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一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9)

1. 官針(四)

五日腧刺,腧刺者,直入直出,深內之至骨,以取骨痹,此腎之應也。

合谷者,肉之大會為谷(《素問·氣穴論》語),針於分肉之間,合於肉之大會也。

黃帝問於岐伯曰:余聞九針於夫子,眾多矣,不可勝數,余推而論之,以為一紀。余司誦之,子聽其理,非則語余,請正其道,令可久傳,後世無患,得其人乃傳,非其人勿言。岐伯稽首再拜曰:請聽聖王之道。黃帝曰:用針之理,必知形氣之所在,左右上下,陰陽表裡,血氣多少,行之逆順,出入之合,謀伐有過。知解結,知補虛瀉實,上下氣門,明通於四海。

審其所在,寒熱淋露,以輸異處。審於調氣,明於經隧,左右肢絡,盡知其會。寒與熱爭,能合而調之,虛與實鄰,知決而通之,左右不調,把而行之。明於逆順,乃知可治,陰陽不奇,故知起時。審於本末,察其寒熱,得邪所在,萬刺不殆。知官九針,刺道畢矣。

淋,小便淋澀。露,崩漏帶下之類。

明於五腧,徐疾所在,屈伸出入,皆有條理。言陰與陽,合於五行,五臟六腑,亦有所藏,四時八風,盡有陰陽。各得其位,合於明堂,各處色部,五臟六腑。察其所痛,左右上下,知其寒溫,何經所在。審皮膚之寒溫滑澀,知其所苦,膈有上下,知其氣所在。先得其道,稀而疏之,稍深以留,故能徐入之。

大熱在上,推而下之,從下上者,引而去之,視前痛者,常先取之。大寒在外,留而補之,入於中者,從合瀉之,針所不為,灸之所宜。上氣不足,推而揚之,下氣不足,積而從之,陰陽皆虛,火自當之。厥而寒甚,骨廉陷下,寒過於膝,下陵三里。陰絡所過,得之留止,寒入於中,推而行之。

經陷下者,火則當之,結絡堅緊,火所治之。不知所苦,兩蹺之下,男陰女陽,良工所禁。針論畢矣。

五腧,井、滎、俞、經、合也。徐疾所在,屈伸出入,即「逆順肥瘦」出入屈折,行之疾徐之義。明堂,鼻也。面上五色,各處其部,以察臟腑之所痛,經絡之寒溫也。膈有上下,清濁所分也。下陵,即陽明之三里也。兩蹺之下,即足太陽之申脈,足少陰之照海也。然蹺脈者,男子數其陽,女子數其陰(「脈度」語),則男宜灸陽,女宜灸陰。

若男陰女陽,則為良工之所禁也。

用針之服,必有法則,上視天光,下司八正,以闢奇邪,而觀百姓,審於虛實,無犯其邪。是得天之露,遇歲之虛,救而不勝,反受其殃,故曰必知天忌,乃言針意。法於往古,驗於來今,觀於冥冥,通於無窮,粗之所不見,良工之所貴,莫知其形,若神彷彿。虛邪之中人也,灑淅惡寒。

正邪之中人也微,先見於色,不知於其身,若有若無,若存若亡,有形無形,莫知其情。是故上工之取氣,乃救其萌芽,下工守其已成,因敗其形。是故工之用針也,知氣之所在,而守其門戶,明於調氣,補瀉所在,徐疾之意,所取之處。瀉必用圓,切而轉之,其氣乃行,疾入徐出,邪氣乃出,伸而迎之,搖大其穴,氣出乃疾。

白話文:

官針(四)

五腧刺法是直進直出,針深至骨,用以治療骨痹,這與腎臟相應。

合谷是肌肉交會之處(出自《素問·氣穴論》),針刺於肌肉之間,與肌肉的大會處相合。

黃帝問岐伯:我聽您講解九針之法,內容繁多,難以盡數。我試著歸納整理,作為一個綱領。我先誦讀,您聽後若有錯誤請指出,以便修正其道理,讓它得以長久流傳,後世不受誤導,只傳給合適的人,不合適的不說。岐伯叩首拜謝:請讓我聆聽聖王的教導。
黃帝說:用針的原理,必須瞭解形氣所在的位置,上下左右的關係,陰陽表裡的分佈,血氣的盛衰,經脈運行的順逆,氣血的出入會合,才能判斷並調治失衡之處。要懂得化解鬱結,明白補虛瀉實,掌握上下氣機的樞紐,通曉氣血匯聚的四海。

審察病症所在,辨別寒熱與濕邪侵襲的表現,因其不同而選取相應的穴位。調理氣機要精準,通曉經脈通道,瞭解左右肢體的絡脈,掌握其交會之處。寒熱相爭時,能調和平衡;虛實夾雜時,懂得決斷疏導;左右氣血失調時,把握關鍵以導引。明白治療的順逆,才知如何施治;陰陽不失其常,故能掌握痊癒的時機。審察疾病的根本與表象,觀察寒熱變化,確定邪氣所在,即使多次針刺也不致失誤。掌握九針的運用,針刺之道便完備了。

淋症指小便澀痛;露症指崩漏帶下等問題。

熟悉五腧穴的特性,瞭解進針快慢的時機,氣機屈伸出入的規律。陰陽之理與五行相合,五臟六腑各有所藏,四時八風皆含陰陽。氣血各歸其位,體現在面部明堂,觀察各部位色澤變化,對應五臟六腑的病變。辨別疼痛位置與上下關係,知道其寒熱性質,確定經絡病變所在。檢查皮膚的寒溫滑澀,瞭解患者痛苦所在;膈的上下分清濁之氣,判斷氣機滯留之處。先掌握規律,進針宜輕疏,漸深而留針,才能緩慢引導氣機。

高熱在上焦時,推導氣機下行;病勢由下上逆時,引導邪氣外散;針對長期疼痛的部位,優先治療。外感嚴重寒邪時,留針以補益;寒邪深入體內,從合穴瀉除;針刺難以收效時,改用灸法。上氣不足者,推動氣機上升;下氣不足者,積聚並固攝氣機;陰陽俱虛時,適合用灸法。寒厥嚴重、骨骼邊緣凹陷、冷感超過膝部,可灸足三里穴。寒邪滯留陰絡,深入體內時,推動氣血運行。經氣下陷者用灸法;絡脈結聚緊繃者,以灸療化解。若病患不明病痛位置,可取兩蹺脈下方的穴位(男取陽蹺申脈,女取陰蹺照海),但禁忌男取陰、女取陽,這是優秀醫師的戒律。針刺理論至此完備。

五腧指井、滎、俞、經、合穴。進針快慢與氣機屈伸出入,即《逆順肥瘦》篇所述「氣血運行快慢、脈道曲折」之理。明堂指鼻子,面部五色分布區域對應臟腑病痛,可察經絡寒溫。膈分上下以別清濁之氣。下陵即足陽明經的三里穴。兩蹺之下指足太陽經的申脈穴與足少陰經的照海穴。蹺脈特性為男屬陽、女屬陰(見《脈度》篇),故男子宜灸陽蹺,女子宜灸陰蹺,反之則是良醫禁忌。

運用針刺技術,必須遵循法則,上觀天文,下察四時八節之氣,避開異常邪氣,體察民眾體質,審辨虛實,不觸犯正氣。若遇異常氣候或年運虛衰時,治療失效反致危害,故須知天時禁忌,才是真正的針道。效法古人經驗,驗證當下實踐,洞察無形規律,通達無盡變化。粗淺者難以察覺,良醫卻能重視無形的病機,猶如神靈般微妙。虛邪侵襲人體時,會驟然惡寒;正邪侵襲較輕微,初始僅面色變化,症狀隱約似有若無。因此高明的醫師在病氣初發時調治,平庸者等到病症成形才處理,反而損害形體。
醫者用針時,須知氣機所在,把守關鍵門戶,精通調氣方法,明確補瀉部位、快慢節奏與取穴原則。瀉法需圓活,按切並轉動針具使氣機流通,快進慢出以導邪,伸展針身迎氣,搖大針孔使邪氣速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