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靈樞懸解》~ 卷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5)

1. 師傳(十七)

黃帝曰:余聞先師有所心藏,弗著於方,余願聞而藏之,則而行之,上以治民,下以治身,使百姓無病,上下和親,德澤下流,子孫無憂,傳於後世,無有終時,可得聞乎?岐伯曰:遠乎哉問也!夫治民與自治,治彼與治此,治小與治大,治國與治家,未有逆而能治之也,夫惟順而已矣。順者,非獨陰陽脈,論氣之逆順也,百姓人民,皆欲順其志也。

黃帝曰:順之奈何?岐伯曰:入國問俗,入家問諱,上堂問禮,臨病人問所便。黃帝曰:便病人奈何?岐伯曰:夫中熱消癉則便寒,寒中之屬則便熱。胃中熱則消穀,令人懸心善飢,臍以上皮熱,腸中熱則出黃如糜,臍以下皮熱。胃中寒則腹脹,腸中寒則腸鳴飧泄。胃中寒,腸中熱,則脹而且泄,胃中熱,腸中寒,則疾飢,少腹痛脹。

黃帝曰:胃欲寒飲,腸欲熱飲,兩者相逆,便之奈何?且夫王公大人,血食之君,驕恣縱欲輕人,而無能禁之,禁之則逆其志,順之則加其病,便之奈何?治之何先?岐伯曰:人之情,莫不惡死而樂生,告之以其敗,語之以其善,導之以其所便,開之以其所苦,雖有無道之人,惡有不聽者乎。黃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春夏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,秋冬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。

黃帝曰:便其相逆者奈何?岐伯曰:便此者,飲食衣服,亦欲適寒溫。衣服者,寒無悽愴,暑無出汗,飲食者,熱無灼灼,寒無滄滄。寒溫中適,故氣將持,乃不致邪僻也。

中熱消癉則便寒,得寒而便也。寒中之屬則便熱,得熱而便也。腸中熱則出黃如糜,糞黃而膠黏也。胃中寒,腸中熱。則脹而且泄,泄即出黃如糜也。春夏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,陽氣發泄之時,多外熱而內寒也。秋冬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,陽氣收藏之時,多內熱而外寒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我聽說老師有一些獨到的見解,沒有寫在醫方裡,我希望能夠聽聞並將之記住,然後實踐它。向上可以治理人民,向下可以調養自身,使百姓不生病,上下和睦親愛,恩澤能流傳下去,讓子孫後代沒有憂慮,能夠一直流傳下去,可以告訴我嗎?

岐伯說:你的問題問得真遠大啊!治理人民和治理自己,治理他人和治理自身,治理小事和治理大事,治理國家和治理家庭,沒有違背規律而能夠治理好的,只有順應規律才能治理好。所謂順應,不僅僅是指陰陽脈象,而是指氣的順逆,百姓人民都希望順應他們的意願。

黃帝問:要如何順應呢?岐伯說:進入一個國家要了解當地的風俗,進入一個家庭要了解他們的禁忌,上到廳堂要了解禮儀,面對病人要問他喜歡什麼。

黃帝問:如何讓病人感到舒適呢?岐伯說:如果體內有熱病造成消渴,就會喜歡寒涼;如果是體內寒冷的疾病,就會喜歡溫熱。胃裡有熱就會容易消化食物,讓人容易感到餓,胃以上的皮膚會發熱;腸道裡有熱就會排出像米粥一樣的黃色糞便,肚臍以下的皮膚會發熱。胃裡寒冷就會腹脹,腸道寒冷就會腸鳴腹瀉。胃裡寒冷,腸道裡有熱,就會腹脹又腹瀉;胃裡有熱,腸道寒冷,就會容易飢餓,少腹脹痛。

黃帝問:胃喜歡喝冷的,腸喜歡喝熱的,這兩者相反,要如何處理?而且那些王公貴族,擁有權勢的人,驕傲放縱,輕視他人,又無法禁止他們,禁止他們就會違逆他們的意願,順應他們就會加重他們的病情,要如何處理才能讓他們感到舒適?治療的時候要先從哪裡下手?

岐伯說:人之常情,沒有人不害怕死亡而喜愛活著的,告訴他疾病的危害,告訴他應該如何保養,引導他做他覺得舒適的事情,讓他知道自己受的痛苦,即使是再不講道理的人,哪有不聽勸的呢?

黃帝問:要如何治療?岐伯說:春夏要先治療疾病的表症,再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因;秋冬要先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因,再治療疾病的表症。

黃帝問:如何處理這種相反的情況呢?岐伯說:要讓身體舒適,飲食和衣服也要適應寒溫變化。穿衣服,寒冷時不要感到淒涼,炎熱時不要出汗;飲食上,熱的不要太燙,冷的不要太冰。寒溫適中,氣機才能保持平衡,才不會導致邪氣侵入。

體內有熱病造成消渴,就會喜歡寒涼,得到寒涼就會感到舒適;體內有寒冷的疾病,就會喜歡溫熱,得到溫熱就會感到舒適。腸道裡有熱就會排出像米粥一樣的黃色糞便,糞便黃而黏稠。胃裡寒冷,腸道裡有熱,就會腹脹又腹瀉,腹瀉時也會排出像米粥一樣的黃色糞便。春夏要先治療疾病的表症,再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因,是因為春夏陽氣發散,體表多熱而體內多寒。秋冬要先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因,再治療疾病的表症,是因為秋冬陽氣收斂,體內多熱而體表多寒。

2. 外揣(十八)

黃帝曰:余聞《九針》九篇,余親受其調,頗得其意。夫九針者,始於一而終於九,然未得其要道也。夫九針者,小之則無內,大之則無外,深不可為下,高不可為蓋,恍惚無窮,流溢無極,余知其合於天道人事四時之變也,然余願雜之毫毛,渾束為一可乎?

調,調度也。深不可為下,無有下之者也。高不可為蓋,無有蓋之者也。雜之毫毛,渾束為一者,合之大小高深,而歸於簡要也。

岐伯曰:明乎哉問也!非獨針道也,治國亦然。黃帝曰:余願聞針道,非國事也。岐伯曰:夫治國者,夫惟道焉,非道何可小大深淺雜合而為一乎!黃帝曰:願卒聞之。岐伯曰:日與月焉,水與鏡焉,鼓與響焉。夫日月之明,不失其影,水鏡之察,不失其形,鼓響之應,不失其聲,動搖則應和,盡得其情。

針法之要,不雜色脈,得其法者,如日月之明,不失其影,水鏡之察,不失其形,鼓響之應,不失其聲,凡有動搖,則應和之捷,纖毫不失,盡得其情也。

黃帝曰:窘乎哉!昭昭之明不可蔽,其不可蔽,不失陰陽也,合而察之,切而驗之,見而得之,若清水明鏡之不失其形也。五音不彰,五色不明,五臟波盪,若是則外內相襲,若鼓之應桴,響之應聲,影之似形。故遠者司外揣內,近者司內揣外,是謂陰陽之極,天地之蓋。請藏之靈蘭之室,弗敢使泄也。

明不可蔽,以善察色脈,不失陰陽也。合而察之,切而驗之,見而得之,直若清水明鏡之不失其形也。設其五音不彰,五色不明,則五臟波盪,必生大病。若是則外內相襲,若鼓之應桴,響之應聲,影之似形,無不符也。故遠者司外以揣內,近者司內以揣外,是謂陰陽之極,天地之蓋也(蓋者,大於天地也)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我聽聞《九針》這九篇文章,我親自接受了其中的調度方法,也大致了解了它的意思。這九針的道理,開始於「一」而終於「九」,但還沒有掌握到其中的精髓。這九針的道理,小到無法再縮小,大到無法再擴大,深到無法再深入,高到無法再增高,它變化莫測,無窮無盡,我認為它符合天道、人事和四季的變化。但我希望能夠將它與細微之處相結合,渾然成為一個整體,可以嗎?

所謂「調」,就是調度的意思。「深不可為下」,是指沒有比它更深入的了。「高不可為蓋」,是指沒有比它更高的了。「雜之毫毛,渾束為一」,就是指將大小、高深等各方面融合,歸結到簡要的道理。

岐伯說: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!不只是針灸的道理如此,治理國家也是這樣。黃帝說:我只想聽針灸的道理,不是要談論國家大事。岐伯說:治理國家,也是要遵循「道」的。如果不遵循「道」,又怎麼能將大小、深淺等各方面混合成一個整體呢?黃帝說:我希望能夠完全了解。岐伯說:就像太陽和月亮,水面和鏡子,鼓聲和回響一樣。太陽和月亮的明亮,不會失去它的影子;水面和鏡子的清晰,不會失去它的形狀;鼓聲和回響的應對,不會失去它的聲音。只要有任何的動靜,都能得到相應的和諧反應,完全掌握其中的真實情況。

針法的要訣,是不被表面的脈象所迷惑,掌握了這個方法,就像太陽和月亮的明亮,不會失去它的影子;水面和鏡子的清晰,不會失去它的形狀;鼓聲和回響的應對,不會失去它的聲音。凡是有任何的變化,都能迅速得到相應的和諧反應,纖毫都不會遺漏,完全掌握其中的真實情況。

黃帝說:太精妙了!如此明顯的道理是無法被掩蓋的,而它無法被掩蓋的原因,是因為它沒有失去陰陽的平衡。將它整體來看,仔細探查,反覆驗證,就能夠像清水和明鏡一樣,清楚地呈現出它的真實面貌。如果五音不協調,五色不清晰,五臟的功能出現紊亂,那麼內外就會互相影響,就像鼓槌敲擊鼓面,回響回應聲音,影子追隨形狀一樣。所以,要從遠處的表象來推測內在的狀況,從近處的內在狀況來推測外在的表象,這就是陰陽變化的極致,是天地間最重要的道理。我會將這些道理珍藏在靈蘭之室,不敢輕易洩露出去。

能夠看清事物,是因為能夠仔細地觀察脈象和氣色,而不失去陰陽的平衡。將它整體來看,仔細探查,反覆驗證,就能夠像清水和明鏡一樣,清楚地呈現出它的真實面貌。如果五音不協調,五色不清晰,那麼五臟的功能就會紊亂,必然會產生大病。如果出現這種情況,那麼內外就會互相影響,就像鼓槌敲擊鼓面,回響回應聲音,影子追隨形狀一樣,沒有不符合的。所以,要從遠處的表象來推測內在的狀況,從近處的內在狀況來推測外在的表象,這就是陰陽變化的極致,是天地間最重要的道理(這裡說的「蓋」,是比天地還要偉大的意思)。

3. 禁服(十九)

雷公問於黃帝曰:細子得受業,通於《九針》六十篇,旦暮勤服之,近者編絕,久者簡垢,然尚諷誦弗置,未盡解於意矣。「外揣」言渾束為一,未知所謂也。夫大則無外,小則無內,大小無極,高下無度,束之奈何?士之才力,或有厚薄,智慮褊淺,不能博大深奧,自強於學若細子。細子恐其散於後世,絕於子孫,敢問約之奈何?

「外揣」:夫九針者,小之則無內,大之則無外,深不可為下,高不可為蓋,願雜之毫毛,渾束為一可乎?約之,即渾束為一,令其簡約也。

黃帝曰:善乎哉問也!此先師之所禁,坐私傳之也,割臂歃血之盟也,子若欲得之,何不齋乎!雷公再拜而起曰:請聞命。於是乃齋宿三日而請曰:敢問今日正陽,細子願以受盟。黃帝乃與俱入齋室,割臂歃血。黃帝親祝曰:今日正陽,歃血傳方,有敢背此言者,反受其殃。雷公再拜曰:細子受之。黃帝乃左握其手,右授之書曰:慎之慎之,吾為子言之。

先師,僦貸季。(帝曰先師之所禁,雷公曰旦暮勤服之,此「禁服」所由名也)

凡刺之理,經脈為始,營其所行,制其度量,內次五臟,外別六腑,審察衛氣,為百病母,調諸虛實,虛實乃止,瀉其血絡,血盡不殆矣。

風者,百病之始,先傷衛氣,乃生百病,故審察衛氣,為百病母。調諸虛實之偏,虛實乃止,止者,不偏虛不偏實也。瀉其血絡,血盡邪除,故人不殆也。

雷公曰:此皆細子之所以通,未知其所約也。黃帝曰:夫約方者,猶約囊也,囊滿而弗約,則輸泄,方成弗約,則神與弗俱。雷公曰:願為下材者,弗滿而約之。黃帝曰:未滿而知約之以為工,不可以為天下師。雷公曰:願聞為工。

下材,下士之材也。

黃帝曰:寸口主中,人迎主外,兩者相應,俱往俱來,若引繩,大小齊等。春夏人迎微大,秋冬寸口微大,如是者,名曰平人。人迎大一倍於寸口,病在足少陽,一倍而躁,在手少陽,人迎二倍,病在足太陽,二倍而躁,在手太陽,人迎三倍,病在足陽明,三倍而躁,在手陽明,盛則為熱,虛則為寒,緊則為痛痹,代則乍甚乍間。

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緊痛則取之分肉,代則取血絡且飲藥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,名曰經刺。人迎四倍,且大且數,名曰溢陽,溢陽為外格,死不治。必審按其本末,察其寒熱,以驗其臟腑之病。

溢陽,陽氣之滿溢。溢陽為外格,陰盛於內,陽氣絕根而格除於外也,故死不治。

寸口大一倍於人迎,病在足厥陰,一倍而躁,在手心主,寸口二倍,病在足少陰,二倍而躁,在手少陰,寸口三倍,病在足太陰,三倍而躁,在手太陰,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,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,緊則痛痹,代則乍痛乍止。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緊則先刺而後灸之,代則取血絡而後調之,陷下則徒灸之,陷下者,脈血結於中,中有著血,血寒,故宜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寸口四倍,且大且數,名曰溢陰,溢陰為內關,死不治。

必審察其本末之寒溫,以驗其臟腑之病,通其營輸,乃可傳於大數。大數曰盛則使瀉之,虛則徒補之,緊則灸刺且飲藥,陷下則徒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,所謂經治者,飲藥,亦曰灸刺。脈急則引,脈大以弱,則欲安靜,用力無勞也。

溢陰為內關,陽盛於內,陰氣絕根而關閉於外也,故死不治。以經取之,以經常之法取之,謂之經治。脈急則引,以導引之法,通達而鬆緩之也。脈大以弱,則欲安靜,用力無勞苦也。

白話文:

雷公向黃帝請教說:「學生我學習了《九針》這本書的六十篇文章,早晚勤奮練習,時間短的能把針法排列熟悉,時間長的能把針法精簡去蕪,然而我還是不停地背誦,卻仍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含義。書中說『外揣』是指把所有針法歸納成一個整體,我還不知道是什麼意思。所謂大,就沒有外,所謂小,就沒有內,大小是沒有極限的,高低也是沒有限度的,要如何把針法歸納成一個整體呢?學生的才能和能力有高有低,智慧和考慮也比較淺薄,不能廣博且深入地理解針法,我還是會像我這樣努力學習。學生擔心這些針法會遺失在後世,甚至斷絕在子孫手中,所以想請教要如何簡化歸納它呢?」

「外揣」的意思是:針法如果從小處看,就沒有內部可言,如果從大處看,就沒有外部可言,針法深奧到無法用低下來形容,高深到無法用覆蓋來形容,想要把眾多針法歸納成一個整體,可以嗎?所謂簡化歸納,就是把針法歸納成一個整體,使它變得簡潔扼要。

黃帝說:「問得好啊!這是以前的老師所禁止的,私下傳授的,需要割破手臂,用血發誓才能傳授的秘密。你如果想要得到它,為什麼不齋戒呢?」雷公再次拜謝起身說:「請您吩咐。」於是齋戒三日後才請求說:「今天正是陽氣旺盛的時候,學生想接受盟誓。」黃帝就和他一起進入齋戒的房間,割破手臂用血發誓。黃帝親自祝禱說:「今天正是陽氣旺盛的時候,用血發誓傳授方法,如果有誰敢背棄誓言,必定會遭受災禍。」雷公再次拜謝說:「學生我接受了。」黃帝就左手握住他的手,右手把書遞給他說:「要謹慎啊,我來告訴你。」

(傳授此法的人是)先師僦貸季。(黃帝說以前的老師禁止傳授,雷公說早晚勤奮學習,這就是此篇名為「禁服」的原因。)

凡是針刺的道理,要從經脈開始,營運著氣血的運行,制定針刺的度量,內部要區分五臟,外部要區分六腑,仔細觀察衛氣的變化,因為它是百病的根源。調理身體的虛實,達到虛實平衡,才能停止病情發展。瀉出病變部位的血絡,病邪就能去除。

風邪是百病的開端,首先會傷害衛氣,然後才會產生各種疾病。所以要仔細觀察衛氣的變化,它是百病的根源。調理身體的虛實,使之達到平衡,才能停止疾病發展。所謂停止,就是不偏虛也不偏實。瀉出病變部位的血絡,病邪就能去除,所以人就沒有危險。

雷公說:「這些我都知道,只是不知道如何歸納簡化。」黃帝說:「所謂歸納方法,就像收緊口袋一樣,口袋裝滿了如果不收緊,東西就會掉出來;方法形成了如果不歸納簡化,精神就不能與之合一。」雷公說:「我願意像資質較差的人一樣,在未裝滿之前就先收緊。」黃帝說:「還沒裝滿就懂得收緊的人,只能算是個工匠,不能當天下的老師。」雷公說:「我想聽聽什麼是工匠。」

(這裡說的)資質較差,指的是下等資質的人。

黃帝說:「寸口脈主要反映身體的內部,人迎脈主要反映身體的外部。兩者之間互相呼應,一起來一起去,像拉繩子一樣,大小相等。春天和夏天人迎脈略微強大,秋天和冬天寸口脈略微強大,像這樣的就是正常人。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,病在足少陽經;大一倍而且脈象急躁,病在手少陽經。人迎脈大兩倍,病在足太陽經;大兩倍而且脈象急躁,病在手太陽經。人迎脈大三倍,病在足陽明經;大三倍而且脈象急躁,病在手陽明經。脈象強盛就是熱證,脈象虛弱就是寒證;脈象緊張就是疼痛麻痺,脈象時快時慢就是時好時壞。

脈象強盛就應該瀉它,脈象虛弱就應該補它,脈象緊張疼痛就應該在肌肉豐厚處取穴針刺,脈象時快時慢就應該取血絡放血並配合藥物治療,脈象陷下就應該用艾灸治療。不屬於強盛或虛弱的情況,就依照經脈取穴治療,這就叫做經刺。人迎脈大四倍,而且脈象強大且頻數,就叫做陽氣外溢,陽氣外溢表示陽氣外脫,陰邪反而盛於內部,這種情況就會死亡,無法醫治。必須仔細辨別它的根本和末端,觀察它的寒熱,以此來驗證五臟六腑的疾病。

(這裡說的)陽氣外溢,是說陽氣過於滿溢。陽氣外溢是陽氣脫離體外,陰邪反而盛於內部,陽氣失去了根源,而阻隔於外,所以這種情況會死亡,無法醫治。

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,病在足厥陰經;大一倍而且脈象急躁,病在手心包經。寸口脈大兩倍,病在足少陰經;大兩倍而且脈象急躁,病在手少陰經。寸口脈大三倍,病在足太陰經;大三倍而且脈象急躁,病在手太陰經。脈象強盛就表示腹脹、寒冷、食物不消化,脈象虛弱就表示腹中發熱、排泄物稀少、氣短、小便顏色異常,脈象緊張就是疼痛麻痺,脈象時快時慢就是時好時壞。脈象強盛就應該瀉它,脈象虛弱就應該補它,脈象緊張就應該先針刺後艾灸,脈象時快時慢就應該取血絡放血後再調養。脈象陷下就應該直接用艾灸治療。脈象陷下,是因為脈絡血液凝聚在體內,血液受寒凝結,所以適合用艾灸治療。不屬於強盛或虛弱的情況,就依照經脈取穴治療。寸口脈大四倍,而且脈象強大且頻數,就叫做陰氣外溢。陰氣外溢表示陰氣脫離體外,陽氣反而盛於內部,這種情況就會死亡,無法醫治。

必須仔細辨別它的根本和末端的寒熱,以此來驗證五臟六腑的疾病,暢通氣血的運行,才能把這些道理傳授給更多的人。主要的原則是:脈象強盛就應該瀉它,脈象虛弱就應該補它,脈象緊張就應該配合針刺和藥物治療,脈象陷下就應該直接用艾灸治療。不屬於強盛或虛弱的情況,就依照經脈取穴治療。所謂經脈治療,包括用藥和艾灸。脈象急促就應該用導引的方法使之鬆緩;脈象大而無力就應該讓病人靜養,不要勞累。

(這裡說的)陰氣外溢是說陰氣脫離體外,陽氣反而盛於內部,陰氣失去了根源而阻隔於外,所以這種情況會死亡,無法醫治。依照經脈取穴治療,是說依照經脈通常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,這就是所謂的經治。脈象急促就應該用導引的方法使之鬆緩。脈象大而無力就應該讓病人靜養,不要勞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