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一 (11)
卷一 (11)
1. 終始(五)
凡刺之道,畢於終始,明知終始,五臟為紀,陰陽定矣。陰者主臟,陽者主腑,陽受氣於四末,陰受氣於五臟,故瀉者迎之,補者隨之。知迎知隨,氣可令和,和氣之方,必通陰陽,五臟為陰,六腑為陽。傳之後世,以血為盟,敬之者昌,慢之者亡,無道行私,必得夭殃。謹奉天道,請言終始。
四末,手足之端也。
終始者,經脈為紀,持其脈口人迎,以知陰陽有餘不足,平與不平,天道畢矣。所謂平人者不病,不病者,脈口人迎應四時也,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,六經之脈不結動也,本末寒溫相守司也,形肉血氣必相稱也,是謂平人。
少氣者,脈口人迎俱少,而不稱尺寸也,如是者,則陰陽俱不足,補陽則陰竭,瀉陰則陽脫,如是者,可將以甘藥,不可飲以至劑,如此者弗灸,不已者,因而瀉之,則五臟氣壞矣。
經脈為紀,經脈為綱紀也。
人迎一盛,病在足少陽,一盛而躁,在手少陽。人迎二盛,病在足太陽,二盛而躁,在手太陽。人迎三盛,病在足陽陰,三盛而燥,在手陽明。人迎四盛,且大且數,名曰溢陽,溢陽為外格,外格不通,死不治。
外格,陰盛而格陽,陽盛於外而絕於內也。
脈口一盛,病在足厥陰,一盛而躁,在手心主。脈口二盛,病在足少陰,二盛而躁,在手少陰。脈口三盛,病在足太陰,三盛而躁,在手太陰。脈口四盛,且大且數,名曰溢陰,溢陰為內關,內關不通,死不治。
內關,陽盛而關陰,陰盛於外而絕於內也。
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,命曰關格,關格者,與之短期。
必死不治也。
人迎一盛,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,二瀉一補,日一取之,必切而驗之,疏而取之,上氣和乃止。人迎二盛,瀉足太陽而補足少陰,二瀉一補,二日一取之,必切而驗之,疏而取之,上氣和乃止。人迎三盛,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,二瀉一補,日二取之,必切而驗之,疏而取之,上氣和乃止。
上氣和者,手經之氣和也。此瀉陽補陰之法也。
脈口一盛,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,二補一瀉,日一取之,必切而驗之,疏而取之,上氣和乃止。脈口二盛,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,二補一瀉,二日一取之,必切而驗之,疏而取之,上氣和乃止。脈口三盛,瀉足太陰而補足陽明,二補一瀉,日二取之,必切而驗之,疏而取之,上氣和乃止。
此瀉陰補陽之法也。
所以日二取之者,太陰主脾,陽明主胃,大富於穀氣,故可日二取之也。人迎與脈口俱盛三倍以上,命曰陰陽俱溢,如是者不開,則血脈閉塞,氣無所行,流淫於中,五臟內傷,如此者,因而灸之,則變易而為他病矣。
人迎脈口俱盛三倍以上,命曰陰陽俱溢,不俟已至四倍也。此不開瀉,則氣血閉塞,淫傷五臟,再以灸助其邪,則他病叢生矣。
白話文:
【終始(五)】
所有針刺的原則,都歸結於「終始」之理。明白終始的道理,以五臟為綱領,陰陽的規律就能確定。陰主內在的五臟,陽主外在的六腑;陽經之氣來自四肢末端,陰經之氣來自五臟內部。因此,瀉法要迎其氣勢而刺,補法則順其氣勢而行。懂得迎瀉隨補,就能調和人體氣血。調和氣血的關鍵,在於通曉陰陽——五臟屬陰,六腑屬陽。將此理傳承後世,須以血為誓嚴守,遵行者昌盛,輕視者衰亡。若違逆天道妄自行私,必招致禍患。謹遵自然法則,在此闡述「終始」之道。
「四末」指手足的末端。
「終始」以經脈為綱紀,通過診察脈口和人迎(脈象),可知陰陽的盛衰、平衡與否,天道的規律盡在其中。所謂健康之人,是脈口和人迎的脈象與四時相應,上下協調、循環流暢,六經脈搏無阻滯,臟腑與體表寒溫調和,形體氣血均衡。
若元氣不足,脈口和人迎皆虛弱,且與身形不相稱,則陰陽兩虛。此時補陽會耗竭陰氣,瀉陰則導致陽氣外脫,僅能服用甘緩藥物調理,不可用峻猛之劑,也不宜灸治。若強行瀉法,五臟之氣將受損。
人迎脈亢盛:
- 人迎脈盛於平常一倍,病在足少陽經;若兼躁動,病在手少陽經。
- 盛於二倍,病在足太陽經;若兼躁動,病在手太陽經。
- 盛於三倍,病在足陽明經;若兼躁動,病在手陽明經。
- 盛於四倍且脈大急促,稱為「溢陽」,屬陽氣過盛而外格不通,為不治之症。
(「外格」指陰氣內盛阻隔陽氣,陽浮於外而絕於內。)
脈口亢盛:
- 脈口盛於平常一倍,病在足厥陰經;若兼躁動,病在手厥陰經。
- 盛於二倍,病在足少陰經;若兼躁動,病在手少陰經。
- 盛於三倍,病在足太陰經;若兼躁動,病在手太陰經。
- 盛於四倍且脈大急促,稱為「溢陰」,屬陰氣過盛而內關不通,為不治之症。
(「內關」指陽氣內盛阻隔陰氣,陰滯於外而絕於內。)
若人迎與脈口皆盛於平常四倍以上,稱為「關格」,預示壽命將盡,不可救治。
治療法則:
- 人迎亢盛(瀉陽補陰):
- 盛一倍:瀉足少陽經,補足厥陰經,二瀉一補,每日針一次,需切脈驗證,取穴宜疏,直至上部氣血調和。
- 盛二倍:瀉足太陽經,補足少陰經,二瀉一補,兩日針一次,方法同上。
- 盛三倍:瀉足陽明經,補足太陰經,二瀉一補,每日針兩次,方法同上。
- 脈口亢盛(瀉陰補陽):
- 盛一倍:瀉足厥陰經,補足少陽經,二補一瀉,每日針一次。
- 盛二倍:瀉足少陰經,補足太陽經,二補一瀉,兩日針一次。
- 盛三倍:瀉足太陰經,補足陽明經,二補一瀉,每日針兩次。(因太陰主脾,陽明主胃,穀氣充盛,可一日兩治。)
若人迎與脈口皆盛三倍以上,稱為「陰陽俱溢」,此時氣血壅閉不洩,將內傷五臟。若誤用灸法,反會助長邪氣,引發其他病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