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)

1. 卷二

2. 刺法

3. 刺節真邪(七)

黃帝問於岐伯曰:余聞刺有五節奈何?岐伯曰:固有五節,一曰振埃,二曰發蒙,三曰去爪,四曰徹衣,五曰解惑。黃帝曰:夫子言五節,余未知其意。岐伯曰:振埃者,刺外經,去陽病也。發蒙者,刺腑腧,去腑病也。去爪者,刺關節肢絡也。徹衣者,盡刺諸陽之奇腧也。解惑者,盡知調陰陽,補瀉有餘不足,相傾移也。

義詳下文。

黃帝曰:刺節言振埃,夫子乃言刺外經,去陽病,余不知其所謂也,願卒聞之。岐伯曰:振埃者,陽氣大逆,上滿於胸中,憤䐜肩息,大氣逆上,喘喝坐伏,病惡埃煙,𩜺不得息,請言振埃,尚疾于振埃。帝曰:善。取之何如?岐伯曰:取之天容。黃帝曰:其咳上氣,窮詘胸痛者,取之奈何?岐伯曰:取之廉泉。

黃帝曰:取之有數乎?岐伯曰:取天容者,無過一里,取廉泉者,血變而止。𩜺與噎同。

憤䐜肩息,胸滿氣阻,喘氣肩搖也。病惡埃煙,惡見煙塵也。𩜺不得息,咽喉𩜺塞,不得布息也。天容,手太陽穴。一里,針刺之數。

黃帝曰:善哉!刺節言發蒙,余不得其意。夫發蒙者,耳無所聞,目無所見,夫子乃言刺府腧,去腑病,何腧使然?願聞其故。岐伯曰:妙乎哉問也!此刺之大約,針之極也,神明之類也,口說書卷,猶不能及也,請言發蒙,尚疾於發蒙也。黃帝曰:善。願卒聞之。岐伯曰:刺此者,必於日中,刺其聽宮,中其眸子,聲聞於耳,此其腧也。

黃帝曰:善。何謂聲聞於耳?岐伯曰:刺邪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,其聲必應於針也。

夫發蒙者,耳無所聞,目無所見,是以發其矇蔽,使之見聞也。乃言刺腑腧,去腑病,此何腑之腧使之聾瞶如此也?聽宮,手太陽穴。眸子,當是足少陽之童子髎也(童與瞳通)。邪氣在經,刺之以手堅按其兩鼻之竅而疾偃臥,氣不下通而鼓動於針孔之內,靜而聽之,其聲必應於針下也。

黃帝曰:善。此所謂弗見為之,而無目視,見而取之,神明相得者也。刺節言去爪,夫子乃言刺關節肢絡,願卒聞之。岐伯曰:腰脊者,身之大關節也,肢脛者,人之管以趨翔也,莖垂者,身中之機,陰精之候,津液之道也,故飲食不節,喜怒不時,津液內溢,乃下留於睪,血道不通,日大不休,俯仰不便,趨翔不能。此病滎然有水,不上不下,鈹石所取,形不可匿,常不得蔽,故命曰去爪。

腰脊者,一身之大關節也。四肢膝脛者,人之管以趨翔也。管,主也。莖垂者,宗筋之聚,身中之機(宗筋,所以束骨而利機關)。陰精輸泄之候,津液流注之道也。故飲食不節,喜怒不時,傷其脾肝,疏泄失政,津液內溢,乃下流於睪丸。經絡堙瘀,血道不通,睪丸日大不休,以致腰脊俯仰不便,肢脛趨翔不能。

白話文:

《刺節真邪(七)》

黃帝問岐伯:「我聽說針刺有五種節制方法,是怎樣的?」岐伯回答:「確實有五種節制法:第一叫『振埃』,第二叫『發蒙』,第三叫『去爪』,第四叫『徹衣』,第五叫『解惑』。」

黃帝說:「先生說有五種節制法,我不明白它們的意思。」岐伯解釋:「振埃,是針刺外在經脈,治療陽病;發蒙,是針刺腑的腧穴,治療腑病;去爪,是針刺關節和四肢的絡脈;徹衣,是全面針刺各陽經的奇穴;解惑,是完全瞭解調和陰陽,補瀉有餘不足,使氣血平衡趨向正常。」

(詳情見下文。)


黃帝問:「刺節提到振埃,先生說是針刺外經來治療陽病,我不明白具體意思,請詳細說明。」岐伯回答:「振埃,是指陽氣嚴重逆亂,充滿胸中,導致胸部脹滿、聳肩呼吸、氣逆上衝、因喘息而無法躺臥、厭惡塵煙、咽喉阻塞呼吸不暢的情況。這治療效果比振落灰塵還要快。」黃帝說:「好!要針刺哪裡?」岐伯答:「取天容穴。」

黃帝問:「若還有咳嗽氣逆、胸痛屈伸困難,該針哪裡?」岐伯答:「取廉泉穴。」

黃帝問:「刺的次數有規定嗎?」岐伯答:「刺天容不超過一定深度;刺廉泉至血色轉變即止。」


黃帝說:「刺節提到發蒙,我不懂其意。發蒙是指耳聾目盲,先生卻說是針刺腑腧來治腑病,是哪個腧穴有此效果?」岐伯稱讚:「問得好!這是針刺的大要,極精妙的技術,屬神明範疇,口述書寫難以盡傳。這方法比揭開蒙蔽還快。」黃帝請詳述,岐伯答:「需在正午時針刺聽宮穴,使感應傳至眼瞳,聲音可回傳至耳,此即關鍵腧穴。」

黃帝問:「聲音回傳至耳是什麼意思?」岐伯答:「下針後緊按患者兩鼻,迅速仰臥,氣流激盪針孔會發出聲響。」


黃帝讚道:「這正是不用眼睛觀察,卻能精準施術,達到神明之境!」又問:「刺節提到去爪,先生說是針刺關節肢絡,請說明。」岐伯解釋:「腰脊是人體大關節,腿脛主導行動,陰莖陰囊是身體機要,關乎精氣津液運行。若飲食情志失調,津液泛溢積聚睪丸,血脈阻塞,使其腫大不止,導致彎腰轉身困難、行動受阻。此病水濕停聚,需用鈹針或砭石治療,腫脹無法隱藏,必須切除,故名去爪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