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四 (2)
卷四 (2)
1. 根結(二十六)
岐伯曰:天地相感,寒暑相移,陰陽之道,孰少孰多?陰道偶,陽道奇,發於春夏,陰氣少,陽氣多,陰陽不調,何補何瀉?發於秋冬,陽氣少,陰氣多,陰氣盛而陽氣衰,故莖葉枯槁,濕雨下歸,陰陽相移,何瀉何補?奇邪離經,不可勝數,不知根結,五臟六腑,折關敗樞,開闔而走,陰陽大失,不可復取。九針之玄,要在終始,故能知終始,一言而畢,不知終始,針道咸絕。
白話文:
岐伯說:天地相互感應,寒暑交替變換,陰陽之道,哪一方勢力較弱,哪一方勢力較強?陰之氣屬於偶數,陽之氣屬於奇數,春季和夏季開始繁盛,陰之氣較少,陽之氣較多,陰陽失衡了,該如何補充或瀉除?秋季和冬季開始繁盛,陽之氣較少,陰之氣較多,陰之氣旺盛而陽之氣衰弱,所以莖葉枯萎,濕雨降落歸於大地,陰陽相互轉化,該如何瀉除或補充?奇邪之氣偏離正經,多得不可勝數,不知道根源所在,五臟六腑的關鍵部位被破壞,導致開闔失常,陰陽嚴重失衡,無法恢復原狀。九針之術的奧妙,關鍵在於掌握開始和結束的規律,所以才能預知結果,一言以蔽之,不明白開始和結束的規律,針灸之術將會全部失效。
天地相感,寒暑相移,陰陽之道,孰少孰多?陰道偶(雙數為偶,如二、四、六、八、十),陽道奇(單數為奇,如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)。春夏陽旺,發於春夏,陰氣少,陽氣多,此當何補何瀉?秋冬陰旺,發於秋冬,陽氣少,陰氣多,陰氣盛而陽氣衰,故莖葉枯槁,不沾天地之澤,濕雨下歸其根(濕生於地,雨降於天),陰陽相移(前盛今衰,前衰今盛),此當何補何瀉?陰陽變化,奇邪離經(離常)。淫泆流衍,不可勝數,然病機雖繁,悉有根結(根,始。
白話文:
疾病的根源(終點)。如果不瞭解疾病的根源,那麼五臟六腑就會遭受損害,失去了正常功能,導致陰陽失衡,難以恢復健康。九針的神妙之處,關鍵就在於知曉始末,始末也就是疾病的根源。因此,能夠明白始末,就能一言而蔽之,抓住要害。如果不瞭解始末,針灸之道就會斷絕,失去要領。
結,終)。不知根結,五臟六腑,折關敗樞,開闔而走,陰陽大失,不可復取。九針之玄,其要全在終始,終始即根結也,故能知終始,一言而畢,得其要也,不知,終始,針道咸絕,失其要也。
太陽根於至陰,結於命門,命門者,目也。陽明根於厲兌,結於顙大,顙大者,鉗耳也。少陽根於竅陰,結於窗籠,窗籠者,耳中也。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。開折則皮肉節瀆而暴病起矣,故暴病者,取之太陽,視有餘不足。瀆者,皮肉宛焦而弱也。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,故痿疾者,取之陽明,視有餘不足。
白話文:
太陽經脈起源於至陰經,止於命門,命門就是眼睛。陽明經脈起源於厲兌穴,止於額頭上方的顙大穴,顙大穴就是開合耳道的耳門。少陽經脈起源於竅陰穴,止於窗籠穴,窗籠穴就是耳朵裡。
太陽經脈負責張開,陽明經脈負責閉合,少陽經脈負責樞紐作用。如果張開的功能出了問題,就會導致皮膚肌肉鬆弛脫落,爆發急症。所以,治療急症,要看太陽經脈的氣血是否充裕。鬆弛脫落,是指皮膚肌肉萎縮變焦黑,變得虛弱。
如果閉合的功能出了問題,就會導致氣血無法停留,而出現痿弱的疾病。所以,治療痿弱的疾病,要看陽明經脈的氣血是否充裕。
無所止息者,真氣稽留,邪氣居之也。樞折即骨繇而不安於地,故骨繇者,取之少陽,視有餘不足。骨繇者,節緩而不收也,所謂骨繇者,搖故也。當窮其本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身體沒有得到適當的休息,那麼真正的氣就會被滯留,而邪氣就會乘虛而入。人體的樞紐(關節)一旦受損,骨骼就會失去平衡,而骨骼的搖動是由少陽經引起的,要觀察骨骼的狀態是過盛還是不足。骨骼搖動是指關節鬆弛而無法固定。我們應該深入探究其根本原因。
太陽根於至陰(太陽井穴,在足小指),結於命門,命門者,目內眥之睛明也(穴名)。陽明根於厲兌(陽明井穴,在足次指),結於顙大(大迎在頑顙之上,故日顙大),顙大者,鉗耳下之大迎也(穴名。鉗耳,猶言挾耳也)。少陽根於竅陰(少陽井穴,在足名指),結於窗籠,窗籠者,耳中之聽宮也(穴名。
白話文:
太陽經的根源在於足小趾的至陰穴,終點連接註生人的命門穴,命門穴就是眼睛內眥的明目穴。
陽明經的根源在於足次趾的厲兌穴,終點連接額頭上的大迎穴,大迎穴就是挾住耳朵下方的鉗耳穴。
少陽經的根源在於足名趾的竅陰穴,終點連接耳中的聽宮穴。
聽宮在耳前,手太陽穴,足少陽之所會也)。太陽,陽之將衰,在表,為開,陽明,陽之正盛,在裡,為闔,少陽,未盛未衰,在中,為樞(表裡之半)。故開折則表陽不固,皮肉節瀆而暴病起矣(風寒外感)。故暴病者,取之太陽(仲景《傷寒》太陽經病是也),視其有餘不足,以為補瀉。
白話文:
聽宮穴位於耳前,手太陽穴、足少陽穴交會的地方。太陽穴是陽氣將衰之處,位於表層,主開竅;陽明穴是陽氣正盛之處,位於裡層,主闔閉;少陽穴既未盛也未衰,位於中間,主樞紐(表裡之間)。因此,如果開竅被阻,則表層陽氣不固,皮肉之間發生空隙,就會引發急病(如風邪外侵)。所以,治療急病,應取太陽穴(如仲景《傷寒論》中的太陽經病),觀察陽氣是否過盛或不足,再決定是補還是瀉。
節瀆者,皮肉宛焦而軟弱也(《難經》:手太陰氣絕,則津液去,皮節傷。節瀆,節節傷敗也。宛、菀同)。闔折則里陽不運,中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,故痿疾者,取之陽明(義詳《素問·痿論》),視其有餘不足,以為補瀉。無所止息者,真氣稽留不布(中氣壅阻,不能四達,是無所歸宿也),而邪氣居之也。
白話文:
關節麻木或疼痛:皮膚和肌肉萎縮、柔軟無力。(《難經》中說:手太陰經的氣絕了,津液就會散失,皮膚和關節就會受傷。關節麻木或疼痛,就是關節受損敗壞了。宛,通菀,意思是萎縮。)關節合不攏或關節骨折,導致體內陽氣不能運行,體內真氣無處停留,就會導致痿疾(肌肉萎縮、無力)。所以治療痿疾,應該針對陽明經(詳見《素問·痿論》),針對症狀的虛實,進行補益或瀉下的治療。無處停留的真氣,是指真氣滯留不能運布(體內氣血不通暢,不能四處流通,所以沒有歸宿),而邪氣卻趁虛而入佔據了真氣的位置。
樞折即骨繇而不安於地,故骨繇者,取之少陽,視其有餘不足,以為補瀉。骨繇者,節緩而不收也,所謂骨繇者,搖故也,以肝主筋,而諸筋皆聚於節,肝膽同氣,筋膜鬆懈,則節緩而不收,故骨繇而不健,所謂骨繇者,骨節搖動不堅故也。故當窮其根本也。太陽之病在皮毛,陽明之病在肌肉,少陽之病在筋膜,各有其部也。
白話文:
「樞折」是指骨頭活動時不穩定,好像有人在旁邊拉扯。因此,「骨繇」指的是小腸經,要觀察小腸經的氣血是否旺盛或不足,來決定是否要補益或瀉祛。
「骨繇」是指關節活動緩慢而不靈活。所謂「骨繇」,是因為肝臟主管筋膜,而所有的筋膜都聚集在關節處。肝膽同氣,如果筋膜鬆弛,就會導致關節活動緩慢而不靈活,所以就會出現「骨繇」,也就是關節不穩固。
因此,治療「骨繇」時,必須找到根本原因。太陽經的病症在皮毛,陽明經的病症在肌肉,少陽經的病症在筋膜,各有其特定的部位。
太陰根於隱白,結於太倉。少陰根於湧泉,結於廉泉。厥陰根於大敦,結於玉英,絡於膻中。太陰為開,厥陰為闔,少陰為樞。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,膈洞者,取之太陰,視有餘不足。開折者,氣不足而生病也。闔折即氣絕而喜悲,悲者,取之厥陰,視有餘不足。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,不通者,取之少陰,視有餘不足。有結者,皆取之不足。
白話文:
太陰經的根源位於隱白穴,匯集於太倉穴。少陰經的根源位於湧泉穴,匯集於廉泉穴。厥陰經的根源位於大敦穴,匯集於玉英穴,並與膻中穴相連。
太陰經屬於張開狀態,厥陰經屬於閉合狀態,少陰經屬於樞紐狀態。
如果太陰經張開過度,那麼糧倉就沒有東西輸送過來,這時要檢查太陰經,看看是否有過剩或不足。張開過度指的是氣不足而導致疾病。
如果厥陰經閉合過度,就會導致氣息不通而產生悲傷,這時要檢查厥陰經,看看是否有過剩或不足。樞紐狀態失衡,則脈絡不通,這時要檢查少陰經,看看是否有過剩或不足。
凡是有不通結的地方,都要從相應的經脈中找到不足的地方來處理。
太陰根於隱白(太陰井穴,在足大指),結於太倉,太倉,任脈之中脘也(穴名)。少陰根於湧泉(少陰井穴,在足心)。結於廉泉,廉泉,任脈之穴也。厥陰根於大敦(厥陰井穴,在足大指),結於玉英,玉英,任脈之玉堂也,絡於膻中,膻中,心主之宮城也(《脹論》語)。太陰,陰之將衰,在外,為開,厥陰,陰之交盡,在內,為闔,少陰,未衰未盛。
白話文:
太陰經的源頭位於隱白穴(足大拇指內側的凹陷處),與太倉穴相連,太倉穴位於任脈的中脘處。
少陰經的源頭位於湧泉穴(足底正中的凹陷處),與廉泉穴相連,廉泉穴位於任脈上。
厥陰經的源頭位於大敦穴(足大拇指內側的邊緣),與玉英穴相連,玉英穴位於任脈的玉堂處,並連接著膻中穴,膻中穴是心包經的脈氣匯集之所(《脹論》中記載)。
太陰經屬於陰經,陰氣漸衰,主開合,厥陰經屬於陰經,陰氣交盡,主閉合,少陰經屬於陰經,尚未衰弱或旺盛。
在中,為樞(內外之交)。開折則倉廩無所輸納而胸膈空洞,膈洞者,取之太陰,視其有餘不足。開折者,脾氣不足而生病也(脾虛不能化谷)。闔折即氣絕而喜悲(木虛金旺,肝為肺刑,燥勝則悲),悲者,取之厥陰,視其有餘不足。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(心主脈,水勝火負,則脈不通),不通者,取之少陰,視其有餘不足。凡有結者,皆取之不足,以其陰中之陽虧也。
白話文:
在人體內部,是樞紐(內外交換的地方)。
如果樞紐打開或破損,就會導致腹腔和胸腔空間空虛。胸腔空虛,可以從太陰經中得到解決,觀察太陰經的盈虧。樞紐打開或破損,是脾氣不足導致的疾病(脾虛不能消化食物)。
如果樞紐閉合或破損,就會導致呼吸停止和悲傷(木氣虛弱,金氣旺盛,肝臟剋制肺臟,燥邪過剩導致悲傷)。悲傷,可以從厥陰經中得到解決,觀察厥陰經的盈虧。
如果樞紐破損,就會導致脈絡不通暢(心臟主導脈絡,水氣過剩壓制火氣,脈絡就會不通暢)。脈絡不通暢,可以從少陰經中得到解決,觀察少陰經的盈虧。
凡是有阻塞的情況,都要從不足的地方著手解決,因為這是陰中之陽虛弱的表現。
足太陽根於至陰,溜於京骨,注於崑崙,入於天柱、飛揚也。
天柱在項。飛揚在足。
足陽明根於厲兌,溜於衝陽,注於下陵,入於人迎、豐隆也。
人迎在頸。豐隆在足。
足少陽根於竅陰,溜於丘墟,注於陽輔,入於天容、光明也。
天衝在頭(天容,手太陽穴,當是天衝),光明在足。
手太陽根於少澤,溜於陽谷,注於小海,入於天窗、支正也。
天窗在頸。支正在手。
手陽明根於商陽,溜於合谷,注於陽谿,入於扶突、偏歷也。
扶突在頸。偏歷在手。
手少陽根於關衝,溜於陽池,注於支溝,入於天牖、外關也。
天牖在頸,外關在手。(余腧具詳「本輸」)
此所謂十二經之盛絡,皆當取之。
手足六陽,左右十二經諸腧,是其盛絡,乃經脈盛大之處,針刺者,皆當取之。
白話文:
足太陽經脈起源於至陰穴,沿途經過京骨穴、崑崙穴,最終進入天柱穴和飛揚穴。天柱穴位於頸部,飛揚穴位於足部。
足陽明經脈起源於厲兌穴,沿途經過衝陽穴、下陵穴,最終進入人迎穴和豐隆穴。人迎穴位於頸部,豐隆穴位於足部。
足少陽經脈起源於竅陰穴,沿途經過丘墟穴、陽輔穴,最終進入天容穴和光明穴。天衝穴位於頭部,光明穴位於足部。
手太陽經脈起源於少澤穴,沿途經過陽谷穴、小海穴,最終進入天窗穴和支正穴。天窗穴位於頸部,支正穴位於手部。
手陽明經脈起源於商陽穴,沿途經過合谷穴、陽谿穴,最終進入扶突穴和偏歷穴。扶突穴位於頸部,偏歷穴位於手部。
手少陽經脈起源於關衝穴,沿途經過陽池穴、支溝穴,最終進入天牖穴和外關穴。天牖穴位於頸部,外關穴位於手部。
以上是十二經脈的盛絡,針灸時都應取之。
手足六陽經脈的十二條經絡,左右各六條,其盛絡是經脈最旺盛的部分,針刺時都應取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