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靈樞懸解》~ 卷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4)

1. 經水(二十三)

黃帝問於岐伯曰:經脈十二者,外合於十二經水,而內屬於五臟六腑。夫十二經水者,其有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各不同,五臟六腑之高下大小,受谷之多少亦不等,相應奈何?夫經水者,受水而行之,五臟者,合神氣魂魄而藏之,六腑者,受谷而行之,受氣而揚之,經脈者,受血而營之,合而以治奈何?刺之深淺,灸之壯數,可得聞乎?

義詳下文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岐伯說:「人體有十二條經脈,它們在體外與十二條經水相連,在體內與五臟六腑相通。這十二條經水,它們的大小、深度、寬窄、遠近各不相同。五臟六腑的高度、大小、所容納食物的多少也不同,它們是如何相互匹配的呢?經水是承受水液而流通的,五臟是合聚精氣魂魄而儲藏的,六腑是承受食物而運化的,承受氣體而升發的,經脈是承受血液而運行它的,它們是如何共同發揮作用的呢?針灸時,針刺的深淺,灸火的壯數,可以請您告知嗎?」

岐伯答曰:善哉問也!天至高,不可度,地至廣,不可量,此之謂也。且夫人生於天地之間,六合之內,此天之高、地之廣也,非人力之所度量而至也。若夫八尺之士,皮肉在此,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,其死可解剖而視之,其臟之堅脆,腑之大小,谷之多少,脈之長短,血之清濁,氣之多少,十二經之多血少氣,與其少血多氣,與其皆多血氣,與其皆少血氣,皆有大數,其治以針艾,各調其經氣,固其常有合乎。黃帝曰:余聞之,快於耳,不解於心,願卒聞之。

岐伯答曰: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,不可不察。

白話文:

岐伯回答說:問得好!天極其高,不可測量,地極其廣闊,不可估計,這就叫做「天高地廣」。而且人生於天地之間,六合之內,這就是天的廣闊和地的廣袤,不是人力所能測量和到達的。至於身高的八尺之人,他的皮肉在此,外在可通過測量和解剖而得知,他死後可解剖觀察,他的臟器的堅韌脆弱、腑的大小、食量的多少、脈絡的長短、血液的清濁、氣的盛衰,以及十二經脈氣血的多寡不同,都有固定的規律。用針灸醫治時,根據每個人的經氣不同,調節其經氣,使其恢復常態就會見效。黃帝說:我聽了以後,耳中覺得很痛快,但心中卻不解,希望您能徹底給我講解。

人之十二經脈,合於十二經水,其理玄遠。天之至高不可度,地之至廣不可量,何由而知天地與人相合也?且夫人生於天地之間,六合之內,渺焉中處,而天地之高廣,亦非人力之所度量而至也。若夫人,則無不可度量而知,外可切循,內可解剖,其臟腑之形象,氣血之多少,皆有大數。即其小者,以測大者,則經脈之與經水,固其常有合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的十二條經脈,與十二條河水相應,其中的原理深奧玄妙。天高無邊,無法測量;地廣無垠,無法估計,那麼怎麼能知道天地與人體是互相聯繫的呢?人生活在天地之間,宇宙之中,猶如滄海一粟,而天地的高度和廣度,也非人力所能測量和到達的。但是,人體這個小世界,卻是可以測量和認識的,皮膚可以切開觀察,內臟可以解剖探究,其臟腑形狀、氣血多少,都有確切的數字。由此,推及到更大的天地,經脈與經水相應,也是必然的。

足太陽外合於清水,內屬於膀胱,而通水道焉。足少陽外合於渭水,內屬於膽。足陽明外合於海水,內屬於胃。足太陰外合於湖水,內屬於脾。足少陰外合於汝水,內屬於腎。足厥陰外合於澠水,內屬於肝。手太陽外合於淮水,內屬於小腸,而水道出焉。手少陽外合於漯水,內屬於三焦。

白話文:

足太陽經的絡脈與清水相通,內屬於膀胱,並連通尿道。足少陽經的絡脈與渭水相通,內屬於膽。足陽明經的絡脈與海水相通,內屬於胃。足太陰經的絡脈與湖水相通,內屬於脾。足少陰經的絡脈與汝水相通,內屬於腎。足厥陰經的絡脈與澠水相通,內屬於肝。手太陽經的絡脈與淮水相通,內屬於小腸,並連通陽氣和水液運行的通路。手少陽經的絡脈與漯水相通,內屬於三焦。

手陽明外合於江水,內屬於大腸。手太陰外合於河水,內屬於肺。手少陰外合於濟水,內屬於心。手心主外合於漳水,內屬於心包。

手足太陽,皆主水道,足太陽以寒水主令,手太陽以丙火而化寒水也。

白話文:

手陽明脈與江河相通,內連大腸。手太陰脈與河水相通,內連肺臟。手少陰脈與泗水相通,內連心臟。手心主脈與漳水相通,內連心包。

凡此五臟六腑十二經水者,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,此皆內外相貫,如環無端,人經亦然。故天為陽,地為陰,腰以上為天,腰以下為地。故海以北者為陰,湖以北者為陰中之陰,漳以南者為陽,河以北至漳者為陽中之陰,漯以南至江者為陽中之太陽,此一隅之陰陽也,所以人與天地相參也。

經脈之陰陽配於經水之陰陽,故人與天地相參。

白話文:

所有這些內臟、六腑和十二經絡的水份,都來自體外的水源,而且體內也有所承接。內外相通,就像一個環形,沒有開始和結束,人體的經絡也是這樣。所以,天是陽性的,地是陰性的,腰部以上是天,腰部以下就是地。因此,海的北邊是陰性,湖的北邊是陰中之陰,漳水的南邊是陽性,河的北邊到漳水的區域是陽中之陰,漯水的南邊到長江的區域是陽中之陽。這是這個地區的陰陽,所以人與天地互相呼應。

黃帝曰:夫經水之應經脈也,其遠近淺深,水血之多少各不同,合而以刺之奈何?岐伯答曰:足陽明,五臟六腑之海也,其脈大血多,氣盛熱壯,刺此者不深弗散,不留不瀉也。足陽明刺深六分,留十呼,足太陽深五分,留七呼,足少陽深四分,留五呼,足太陰深三分,留四呼,足少陰深二分,留三呼,足厥陰深一分,留二呼,手之陰陽,其受氣之道近,其氣之來疾,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,其留皆無過一呼,其少長大小肥瘦,以意科之,命曰法天之常。灸之亦然。

灸而過此者,得惡火,則骨枯脈澀,刺而過此者,則脫氣。

此言刺法深淺之度,留針遲速之候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各條經脈上適應經水的穴位,遠近深淺與水血多少都不同,如果都用同樣的方法刺針,該怎麼辦?

岐伯回答:足陽明經是五臟六腑的海洋,它的脈絡粗大氣血充沛,刺此處時刺得不夠深則無法散瘀血,扎針時間太短則無法瀉血。

足陽明經刺深六分,留針十息。足太陽經刺深五分,留針七息。足少陽經刺深四分,留針五息。足太陰經刺深三分,留針四息。足少陰經刺深二分,留針三息。足厥陰經刺深一分,留針二息。

手部的陰經和陽經,受氣的部位較近,氣血來的快,所以扎針時深度都不超過二分,留針時間都不超過一息。

至於具體的針灸深度和留針時間,應根據不同的體質狀況、部位而定,這就是所謂的「法天之常」。灸法也是如此。

黃帝曰:夫經脈之小大,血之多少,膚之薄厚,肉之堅脆,及,膕之小大,可為量度乎?岐伯答曰:其可為度量者,取其中度也,不甚脫肉,而血氣不衰也。若夫度之人痟瘦而形肉脫者,惡可以度量刺乎。審切循捫按,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,是謂因適而為之真也。痟與消同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經脈的大小、血液的多寡、皮膚的薄厚、肌肉的堅韌、小腿肚的大小,這些都可以作為判斷的依據嗎?

岐伯回答說:可以作為依據的是,取中度的標準,不要太消瘦,血氣也不要太衰弱。如果要判斷身體瘦弱、形體消瘦的人,就不能用這個標準來判斷扎針刺穴。

仔細觀察、切脈、撫摸按壓,根據病人的寒熱虛實衰盛狀態進行調整,這就是因人而異,根據實際情況來施治的道理。消瘦和形體消瘦是一樣的。

可為度量者,取其人之中度也,此不甚脫肉,而血氣不衰者也。若夫所度之人,痟瘦而形肉脫者,則不可以度量刺。宜審切循捫按,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,是謂因其所適而為之真也(真,切當也)。

白話文:

可以作為穴位標準的,採用人的中等體格。這種體格的人不至於太瘦,而氣血也不衰弱。如果被施行的對象瘦弱、明顯消瘦,那麼就不可以用穴位標準作為刺穴依據。應該仔細切脈、循經按揉,觀察寒熱旺衰的狀況,然後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調理。這就是所謂的「因其所適而為之真」(真:切當)。

2. 陰陽清濁(二十四)

黃帝曰:余聞十二經脈以應十二經水者,其五色各異,清濁不同,人之血氣若一,應之奈何?岐伯曰:人之血氣,苟能若一,則天下為一矣,惡有亂者乎?黃帝曰:余問一人,非問天下之眾。岐伯曰:夫一人者,亦有亂氣,天下之眾,亦有亂人,其合為一耳。黃帝曰:願聞人氣之清濁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「我聽說十二經脈與十二條經水相應,它們的顏色各不相同,清濁有別。如果人體的血氣均勻一致,那麼這些經脈和經水該如何適應呢?」

岐伯回答:「人的血氣如果都能均勻一致,那麼天下也會統一,哪裡還有混亂呢?」

黃帝說:「我問的是一個人,不是天下所有的人。」

岐伯說:「一個人身上,也會有混亂之氣,天下所有的人,也會有擾亂秩序的人,他們本質上是一致的。」

黃帝說:「我想知道一個人氣血的清濁之分。」

岐伯曰:受谷者濁,受氣者清。清者注陰,濁者注陽。濁而清者,上出於咽,清而濁者,則下行。清濁相干,命曰亂氣。

干,犯也。

白話文:

岐伯說:食物會產生濁氣,而空氣會產生清氣。清氣會朝著陰部流動,濁氣會朝著陽部流動。濁氣和清氣相混雜在一起,就會上升到咽喉;清氣和濁氣相混雜在一起,就會下降。清濁之氣交錯混雜,就會形成病態之氣。

黃帝曰:夫陰清而陽濁,濁者有清,清者有濁,清濁別之奈何?岐伯曰:氣之大別。清者上注於肺,濁者下走於胃。胃之清氣,上出於口,肺之濁氣,下注於經,內積於海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陰性屬性清,而陽性屬性濁,濁中帶有清,清中也帶有濁。如何區分清濁呢?

岐伯回答:這主要是看氣的不同。清氣會上升到肺部,濁氣則會下降至胃部。胃部的清氣會從嘴裡排出,而肺部的濁氣會下降到經絡,積聚在海中。

胃之清氣,上出於口,所謂濁而清者,上出於咽也。肺之濁氣,下注於經,內積於海,所謂清而濁者,則下行也。海,胃也。

白話文:

胃部清氣,由咽喉上升至口腔,這就是所謂的「濁氣在上,清氣在下」,上升至咽喉的地方。肺部濁氣,會流向下流入經絡,在胃部內部積聚,這就是所謂的「清氣在上,濁氣在下」,向下的流動方向。胃部就是所謂的「海」。

黃帝曰:諸陽皆濁,何陽獨甚乎?岐伯曰:手太陽獨受陽之濁,手太陰獨受陰之清。其清者上走空竅,其濁者下行諸經。諸陰皆清,足太陰獨受其濁。

空竅,上焦諸官竅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所有的陽經中,都有一些濁氣,為什麼手陽明經的濁氣特別多呢?

岐伯答:只有手太陽經獨自接受陽經的濁氣,手太陰經獨自接受陰經的清氣。清氣往上進入頭面部的空竅,濁氣向下流注到其他經絡。所有的陰經中都含有清氣,只有足太陰經獨自接受陰經的濁氣。

黃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清者其氣滑,濁者其氣澀,此氣之常也,故刺陰者,深而留之,刺陽者,淺而疾之,清濁相干者,以數調之也。

數,法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那麼要怎麼治療呢?

岐伯回答:氣清者,其氣流暢無阻;氣濁者,其氣阻滯不順。這是氣的常理。所以,刺陰經時,應該針刺深一點並留針久一點;刺陽經時,應該針刺淺一點並快速進針。如果是清濁之氣相交雜,那就用針灸來調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