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四 (3)
卷四 (3)
1. 標本
(二十七舊本誤名「衛氣』,按經文正之)
白話文:
這段應該是指:「二十七(舊本誤為『衛氣』,根據經文予以更正)」。
黃帝曰:五臟者,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,六腑者,所以受水穀而行化物者也,其氣內干五臟而外絡肢節,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,其精氣之行於內者,為營氣,陰陽相隨,外內相貫,如環之無端,亭亭淳淳乎,孰能窮之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五臟是藏匿精神、魂魄的地方;六腑是接受水穀、運化食物的地方。它們的氣息向內貫通五臟,向外連接四肢關節。氣息中不循行於經絡的部分稱為衛氣;在體內運行的精氣稱為營氣。陰陽互隨,內外貫通,就像一個沒有起點和終點的圓環,生生不息,無窮無盡。誰能窮盡它的奧妙呢?
然其分別陰陽,皆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,能別陰陽十二經者,知病之所生,候虛實之所在者,能得病之高下,知六腑之氣街者,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,能知虛石之堅軟者,知補瀉之所在,能知六經之標本者,可以無惑於天下。
白話文:
雖然這些古籍都區分了陰陽,但也都存在本末虛實不對應的地方。能夠區分陰陽十二經的人,就知道疾病產生的地方。能夠察知虛實所在的人,就能瞭解疾病的輕重緩急。瞭解六腑氣機流動的人,就能知道通過哪個部位來解決疾病。瞭解實證和虛證的堅實和軟弱的人,就能知道應該補還是瀉。瞭解六經的本末的人,就能在天下無往而不利。
亭亭淳淳,渾淪無跡之意。氣街,氣之道路也。紹,續也,解結契紹,解其槃結而契(契,合)其斷續也。石,即實也。
白話文:
亭亭淳淳:形容平穩和順,渾然一體。
氣街:氣行走的道路。
紹:繼續,引申為連接。
解結契紹:解開結塊,連接斷續的部分。
石:實體,堅固。
岐伯曰:博哉!聖帝之論!臣請盡意悉言之。足太陽之本,在跟以上五寸中,標在兩絡命門,命門者,目也。足少陽之本,在竅陰之間,標在窗籠之前,窗籠者,耳也。足陽明之本,在厲兌,標在人迎,頰挾頏顙也。足少陰之本,在內踝下上三寸中,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也。
白話文:
岐伯說:「多麼博大精深的見解!聖帝的論述呀!請允許我詳細闡述。足太陽的根源,在腳後跟以上五寸的地方,標誌在兩條與命門相連的脈絡上,命門就是眼睛。足少陽的根源,在耳竅和陰維之間,標誌在窗籠前面,窗籠就是耳朵。足陽明的根源,在腹部承滿穴與天突穴之間,標誌在人迎穴,靠近臉頰和下巴。足少陰的根源,在內踝以下、以上三寸的地方,標誌在背腧穴與舌下兩條脈絡。」
足厥陰之本,在行間上五寸所,標在背腧也。足太陰之本,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,標在背腧與舌本也。手太陽之本,在外踝之後,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。手少陽之本,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,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也。手陽明之本,在肘骨中,上至別陽,標在顏下合鉗上也。手少陰之本,在銳骨之端,標在背腧也。
手心主之本,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,標在腋下三寸也。手太陰之本,在寸口之中,標在腋內動也。
白話文:
肝經的源頭,在足部內踝上方五寸處,標誌在背部的腧穴上。
脾經的源頭,在中封穴前方上方四寸處,標誌在背部的腧穴上和舌根部。
大腸經的源頭,在外踝後方,標誌在命門穴上方一寸處。
小腸經的源頭,在小指和無名指之間上方二寸處,標誌在耳後的上角和外眼角下方。
胃經的源頭,在肘骨中央,向上到別陽穴,標誌在面部下頜緣和喉結下方。
心經的源頭,在手掌小魚際處,標誌在背部的腧穴上。
足太陽之本,在跟以上五寸中,跗陽也,標在兩絡命門,命門者,目睛明也(睛明左右兩穴,故曰兩絡)。足少陽之本,在竅陰之間,穴名。標在窗籠之前,窗籠者,耳聽宮也。足陽明之本,在厲兌,穴名。標在人迎,頰挾頏顙之旁也。足少陰之本,在內踝下上三寸中,太谿也,標在背腧,腎腧也,舌下兩脈,廉泉也(任脈穴)。足厥陰之本,在行間上五寸所,中封也,標在背腧,肝俞也。
白話文:
足太陽經的根源
- 位於跟骨上方五寸處,穴位名為跗陽。
- 它的標靶穴位在兩條命門穴之間。命門穴讓眼睛明亮。
足少陽經的根源
- 位於竅陰穴之間,穴位名為少陽。
- 它的標靶穴位在窗籠穴之前。窗籠穴讓耳朵聽力好。
足陽明經的根源
- 位於厲兌穴,穴位名為陽明。
- 它的標靶穴位在人迎穴,也就是頰骨和下顎骨交界處的凹陷。
足少陰經的根源
- 位於內踝後方,上三寸處,穴位名為太谿。
- 它的標靶穴位在腎腧穴,也就是背部腎臟對應的穴位。它還與舌下的廉泉穴相通。
足厥陰經的根源
- 位於足底橫紋上方五寸處,穴位名為中封。
- 它的標靶穴位在肝俞穴,也就是背部肝臟對應的穴位。
足太陰之本,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,三陰交也,標在背腧,脾俞也,舌本,舌根也。手太陽之本,在外踝之後,支正也,標在命門之上一寸,足太陽之攢竹也(手足太陽之會)。手少陽之本,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,液門也,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,絲竹空也。手陽明之本,在肘骨中,曲池也;上至別陽,疑是肘髎別名,標在顏下(庭下)。
白話文:
足太陰脾經
- 原點:中封穴前方,向上四寸處,三陰交穴
- 背俞穴:脾俞穴
- 舌穴:舌本穴,即舌根
手太陽小腸經
- 原點:外踝後方,支正穴
- 背俞穴:足太陽膀胱經的攢竹穴(位於命門穴上方一寸),手足太陽經相交於此
- 舌穴:絲竹空穴,位於耳後上角下方、外眼角外側
手少陽三焦經
- 原點:小指與無名指之間,向上二寸處,液門穴
- 背俞穴:絲竹空穴
手陽明大腸經
- 原點:肘骨中央,曲池穴
- 背俞穴:疑似肘髎穴,位於顏面下部(即承漿穴下方)
- 舌穴:缺失
合鉗上(即「根結」鉗耳),足陽明之頰車也。手少陰之本,在銳骨之端,神門也,標在背腧,心俞也。手心主之本,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,內關也,標在腋下三寸,天池也。手太陰之本,在寸口之中,太淵也,標在腋內動脈,天府也。
白話文:
合鉗穴(也就是「根結」穴),位於足陽明胃經的頰車穴上。
手少陰心經的原穴,位於腕骨的末端,名為神門穴,背俞穴位於心俞穴。
手心主經的原穴,位於手掌後方兩條肌腱的中間,兩寸處,名為內關穴,背俞穴位於腋窩下三寸,名為天池穴。
手太陰肺經的原穴,位於寸口線的中點,名為太淵穴,背俞穴位於腋窩內有動脈搏動處,名為天府穴。
凡候此者,下虛則厥,下盛則熱,上虛則眩,上盛則熱痛。故石者絕而止之,虛者引而起之。請言氣街,胸氣有街,腹氣有街,頭氣有街,脛氣有街。故氣在頭者,止之於腦,氣在胸者,止之膺與背腧,氣在腹者,止之背腧與衝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者,氣在脛者,止之於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。取此者,用毫針,必先按而在久應於手,乃刺而予之。
所治者,頭痛眩僕,腹痛中滿暴脹,及有新積。痛可移者,易已也,積不痛,難已也。
白話文:
想要診治這種疾病,如果下虛,就會虛脫發寒;如果下盛,就會發熱;如果上虛,就會頭暈;如果上盛,就會頭部疼痛發熱。
因此(治療時)如果火氣極盛,就要阻斷它;如果火氣微弱,就要引發它。
下面來說氣街:胸口有氣街,腹部有氣街,頭部有氣街,小腿有氣街。
因此火氣在頭上的,用針刺入腦部阻遏之;火氣在胸部的,用針刺入胸部前部和背部穴位阻遏之;火氣在腹部的,用針刺入背部穴位和肚臍左右脈搏跳動的地方阻遏之;火氣在小腿的,用針刺入小腳腕的特定穴位阻遏之。
採取這種治療方法,要使用細針,必須先按壓部位,等手部有反應後,再針刺下去。
石,即實也。氣街,氣之通衢也。胸旁曰膺。背腧,足太陽經諸臟腑之腧也。臍左右之動脈,肓俞、天樞諸穴也(盲俞,足少陰穴。天樞,足陽明穴)。氣在脛者,止之於氣街,足陽明經穴,承山,足太陽經穴。取此者,用毫針,取此四街也。刺而予之,予之以針也。所治者,四街之所治者也。
白話文:
石,就是指疾病的根源。氣街,就是氣血的運行道路。胸腔兩側稱為「膺」。背部正中線稱為「腧」,是足太陽經各臟腑經絡的循行位置。臍左右的動脈稱為「肓俞」、「天樞」等穴位(肓俞屬於足少陰經,天樞屬於足陽明經)。氣血在小腿時,會停留於氣街,即足陽明經穴位中的「承山」、足太陽經穴位中的「承山」。取穴時使用毫針,取這四條氣街。針刺治療,是指用針來治療疾病。所治療的疾病,就是四條氣街所治療的疾病。
2. 動腧(二十八)
黃帝曰:經脈十二,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?岐伯曰:是陽明胃脈也。胃為五臟六腑之海,其清氣上注於肺,肺氣從太陰而行之,其行也,以息往來,故人一呼脈再動,一吸脈亦再動,呼吸不已,故動而不止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經脈總共有十二條,其中手太陰、足少陰和陽明經為什麼不停運動呢?
岐伯回答:這是因為陽明經是胃經。胃是五臟六腑的海洋,它清氣上升到肺,肺氣通過太陰經運行。它的運行是隨著呼吸往返,所以人呼氣時脈搏跳動兩次,吸氣時脈搏也跳動兩次。呼吸不停,所以它也不停運動。
經脈十二,而手太陰之太淵(在關上),足少陰之太谿(在足內踝後),足陽明之人迎(在喉旁)、衝陽(在足跗上),獨動而不休,是陽明胃脈之力也。胃為五臟六腑之海,其清氣上注於肺,肺氣從太陰之經而行之,其行也,以息往來,故人一呼脈再動,一吸脈亦再動,呼吸不已,氣行經中,上下環周,故動而不止。蓋經之動,氣送之也,氣統於肺,而胃為化氣之原,故悉屬陽明胃脈之力也。
白話文:
有十二條經脈,手太陰經的太淵穴(位於手腕關節上方),足少陰經的太谿穴(位於內踝後方),足陽明經的人迎穴(位於喉嚨旁邊)、衝陽穴(位於腳背上方),獨自運行而不停歇,這是陽明胃經的力氣。
胃是五臟六腑的海洋,它的清氣上行灌注到肺,肺氣通過太陰經運行。運行的規則是,跟著呼吸的往來而動,因此人呼氣時脈搏動兩次,吸氣時脈搏也動兩次。呼吸不停,氣就在經脈中運行,上下循環,所以脈搏才能不停地跳動。
經脈的運動是由氣推動的,而氣是由肺統管的,胃是化生氣的根本,所以脈搏的運動都歸屬於陽明胃經的力氣。
黃帝曰:氣之過於寸口也,上十焉息?下八焉伏?何道從還?不知其極。岐伯曰:氣之離臟也,卒然如弓弩之發,如水之下岸,上於魚以反衰,其餘氣衰散以逆上,故其行微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氣脈經過寸口脈後,向上運行十個呼吸後才緩和下來,向下運行八個呼吸後才沉伏下去。它們是如何流回來,回到原來的狀態?我不明白它們運行的極限。
岐伯回答:氣脈離開五臟的時候,突然像弓箭射出,又像水從岸邊流下。氣脈從頭部流向上方,就像魚遊向深水處,以使氣脈衰弱;其餘氣脈散發開來,逆向上行,所以它們的運行很微弱。
寸口,手太陰之動脈也。《難經》:從關至尺,是尺內,陰之所治也,從關至魚際,是寸口內,陽之所治也,陰得尺中一寸,陽得寸內九分。氣之過於寸口也,上十焉息,下八焉伏,上謂尺中,下謂寸口,以手之三陰,自胸走手,其氣先至尺中,故尺中為上,後至寸口,故寸口為下。
白話文:
寸口,是指手太陰肺經動脈流經的部位。《難經》曰:從手腕關節到尺骨邊緣這一段,屬於尺中,由陰經脈絡所支配;從關節到魚際這一段,屬於寸口,由陽經脈絡所支配;陰經脈絡得到尺中的區段約一寸,陽經脈絡得到寸口的區段約九分。氣在寸口經過時,上過尺中則息止,下過寸口則伏藏,上是指尺中,下是指寸口。因為手上三條陰經從胸部行走到手部,其中氣血先到尺中,所以尺中在上面;氣血後到寸口,所以寸口在下面。
尺得一寸,是上十也(十分為寸),寸得九分,是下九也,曰下八者,以脈有覆溢,溢則上魚而寸反十分,覆則下尺而寸至八分,帝問覆脈之寸短而尺長,故曰下八。上而尺中,脈動十分,十分之外,氣從焉息?下而寸口,脈動八分,八分之外,氣從焉伏?是從何道而還?不知其極。蓋氣之離臟而走手也,卒然如弓弩之發,如水之自高而下岸也,氣力壯大,是以鼓動應指。
白話文:
尺脈動一寸,相當於上魚部位的十成(十個十分之一為一寸);寸脈動九分,相當於下魚部位的九成。稱之為「下八」,是因為脈氣有溢出和覆蓋的現象:脈氣溢出時,寸脈會出現在上魚部位的十分,脈氣覆蓋時,尺脈會到達下魚部位的八分。
皇帝問:「脈氣覆蓋時,寸脈會變短,而尺脈會變長,為什麼叫做『下八』?」
回答:「如果脈氣在上魚部位,尺脈動十分,超過十分時,氣息就會消失。如果脈氣在下魚部位,寸脈動八分,超過八分時,氣息就會隱伏。氣息是如何從此消失或隱伏,又如何從此恢復,這就不得而知了。」
這是因為氣息從臟腑流走到手臂,就像弓弩射箭一樣突然,就像水從高處流向低處一樣急促。由於氣息強勁有力,所以能夠鼓動脈搏,在手指上感應到脈搏跳動。
及其上於魚際,氣力反以衰乏,其餘氣衰散以逆上,故其行微而不見鼓動也。將上魚際,而脈力已衰,故寸口不及一寸,但得八分也。(寸口正在魚際之分)
白話文:
當脈絡到達魚際穴時,脈搏微弱且無力,這是因為身體的氣力已經衰竭。身體其他部位的氣血也因衰弱而逆流向上,所以脈搏微弱到無法顯著地跳動。將手指按在魚際穴上,脈搏已經衰弱,所以寸口脈不足一寸,只能測得八分(寸口脈位於魚際穴處)。
黃帝曰:足之陽明何因而動?岐伯曰:胃氣上注於肺,其悍氣上衝頭者,循咽,上走空竅,循眼系,入絡腦,出顑,下客主人,循牙車,合陽明,並下人迎,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。故陰陽上下,其動也若一。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,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,陰陽俱靜俱動,若引繩相傾者病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足陽明經為什麼會產生活動?
岐伯回答:胃氣上升到肺部,它那強烈的上衝之氣直達頭部,沿著食道,往上走空竅(鼻孔),順著眼窩,進入腦髓,從額頭出來,往下走經穴「主人」,跟著「牙車」經穴,與足陽明經會合,一起沿著「人迎」經穴走下來。這是胃氣沿著足陽明經分開走的緣故。所以,陰陽相互上下,它們的活動就像一根繩子兩端同時傾斜一樣。因此,陽證而陽脈小的,屬於逆證。陰證而陰脈大的,也是逆證。陰陽同時安靜或同時活動,就像拉著一條繩子向一側傾斜,這就會致病。
胃氣上注於肺,而其悍氣之上衝於頭者,循咽管而上走空竅,循眼系而入絡於腦,出顑(鬢骨之上)。而下客主人(足少陽穴),循牙車(即頰車)而合陽明之本經,並下喉旁人迎之動脈,此胃氣之別走於陽明者也。故陽明行氣於三陽,脈動於人迎,太陰行氣於三陰,脈動於寸口,陰陽上下(人迎在上為陽,寸口在下為陰)。其動也若一,陽明何故不動也!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,陽不及陰也。
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,陰過於陽也。陰陽俱靜俱動,若引繩相傾者病,反其陰靜陽動之常也。
白話文:
胃氣上攻到肺部,而它暴躁之氣向上衝到頭部,沿著咽喉管往上,經過眼部經絡,進入腦部,從鬢骨上方穿出。然後向下經過「主人」穴,沿著頰車穴與陽明經本脈相合,並向下經過喉旁的「人迎」動脈,這是胃氣在陽明經的別行路線。因此,陽明經運行氣血於陽經的「三陽」,脈搏跳動於「人迎」,太陰經運行氣血於陰經的「三陰」,脈搏跳動於「寸口」,陰陽分佈於上下(人迎在上屬陽,寸口在下屬陰)。它們的跳動似乎一樣,為什麼陽明經卻不跳動呢?所以,陽明經有病,但陽脈脈搏微弱的,是氣血逆亂,陽氣未及陰氣所致。
黃帝曰:足少陰何因而動?岐伯曰:衝脈者,十二經之海也,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,出於氣街,循陰股內廉,邪入膕中,循脛骨內廉,並少陰之經,下入內踝之後,入足下,其別者,邪入踝,出屬跗上,入大指之間,注諸絡,以溫足脛,此脈之常動者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足少陰經何時會發生病症?
岐伯答:衝脈是十二經脈的集合,它與足少陰經的大絡脈一起起源於腎臟下方,從氣街穴排出,沿著大腿內側後緣運行。如果邪氣入侵小腿後方,它會沿著小腿骨內側後緣,與足少陰經並行,向下進入內踝後方,進入足底。它的支脈從足踝進入,出現在跗骨上方,進入大腳趾之間,連接其他經絡,為足部和小腿保暖。這條經脈一般不會發生病症。
衝脈者,十二經之海也,與少陰之大絡俱起於腎下,出於陽明之氣街,循陰股內廉(內之下廉),邪入膕中,循脛骨內廉(膝下骽骨),並少陰之經,下入內踝之後,入足下。其別者,邪入內踝,出屬跗上,入大指之間(交厥陰肝經),灌注諸絡,以溫足脛(血富於沖,沖為八奇經之一。八奇經,皆脈絡也)。少陰與衝脈並行,此亦脈之常動者也。
白話文:
衝脈是人體十二條經絡的匯集處,和少陰經的大絡脈一起從腎部下方發出,經過陽明經的「氣街」,沿著大腿內側的內下廉循行。如果邪氣進入,則會進入膕中,沿著小腿骨內側的內下廉循行,與少陰經並行,下入足內踝後,進入腳底。它的分支,如果邪氣進入內踝,就會出來並附著於跗骨上方,進入大腳趾之間(與厥陰肝經交會),灌注於各個絡脈,以溫暖足部和小腿(沖脈血氣充足,是人體八條奇經之一。奇經都是由絡脈組成)。少陰經和衝脈平行並行,這也是脈絡正常運行的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