。如果腎陰不足,則太陽經氣無法下降,濁氣上逆,就會導致肩背頸項疼痛。腎水主藏,如果藏不住,則膽火上浮,就會引起頭暈。針刺湧泉穴和崑崙穴可以調節腎經的氣血運行,排除瘀血。
心部的邪氣:
如果邪氣侵犯到心部,就會導致心痛、情緒悲傷或喜悅過度、時常頭暈摔倒。應該根據邪氣的過盛或不足,來調理心經的穴位。
這是因為心痛通常是由於水氣來克制心火所導致,而情緒喜悅和悲傷,是金氣來欺負心火所導致。時常頭暈摔倒,是心火失去了根基而向上浮動所導致。應該調理心經的穴位,因為心經的穴位可以調節心臟的氣血運行。
3. 五亂(十四)
黃帝曰:經脈十二者,別為五行,分為四時,何失而亂?何得而治?岐伯曰:五行有序,四時有分,相順則治,相逆則亂。黃帝曰:何謂相順?岐伯曰:經脈十二者,以應十二月,十二月者,分為四時,四時者,春秋冬夏,其氣各異,營衛相隨,陰陽已和,清濁不相干,如是則順而治。
黃帝曰:何謂逆而亂?岐伯曰:清氣在陰,濁氣在陽,營氣順脈,衛氣逆行,清濁相干,亂於胸中,是謂大悗。故氣亂於心,則煩心密嘿,俯首靜伏,亂於肺,則俯仰喘喝,接手以呼,亂於腸胃,則為霍亂,亂於臂脛,則為四厥,亂於頭,則為厥逆頭重眩僕。悗,音悶。
清氣在陰,陷而不升也。濁氣在陽,逆而不降也。悗者,氣亂而不清也。接手以呼,以手捫心也。四厥,四肢厥逆也(四肢寒冷,謂之厥逆)。厥逆頭重眩僕,濁氣逆升而不降也。
黃帝曰:五亂者,刺之有道乎?岐伯曰:有道以來,有道以去,審知其道,是謂身寶。黃帝曰:善。願聞其道。岐伯曰:氣在於心者,取之手少陰、心主之俞。氣在於肺者,取之手太陰滎、足少陰俞。氣在於腸胃者,取之足太陰、陽明,不下者,取之三里。氣在於頭者,取之天柱,大杼,不知,取太陽滎俞。
氣在於臂足,取之先去血脈,後取其陽明、少陽之滎俞。黃帝曰:補瀉奈何?岐伯曰:徐入徐出,謂之導氣,補瀉無形,謂之同精,是非有餘不足也,亂氣之相逆也。黃帝曰:允乎哉道!明處哉論!請著之玉版,命曰治亂也。
有道以來,有由以來也。有道以去,有法以去也。手少陰之俞,神門也。心主之俞,大陵也。手太陰滎,魚際也。足少陰俞,太谿也。足太陰、陽明,太陰之俞,太白也,陽明之俞,陷谷也。三里,足陽明穴也。天柱,大杼,足太陽穴也。太陽之滎,通谷也。太陽之俞,束骨也。
手陽明之滎俞,二間、三間也。手少陽之滎俞,液門、中渚也。足陽明之滎俞,內庭、陷谷也。足少陽之滎俞,俠谿、臨泣也。徐入徐出,謂之導氣,導其亂氣,使之復治也。補瀉無形,謂之同精,同其精氣之本原,未嘗增損也。精,正氣也。是非以其有餘不足而用補瀉也,為其亂氣之相逆,調之使其順而治耳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人體的十二經脈,分別對應五行,又區分四季,為什麼會發生紊亂?要怎樣才能治療?岐伯回答:五行有其順序,四季各有職責,它們互相順應就能正常,互相違逆就會紊亂。黃帝問:怎樣才算是順應?岐伯說:十二經脈對應十二個月,這十二個月又分為春夏秋冬四季,每個季節的氣候都不同,營氣和衛氣也隨之運行,陰陽調和,清氣和濁氣互不干擾,這樣就是順應,身體就能正常。
黃帝問:怎樣才算是違逆而紊亂?岐伯說:清氣停留在陰位,濁氣停留在陽位;營氣順著經脈運行,衛氣卻逆向而行;清氣和濁氣互相干擾,在胸中造成紊亂,這就叫做「大悗」。如果氣機紊亂在心,就會心煩意亂,默默不語,低頭靜臥;如果氣機紊亂在肺,就會呼吸急促,張著嘴巴喘氣,用手按著胸口呼氣;如果氣機紊亂在腸胃,就會發生霍亂;如果氣機紊亂在四肢,就會發生四肢厥冷;如果氣機紊亂在頭部,就會發生頭暈目眩,跌倒昏厥。「悗」,是悶的意思。
清氣停留在陰位,是指清氣下陷而無法上升;濁氣停留在陽位,是指濁氣上逆而無法下降。「悗」是指氣機紊亂,不清爽。用手按著胸口呼氣,是因為心口不舒服。四肢厥冷,是指四肢寒冷。「厥逆頭重眩僕」,是指濁氣上逆,不能下降。
黃帝問:對於五亂的治療,有沒有方法呢?岐伯說:氣機紊亂,有其發生的原因,也有治療的方法。只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,就能好好保護身體。黃帝說:好,我想知道這些方法。岐伯說:氣機紊亂在心,就取手少陰經和心包經的俞穴;氣機紊亂在肺,就取手太陰經的滎穴和足少陰經的俞穴;氣機紊亂在腸胃,就取足太陰經和足陽明經的穴位,如果效果不佳,就取足三里穴;氣機紊亂在頭部,就取天柱穴和大杼穴,如果不知道,就取足太陽經的滎穴和俞穴。
氣機紊亂在四肢,要先處理血脈問題,然後再取足陽明經和足少陽經的滎穴和俞穴。黃帝問:要如何補瀉呢?岐伯說:針刺時慢慢地進針和出針,叫做引導氣機;補瀉是無形的,強調精氣的本質,而不是針對有餘或不足的情況,而是調整紊亂的氣機,使其順暢。黃帝說:你說的太好了!這個道理真清楚!請把這些寫在玉版上,命名為《治亂》。
「有道以來」,意思是病有發生的原因。「有道以去」,意思是病有治療的方法。「手少陰之俞」指的是神門穴,「心主之俞」指的是大陵穴。「手太陰之滎」指的是魚際穴,「足少陰之俞」指的是太谿穴。「足太陰、陽明」指的是太陰經的俞穴太白穴和陽明經的俞穴陷谷穴。三里穴是足陽明經的穴位。天柱穴和大杼穴是足太陽經的穴位。「太陽之滎」指的是通谷穴,「太陽之俞」指的是束骨穴。
手陽明經的滎穴和俞穴是二間穴和三間穴;手少陽經的滎穴和俞穴是液門穴和中渚穴;足陽明經的滎穴和俞穴是內庭穴和陷谷穴;足少陽經的滎穴和俞穴是俠谿穴和臨泣穴。慢慢地進針和出針,叫做引導氣機,引導紊亂的氣機,使其恢復正常。補瀉無形,是指調整精氣的本源,而不是增損,精就是正氣。補瀉不是針對有餘和不足,而是針對紊亂的氣機,調順它,使它恢復正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