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靈樞懸解》~ 卷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4)

1. 經水(二十三)

黃帝問於岐伯曰:經脈十二者,外合於十二經水,而內屬於五臟六腑。夫十二經水者,其有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各不同,五臟六腑之高下大小,受谷之多少亦不等,相應奈何?夫經水者,受水而行之,五臟者,合神氣魂魄而藏之,六腑者,受谷而行之,受氣而揚之,經脈者,受血而營之,合而以治奈何?刺之深淺,灸之壯數,可得聞乎?

義詳下文。

岐伯答曰:善哉問也!天至高,不可度,地至廣,不可量,此之謂也。且夫人生於天地之間,六合之內,此天之高、地之廣也,非人力之所度量而至也。若夫八尺之士,皮肉在此,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,其死可解剖而視之,其臟之堅脆,腑之大小,谷之多少,脈之長短,血之清濁,氣之多少,十二經之多血少氣,與其少血多氣,與其皆多血氣,與其皆少血氣,皆有大數,其治以針艾,各調其經氣,固其常有合乎。黃帝曰:余聞之,快於耳,不解於心,願卒聞之。

岐伯答曰: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,不可不察。

人之十二經脈,合於十二經水,其理玄遠。天之至高不可度,地之至廣不可量,何由而知天地與人相合也?且夫人生於天地之間,六合之內,渺焉中處,而天地之高廣,亦非人力之所度量而至也。若夫人,則無不可度量而知,外可切循,內可解剖,其臟腑之形象,氣血之多少,皆有大數。即其小者,以測大者,則經脈之與經水,固其常有合也。

足太陽外合於清水,內屬於膀胱,而通水道焉。足少陽外合於渭水,內屬於膽。足陽明外合於海水,內屬於胃。足太陰外合於湖水,內屬於脾。足少陰外合於汝水,內屬於腎。足厥陰外合於澠水,內屬於肝。手太陽外合於淮水,內屬於小腸,而水道出焉。手少陽外合於漯水,內屬於三焦。

手陽明外合於江水,內屬於大腸。手太陰外合於河水,內屬於肺。手少陰外合於濟水,內屬於心。手心主外合於漳水,內屬於心包。

手足太陽,皆主水道,足太陽以寒水主令,手太陽以丙火而化寒水也。

凡此五臟六腑十二經水者,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,此皆內外相貫,如環無端,人經亦然。故天為陽,地為陰,腰以上為天,腰以下為地。故海以北者為陰,湖以北者為陰中之陰,漳以南者為陽,河以北至漳者為陽中之陰,漯以南至江者為陽中之太陽,此一隅之陰陽也,所以人與天地相參也。

經脈之陰陽配於經水之陰陽,故人與天地相參。

黃帝曰:夫經水之應經脈也,其遠近淺深,水血之多少各不同,合而以刺之奈何?岐伯答曰:足陽明,五臟六腑之海也,其脈大血多,氣盛熱壯,刺此者不深弗散,不留不瀉也。足陽明刺深六分,留十呼,足太陽深五分,留七呼,足少陽深四分,留五呼,足太陰深三分,留四呼,足少陰深二分,留三呼,足厥陰深一分,留二呼,手之陰陽,其受氣之道近,其氣之來疾,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,其留皆無過一呼,其少長大小肥瘦,以意科之,命曰法天之常。灸之亦然。

灸而過此者,得惡火,則骨枯脈澀,刺而過此者,則脫氣。

此言刺法深淺之度,留針遲速之候。

黃帝曰:夫經脈之小大,血之多少,膚之薄厚,肉之堅脆,及,膕之小大,可為量度乎?岐伯答曰:其可為度量者,取其中度也,不甚脫肉,而血氣不衰也。若夫度之人痟瘦而形肉脫者,惡可以度量刺乎。審切循捫按,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,是謂因適而為之真也。痟與消同。

可為度量者,取其人之中度也,此不甚脫肉,而血氣不衰者也。若夫所度之人,痟瘦而形肉脫者,則不可以度量刺。宜審切循捫按,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,是謂因其所適而為之真也(真,切當也)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岐伯說:「人體有十二條經脈,它們在體外對應著十二條河流,在體內則歸屬於五臟六腑。這十二條河流有大小深淺、寬窄遠近的不同,五臟六腑也有高低大小,以及接受食物的多少不同,它們之間是如何相互對應的呢?河流接受水流而運行,五臟則貯藏人的精氣神魂魄,六腑則接受食物並加以消化,經脈則接受血液並輸送營養,這些是如何協同作用的呢?針刺的深淺,艾灸的次數,是否可以了解一下呢?」

(具體詳細的內容在下面。)

岐伯回答說:「問得好啊!天空最高,無法測量,大地最廣,無法丈量,就是這個道理。人生活在天地之間,在天地覆蓋之內,這就如同天的高廣、地的寬廣一樣,不是人力可以測量到的。但如果是人的話,他的皮膚肌肉是外在的,可以測量觸摸,死後還可以解剖觀察,他的臟器的堅硬或脆弱,腑的大小,食物的多少,脈搏的長短,血液的清濁,氣的多少,十二經脈中血多氣少、血少氣多、血氣都多、血氣都少的狀況,都有一定的規律。治療時用針灸,各自調整經脈的氣,這其中肯定有相應的法則。」黃帝說:「我聽了,覺得很清楚,但心裡還是不太明白,希望你能詳細地說一下。」

岐伯回答說:「這就是人之所以能與天地相參照,並應和陰陽之氣的原因,不能不仔細觀察啊。

人的十二經脈與十二條河流對應,其中的道理非常深奧。天空最高,無法測量,大地最廣,無法丈量,那麼要如何知道天地與人是相互呼應的呢?人生活在天地之間,在天地覆蓋之內,渺小地處於其中,而天地的寬廣,也不是人力可以測量到的。但人,卻沒有什麼是不能測量了解的,外可以觸摸,內可以解剖,他的臟腑的形態,氣血的多少,都有一定的規律。通過了解小的部分,可以推測大的部分,那麼經脈與河流的對應,肯定是有其規律的。」

「足太陽經脈在體外對應清水,在體內歸屬於膀胱,並負責疏通水道;足少陽經脈在體外對應渭水,在體內歸屬於膽;足陽明經脈在體外對應海水,在體內歸屬於胃;足太陰經脈在體外對應湖水,在體內歸屬於脾;足少陰經脈在體外對應汝水,在體內歸屬於腎;足厥陰經脈在體外對應澠水,在體內歸屬於肝。手太陽經脈在體外對應淮水,在體內歸屬於小腸,並負責水道的排出;手少陽經脈在體外對應漯水,在體內歸屬於三焦;手陽明經脈在體外對應江水,在體內歸屬於大腸;手太陰經脈在體外對應河水,在體內歸屬於肺;手少陰經脈在體外對應濟水,在體內歸屬於心;手心主經脈在體外對應漳水,在體內歸屬於心包。」

「手太陽和足太陽經脈都主導水道,足太陽經脈以寒冷的水為主導,手太陽經脈則藉由丙火來轉化寒水。」

「所有這些五臟六腑和十二條河流,外部都有源頭,內部都有所歸屬,它們之間內外相連,就像圓環一樣沒有盡頭,人體經脈也是如此。因此,天為陽,地為陰,腰部以上為天,腰部以下為地。所以,海的北面為陰,湖的北面為陰中之陰,漳水的南面為陽,黃河以北到漳水的區域為陽中之陰,漯水以南到長江的區域為陽中之太陽,這是天地陰陽的區域劃分,這也是人與天地相應的原因。」

「經脈的陰陽與河流的陰陽相互對應,所以說人與天地是相互參照的。」

黃帝問:「經水與經脈的對應,它們的遠近深淺、水和血的多少各不相同,如果要用針刺來治療,應該怎麼辦呢?」岐伯回答說:「足陽明經脈是五臟六腑之海,它的脈搏粗大、血多、氣盛而強,針刺這條經脈,如果刺得不深,氣血就不能散開,如果刺針後不留針,或者不瀉(釋放),也達不到效果。足陽明經脈應該刺入六分深,留針十個呼吸的時間;足太陽經脈應該刺入五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;足少陽經脈應該刺入四分深,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;足太陰經脈應該刺入三分深,留針四個呼吸的時間;足少陰經脈應該刺入二分深,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;足厥陰經脈應該刺入一分深,留針二個呼吸的時間。手部的陰陽經脈,它們接受氣的方式比較接近,氣的運行也比較快,所以針刺的深度都不能超過二分,留針時間都不能超過一個呼吸的時間。至於每個人的高矮胖瘦,則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,這就叫做效法自然的法則。艾灸也是同樣的道理。」

「如果灸的過量,就會產生有害的火,導致骨頭枯槁、脈搏澀滯;如果針刺的過深,就會導致脫氣。」

「以上講的是針刺的深淺和留針時間的法則。」

黃帝問:「經脈的大小、血的多少、皮膚的厚薄、肌肉的堅硬或柔軟,以及關節的大小,是否可以作為衡量的標準呢?」岐伯回答說:「可以作為衡量的標準,但要取其中的平均值,不能太瘦弱,也不能氣血衰弱。如果被診斷的人過於消瘦,肌肉萎縮,那就不適合用這些標準來衡量針刺了。要仔細地觸摸按壓,觀察他的寒熱盛衰,然後加以調整,這才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治療的真諦。」(痟和消在這裡是同義的)

「可以作為衡量的標準,要取一般體質的人作為標準,這種人不能太瘦弱,並且氣血不能衰弱。如果被診斷的人過於消瘦,肌肉萎縮,那就不適合用這些標準來衡量針刺了。要仔細地觸摸按壓,觀察他的寒熱盛衰,然後加以調整,這才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治療的真諦。」(真,意為切實適當)

2. 陰陽清濁(二十四)

黃帝曰:余聞十二經脈以應十二經水者,其五色各異,清濁不同,人之血氣若一,應之奈何?岐伯曰:人之血氣,苟能若一,則天下為一矣,惡有亂者乎?黃帝曰:余問一人,非問天下之眾。岐伯曰:夫一人者,亦有亂氣,天下之眾,亦有亂人,其合為一耳。黃帝曰:願聞人氣之清濁。

岐伯曰:受谷者濁,受氣者清。清者注陰,濁者注陽。濁而清者,上出於咽,清而濁者,則下行。清濁相干,命曰亂氣。

干,犯也。

黃帝曰:夫陰清而陽濁,濁者有清,清者有濁,清濁別之奈何?岐伯曰:氣之大別。清者上注於肺,濁者下走於胃。胃之清氣,上出於口,肺之濁氣,下注於經,內積於海。

胃之清氣,上出於口,所謂濁而清者,上出於咽也。肺之濁氣,下注於經,內積於海,所謂清而濁者,則下行也。海,胃也。

黃帝曰:諸陽皆濁,何陽獨甚乎?岐伯曰:手太陽獨受陽之濁,手太陰獨受陰之清。其清者上走空竅,其濁者下行諸經。諸陰皆清,足太陰獨受其濁。

空竅,上焦諸官竅也。

黃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清者其氣滑,濁者其氣澀,此氣之常也,故刺陰者,深而留之,刺陽者,淺而疾之,清濁相干者,以數調之也。

數,法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我聽說十二經脈對應十二條河流,它們的顏色各不相同,清濁也不同。人的血氣如果都一樣,又該如何對應呢?

岐伯說:人的血氣如果能一樣,那天下就太平了,哪會有混亂呢?

黃帝說:我問的是一個人的情況,不是問天下所有的人。

岐伯說:一個人也會有混亂的氣,天下所有的人也有混亂的人,這其實都是一樣的。

黃帝說:我想知道人氣的清濁。

岐伯說:從食物中攝取的氣是濁的,從呼吸中攝取的氣是清的。清氣往陰的部分走,濁氣往陽的部分走。濁氣中又帶有清氣的,會從咽喉往上出去;清氣中又帶有濁氣的,就會往下走。清濁之氣互相干擾,就稱為亂氣。

(註:干,是侵犯的意思。)

黃帝說:陰氣是清的,陽氣是濁的,但濁氣中又有清的,清氣中又有濁的,那該如何區分呢?

岐伯說:這是氣的大區分。清氣向上注入肺,濁氣向下走入胃。胃的清氣,會從口中出來;肺的濁氣,會向下注入經絡,累積在「海」中。

(註:胃的清氣從口出,就是指濁氣中又帶有清氣的,從咽喉往上出去;肺的濁氣注入經絡,累積在「海」中,就是指清氣中又帶有濁氣的,會往下走。「海」,指的是胃。)

黃帝說:所有的陽氣都是濁的,為何只有手太陽經的陽氣特別濁?

岐伯說:手太陽經獨自承受陽的濁氣,手太陰經獨自承受陰的清氣。清氣會往上走,進入空竅(指頭部的孔竅),濁氣會往下走,進入各條經絡。所有的陰氣都是清的,只有足太陰經獨自承受濁氣。

(註:空竅,指的是上焦的各個孔竅。)

黃帝問:該如何治療呢?

岐伯說:清氣的運行比較滑利,濁氣的運行比較遲滯,這是氣的正常狀態。所以針刺陰經時,要深刺且留針久一點;針刺陽經時,要淺刺且快速出針。如果清濁之氣互相干擾,就要用調整次數的方法來治療。

(註:數,是方法的意思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