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靈樞懸解》~ 卷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)

1. 五禁(十五)

黃帝問於岐伯曰:余聞刺有五禁,何謂五禁?岐伯曰:禁其不可刺也。黃帝曰:余聞刺有五奪。岐伯曰:無瀉其不可奪者也。黃帝曰:余聞刺有五過。岐伯曰:補瀉無過其度。黃帝曰:余聞刺有五逆。岐伯曰:病與脈相逆,故命曰五逆。黃帝曰:余聞刺有九宜。岐伯曰:明知九針之論,是謂九宜。

義詳下文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岐伯:「我聽說針灸有五種禁忌,它們是什麼?」

岐伯:「禁忌在於不允許針刺的地方。」

黃帝:「我聽說針灸有五種不可損傷的部位。」

岐伯:「不要針刺那些不能損傷的地方。」

黃帝:「我聽說針灸有五種過度。」

岐伯:「補瀉不要超過適當的度。」

黃帝:「我聽說針灸有五種逆應。」

岐伯:「病情與脈絡相反,所以稱為五逆。」

黃帝:「我聽說針灸有九種適宜情況。」

岐伯:「瞭解九針的運用準則,就是所謂的九宜。」

黃帝曰:何謂五禁?願聞其不可刺之時。岐伯曰:甲乙日自乘,無刺頭,無發蒙於耳內,丙丁日自乘,無振埃於肩喉廉泉,戊己日自乘,四季無刺腹蒙去爪瀉水,庚辛日自乘,無刺關節於股膝,壬癸日自乘,無刺足脛,是謂五禁。

自乘者,日之乘時當令也。發蒙,發其矇蔽也。振埃,振其塵埃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「什麼是五禁?哪些時候不能針灸?」岐伯回答:「甲乙日針灸時,不可針頭部和耳內;丙丁日針灸時,不可振動肩喉和廉泉穴;戊己日針灸時,不可刺入腹中、拔除指甲、放水治療;庚辛日針灸時,不可針刺股膝關節;壬癸日針灸時,不可針刺足脛。這五種情況就是五禁。」

黃帝曰:何謂五奪?岐伯曰:形肉已奪,是一奪也,大奪血之後,是二奪也,大汁出之後,是三奪也,大泄之後,是四奪也,新產及大血之後,是五奪也,此皆不可瀉。

五奪皆大虛證,故不可瀉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「什麼叫做五奪?」岐伯回答:「精氣神不足,以致形體消瘦,這是第一奪;大出血之後,這是第二奪;大量津液流失之後,這是第三奪;嚴重腹瀉之後,這是第四奪;產後或大出血之後,這是第五奪。這五種情況都不可以瀉。」

五奪都是極度虛弱的表現,因此不可瀉。

黃帝曰:何謂五逆?岐伯曰:熱病脈靜,汗已出,脈盛躁,是一逆也,病泄,脈洪大,是二逆也,著痹不移,䐃肉破,身熱,脈偏絕,是三逆也,淫而奪形,身熱,色夭然白,及後下血衃,血衃篤重,是滑四逆也,寒熱奪形,脈堅搏,是謂五逆也。

著痹不移,䐃肉破,氣偏痹塞不移,身難反側,臂肉磨傷也。淫而奪形,病氣浸淫不已,漸至形脫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什麼叫做「五逆」?

岐伯回答:

  1. 發燒時脈搏卻平靜,卻已經出汗,脈搏又強又快,這是第一逆。

  2. 腹瀉時脈搏強而有力,這是第二逆。

  3. 中風了卻無法移動肢體,肌肉破裂,身體發熱,脈搏時而消失,這是第三逆。

  4. 過度縱慾導致形體虛弱,身體發熱,面色蒼白,接著又腹瀉出血,出血量多且沉重,這是第四逆。

  5. 寒熱交加,脈搏硬而有力,這就是「五逆」。

2. 玉版(十六)

黃帝曰:余以小針為細物也,夫子乃言上合之於天,下合之於地,中合之於人,余以為過針之意矣,願聞其故。岐伯曰:何物大於天乎!夫大於針者,唯五兵者焉,五兵者,死之備也,非生之具。且夫人者,天地之鎮也,其不可不參乎。夫治民者,亦唯針焉,夫針之與五兵,其孰小乎?

白話文:

黃帝說:「我認為針灸是微小的東西,夫子卻說它上應於天,下應於地,中應於人,我認為這太誇大了針灸的意義,請您解釋一下其中的道理。」岐伯說:「什麼東西比天還大?比針灸還大的,只有兵器罷了。兵器是備戰用的,不是求生的工具。況且人體是天地的樞紐,難道能不與天地相呼應嗎?治理人民的,也只有針灸。針灸和兵器,哪一個小呢?」

宇宙之中,無大於天者,天之所以大者,生也(天地之大德曰生),小針雖細,而亦能生人,故與天並大。五兵雖大,但能殺人,不能生人,何以為大!且夫人者,天地之鎮也(與天地並重),其不可不參焉,(與天地參)。佐天地以生人也。夫生人者,亦唯針耳,則針之與五兵,其孰大而孰小乎?

白話文:

在宇宙之中,沒有比天更大的了。天之所以如此偉大,是因為它能「生」,創造生命(天地的最大恩惠就是創造生命),而小小的針灸針,雖然很細,但也能救人,所以也能與天相提並論。五種兵器雖然威力很大,但只能殺人,不能讓人復活,怎麼能稱得上偉大呢?而且,人是很重要的,是天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(與天地一樣重要),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它(與天地並重)。人之所以能活下來,也是靠針灸針術。這樣看來,針灸針術比起五種兵器,哪個更重要,哪個更渺小,不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嗎?

黃帝曰:病之生時,有喜怒不測,飲食不節,陰氣不足,陽氣有餘,營氣不行,乃發為癰疽,陰陽不通,兩熱相摶,乃化為膿,小針能取之乎?岐伯曰:聖人不能使化者為之,邪不可留也。故兩軍相當,旗幟相望,白刃陳於中野者,此非一日之謀也。能使其民令行禁止,士卒無白刃之難者,非一日之教也,須臾之得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疾病的發生,是否與情緒劇烈變化、飲食不節制、陰氣不足、陽氣過盛、營氣運行不暢有關,以致形成癰疽?陰陽不通,兩股熱氣相互衝撞,於是化為膿液。用小針灸能治療嗎?

岐伯回答道:聖人也不能讓已經化膿的瘡口消失,邪氣不能停留。因此,兩軍交戰,旗幟相對,白刃露出在曠野之中,這不是一天就可以謀劃好的。能讓軍隊令行禁止,士兵沒有白刃之災的,也不是一天的訓練就能達到的,而是經過長時間的磨練得來的。

夫至使身被癰疽之病,膿血之聚者,不亦離道遠乎!夫癰疽之生,膿血之成也,不從天下,不從地出,積微之所生也,故聖人自治於未有形也,愚者遭其已成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個人得了癰疽的疾病,膿血聚集,難道不是因為遠離了養生的正道嗎?癰疽的產生,膿血的形成,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,也不是從地下冒出來的,而是漸漸累積微小的因素而成的。所以,聖人會在疾病還未形成的時候就自我調理,防止疾病發生。愚蠢的人卻等到疾病已經形成,纔去應對。

聖人不能使天地自然之化以人力而為之,然而邪之在身,則不可留也。癰疽膿血者,邪氣伏留,積微成大之所生也。

白話文:

即使是聖人也不能用人力改變天地自然的運行規律。但是,如果邪氣在身體裡作祟,就絕不能任其停留。膿瘡和膿血的形成,就是邪氣潛伏體內,逐漸積少成多的結果。

黃帝曰:其已形,不予遭,膿已成,不予見,為之奈何?岐伯曰:膿已成,十死一生,故聖人弗使已成,而明為良方,著之竹帛,使能者踵而傳之後世,無有終時者,為其不予遭也,黃帝曰:其已有膿血而後遭者,不導之以小針治乎?岐伯曰:以小治小者其功小,以大治大者多害,故其已成膿血者,其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。

砭石,石針。鈹鋒,鈹針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如果有膿液已經形成,但我發現得太遲了,那該怎麼辦?

岐伯答:膿液已經形成,十死一生。因此,聖人不會等到膿液形成才治療,而是發明瞭良方,寫在竹簡上,讓有能力的人世世代代傳承,永遠不會失傳。這樣一來,就可以避免發現得太遲的情況發生。

黃帝問:如果已經有膿血形成,但發現得比較早,難道不能用針灸治療嗎?

岐伯答:用小針灸治療小膿瘍效果不顯著。用大針灸治療大膿瘍反而會造成危害。因此,對於已經形成膿血的膿瘍,只能用砭石或鈹鋒之類的利器切開引流。

黃帝曰:多害者,其不可痊乎?岐伯曰:其在逆順焉。黃帝曰:願聞逆順。岐伯曰:以為傷者,其白眼青,黑眼小,是一逆也,內藥而嘔者,是二逆也,腹痛渴甚,是三逆也,肩項中不便,是四逆也,音嘶色脫,是五逆也。除此五者,為順矣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受了多次傷害,難道不能康復了嗎?

岐伯說:這要看是違逆,還是順應。

黃帝說:請您解釋一下違逆和順應。

岐伯說:認為受傷,但白眼的青色仍在,黑眼變小,這是第一個違逆。服用內服藥卻嘔吐,這是第二個違逆。腹痛口渴得很嚴重,這是第三個違逆。肩頸活動不便,這是第四個違逆。聲音沙啞、臉色憔悴,這是第五個違逆。除了這五種,都算順應。

多害者,痊與不痊,其在逆順,順則可痊,逆則不可痊也。以為傷者,害之成傷者也。白眼青,木侮金也。黑眼小,火侮水也。內藥而嘔,胃敗而氣逆也。腹脹痛渴甚,風木之賊土也。肩項不便,肺氣逆沖也。音嘶色脫,肺肝俱敗也(肺主音,肝主色)。

白話文:

對於多種疾病,能否痊癒取決於順應與違逆。順應自然法則,則可痊癒;違逆自然法則,則難以痊癒。

認為受傷的是,是傷害所造成的傷。

白眼珠青,是木氣侵犯金氣。

黑眼珠小,是火氣侵犯水氣。

服用內服藥而嘔吐,是胃氣虛弱而氣機逆亂。

腹脹疼痛口渴嚴重,是風木之氣侵犯土氣。

肩項不適,是肺氣上逆。

聲音嘶啞、面色蒼白,是肺氣和肝氣都虛弱(肺主聲音,肝主面色)。

黃帝曰:諸病皆有逆順,可得聞乎?岐伯曰:腹脹,身熱,脈大,是一逆也,腹鳴而滿,四肢清,泄,其脈大,是二逆也,衄而不止,脈大,是三逆也,咳且溲血,脫形,其脈小勁,是四逆也,咳,脫形,身熱,脈小以疾,是謂五逆也。如是者,不過十五日而死矣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各種疾病都有順逆之分,可否請教?岐伯說:腹部脹滿、身體發熱、脈搏強大,這是第一種逆證。腹部鳴響且脹滿、四肢發涼、大便腹瀉、脈搏強大,這是第二種逆證。鼻血不止、脈搏強大,這是第三種逆證。咳嗽並伴有小便帶血、身體虛弱,脈搏細小且急促,這是第四種逆證。咳嗽、身體虛弱、發熱、脈搏細小且快速,稱為第五種逆證。如果出現這些情況,不超過十五天就會死亡。

腹脹,身熱,脈大,里濕盛而表陽格也。腹鳴而滿,四肢清,泄而脈大,肝脾郁陷而敗泄也。衄而不止,脈大,肺胃阻逆而上脫也。咳且溲血,脫形,其脈小勁,中氣虧敗,肝陷而肺逆也。咳而脫形,身熱,脈小以疾,脾敗胃逆,肺膽不降也。

白話文:

腹脹,身熱,脈大

這是因為內部濕氣過多,導致外部陽氣受阻。

腹鳴而且覺得肚子滿滿的,四肢清爽,腹瀉而且脈搏有力

這是因為肝脾氣血鬱結,造成腹瀉和身體虛弱。

鼻血不止,脈搏有力

這是因為肺胃氣機不順暢,導致鼻血上逆。

咳嗽兼血尿,身體虛弱,脈搏細小有力

這是因為中氣虧虛,肝氣下陷,肺氣上逆。

咳嗽兼氣虛無力,身熱,脈搏細小而急促

這是因為脾虛胃逆,肺膽氣機不降。

其腹大脹,四末清,脫形,泄甚,是一逆也,腹脹便血,其脈大,時絕,是二逆也,咳,溲血,形肉脫,脈搏,是三逆也,嘔血,胸滿引背,脈小而疾,是四逆也,咳嘔腹脹,且飧泄,其脈絕,是五逆也。如是者,不及一時而死矣。工不察此者而刺之,是謂逆治。

此之五逆,較上之五逆更劇,是死在頃刻之間者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肚子脹大、四肢冰冷、身體虛弱、腹瀉嚴重的情況,就是「一逆」。如果肚子脹、大便帶血,而且脈搏強大,有時會消失,就是「二逆」。如果咳嗽、小便帶血、身體消瘦、脈搏無力,就是「三逆」。如果嘔吐出血、胸悶疼痛延伸到後背、脈搏細小而快速,就是「四逆」。如果咳嗽、嘔吐、腹脹,而且還有腹瀉,脈搏消失,就是「五逆」。出現這些症狀的人,會在短時間內死亡。醫生如果沒有仔細觀察這些症狀就針灸,就叫做「逆治」。

黃帝曰:夫子之言針甚駿,以配天地,上數天文,下度地紀,內別五臟,外次六腑,經脈二十八會,盡有周紀,能殺生人,不能起死者,子能反之乎?岐伯曰:能殺生人,不能起死者也。黃帝曰:余聞之,則為不仁,然願聞其道,弗行於人。岐伯曰:是明道也,其必然也,其如刀劍之可以殺人,如飲酒使人醉也,雖勿診,猶可知矣。黃帝曰:願卒聞之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您的針灸理論非常高明,能與天地配合,上通天文,下合地紀,內部分別五臟,外列六腑,經脈二十八處會合,條理分明,無所不備。但是,針灸只能治療活人,卻不能救活死人,您能否解釋一下?岐伯說:針灸只能治療活人,的確不能救活死人。黃帝說:我聽說這樣做有悖於醫德,但還是想請您講解一下,但我不會用它在人身上實踐。岐伯說:這是醫道的規律,就像刀劍可以殺人,飲酒可以讓人醉一樣,即使不用針灸治療,也能明白這個道理。黃帝說:希望您能繼續講解。

岐伯曰:人之所以受氣者,谷也。谷之所注者,胃也。胃者,水穀氣血之海也。海之所行雲氣者,天下也。胃之所出氣血者,經隧也。經隧者,五臟六腑之大絡也,迎而奪之而已矣。黃帝曰:上下有數乎?岐伯曰:迎之五里,中道而止,五至而已,五往而臟之氣盡矣,故五五二十五,而竭其腧矣。此所謂奪其天氣者也,非能絕其命而傾其壽也。

白話文:

岐伯說:人之所以能吸收營養,是因為有食物。食物所聚集的地方,就是胃。胃是水谷氣血的匯聚之地。大海中的雲霧,就像天地間的氣血。胃中產生的氣血,通過經絡運送到全身。經絡是五臟六腑之間的主要通道,人體只是迎接和獲取這些氣血。黃帝問:上下(氣血運行)有規律嗎?岐伯說:迎接氣血時,距離五里遠的地方就會開始,中間停頓一下,然後再行五里,一共往返五次,這時臟腑中的氣血就用盡了。所以,五次五里就是二十五里,這樣就能耗盡從胃中吸收的氣血。這就叫做「奪取氣血」,但並不是要斷絕人的生命和縮短人的壽命。

黃帝曰:願卒聞之。岐伯曰:窺門而刺之者,死於家中,入門而刺之者,死於堂上。黃帝曰:善乎方,明哉道,請著之玉版,以為重寶,傳之後世,以為刺禁,令民勿敢犯也。

白話文:

「駿」和「峻」同義,都是指高大。針灸能傷害活人,卻不能救活死人,這是因為它無法扭轉生死。

駿與峻同,高大也。能殺生人,不能起死者也,言不能反也。迎而奪之,奪其胃氣也。五里,手陽明穴,此臟腑之大絡,經隧之要害,迎之於此,而奪其氣,則經隧之氣,中道而止,不過五至而已,針五下而臟氣絕,故五五二十五下,而竭其五臟之腧矣。此所謂奪其天氣,使之夭年,非能立絕其命,而即傾其壽者也。

「迎而奪之」是指迎著穴位施針,奪取穴位中的胃氣。「五里」穴屬於手陽明經,是臟腑間的大經絡,是經絡的要害部位。在這個穴位上施針奪取氣血,就會使經絡中的氣血中斷,無法再運行。

施針五次,就能讓臟腑之氣斷絕。因此,施針二十五次,就能耗盡五臟的氣血。

這就是所謂的「奪其天氣,使之夭年」,並不是一下子奪走生命,而是逐漸耗盡壽命。

白話文:

「迎而奪之」指的是在穴位上進行針刺,以抽取該處的胃氣。「五里」穴隸屬於手陽明經,此處為連接臟腑的重要經絡,可說是經絡系統中的關鍵位置。若在此穴位進行針刺抽取氣血,將會導致經絡內的氣血運行中斷,無法順利流通。

進行五次這樣的針刺,便可令臟腑之氣受到阻斷。因此,重複施行二十五次針刺,便能將五臟的氣血完全耗盡。

這就是所說的「奪其天氣,使之夭年」,意指的並非立即奪去生命,而是慢慢耗損壽命。

門,氣門(「生氣通天論」:氣門乃閉),即孔穴也。窺門而刺之者,刺入淺也。入門而刺之者,刺入深也。死於家中,死之稍遲也。死於堂上,死之至速也。「本輸」:陰尺動脈,在五里,五腧之禁也,《素問·氣穴論》:大禁二十五,在天府下五寸,即此迎之五里之義也。

白話文:

穴位就像門,氣門就是閉合的門,也就是指穴位本身。從穴位外緣刺入,針刺較淺;從穴位中心刺入,針刺較深。病人死於家中,表示死亡時間稍晚;病人死於堂上,表示死亡時間極快。《本輸》記載,陰尺動脈位於五里穴,是五腧穴的禁區。《素問·氣穴論》中提到的二十五大禁穴之一,位於天府穴下五寸,正是指五里穴的禁忌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