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靈樞懸解》~ 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)

1. 本輸(二十五)

黃帝問於岐伯曰:凡刺之道,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,絡脈之所別處,五腧之所留,六腑之所與合,四時之所出入,五臟之所溜處,闊狹之度,淺深之狀,高下所至,願聞其解。岐伯曰:請言其次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岐伯:「針灸療法,必須瞭解十二經絡的起始和終點,絡脈的分支部位,五臟六腑的腧穴位置,四時的出入,五臟的流注方向,針刺的深度、廣度、高低。請你說說這些。」岐伯回答:「我依次說明。」

十二經絡之所終始,十二經之起止也。絡脈之所別處,經別之十五絡脈也。五腧之所留,井滎俞經合五穴之所在也。六腑之所與合,六腑與五臟表裡相配合也。四時之所出入,四時陰陽之出入也。五臟之所溜處,五臟之滎穴,經氣之所溜也(所溜為滎)。闊狹之度,言其遠近。淺深之狀,言其浮沉。高下所至,言其上下也。

白話文:

十二經絡的起點和終點,就是十二條經絡的開始和結束。

絡脈的分支,就是經別的十五條絡脈。

五腧穴的所在,就是井、滎、俞、經、合這五個穴位所處的位置。

六腑和五臟的相互配合,就是六腑和五臟錶裡相應。

四時陰陽的出入,就是四個季節中陰陽氣的變化。

五臟的滎穴,就是經氣所流經的地方(滎穴又稱所溜)。

遠近的距離,就是闊狹的程度。

浮沉的狀態,就是淺深的狀態。

上下的位置,就是高下的程度。

肺出於少商,少商者,手大指端內側也,為井木,溜於魚際,魚際者,手魚也,為滎,注於太淵,太淵,魚後一寸陷者中也,為俞,行於經渠,經渠,寸口中也,動而不居,為經,入於尺澤,尺澤,肘中之動脈也,為合,手太陰經也。滎,音營。

此手太陰肺經之五腧。手魚,手大指根豐肉,其形如魚。際,邊也。動而不居,不止也。

白話文:

肺經起於手拇指內側的少商穴,少商穴屬於井木穴,經氣流經魚際穴,魚際穴是手部的魚,屬於滎穴,流注到太淵穴,太淵穴位於魚後一寸的凹陷處,屬於俞穴,再沿著經渠穴運行,經渠穴位於食指中穴,經氣不斷流動,不固定於某個穴位,屬於經穴,最後進入尺澤穴,尺澤穴是肘部內的動脈,屬於合穴,構成手太陰肺經。

心出於中衝,中衝,手中指之端也,為井木,溜於勞宮,勞宮,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也,為滎,注於大陵,大陵,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,為俞,行於間使,間使之道,兩筋之間,三寸之中也,有過則至,無過則止,為經,入於曲澤,曲澤,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,屈而得之,為合,手少陰經也。

白話文:

心經起源於中衝穴,中衝穴位於中指尖端,屬於井穴,經氣流往勞宮穴,勞宮穴位於掌中中指第一節掌側,屬滎穴,注入大陵穴,大陵穴位於手掌後方兩根骨頭之間的凹陷處,屬俞穴,沿著間使穴走行,間使穴位於兩條肌腱之間,距離中衝穴三寸,氣血會過此穴停住,然後再繼續前行,屬於經穴,最後進入曲澤穴,曲澤穴位於肘內側下方凹陷處,屈肘纔可摸到,屬合穴,這就是手少陰心經的走向。

此手少陰心經之五腧。五腧皆手厥陰之穴,「逆順肥瘦」:手少陰之脈獨無腧,諸邪之在於心者,皆在於心之包絡是也。

白話文:

這是手少陰心經的五個腧穴。這五個腧穴都是手厥陰經的穴位,「逆順肥瘦」:只有手少陰經沒有腧穴,所有邪氣在心中,都是在心的包絡(心包經)中。

肝出於大敦,大敦者,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,為井木,溜於行間,行間,足大指間也,為滎,注於太衝,太衝,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,為俞,行於中封,中封,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,使逆則宛,使和則通,搖足而得之,為經,入於曲泉,曲泉,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,屈膝而得之,為合,足厥陰經也。

白話文:

肝臟的經絡起始於大敦穴,大敦穴位於腳大拇指尖端和腳趾縫裡的三根汗毛之間,屬於井穴(木行),向上運行到行間穴,行間穴位於腳大拇指之間,屬於滎穴,再連接太衝穴,太衝穴位於行間穴向上兩寸的凹陷處,屬於俞穴。經絡再向上行到中封穴,中封穴位於內踝前面一寸半的凹陷處,如果經絡逆行,會導致經絡不通暢,如果經絡和順,就會通暢,可以通過搖動腳部來找到中封穴,經絡繼續向上行到曲泉穴,曲泉穴位於膝蓋骨的下方,大筋的上方,屈膝可以找到曲泉穴,屬於合穴,這條經絡就是足厥陰肝經。

此足厥陰肝經之五腧。使,使道也(《素問·十二臟相使》:使道閉塞而不通),使逆則宛,使道逆則鬱塞,肝木下陷,則經脈阻閉也。

白話文:

這是足厥陰肝經的五個腧穴。使,是指經脈通行的道路(《素問·十二臟相使》:「經脈通行的道路閉塞而不通」),經脈運行不順暢就會造成氣血鬱結,肝氣下陷,進而導致經絡阻塞。

脾出於隱白,隱白者,足大指之端內側也,為井木,溜於大都,大都,本節之後下陷者之中也,為滎,注於太白,太白,腕骨之下也,為俞,行於商丘,商丘,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,為經,入於陰之陵泉,陰之陵泉,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,伸而得之,為合,足太陰經也。

此足太陰脾經之五腧。

白話文:

脾經從隱白穴開始,隱白穴在腳大拇指內側邊緣,屬於井穴,濕氣從這裡流動到「大都」穴,大都在足踝關節後方的凹陷處,屬於滎穴,濕氣繼續流動到「太白」穴,太白穴在手腕骨下方,屬於俞穴,再行經「商丘」穴,商丘穴在內踝後方的凹陷處,屬於經穴,最後進入「陰陵泉」穴,陰陵泉穴在小腿內側腓骨下方的凹陷處,探壓時可以發現它,屬於合穴,這條經絡就是足太陰脾經。

腎出於湧泉,湧泉者,足心也,為井木,溜於然谷,然谷,然骨之下者也,為滎,注於太谿,太谿,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者中也,為俞,行於復留,復留,上內踝二寸,動而不休,為經,入於陰谷,陰谷,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,按之應手,屈膝而得之,為合,足少陰經也。

此足少陰腎經之五腧。

白話文:

腎經的起始點位於湧泉穴,湧泉穴就是足心的位置,屬於井穴,經氣從湧泉穴流向然谷穴,然谷穴位於然骨下方,屬於滎穴,再流向太谿穴,太谿穴位於內腳踝後方跟骨上方的凹陷處,屬於俞穴,經氣繼續通過復留穴,復留穴位於內腳踝上方兩寸,經氣在此活動不休,屬於經穴,最後進入陰谷穴,陰谷穴位於輔骨後方,大筋下方,小筋上方,按壓時有明顯的反應,屈膝時可以摸到,屬於合穴,這就是足少陰腎經的循行路線。

膀胱出於至陰,至陰者,足小指之端也,為井金,溜於通谷,通谷,本節之前外側也,為滎,注於束骨,束骨,本節之後陷者中也,為俞,過於京骨,京骨,足外側大骨之下也,為原,行於崑崙,崑崙,外踝之後跟骨之上也,為經,入於委中,委中,膕中央也,為合,委而取之,足太陽經也。

此足太陽膀胱經之六腧。

白話文:

膀胱經絡起源於足小趾尖端,這裡是井金穴,水液在此處滲出,流過本節之前的外側,這裡是滎穴,注入束骨穴,束骨穴是本節之後的凹陷處,這裡是俞穴,經過京骨穴,京骨穴位於足外側大骨的下方,這裡是原穴,沿著崑崙穴向上,崑崙穴位於外踝後跟骨的上方,這裡是經穴,最後進入委中穴,委中穴位於膕窩的中央,這裡是合穴,膀胱經絡在委中穴會聚,屬於足太陽經。

膽出於竅陰,竅陰者,足小指次指之端也,為井金,溜干俠谿,俠谿,足小指次指之間也,為滎,注於臨泣,臨泣,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,為俞,過於丘墟,丘墟,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,為原,行於陽輔,陽輔,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,為經,入於陽之陵泉,陽之陵泉,膝外陷者中也,為合,伸而得之,足少陽經也。

此足少陽膽經之六腧。

白話文:

膽經源於足小趾次趾的外側端,屬井金。膽經內液流經俠谿(足小趾次趾之間),屬滎穴,進入臨泣穴(向上行一寸半凹陷處),屬俞穴,經過丘墟穴(外踝前下凹陷處),屬原穴,行於陽輔穴(外踝上方輔骨前和絕骨端),屬經穴,進入陽陵泉穴(膝蓋外側凹陷處),屬合穴。伸直小腿,按壓此穴就有反應,它是足少陽經的穴位。

胃出於厲兌,厲兌者,足大指次指之端也,為井金,溜於內庭,內庭,次指外間也,為滎,注於陷谷,陷谷,上中指內間上行二寸陷者中也,為俞,過於衝陽,衝陽,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,為原,搖足而得之,行於解谿,解谿,上衝陽一寸半陷者中也,為經,入於下陵,下陵,膝下三寸䯒骨外三里也,為合,復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,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,大腸屬上,小腸屬下,足陽明胃脈也,大腸小腸皆屬於胃,足陽明經也。

白話文:

胃經從「厲兌」開始。厲兌是指腳上大拇指和次指的末端,屬「井金」穴。經脈流向「內庭」,內庭在次指外側的間隙處,屬「滎」穴。經脈再注進「陷谷」,陷谷位於中指內側間隙的上方,往上兩寸凹陷處,屬「俞」穴。經脈經過「衝陽」,衝陽在腳背向上五寸凹陷處,屬「原」穴,搖動腳可以找到。經脈行於「解谿」,解谿位於衝陽上方一寸半凹陷處,屬「經」穴。經脈進入「下陵」,下陵在膝蓋下三寸,腓骨外側三里處,屬「合」穴。經脈再往下走三里三寸是「巨虛上廉」,再往下三寸是「巨虛下廉」。大腸屬於胃經的上部,小腸屬於胃經的下部,構成足陽明胃經。大腸和小腸都與胃相連,屬於足陽明經。

此足陽明胃經之六腧。大腸屬上,巨虛上廉也,小腸屬下,巨虛下廉也,此總是足陽明胃脈,以胃為六腑之長,故大腸小腸皆屬於胃。

白話文:

這是足陽明胃經的六腧穴位。大腸屬於胃經的上部,也就是巨虛穴的上方;小腸屬於胃經的下方,也就是巨虛穴的下方。這些穴位都屬於足陽明胃經,因為胃是六腑之首,所以大腸和小腸都歸屬胃經。

大腸者,上合手陽明,出於商陽,商陽,大指次指之端也,為井金,溜於本節之前,二間,為滎,注於本節之後,三間,為俞,過於合谷,合谷,在大指歧骨之間,為原,行於陽谿,陽谿,在兩筋間陷者中也,為經,入於曲池,曲池,在肘外輔骨陷者中也,為合,屈臂而得之,手陽明經也。

此手陽明大腸經之六腧。

白話文:

大腸經與手陽明經相連接,從商陽穴開始。商陽穴位於食指和小指尖端,屬肺金,氣血流經手腕關節前面。二間穴屬水,氣血流經手腕關節後面。三間穴屬木,氣血流過合谷穴。合谷穴位於拇指和食指之間,屬土,氣血沿著陽谿穴流動。陽谿穴位於兩條肌腱相交的凹陷處,屬火,氣血流入曲池穴。曲池穴位於肘外側凹陷處,屬水,是手陽明經與其他經脈的交匯點。屈肘後可找到此穴。

小腸者,上合手太陽,出於少澤,少澤,小指之端也,為井金,溜於前谷,前谷,在手外廉本節前陷者中也,為滎,注於後溪,後谿,在手外側本節之後也,為俞,過於腕骨,腕骨,在手外側腕骨之前也,為原,行於陽谷,陽谷,在銳骨之下陷者中也,為經,入於小海,小海,在肘內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,為合,伸臂而得之,手太陽經也。

此手太陽小腸經之六腧。

白話文:

小腸經,上連手太陽經,從小指尖「少澤穴」開始。少澤穴屬於井金屬性,經氣循流到手掌外側邊緣的「前谷穴」,屬於滎穴,再注入手掌外側後緣的「後溪穴」,屬於俞穴。經氣經過手腕骨前方的「腕骨穴」,屬於原穴,然後運行於手腕骨下方的陷窩「陽谷穴」,屬於經穴。最後進入手肘內側,大骨外緣下半寸陷窩中的「小海穴」,屬於合穴。伸直手臂,小腸經的循行路線清晰可見。

三焦者,上合於手少陽,出於關衝,關衝,手小指次指之端也,為井金,溜於腋門,腋門,小指次指之間也,為滎,注於中渚,中渚,本節之後陷者中也,為俞,過於陽池,陽池,在腕上陷者之中也,為原,行於支溝,支溝,上腕上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,為經,入於天井,天井,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,為合,屈肘乃得之,三焦下腧,在於足太陽之前,少陽之後,出於膕中外廉,名曰委陽,是太陽絡也,手少陽經也。

白話文:

三焦經的上部與手少陽經相連接,從關衝穴(小拇指與無名指的指尖)開始,屬於井金穴。它流經腋門穴(小拇指與無名指之間),屬於滎穴,注入中渚穴(手腕上關節後面的凹陷處),屬於俞穴,經過陽池穴(腕骨上方的凹陷處),屬於原穴,再行經支溝穴(腕骨上三寸兩骨之間的凹陷處),屬於經穴,最後進入天井穴(肘外側大骨上方的凹陷處),屬於合穴。屈肘後才能找到這個穴位。

三焦經的下部腧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之前,手少陽經之後,從膕中(膝蓋後方)的外側緣開始,叫做委陽穴,這是太陽經的絡穴,也是手少陽經的穴位。

此手少陽三焦經之六腧。委陽,足太陽穴。

是謂五臟六腑之腧,五五三十五腧,六六三十六腧也。六腑皆出足之三陽,上合於手者也。

白話文:

這是手少陽三焦經的六個腧穴。委陽,是足太陽經上的穴位。

這就是所謂五臟六腑的腧穴,五臟各有五個共二十五個腧穴,六腑各有六個共三十六個腧穴。六腑的腧穴全都位在足部的三條陽經上,而這些經脈向上與手部的經脈相連。

臟腑之脈,雖分手足,其實本是同經,以六陰之經,升於足而降於手,六陽之經,升於手而降於足。故六腑之經,皆出足之三陽,而上合於手,手之三陽,即足三陽之上半也。五臟五腧,井木、滎火、俞土、經金、合水;六腑六腧,井金、滎水、俞木、經火、合土。義詳六十四難,六腑多一原穴,當與俞穴俱屬木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臟腑的經脈,雖然分佈在手足,但實際上是同一個系統。六條陰經,從足部上升到手臂,再下降到手部。六條陽經,從手臂上升到頭部,再下降到足部。因此,六腑的經脈都從足部的三條陽經開始,向上與手臂相連。手臂的三條陽經,就是足部三條陽經的上半部分。五臟五個腧穴,分別對應井穴(木)、滎穴(火)、俞穴(土)、經穴(金)、合穴(水)。六腑六個腧穴,分別對應井穴(金)、滎穴(水)、俞穴(木)、經穴(火)、合穴(土)。詳細的解釋請參閱《六十四難》。六腑多了一個原穴,應該和俞穴一起屬於木。

三焦者,足太陽少陰之所將,太陽之別也,上踝五寸,別入貫,腨腸,出於委陽,並太陽之正,入絡膀胱,約下焦,實而閉癃,虛則遺溺,遺溺則補之,閉癃則瀉之。

白話文:

三焦是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會合的部位。它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,在足踝向上五寸處分開來,進入身體後貫穿橫膈,與小腸相連,最後從委陽穴附近穿出。它連接足太陽膀胱經的主幹,並與膀胱相連接。

三焦掌管下焦,充盈則會導致小便不暢,虛弱則會導致小便失禁。如果小便失禁,就需要補充虛弱的三焦;如果小便不暢,就需要瀉除虛弱的三焦。

三焦者,足太陽少陰之所將領,是太陽之別也。上外踝五寸,別太陽而入貫腨腸,骽(肚)出於太陽之委陽,並太陽之正經,入絡膀胱,約束下焦。相火實則膀胱閉癃,,相火虛則小便遺溺,三焦為少陽相火。遺溺則補之,益其相火,閉癃則瀉之,泄其相火也。

白話文:

三焦是足太陽和足少陰經脈所主導的部位,是太陽經脈的分支。從腳外踝往上五寸,分支離開太陽經脈進入大腿內側,穿過肚臍下的陽明經脈,與太陽經脈正經相交,通過經絡連接膀胱,起到約束下焦的作用。

如果相火旺盛,則膀胱會出現閉塞、小便不通的症狀;如果相火虛弱,則會出現小便失禁的症狀。三焦為少陽相火所屬,出現小便失禁的症狀時,應予以補益,增強相火;出現小便不通的症狀時,應予以瀉除,減弱相火。

肺合大腸,大腸者,傳道之腑。心合小腸,小腸者,受盛之腑。肝合膽,膽者,中正之腑。脾合胃,胃者,五穀之腑。腎合膀胱,膀胱者,津液之腑。少陽屬腎,腎上連肺,故將兩臟。三焦者,中瀆之腑也,水道出焉,屬膀胱,是孤之腑也。是六腑之所與合者。

白話文:

肺與大腸相配應,大腸是傳送糟粕的器官。心與小腸相配應,小腸是貯藏受納食物的器官。肝與膽相配應,膽是保持中正平和的器官。脾與胃相配應,胃是盛裝五穀的器官。腎與膀胱相配應,膀胱是貯藏津液的器官。少陽膽經屬於腎,腎在位置上與肺相連,所以將這兩個臟腑合在一起。三焦是中空通暢的器官,水液由此排出,屬於膀胱,是獨立的一個器官。這些就是六腑與臟腑相配應的關係。

《素問·十二臟相使》:大腸者,傳道之官,變化出焉。小腸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膽者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。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。少陽三焦屬腎,腎上連肺,以辛金而生癸水,故兼將兩臟。緣三焦者,中瀆之腑也,水道出焉,屬於膀胱,是以並將於腎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·十二臟相使》:

大腸:是傳輸糟粕的器官,負責將消化後的廢物排出體外。

小腸:是負責吸收營養的器官,將營養物質傳輸到全身。

膽:是統領全身的器官,負責決策、判斷和執行。

膀胱:是儲存津液的器官。

三焦:是主管水道的器官,負責調節水液代謝。

少陽三焦屬於腎,腎與肺相連,通過辛金物質生出癸水,所以同時兼顧腎和肺兩個臟器。

三焦是中瀆之腑,負責水液代謝,與膀胱相通,因此也同時與腎相通。

蓋水善藏,火善泄,膀胱以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不能出也,得三焦之經並太陽之正,入絡膀胱,泄以相火之力,則州都沖決,水道出矣。故曰決瀆之官,此曰中瀆之腑,以其下行於川瀆之中也。其所以決瀆而出水者,相火在腎,溫生風木,以疏泄之也。心主者,心之包絡,非臟也。

白話文:

水五行屬性主藏,火五行屬性主瀉。膀胱就像州郡的官署,津液貯藏於此,無法排出體外。但當三焦經絡與太陽經相交時,津液就可進入膀胱經絡,藉由相火的力道將津液排出體外,使得膀胱通暢,尿液排出。因此,膀胱又被稱為「決瀆之官」,以及「中瀆之腑」,因為它的功能是將津液由身體內部排出到體外的通道。膀胱之所以能排出水分,是因為腎臟中的相火可以溫陽生風,幫助疏泄津液。心主指的不是心臟,而是心臟的外膜,它並不是一個臟器。

三焦雖與心主表裡,而心主無臟,是三焦為孤之腑也。臟腑相合,是六腑之所與合者(答帝問六腑之所與合語)。

白話文:

雖然三焦和心互為表裡,但心臟並不是一個實質的臟器,因此三焦成為了唯一一個沒有匹配臟器的腑臟。臟腑之間相互配合,而六腑各自搭配的臟器如下(回答了帝問六腑所配合的臟器):

缺盆之中,任脈也,名曰天突。一次,任脈側之動脈,足陽明也,名曰人迎。二次脈,手陽明也,名曰扶突。三次脈,手太陽也,名曰天窗。四次脈,足少陽也,名曰天容。五次脈,手少陽也,名曰天牖。六次脈,足太陽也,名曰天柱。七次脈,頸中央之脈,督脈也,名曰風府。腋內動脈,手太陰也,名曰天府。腋下三寸,手心主也,名曰天池。

手足六陽,皆行於頸,其位次如此。手之三陰,自胸走手,脈在腋內與腋下。

白話文:

脖子中央的凹陷處,就是任脈,稱為天突。

任脈旁邊的脈動脈,是足陽明經,稱為人迎。

第二次脈動,是手陽明經,稱為扶突。

第三次脈動,是手太陽經,稱為天窗。

第四次脈動,是足少陽經,稱為天容。

第五次脈動,是手少陽經,稱為天牖。

第六次脈動,是足太陽經,稱為天柱。

第七次脈動,是脖子正中間的脈,是督脈,稱為風府。

腋窩內的動脈,是手太陰經,稱為天府。

腋窩下三寸,是手心主經,稱為天池。

足陽明,挾喉之動脈,其腧在膺中。手陽明,次在其腧外,不至曲頰一寸。手太陽,當曲頰。足少陽,在耳下曲頰之後。手少陽,出耳後,上加完骨之上。足太陽,挾項大筋之中髮際。陰尺動脈,在五里。五腧之禁也。

白話文:

胃經(足陽明)貫穿喉嚨動脈,其穴位位於胸部中央。大腸經(手陽明)緊鄰其穴位之外側,距離曲腮一寸不到。小腸經(手太陽)位於曲腮。膽經(足少陽)位於耳下曲腮後方。三焦經(手少陽)從耳後出來,向上延伸到完了骨上方。膀胱經(足太陽)貫穿項部大筋(斜方肌)中間,沿髮際線走行。腎經(陰尺動脈)位於五里穴。這五個穴位是禁忌針灸的地方。

足陽明,挾喉之動脈,即人迎也,其腧在膺中,氣戶、庫房之穴也。手陽明,次在其腧外,不至曲頰一寸,即扶突也。手太陽,當曲頰,即天窗也。足少陽,在耳下曲頰之後,即天容也(足少陽頸中無穴,天容是手太陽經穴)。手少陽,出耳後,上加完骨之上,即天牖也。足太陽,挾項大筋之中髮際,即天柱也。

白話文:

足陽明經:

  • 與喉部的動脈相連,即「人迎穴」。
  • 穴位位於胸腔中央,是「氣戶穴」和「庫房穴」的所在。

手陽明經:

  • 緊鄰足陽明經的穴位,距離「曲頰」穴約一寸,即「扶突穴」。

手太陽經:

  • 在「曲頰」穴的位置,即「天窗穴」。

足少陽經: (頸部無穴)

  • 天容穴是手太陽經的穴位,位於耳下「曲頰」穴的後方。

手少陽經:

  • 從耳後延伸,經過「完骨」上方,即「天牖穴」。

足太陽經:

  • 夾在頸部大筋的中央,靠近髮際,即「天柱穴」。

陰尺動脈,在五里,手太陰尺澤之後,手陽明之五里也,「小針解」:奪陰者死,言取尺之五里,五往者也,「玉版」:迎之五里,五往而臟之氣盡矣。以上諸穴,是五腧之禁也(禁,不可刺)。

刺上關者,呿不能欠。刺下關者,欠不能呿。刺犢鼻者,屈不能伸。刺兩關者,伸不能屈。

白話文:

「陰尺動脈」位於小手臂內側,距離手肘五寸,在手太陰肺經的「尺澤穴」後,也是手陽明大腸經的五寸處。

「小針解」說明,刺到「陰尺動脈」五寸深處,會使人死亡。因為取穴太深,侵入內臟。

「玉版」說,針刺到五寸深,會傷及臟腑之氣。

以上提到的穴位,都是人體五臟六腑的禁刺區,不可針刺。

上關,足少陽之客主人,開口取之,刺之則呿不能欠(呿,開口也,《莊子》:公孫龍口,呿不合。欠,開口而即合也)。下關,足陽明經穴,閉口取之,刺之則欠不能呿。犢鼻,足陽明經穴,卻足取之,刺之則屈不能伸。兩關,手厥陰之內關、手少陽之外關,伸手取之,刺之則伸不能屈。此皆禁刺之穴也。

白話文:

上關穴:膽經的「過客」和「主人」,要求患者口張開時取穴,刺之則口張開而不能閉合。

下關穴:胃經的經穴,要求患者口閉合時取穴,刺之則口閉合而不能張開。

犢鼻穴:胃經的經穴,要求患者腳向後翹時取穴,刺之則足不能伸直。

兩關穴:心包經的內關穴和三焦經的外關穴,要求患者手伸直時取穴,刺之則手不能彎曲。

以上這些穴位都是禁止針刺的穴位。

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,甚者深取之,間者淺取之。夏取孫絡諸腧肌肉皮膚之上。秋取諸合,余如春法。冬取諸井諸腧之分,欲深而留之。此四時之序,氣之所處,病之所舍,臟之所宜。

白話文:

春天取絡脈、諸滎穴,在肌肉分界處較深的地方扎針,嚴重的情況則扎得更深,輕微的情況則扎得較淺。

夏天取孫絡、諸腧穴,在肌肉、皮膚的表面扎針。

秋天取諸合穴,其他部位同春天。

冬天取諸井穴、諸腧穴的分界處,扎針時要深且留針時間長。

這是根據四時節氣的變化,人體氣血所在位置、疾病所處部位,以及各臟腑功能特點所訂立的針灸治療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