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一 (13)
卷一 (13)
1. 終始(五)
致其空脈氣,致其空中之脈氣也(空與孔同。針孔也)。無令精出,無令精氣出也(精氣即正氣)。以逐邪氣,陽邪也。
刺諸痛者,其脈皆實。痛者陰也,深刺之,癢者陽也,淺刺之。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,陰也。病在上者,陽也,病在下者,陰也。病先起陽者,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,病先起陰者,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。故曰從腰以上者,手太陰陽明皆主之,從腰以下者,足太陰陽明皆主之。
病在上者下取之,病在下者高取之,病在頭者取之足,病在腰者取之膕,。病生於頭者頭重,生於手者臂重,生於足者足重。手屈而不伸者,其病在筋,伸而不屈者,其病在骨,在骨守骨,在筋守筋。膺腧中膺,背腧中背。肩膊虛者,取之上。重舌,刺舌柱,以鈹針。治病者,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。
痛者,氣阻而不行也,故深在陰分。癢者,氣行而不暢也,故淺在陽分。
刺熱厥者,留針反為寒,刺寒厥者,留針反為熱。刺熱厥者,二陰一陽,刺寒厥者,二陽一陰。所謂二陰者,二刺陰也,一陽者,一刺陽也。久病者,邪氣入深,刺此病者,深內而久留之,間日而復刺之,必先調其左右,去其血脈。刺道畢矣。
厥病陰陽偏盛,故生寒熱。此非旦夕所成,故宜留針,以去其偏。凡諸久病根深,皆宜久留其針,去其病根也。
凡刺之法,必察其形氣。形肉未脫,少氣而脈又躁,躁厥者,必為繆刺之,散氣可收,聚氣可布。深居靜處,占神往來,閉戶塞牖,魂魄不散,專意一神,精氣之分,毋聞人聲,以收其精,必一其神,令志在針,淺而留之,微而浮之,以移其神,氣至乃休。男內女外,堅拒勿出,謹守勿內,是謂得氣。
男子不足於內,故堅拒勿出,女子不足於外,故謹守勿內。(音納)
凡刺之禁,新內勿刺,新刺勿內,已醉勿刺,已刺勿醉,新怒勿刺,已刺勿怒,新勞勿刺,已刺勿勞,已飽勿刺,已刺勿飽,已飢勿刺,已刺勿飢,已渴勿刺,已刺勿渴,大驚大恐,必定其氣,乃刺之,乘車來者,臥而休之,如食頃,乃刺之,出行來者,坐而休之,如行十里頃,乃刺之。
凡此十二禁者,其脈亂氣散,逆其營衛,經脈不次,因而刺之,則陽病入於陰,陰病出為陽,邪氣復生。粗工勿察,是謂伐身,形體淫泆,乃消腦髓,津液不化,脫其五味,是謂失氣也。
腦髓津液,化於五味,脫其五味,脫其化生精液之源也。
太陽之脈,其終也,戴眼反折瘛瘲,其色白,絕汗乃出,出則終矣。少陽終者,耳聾,百節盡縱,目系絕,目系絕一日半則死矣,其死也,色先青白,乃死。陽明終者,口目動作,喜驚,妄言,色黃,其上下之經盛而不行則終矣。少陰終者,面黑,齒長而垢,腹脹閉塞,上下不通而終矣,厥陰終者,中熱,嗌乾,喜溺,心煩,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。
白話文:
終始(五)
使針孔聚集脈氣,即讓針孔中的脈氣匯聚(「空」與「孔」同義,指針孔)。不要讓精氣外洩(精氣即正氣),用以驅除邪氣(陽邪)。
針刺各種疼痛症狀時,其脈象多為實證。疼痛屬陰證,需深刺;發癢屬陽證,需淺刺。疼痛卻用手按壓找不到具體位置的,屬陰證。病位在上半身的屬陽證,在下半身的屬陰證。疾病先從陽分開始的,先治陽分再治陰分;先從陰分開始的,先治陰分後治陽分。因此說,腰部以上由手太陰、陽明經主管,腰部以下由足太陰、陽明經主管。
病在上半身的可從下部取穴治療,病在下半身的可從上部取穴治療;頭部有病取足部穴位,腰部有病取膝膕穴位。疾病生在頭部則頭部沈重,生在手臂則手臂沈重,生在足部則足部沈重。手彎曲無法伸展的,病在筋;能伸展但無法彎曲的,病在骨。病在骨則治骨,病在筋則治筋。胸部穴位刺胸部,背部穴位刺背部。肩膊虛弱的,從上部取穴治療。「重舌」症用鈹針刺舌下筋柱。治療時先針刺疾病發生的根源部位。
疼痛是因氣血阻塞不通,故病位深在陰分;發癢是因氣血運行不暢,故病位淺在陽分。
針治熱厥證時,留針能使熱轉寒;針治寒厥證時,留針能使寒轉熱。刺熱厥需兩次刺陰經、一次刺陽經;刺寒厥需兩次刺陽經、一次刺陰經(「二陰」指兩次刺陰經,「一陽」指一次刺陽經)。久病者邪氣深入,針刺時需深刺並久留針,隔日再刺,同時先調理左右經脈,排除瘀血。針刺之道即在此。
厥病因陰陽偏盛而產生寒熱,非短期形成,故宜留針以調和偏盛。凡久病根深者,均應久留針以除病根。
針刺前必先觀察患者形體與氣血狀況。若形體未消瘦但氣虛脈躁,且出現躁厥之象,需用「繆刺法」,使散亂之氣收斂、鬱結之氣疏散。針刺時應環境安靜,醫者專注凝神,閉戶關窗,集中精神,不聞人聲以收斂精氣,意念專注於針刺,手法輕緩留針或微微浮刺,以調動神氣,待氣至方止。男子正氣內虛,故針刺時需固守防止外洩;女子正氣外虛,故需謹慎避免內擾。
針刺禁忌:行房後勿刺,針刺後勿行房;醉酒勿刺,針刺後勿醉酒;剛發怒勿刺,針刺後勿怒;過勞勿刺,針刺後勿勞;飽食勿刺,針刺後勿飽食;飢餓勿刺,針刺後勿飢;口渴勿刺,針刺後勿渴。若患者驚恐,需待其氣息穩定再刺。乘車來者,臥床休息約一餐時間再刺;步行遠來者,靜坐休息約行走十里路的時間再刺。
上述十二種禁忌狀況下,患者脈氣散亂,營衛逆行,經脈失序,若強行針刺,會使陽病入陰或陰病出陽,邪氣復生。庸醫不察,反而損傷身體,導致形體衰敗、腦髓消減、津液不化、五味精微流失,此為「失氣」。
腦髓津液由五味精微化生,若五味精微流失,則生化之源斷絕。
太陽經脈氣絕時,患者兩眼上翻、背反張、肢體抽搐,面色蒼白,冷汗淋灕,隨即死亡。少陽經氣絕時,耳聾、全身關節鬆弛、眼球連繫組織斷絕,一日半後死亡,臨死前面色先青白。陽明經氣絕時,口眼抽動、易驚、胡言亂語、面色黃,若經脈氣血壅盛不通則死。少陰經氣絕時,面色黑、牙齒外露污垢、腹脹閉塞、上下不通而死。厥陰經氣絕時,胸中煩熱、咽喉乾燥、頻尿、心煩,嚴重時舌捲縮、睪丸上縮而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