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二 (3)
卷二 (3)
1. 刺節真邪(七)
凡刺小邪,日以漸大,補其不足,乃可無害,視其所在,而迎之於界,遠近之氣盡至,其不得外,侵而行之,乃自費(侵,當作浸,漸也。費,大也),宜刺分肉之間,此刺狹小之方也。凡刺熱邪,越而蒼(越,渫越也。蒼,當作滄,熱氣渫越,則變為滄涼),出遊不歸,乃無病(熱氣遊散),為開通,闢門戶,使邪得出,病乃已,此刺熱邪之方也。
凡刺寒邪,日以溫(日以漸溫),徐往徐來,致其神,門戶已閉,氣不分(氣不分散),虛實得調,其氣存,此刺寒邪之方也。
黃帝曰:官針奈何?岐伯曰:刺癰者,用鈹針,刺大者,用鋒針,刺小者,用圓利針,刺熱者,用鑱針,刺寒者,用毫針也。請言解論,與天地相應,與四時相副,人參天地,故可為解。下有漸洳,上生葦蒲,此所以知形氣之多少也。陰陽者,寒暑也,熱則滋濡而在上,根荄少汁,人氣在外,皮膚致,腠理閉,汗不出,血氣強,肉堅澀。
當是之時,善行水者,不能往冰,善穿地者,不能鑿凍,善用針者,亦不能取四厥,血脈凝結,堅摶不往來者,亦未可即柔。故行水者,必待天溫,冰釋凍解,而水可行,地可穿也。人脈猶是也,治厥者,必先熨,調和其經,掌與腋,肘與腳,項與脊,以調之,火氣已通,血脈乃行。然後視其病,脈淖澤者,刺而平之,堅緊者,破而散之,氣下乃止。
此所謂解結也。
官針奈何,於九針中當用何針也?解論,解結之論也。下有漸洳之水,則上生葦蒲,形氣多少,必有外驗,亦如是也。
用針之類,在於調氣。氣積於胃,以通營衛,各行其道。宗氣留於海,其下者注於氣街,其上者走於息道。故厥在於足,宗氣不下,脈中之血,凝而留止,弗之火調,不能取之。用針者,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,切而循之,按而彈之,視其應動者,乃後取而下之。六經調者,謂之不病,雖病,謂之自已也。
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,此必有橫絡盛,加於大經,令之不通,視而瀉之,此所謂解結也。
宗氣,肺中之大氣,一身諸氣之宗也。
上寒下熱,先刺其項太陽,久留之,已刺則熨項與肩胛,令熱下合乃止,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。上熱下寒,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,氣下乃止,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。大熱遍身,狂而妄見妄聞妄言,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,虛者補之,血而實者瀉之,因其偃臥,居其頭前,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,久持之,卷而切推,下至缺盆中,而復止如前,熱去乃止,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。
刺項太陽,足太陽之天柱、大杼也。令熱下合乃止,令上熱與下相合也。居其頭前,醫居病者之頭前也。按頸動脈,足陽明之人迎也。按之卷手而切推之,下至缺盆中,而復止如前,所以推其經熱而使之下也,熱去乃止而不推,此推而散之之法也。
白話文:
刺節真邪(七)
治療小邪的方法
凡是針刺治療輕微的邪氣,需讓正氣逐漸壯大,補益不足之處,才能避免傷害。觀察邪氣所在的位置,在病邪與正氣交界處迎而瀉之,使遠近之氣匯聚,邪氣無法外散。如果邪氣逐步深入發展,則需針刺分肉之間,這是治療輕微小邪的方法。
治療熱邪的方法
凡是針刺熱邪,要使熱氣消散轉涼,使其遊散不歸,就能消除病患。治療時應疏通經絡,打開門戶,讓邪氣排出,疾病才會痊癒,這是針刺熱邪的方法。
治療寒邪的方法
凡是針刺寒邪,需讓身體逐漸溫暖,針刺時緩慢進出,以調和氣血。待門戶閉合,氣血不再分散,虛實平衡,正氣得以留存,這是針刺寒邪的方法。
黃帝問:如何選擇針具?
岐伯回答:治療癰腫用鈹針,治療大邪用鋒針,治療小邪用圓利針,治療熱邪用鑱針,治療寒邪用毫針。
氣血與天地的對應關係
人身與天地相應,與四時相合。觀察天地,如同濕地生長蘆葦蒲草,可知土壤的豐瘠;同理,人體形氣的盛衰也有外在表現。陰陽如同寒暑,熱則津液上浮,根部汁液減少;人體若陽氣外盛,皮膚緊閉,汗液不出,血氣強盛,肌肉堅硬。此時,即使善於治水的醫者,也無法在冰凍時疏通;善於掘地的醫者,也無法鑿開凍土;同樣,善於針刺的醫者,亦難以治療四肢厥冷、血脈凝滯之症。必須等待氣候回暖,冰消凍解,水才能流動,地才能開挖。人體的經脈也是如此,治療厥逆必須先用溫熨法,調和經絡,溫暖手掌、腋窩、肘部、腳部、頸項及脊背,待氣血流動後,再視病情施針——脈象濡軟者可平刺調和,脈象緊硬者可刺破散邪,待氣血通暢即可停針。這就是所謂的「解結」。
針刺的關鍵在於調氣
氣的運行根源於胃,通達營衛,各循其道。宗氣積聚於胸中,下行至氣街,上行至呼吸之道。若足部厥冷,宗氣無法下行,血脈凝滯,需先用溫熨調理,否則針刺難以見效。醫者必須先檢查經絡虛實,按壓彈撥經脈,觀察氣血反應,再決定施針部位。六經調和者無病,即使有病也能自愈。若某一經上實下虛、氣血不通,可能是橫絡瘀阻影響主經,需找出瘀阻點瀉之,這便是「解結」。
治療上下寒熱的方法
若上半身寒、下半身熱,先針刺頸部的足太陽經(如天柱、大杼穴),留針較久,出針後溫熨頸項與肩胛,使上下熱氣融合,稱為「推而上之」。若上半身熱、下半身寒,需找出經絡虛弱處針刺,待氣血下行即可停針,稱為「引而下之」。若全身高熱,伴隨狂躁、幻視幻聽,應檢查足陽明經及大絡,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。令患者仰臥,醫者以雙手按壓頸部動脈(人迎穴),久按後下推至缺盆,反覆操作至熱退,稱為「推而散之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