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靈樞懸解》~ 卷四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3)

1. 標本

(二十七舊本誤名「衛氣』,按經文正之)

黃帝曰:五臟者,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,六腑者,所以受水穀而行化物者也,其氣內干五臟而外絡肢節,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,其精氣之行於內者,為營氣,陰陽相隨,外內相貫,如環之無端,亭亭淳淳乎,孰能窮之。

然其分別陰陽,皆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,能別陰陽十二經者,知病之所生,候虛實之所在者,能得病之高下,知六腑之氣街者,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,能知虛石之堅軟者,知補瀉之所在,能知六經之標本者,可以無惑於天下。

亭亭淳淳,渾淪無跡之意。氣街,氣之道路也。紹,續也,解結契紹,解其槃結而契(契,合)其斷續也。石,即實也。

岐伯曰:博哉!聖帝之論!臣請盡意悉言之。足太陽之本,在跟以上五寸中,標在兩絡命門,命門者,目也。足少陽之本,在竅陰之間,標在窗籠之前,窗籠者,耳也。足陽明之本,在厲兌,標在人迎,頰挾頏顙也。足少陰之本,在內踝下上三寸中,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也。

足厥陰之本,在行間上五寸所,標在背腧也。足太陰之本,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,標在背腧與舌本也。手太陽之本,在外踝之後,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。手少陽之本,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,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也。手陽明之本,在肘骨中,上至別陽,標在顏下合鉗上也。手少陰之本,在銳骨之端,標在背腧也。

手心主之本,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,標在腋下三寸也。手太陰之本,在寸口之中,標在腋內動也。

足太陽之本,在跟以上五寸中,跗陽也,標在兩絡命門,命門者,目睛明也(睛明左右兩穴,故曰兩絡)。足少陽之本,在竅陰之間,穴名。標在窗籠之前,窗籠者,耳聽宮也。足陽明之本,在厲兌,穴名。標在人迎,頰挾頏顙之旁也。足少陰之本,在內踝下上三寸中,太谿也,標在背腧,腎腧也,舌下兩脈,廉泉也(任脈穴)。足厥陰之本,在行間上五寸所,中封也,標在背腧,肝俞也。

足太陰之本,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,三陰交也,標在背腧,脾俞也,舌本,舌根也。手太陽之本,在外踝之後,支正也,標在命門之上一寸,足太陽之攢竹也(手足太陽之會)。手少陽之本,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,液門也,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,絲竹空也。手陽明之本,在肘骨中,曲池也;上至別陽,疑是肘髎別名,標在顏下(庭下)。

合鉗上(即「根結」鉗耳),足陽明之頰車也。手少陰之本,在銳骨之端,神門也,標在背腧,心俞也。手心主之本,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,內關也,標在腋下三寸,天池也。手太陰之本,在寸口之中,太淵也,標在腋內動脈,天府也。

凡候此者,下虛則厥,下盛則熱,上虛則眩,上盛則熱痛。故石者絕而止之,虛者引而起之。請言氣街,胸氣有街,腹氣有街,頭氣有街,脛氣有街。故氣在頭者,止之於腦,氣在胸者,止之膺與背腧,氣在腹者,止之背腧與衝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者,氣在脛者,止之於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。取此者,用毫針,必先按而在久應於手,乃刺而予之。

所治者,頭痛眩僕,腹痛中滿暴脹,及有新積。痛可移者,易已也,積不痛,難已也。

石,即實也。氣街,氣之通衢也。胸旁曰膺。背腧,足太陽經諸臟腑之腧也。臍左右之動脈,肓俞、天樞諸穴也(盲俞,足少陰穴。天樞,足陽明穴)。氣在脛者,止之於氣街,足陽明經穴,承山,足太陽經穴。取此者,用毫針,取此四街也。刺而予之,予之以針也。所治者,四街之所治者也。

白話文:

標本

(先前版本誤將此處稱作「衛氣」,現根據經文改正)

黃帝說:五臟,是儲藏精神、魂魄的地方;六腑,是接受水穀並將其轉化的地方。它們的氣在內部影響五臟,在外部聯繫肢體關節。那種不循經絡而浮動的氣,稱為衛氣;在體內運行的精氣,稱為營氣。陰陽相互依存,內外貫通,如同沒有起點的圓環,連綿不絕,深奧無窮。

雖然陰陽有所區分,但都有標本、虛實的區別。能夠辨別陰陽十二經絡的人,就能知道疾病的根源;能夠掌握虛實所在的人,就能了解病情的輕重;能夠了解六腑氣的通道的人,就能夠解決氣結,連接斷續之氣。能夠了解虛實的堅硬與柔軟的人,就能知道如何補瀉;能夠了解六經的標本的人,就可以不受世俗的迷惑。

“亭亭淳淳”指的是渾然一體,沒有痕跡的狀態。“氣街”指的是氣的通道。“紹”是接續的意思,“解結契紹”是指解開氣的結聚,連接斷續之氣。“石”就是實的意思。

岐伯說:聖明的黃帝的論述真是廣博!我將盡力闡述。足太陽經的根本在腳跟以上五寸的地方,標在兩側眼睛的絡脈,這裡的“命門”指的是眼睛。足少陽經的根本在竅陰穴之間,標在耳前的窗籠穴,這裡的“窗籠”指的是耳朵。足陽明經的根本在厲兌穴,標在人迎穴,也就是臉頰兩側和額頭。足少陰經的根本在內踝下三寸的地方,標在背部的俞穴和舌頭下的兩條脈絡。

足厥陰經的根本在行間穴向上五寸的地方,標在背部的俞穴。足太陰經的根本在中封穴向前上方四寸的地方,標在背部的俞穴和舌根。手太陽經的根本在外踝的後方,標在眼睛上方一寸的地方。手少陽經的根本在小指和無名指之間向上兩寸的地方,標在耳後上角外眼角的下方。手陽明經的根本在肘關節的骨頭中間,向上到別陽穴,標在下巴的合口處。手少陰經的根本在手腕的銳骨端,標在背部的俞穴。

手厥陰經的根本在手掌後面兩條筋的中間向上兩寸的地方,標在腋下三寸的地方。手太陰經的根本在寸口處,標在腋內的動脈。

足太陽經的根本在腳跟以上五寸的地方,也就是跗陽穴,標在兩側眼睛的絡脈,這裡的“命門”指的是眼睛的睛明穴(睛明穴左右各一個,所以說兩絡)。足少陽經的根本在竅陰穴,標在耳前的窗籠穴,這裡的“窗籠”指的是耳朵的聽宮穴。足陽明經的根本在厲兌穴,標在人迎穴,也就是臉頰兩側和額頭的旁邊。足少陰經的根本在內踝上三寸的地方,也就是太谿穴,標在背部的俞穴,也就是腎俞穴,和舌頭下的兩條脈絡,也就是廉泉穴(任脈穴)。足厥陰經的根本在行間穴向上五寸的地方,也就是中封穴,標在背部的俞穴,也就是肝俞穴。

足太陰經的根本在中封穴向前上方四寸的地方,也就是三陰交穴,標在背部的俞穴,也就是脾俞穴,和舌根。手太陽經的根本在外踝的後面,也就是支正穴,標在眼睛上方一寸的地方,也就是足太陽經的攢竹穴(是手足太陽經的交會之處)。手少陽經的根本在小指和無名指之間向上兩寸的地方,也就是液門穴,標在耳後上角外眼角的下方,也就是絲竹空穴。手陽明經的根本在肘關節的骨頭中間,也就是曲池穴;向上到別陽穴,可能是肘髎穴的別名,標在下巴的下方(庭下),合口處(也就是“根結”耳前),是足陽明經的頰車穴。手少陰經的根本在手腕的銳骨端,也就是神門穴,標在背部的俞穴,也就是心俞穴。手厥陰經的根本在手掌後面兩條筋的中間向上兩寸的地方,也就是內關穴,標在腋下三寸的地方,也就是天池穴。手太陰經的根本在寸口處,也就是太淵穴,標在腋內的動脈,也就是天府穴。

凡是觀察這些部位,下焦虛弱就會導致手腳冰冷,下焦熱盛就會發熱;上焦虛弱就會導致頭暈,上焦熱盛就會導致發熱疼痛。所以,實證就要洩去,虛證就要補益。我再來說說氣街,胸部有氣街,腹部有氣街,頭部有氣街,小腿也有氣街。氣在頭部,就將氣引導到腦部;氣在胸部,就將氣引導到胸部和背部的俞穴;氣在腹部,就將氣引導到背部的俞穴以及肚臍左右的動脈,也就是衝脈所在的地方;氣在小腿,就將氣引導到小腿的氣街以及承山穴和腳踝上方以下的部位。要選取這些部位進行治療,要用毫針,必須先按壓,等手上有感覺後,再進針。

這些部位治療的疾病,包括頭痛、頭暈、暈倒、腹痛、腹脹、新生的積塊等。疼痛可以轉移的,容易治癒;積塊不痛的,難以治癒。

“石”就是實的意思。“氣街”是氣的通道。“膺”指的是胸部兩側。“背腧”是足太陽經在背部的各個臟腑的俞穴。“肚臍左右的動脈”指的是肓俞、天樞等穴(盲俞穴是足少陰經的穴位,天樞穴是足陽明經的穴位)。氣在小腿,就將氣引導到小腿的氣街,也就是足陽明經的穴位,以及承山穴,也就是足太陽經的穴位。選取這些部位治療,要用毫針,選取的是這四條氣街。用針刺來給予治療,所治療的疾病,是這四條氣街所主治的病症。

2. 動腧(二十八)

黃帝曰:經脈十二,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?岐伯曰:是陽明胃脈也。胃為五臟六腑之海,其清氣上注於肺,肺氣從太陰而行之,其行也,以息往來,故人一呼脈再動,一吸脈亦再動,呼吸不已,故動而不止也。

經脈十二,而手太陰之太淵(在關上),足少陰之太谿(在足內踝後),足陽明之人迎(在喉旁)、衝陽(在足跗上),獨動而不休,是陽明胃脈之力也。胃為五臟六腑之海,其清氣上注於肺,肺氣從太陰之經而行之,其行也,以息往來,故人一呼脈再動,一吸脈亦再動,呼吸不已,氣行經中,上下環周,故動而不止。蓋經之動,氣送之也,氣統於肺,而胃為化氣之原,故悉屬陽明胃脈之力也。

黃帝曰:氣之過於寸口也,上十焉息?下八焉伏?何道從還?不知其極。岐伯曰:氣之離臟也,卒然如弓弩之發,如水之下岸,上於魚以反衰,其餘氣衰散以逆上,故其行微。

寸口,手太陰之動脈也。《難經》:從關至尺,是尺內,陰之所治也,從關至魚際,是寸口內,陽之所治也,陰得尺中一寸,陽得寸內九分。氣之過於寸口也,上十焉息,下八焉伏,上謂尺中,下謂寸口,以手之三陰,自胸走手,其氣先至尺中,故尺中為上,後至寸口,故寸口為下。

尺得一寸,是上十也(十分為寸),寸得九分,是下九也,曰下八者,以脈有覆溢,溢則上魚而寸反十分,覆則下尺而寸至八分,帝問覆脈之寸短而尺長,故曰下八。上而尺中,脈動十分,十分之外,氣從焉息?下而寸口,脈動八分,八分之外,氣從焉伏?是從何道而還?不知其極。蓋氣之離臟而走手也,卒然如弓弩之發,如水之自高而下岸也,氣力壯大,是以鼓動應指。

及其上於魚際,氣力反以衰乏,其餘氣衰散以逆上,故其行微而不見鼓動也。將上魚際,而脈力已衰,故寸口不及一寸,但得八分也。(寸口正在魚際之分)

黃帝曰:足之陽明何因而動?岐伯曰:胃氣上注於肺,其悍氣上衝頭者,循咽,上走空竅,循眼系,入絡腦,出顑,下客主人,循牙車,合陽明,並下人迎,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。故陰陽上下,其動也若一。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,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,陰陽俱靜俱動,若引繩相傾者病。

胃氣上注於肺,而其悍氣之上衝於頭者,循咽管而上走空竅,循眼系而入絡於腦,出顑(鬢骨之上)。而下客主人(足少陽穴),循牙車(即頰車)而合陽明之本經,並下喉旁人迎之動脈,此胃氣之別走於陽明者也。故陽明行氣於三陽,脈動於人迎,太陰行氣於三陰,脈動於寸口,陰陽上下(人迎在上為陽,寸口在下為陰)。其動也若一,陽明何故不動也!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,陽不及陰也。

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,陰過於陽也。陰陽俱靜俱動,若引繩相傾者病,反其陰靜陽動之常也。

黃帝曰:足少陰何因而動?岐伯曰:衝脈者,十二經之海也,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,出於氣街,循陰股內廉,邪入膕中,循脛骨內廉,並少陰之經,下入內踝之後,入足下,其別者,邪入踝,出屬跗上,入大指之間,注諸絡,以溫足脛,此脈之常動者也。

衝脈者,十二經之海也,與少陰之大絡俱起於腎下,出於陽明之氣街,循陰股內廉(內之下廉),邪入膕中,循脛骨內廉(膝下骽骨),並少陰之經,下入內踝之後,入足下。其別者,邪入內踝,出屬跗上,入大指之間(交厥陰肝經),灌注諸絡,以溫足脛(血富於沖,沖為八奇經之一。八奇經,皆脈絡也)。少陰與衝脈並行,此亦脈之常動者也。

白話文:

[動腧(二十八)]

黃帝問:十二經脈中,為什麼只有手太陰肺經、足少陰腎經和足陽明胃經的脈搏會不停跳動呢?

岐伯回答:這是因為足陽明胃經的脈搏。胃是五臟六腑的能量來源,它的清氣向上輸送給肺,肺氣再經由手太陰肺經運行。運行的方式是隨著呼吸往來,所以人每次呼吸,脈搏都會跳動兩次,呼吸不停,脈搏也就不停跳動。

十二經脈中,手太陰肺經的太淵穴(在腕部關節上)、足少陰腎經的太谿穴(在腳內踝後)、足陽明胃經的人迎穴(在喉嚨旁)和衝陽穴(在腳背上),只有這些穴位會不停跳動,這是因為陽明胃經的能量推動。胃是五臟六腑的能量來源,它的清氣向上輸送給肺,肺氣再經由手太陰肺經運行。運行的方式是隨著呼吸往來,所以人每次呼吸,脈搏都會跳動兩次,呼吸不停,氣在經脈中運行,上下循環,脈搏也就不停跳動。經脈的跳動,是氣在推動,氣的運行由肺所主導,而胃是產生氣的源頭,所以這些都屬於陽明胃經的能量作用。

黃帝問:氣通過寸口這個位置時,向上十個單位就停止,向下八個單位就潛伏起來,它們從哪條路返回呢?我無法知道它的終點。

岐伯回答:氣離開臟腑時,就像弓箭發射一樣迅速,又像水從岸邊衝下,向上流到魚際時就衰退,剩下的氣分散而向上逆行,所以運行微弱。

寸口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。《難經》說:從關脈到尺脈是尺內,屬於陰的管轄範圍;從關脈到魚際是寸口內,屬於陽的管轄範圍。陰在尺脈中佔一寸,陽在寸口中佔九分。氣經過寸口時,向上運行十個單位就停止,向下運行八個單位就潛伏。向上是指尺脈中,向下是指寸口。手的陰經從胸部走向手部,氣先到達尺脈中,所以尺脈是向上;氣後到達寸口,所以寸口是向下。

尺脈得到一寸,是向上運行十個單位(十分為一寸);寸口得到九分,是向下運行九個單位,之所以說向下運行八個單位,是因為脈搏有時會過滿外溢,外溢時就會向上流到魚際,寸口反而達到十分;有時會潛伏,就會向下流到尺脈,寸口只剩下八分。黃帝問到過滿的脈搏,寸口短而尺脈長,所以說是向下運行八個單位。向上運行到尺脈中,脈搏跳動達到十分,在這十分之外,氣從哪裡停止呢?向下運行到寸口,脈搏跳動達到八分,在這八分之外,氣從哪裡潛伏起來呢?又是從哪條路返回呢?我無法知道它的終點。氣離開臟腑而走向手部,就像弓箭發射一樣迅速,又像水從高處向岸邊衝下,氣的能量強大,所以脈搏跳動有力,應指明顯。

當氣運行到魚際時,能量反而衰弱,剩下的氣分散而向上逆行,所以運行微弱,不易察覺到脈搏的跳動。將要到達魚際時,脈搏的力量已經衰弱,所以寸口不到一寸,只得到八分(寸口就在魚際的邊緣)。

黃帝問:足陽明胃經的脈搏為什麼會跳動?

岐伯回答:胃氣向上輸送給肺,其中強勁的氣向上衝擊頭部,沿著咽喉,向上進入空竅(指五官),沿著眼系進入腦部,從鬢骨處出來,向下經過客主人穴(足少陽穴),沿著牙床,與陽明經的主脈會合,再向下到達喉嚨旁的人迎動脈。這是胃氣分流到陽明經的路線。所以陰陽上下,它們的跳動就像一個整體一樣。因此,陽經有病而陽脈變小,這是逆反的現象;陰經有病而陰脈變大,也是逆反的現象;陰陽都靜止或都跳動,像兩條繩子相互傾斜,這也是一種疾病。

胃氣向上輸送給肺,其中強勁的氣向上衝擊頭部,沿著咽喉向上進入空竅,沿著眼系進入腦部,從鬢骨處出來,向下經過客主人穴(足少陽穴),沿著牙床(即頰車)與陽明經的主脈會合,再向下到達喉嚨旁的人迎動脈。這是胃氣分流到陽明經的路線。所以陽明經的氣運行於三陽經,脈搏跳動於人迎穴;太陰經的氣運行於三陰經,脈搏跳動於寸口穴。陰陽上下(人迎在上為陽,寸口在下為陰),它們的跳動就像一個整體一樣,所以陽明經怎麼會不跳動呢!因此,陽經有病而陽脈變小,這是逆反的現象,是陽氣不及陰氣;陰經有病而陰脈變大,也是逆反的現象,是陰氣過於陽氣。陰陽都靜止或都跳動,像兩條繩子相互傾斜,這是一種疾病,是違反了陰靜陽動的常規。

黃帝問:足少陰腎經的脈搏為什麼會跳動?

岐伯回答:衝脈是十二經脈的能量之海,它與少陰經的大絡脈一起從腎臟下方發出,經過氣街,沿著大腿內側,斜向進入膝蓋後面,沿著脛骨內側邊緣,與少陰經並行,向下進入內踝後方,進入腳底。它的一個分支,斜向進入內踝,出來連接到腳背上,進入大腳趾之間,灌注於各個絡脈,用來溫暖足部和小腿,這就是衝脈經常跳動的原因。

衝脈是十二經脈的能量之海,它與少陰經的大絡脈一起從腎臟下方發出,經過陽明經的氣街,沿著大腿內側邊緣,斜向進入膝蓋後面,沿著脛骨內側邊緣(膝蓋下方的脛骨),與少陰經並行,向下進入內踝後方,進入腳底。它的一個分支,斜向進入內踝,出來連接到腳背上,進入大腳趾之間(與足厥陰肝經交會),灌注於各個絡脈,用來溫暖足部和小腿(衝脈血量豐富,是奇經八脈之一。奇經八脈,都是脈絡)。少陰經與衝脈並行,這也是脈搏經常跳動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