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三 (2)
卷三 (2)
1. 經別(二十一)
黃帝問於岐伯曰:余聞人之合於天道也,內有五臟,以應五音、五色、五味、五時、五位也,外有六腑,以應六律,六律建陰陽諸經,而合之十二月、十二辰、十二節、十二時、十二經水、十二經脈者,此五臟六腑之所以應天道。
白話文:
黃帝問岐伯:「我聽說人體與自然界的規律相應,內有五臟,分別對應五音、五色、五味、五時、五方;外有六腑,分別對應六律。六律建立了陰陽經絡,與十二月、十二地支、十二節氣、十二時辰、十二經水、十二經脈相匹配。這就是五臟六腑與自然界的規律相應的原因。」
夫十二經脈者,人之所以生,病之所以成,人之所以治,病之所以起,學之所始,工之所止也,粗之所易,上之所難也,請問其離合出入奈何?岐伯稽首再拜曰:明乎哉問也!此粗之所過,上之所息也,請卒言之。
六律建陰陽諸經,以六律建立陰陽十二經也。上,上工。過,忽而過之。息,謂止而究之也。
白話文:
十二經脈是人體賴以生存、疾病形成、病情好轉、疾病發作的根本,也是醫學學習的起點和醫術進步的終點。瞭解十二經脈的運作,對於初學者來說是容易的,但對於高明的醫者來說纔是最困難的。請問十二經脈的相互聯繫和出入運作是怎麼樣的?岐伯恭恭敬敬地再拜道:您的問題問得真是透徹!這正是初學者容易忽視、高明醫者才會關心的問題。請容我詳細地回答您。
足太陽之正,別入於膕中,其一道下尻五寸,別入於肛,屬於膀胱,散之腎,循膂,當心入散,直者從膂上出於項,復屬於太陽,此為一經也。
此足太陽之經別入者。
白話文:
足太陽經的正脈,從膕中分出,一條脈絡下降五寸,進入肛門,屬於膀胱,並散佈到腎臟,沿著脊柱向上,經過心臟時散開,正脈則從脊柱上一直延伸到項部,再次與足太陽經相連接,這是一條經絡。
足少陰之正,至膕中,別走太陽而合,上至腎,當十四椎,出屬帶脈,直者系舌本,復出於項,合於太陽,此為一合。成以諸陰之別,皆為正也。
白話文:
腎經的正經脈絡,到了小腿後側中部,就分出別脈連接陽明經脈,然後向上到達腎臟,位於第十四節胸椎附近,從帶脈中分出。帶脈中直接連接舌根的叫做「繫脈」,再度從項部出來,與陽明經脈相合。這就是腎經脈絡的第一個匯合點。腎經和其他陰經的別脈匯合後,都稱為「正脈」。
足少陰與足太陽為表裡,足少陰之正,至膕中而合太陽,此為一合也。諸陽經之正,成以諸陰之別道相合,皆為正脈,非支絡也。
白話文:
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是表裡關係。足少陰腎經的主脈道走到小腿後方的膕中,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交匯,這是一個相交匯的部位。所有陽經的主脈道都是通過與陰經的支脈相交匯而完成的,這些都是正脈,不是支脈。
足少陽之正,繞髀,入毛際,合於厥陰,別者入季脅之間,循胸裡,屬膽,散之上肝,貫心,以上挾咽,出頤頷中,散於面,系目系,合少陽於外眥也。
白話文:
足少陽膽經循行的正經脈絡:
- 從大腿繞過,進入毛髮生長線。
- 與厥陰肝經相交會,分出的一支脈絡進入季脅(側胸部)之間。
- 沿著胸部內側,屬於膽經,散佈於肝上面,穿過心臟,往上挾帶咽喉,從頤骨和頷骨之間出來,散佈於面部,與少陽三焦經在眼眶外側相交會。
此足少陽之經別入者。
足厥陰之正,別跗上,上至毛際,合於少陽,與別俱行,此為二合也。
足厥陰與足少陽為表裡,足厥陰之正,至毛際而合少陽,此為二合也。
白話文:
這是足少陽經別進入體內的部分。
足厥陰的主脈,從足背分出支脈,向上到達阴毛邊緣,與足少陽經會合,並與該經別一同運行,這就是所謂的兩經交會。
足厥陰和足少陽互為表裡,足厥陰的主脈,在阴毛邊緣處與足少陽經會合,這也是兩經的交會。
足陽明之正,上至髀,入於腹裡,屬胃,散之脾,上通於心,上循咽,出於口,上頞䪼,還系目系,合於陽明也。
白話文:
足陽明胃經的主幹,從小腿往上進入大腿,深入腹腔內,歸屬於胃部,散佈於脾臟,往上與心臟相通,沿著咽喉往上,出於嘴巴,往上經過兩頰,再連線到眼瞼肌肉,與足陽明經相連。
此足陽明之經別入者。
足太陰之正,上至髀,合於陽明,與別俱行,上結於咽,貫舌中,此為三合也。
足太陰與足陽明為表裡,至髀上而合陽明,此為三合也。
手太陽之正,指地,別於肩解,入腋,走心,系小腸也。
此手太陽之經別入者。指地者,在外而內行也。
手少陰之正,別入於淵腋兩筋之間,屬於心,上走喉嚨,出於面,合目內眥,此為四合也。
手少陰與手太陽為表裡,至內眥而合太陽,此為四合也。淵腋,穴名。
手少陽之正,指天,別於巔,入缺盆,下走三焦,散於胸中也。
此手少陽之經別入者。指天,在內而外行也。
手心主之正,別下淵腋三寸,入胸中,別屬三焦,出循喉嚨,出耳後,合少陽完骨之下,此為五合也。
手心主與手少陽為表裡,至完骨而合少陽,此為五合也。完骨,耳後骨。
手陽明之正,從手循膺乳,別於肩髃,入柱骨,下走大腸,屬於肺,上循喉嚨,出缺盆,合於陽明也。
此手陽明之經別入者。
手太陰之正,別入淵腋少陰之前,入走肺,散之大腸,上出缺盆,循喉嚨,復合於陽明,此為六合也。
手太陰與手陽明為表裡,至喉嚨而合陽明,此為六合也。淵腋,足少陽穴。少陰,手少陰經。
白話文:
這條經脈是足陽明經的別支。
足太陰經的本經,往上行至大腿根部,與陽明經交會,兩條經脈一起往上走,最終到達咽喉,穿過舌頭,這就是三合穴。
足太陰經和足陽明經是表裡關係,在到達大腿根部時與陽明經交會,這就是三合穴。
手太陽經的本經,指尖朝地,在肩關節處分出別支,進入腋窩,走向心臟,與小腸相連。
這條經脈是手太陽經的別支,指尖朝地代表它在外側運行,但內部也同時在運行。
手少陰經的本經,在腋窩兩條筋之間分出別支,屬於心臟,往上行至喉嚨,從面部出來,與目內眥交會,這就是四合穴。
手少陰經和手太陽經是表裡關係,在目內眥處與太陽經交會,這就是四合穴。淵腋是一個穴位。
手少陽經的本經,指尖朝天,在頭頂分出別支,進入缺盆,往下走三焦經,散布於胸腔。
這條經脈是手少陽經的別支,指尖朝天代表它在內側運行,但外側也同時在運行。
手心主經的本經,在腋窩往下三寸處分出別支,進入胸腔,屬於三焦經,出來後沿著喉嚨走,從耳後出來,與少陽經在完骨下方交會,這就是五合穴。
手心主經和手少陽經是表裡關係,在完骨處與少陽經交會,這就是五合穴。完骨是耳後面的骨頭。
手陽明經的本經,從手部往上行至胸部和乳房,在肩髃穴分出別支,進入柱骨,往下走大腸經,屬於肺臟,往上行至喉嚨,從缺盆出來,與陽明經交會。
這條經脈是手陽明經的別支。
手太陰經的本經,在腋窩處手少陰經前方分出別支,進入肺臟,散布到大腸經,往上從缺盆出來,沿著喉嚨走,再次與陽明經交會,這就是六合穴。
手太陰經和手陽明經是表裡關係,在喉嚨處與陽明經交會,這就是六合穴。淵腋是足少陽經的一個穴位,少陰指的是手少陰經。
手太陰之別,名曰列缺,起於腕上分間,並太陰之經,直入掌中,散入於魚際。其病實則手銳掌熱,虛則欠㰦,小便遺數,取之去腕半寸,別走陽明也。
白話文:
手太陰經的別脈,稱為列缺穴,起始於手腕上的分開處,與手太陰經相並行,直接進入手掌,散佈到魚際穴。如果這個穴位實證(經氣過盛),就會出現手部疼痛,手掌發熱;虛證(經氣不足)則會出現手腳冰冷,小便頻數。取穴方法:從手腕往上半寸,循別脈走陽明經。
列缺,穴名,在經渠後,手太陰自此別走於陽明。並太陰之經,太陰之正經也。手陽明起於手指,故實則手銳掌熱(銳掌,掌之盡處)。欠㰦,伸腰開口,以舒鬱悶也。取之去腕半寸,別走陽明之穴,即列缺也。
白話文:
列缺穴
位置:在經渠穴之後,手太陰肺經從此分出一支連接於手陽明大腸經。
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
- 手太陰肺經:正經,又稱肺經。
- 手陽明大腸經:起於手指,所以當陽明經氣充足時,手指尖端和手掌會發熱(手指尖端和手掌盡處)。
欠㰦動作
- 伸懶腰,張開嘴,舒緩鬱悶。
取穴方法
- 從手腕向上半寸處,取手陽明大腸經分出的那一支,就是列缺穴。
手少陰之別,名曰通里,去腕一寸半,別而上行,循經入於心中,系舌本,屬目系。其實則支膈,虛則不能言,取之掌後一寸,別走太陽也。
白話文:
手少陰心經別脈,名為通裏,距離手腕後一寸半,從心經分出來向上行,沿著心經的循行路線進入心臟,連系舌根,與眼睛系統相關。
它的實證是胸隔有結,虛證則不能說話。取穴時從手掌後一寸處,另走太陽經的循行路線。
通里,穴名,在陰郄後,手少陰自此別走手太陽。支胭,膈上偏支作滿,金被火刑,肺氣不降也。不能言,心主言也(《難經》:肺主聲,入心為言)。掌後一寸,別走太陽,即通里也。
白話文:
通裏穴,位於陰郄穴的後方,手少陰心經從這裡分出,轉向手太陽小腸經。
支胭,指橫膈膜上升偏位,導致滿腹脹滿,這是金被火刑,肺氣不能下降所致。
不能說話,這是因為心主言語(《難經》中說:肺主聲音,聲音進入心臟則為言語)。
通裏穴在手掌後一寸,是手少陰心經分出後轉走手太陽小腸經的交接點。
手心主之別,名曰內關,去腕二寸,出於兩筋之間,循經以上,繫於心,包絡心系。實則心痛,虛則為頭強,取之兩筋間也。
內關,穴名,手心主自此別走手少陽。取之兩筋間,即內關也。
白話文:
手心區的分支叫做「內關穴」,距離手腕兩寸,位於兩條肌腱之間,循著經脈往上,連接到心臟,包覆著心臟的血管。實證症狀為心痛,虛證症狀為頭部疼痛,需要在兩筋之間取穴。
手陽明之別,名曰偏歷,去腕三寸,別入太陰,其別者,上循臂,乘肩髃,上曲頰,偏齒,其別者,入耳,合於宗脈。實則齲聾,虛則齒寒痹隔,取之所別也。
白話文:
手陽明經的分支,叫做偏歷,距離手腕三寸的位置,分支進入手太陰經。這個分支,向上沿著手臂而行,經過肩部,向上彎曲到臉頰,偏向於牙齒的一側。這個分支還可以進入耳朵,與宗脈相合。
如果偏歷經實證,會導致齲齒和耳聾;如果偏歷經虛證,會導致牙齒疼痛、麻痺和隔閡。治療這些疾病,需要取穴在偏歷經的別出部位。
偏歷,穴名,手陽明自此別走手太陰。偏齒,半邊之齒也。合於宗脈,耳者,宗脈之所聚也。齲,齒病也。痹隔,經絡痹塞不通也。取之所別,即偏歷也。後仿此。
白話文:
偏歷:穴位名稱,手陽明經從此處分出,走向手太陰經。
偏齒:半邊的牙齒。
合於宗脈:耳朵,是宗脈匯集的地方。
齲:牙齒疾病。
痹隔:經絡阻塞不通。
取之所別:取穴的部位,即偏歷穴。
後仿此:後面的穴位取法以此為準。
手太陽之別,名曰支正,上腕五寸。內注少陰,其別者,上走肘,絡肩髃。實則節弛肘廢,虛則生疣,小者如指痂疥,取之所別也。疣,音尤。
白話文:
手太陽小腸經的分支,稱為支正穴,位於手腕上方五寸。內部連通少陰心經,分支向上經過肘部,連接肩井和髃穴。
實證時,會出現關節鬆弛、肘部無力。虛證時,會長出疣,小的像手指上的痂或疥。取穴時,按壓分支部位即可。
支正,穴名,手太陽自此別走手少陰。疣,贅瘤也。小者如指痂疥,如指上所生之疥粒也。
手少陽之別,名曰外關,去腕二寸,外繞臂,注胸中,合心主。病實則肘攣,虛則不收,取之所別也。
外關,穴名,手少陽自此別走手心主。
白話文:
支正,是穴位的名称,手太阳经脉从此分出,与手少阴经脉相接。疣,就是赘瘤,小的像手指上的痂疥,像手指上长出的疥疮一样。
手少阳经脉的分支,叫做外关,距离手腕二寸,沿着手臂外侧走行,进入胸部,与心脏相连。如果身体实证,就会出现肘部挛缩;虚证则会出现肘部不能收拢。取穴的位置就在经脉分支处。
外关,是穴位的名称,手少阳经脉从此分出,与手心主经脉相接。
足陽明之別,名曰豐隆,去踝八寸,別走太陰,其別者,循脛骨外廉,上絡頭項,合諸經之氣,下絡喉嗌。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,實則狂癲,虛則足不收,脛枯,取之所別也。
白話文:
胃經的分支,名為豐隆穴,距離腳踝八寸,分佈在脾經。它沿著小腿骨外側,向上連線到頭部和頸部,與其他經絡之氣相連,向下連線到喉嚨。
當發生病變,氣往上逆時,會導致喉嚨腫痛、聲音嘶啞。如果氣實,則會導致精神錯亂、癲狂。如果氣虛,則會導致足部無法收縮、小腿枯瘦。豐隆穴位於分佈點上,可以治療這些病症。
豐隆,穴名,足陽明自此別走足太陰。瘁,憔瘁也。
足太陽之別,名曰飛揚,去踝七寸,別走少陰。實則鼽窒,頭背痛,虛則鼽衄,取之所別也。
飛揚,穴名,足太陽自此別走足少陰。
足少陽之別,名曰光明,去踝五寸,別走厥陰,下絡足跗。實則厥,虛則痿躄,坐不能起,取之所別也。
光明,穴名,足少陽自此別走足厥陰。
白話文:
豐隆,是穴位的名称,足阳明经脉从此分支走向足太阴经脉。瘁,就是形容人憔悴的样子。
足太阳经脉分支出来,叫做飞扬,位于脚踝上七寸,分支走向足少阴经脉。如果这个穴位实证,就会出现鼻塞、头痛、背痛的症状,如果虚证,就会出现鼻出血,治疗时需要针对分支部位进行针灸。
飞扬,是穴位的名称,足太阳经脉从此分支走向足少阴经脉。
足少阳经脉分支出来,叫做光明,位于脚踝上五寸,分支走向足厥阴经脉,并向下连接到足跗(脚背)。如果这个穴位实证,就会出现厥逆的症状,如果虚证,就会出现痿躄(腿软无力,行走困难)的症状,甚至坐不能起,治疗时需要针对分支部位进行针灸。
光明,是穴位的名称,足少阳经脉从此分支走向足厥阴经脉。
足太陰之別,名曰公孫,去本節之後一寸,別走陽明,其別者,入絡腸胃。厥氣上逆則霍亂,實則腸中切痛,虛則鼓脹,取之所別也。
公孫,穴名,足太陰自此別走足陽明。
白話文:
足太陰脾經的別絡,名叫「公孫」,從太陰經的主幹離開一寸後,分流進入陽明經;公孫別絡分支,進入腸胃。厥氣逆行上攻會導致霍亂,實證會導致腸中劇烈疼痛,虛證會導致鼓脹,取穴處就是公孫別絡的分流點。
足少陰之別,名曰大鐘,當踝後,繞跟,別走太陽,其別者,並經上走於心包下,外貫腰脊。其病氣逆則煩悶,實則閉癃,虛則腰痛,取之所別也。
大鐘,穴名,足少陰自此別走足太陽。
白話文:
足少陰經的分支,稱為「大鐘」,位於腳踝後方,繞過腳跟,與太陽經相交。它的分支部分,向上行經心包下方,外部貫穿腰脊。
當「大鐘」經絡出現問題,病氣逆行時會導致煩悶;實證時會出現閉塞不通,虛證時會腰痛;治療應選擇其分支經絡的分叉點。
足厥陰之別,名曰蠡溝,去內踝五寸,別走少陽,其別者,循脛上睪,結於莖。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,實則挺長,虛則暴癢,取之所別也。睪,音高。
白話文:
足厥陰肝經的支脈,叫做蠡溝,位於內踝上五寸,岔出後沿著小腿上行到睪丸,最終與生殖器官相連。
如果生病,氣血逆行,就會導致睪丸腫脹和疝氣突然發作;如果氣血充實,則睪丸會挺立延長;如果氣血虛弱,則睪丸會異常瘙癢。這些病症的治療方法,就是針對蠡溝這條支脈穴位。
注: 「睪」讀作「高」。
蠡溝,穴名,足厥陰自此別走足少陽。睪,丸,陰囊也。
任脈之別,名曰尾翳,下鳩尾,散於腹。實則腹皮痛,虛則癢搔,取之所別也。
白話文:
蠡溝是個穴名,從這裡開始,足厥陰經別出走到足少陽經。睪丸指的是陰囊。
任脈分支出來的部分稱為尾翳,它向下到達鳩尾穴後,分散在腹部。如果這條分支有實證,就會感到腹部皮膚疼痛;如果有虛證,就會感到癢想要抓搔,治療時要取用這條分支上的穴位。
尾翳,穴名,任脈自此別走沖、督。鳩尾,蔽心骨,穴名。詳尾翳,當是中庭別名,中庭在鳩尾之上,故曰下鳩尾,散於腹。舊注謂為會陰,非。
白話文:
尾翳,穴道名稱,任脈從這裡分支出衝脈和督脈。鳩尾,覆蓋心骨,也是穴道名稱。詳見尾翳,應該是中庭的別名,中庭位於鳩尾上方,所以稱為下鳩尾,分佈在腹部。舊注認為尾翳是會陰穴,這是錯誤的。
督脈之別,名曰長強,挾膂,上項,散頭上,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,入貫膂。實則脊強,虛則頭重,高搖之,挾脊之有過者,取之所別也。
長強,穴名,督脈自此別走任、沖。下當肩胛左右又別走太陽。高搖之,頭之高也。
白話文:
督脈的分支,稱為「長強」,沿著脊柱兩側向上走到頸部,分佈到頭頂,向下到達兩側肩胛骨,再分出支脈沿著太陽穴進入脊柱。當督脈充足時,脊柱會強壯,虛弱時頭部會感到沉重。能高舉雙手並左右擺動脊柱的人,可以通過壓迫這些分叉點來治療督脈問題。
脾之大絡,名曰大包,出淵腋下三寸,布胸脅。實則身盡痛,虛則百節盡皆縱,此脈若羅絡之血者,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。
白話文:
脾臟最重要的經絡,名稱為「大包經」,從腋下三寸的位置開始,分佈於胸腔和肋骨處。若此經絡實熱,會導致全身疼痛;若虛寒,則會造成全身關節鬆弛。羅絡中運行的血液,都是取自脾臟的大包經脈。
大包,穴名,脾為五臟之長,故另有大絡羅列也。此脈所部,若有絡血羅列可見者,皆取之大包。
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:胃之大絡,名曰虛里,脾胃皆有大絡也。
白話文:
大包穴,是一個穴名,因為脾臟是五臟中的領導者,所以另有主要的絡脉分布於此。這條脈所在的部位,如果可以看到排列的絡脉或是血液,都可以在大包穴這裡進行治療。
根據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的記載:胃有一個主要的絡脉,名叫虛里,而脾和胃都有這樣的主要絡脉。
凡此十五絡者,實則必見,虛則必下。視之不見,求之上下,人經不同,絡脈異所別也。(自手太陰之別以下十六段,舊誤在「經脈」)
白話文:
這些十五條絡脈,實症時必定會出現,虛症時必定會消失。如果觀察不到,則需要在上下尋找,因為不同人經脈的走向不同,絡脈所在位置也不同。(從手太陰之別以下的十六段,舊版錯誤地放在「經脈」)
諸經之別,皆絡脈也,共十五絡。實則必見於外,虛則必下,不可見也。視之而不見,當求之上下之間,蓋以人經虛實不同,絡脈異於其所別走之處故也。
白話文:
人體各經絡間的細小聯繫,共有十五條。實證(病症明顯)時,症狀一定會表現在體外;虛證(病症不明顯)時,症狀一定會向身體內部轉移,無法從體外看到。如果察看後仍然無法發現症狀,就應該在身體上下部之間尋找。這是因為人體經絡虛實不同,所以絡脈通過的部位也會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