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)

1. 刺節真邪(七)

黃帝曰:有一脈生數十病者,或痛、或癰、或熱、或寒、或癢、或痹、或不仁,變化無窮,其故何也?岐伯曰:此皆邪氣之所生也。黃帝曰:余聞氣者,有真氣,有正氣,有邪氣,何謂真氣?岐伯曰:真氣者,所受於天,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。正氣者,正風也,從一方來,非實風,又非虛風也。

邪氣者,虛風之賊傷人者也,其中人也深,不能自去。正風者,其中人也淺,合而自去,其氣來柔弱,不能勝真氣,故自去。虛邪之中人也,灑淅動形,起毫毛而發腠理,其入深,內摶於骨,則為骨痹,摶於筋,則為筋攣,摶於脈中,則為血閉不通,則為癰,摶於肉,與衛氣相摶,陽勝者則為熱,陰勝者則為寒,寒則真氣去,去則虛,虛則寒,摶於皮膚之間,其氣外發,腠理開,毫毛搖,氣往來行,則為癢,留而不去,則為痹,衛氣不行,則為不仁。

此答帝問痛、癰、寒、熱、癢、痹、不仁之義。

虛邪偏客於身半,其入深,內居營衛,營衛稍衰,則真氣去,邪氣獨留,發為偏枯。其邪氣淺者,脈偏痛。虛邪之入於身也深,寒與熱相搏,久留而內著,寒勝其熱,則骨痛肉枯,熱勝其寒,則爛肉腐肌為膿,內傷骨,內傷骨為骨蝕。有所結,中於筋,筋屈不伸,邪氣居其間而不反,發為筋溜。

有所結,氣歸之,衛氣留之,不得反,津液久留,合而為腸溜,久者數歲乃成,以手按之柔。已有所結,氣歸之,津液留之,邪氣中之,凝結日以益甚,連以聚居,為昔瘤,以手按之堅。有所結,深中骨,氣因於骨,骨與氣並,日以益大,則為骨疽。有所結,中於肉,宗氣歸之,邪留而不去,有熱則化而為膿,無熱則為肉疽。

凡此數氣者,其發無常處,而有常名也。黃帝曰:善。請藏之靈蘭之室,不敢妄出也。

此推明黃帝未問之義。溜與瘤通。昔瘤,瘤成於夙昔,非旦暮所結者。骨疽,氣鬱於骨中而突起者。肉疽,氣鬱於肉中,無熱無膿,堅硬而突起者。

白話文:

[刺節真邪(七)]

黃帝問:「有一條經脈衍生出數十種病症,如疼痛、癰腫、發熱、惡寒、瘙癢、麻痺或肌膚麻木不仁,變化無窮,這是什麼原因?」

岐伯答:「這些都是由邪氣引發的。」

黃帝又問:「我聽說『氣』可分為真氣、正氣與邪氣,何謂真氣?」

岐伯解釋:「真氣是受承於天,與飲食精微之氣結合而充盈全身的能量。正氣則是和緩的自然風,來自固定方向,非強烈的實風,也非虛弱的賊風。而邪氣,正是傷人的虛風賊邪,侵入人體深處難以自行消散;正風則影響淺表,與人體氣血調和後自然退去,因其氣勢柔和,無法壓制真氣,故不滯留。」

「虛邪侵襲人體時,先是令人寒顫、毛髮豎立、腠理開洩,若深入骨頭會導致骨痹;侵及筋脈則引發筋攣;滯留血脈則瘀阻成癰;與衛氣交爭時,陽盛則發熱,陰盛則惡寒,寒盛則真氣耗散,進而虛弱生寒。若邪氣遊走皮膚間,使腠理開合失常、毛髮顫動、氣行不暢則發癢;久留不去則成麻痺;若衛氣阻滯,則肢體麻木不仁。」

(此為岐伯對「痛、癰、寒、熱、癢、痹、不仁」等症狀成因的解答。)

「若虛邪偏侵半身,深入營衛,待正氣漸衰時獨留邪氣,便會引發半身不遂。邪淺者僅見經脈局部疼痛。若虛邪深入,寒熱相搏久留體內,寒勝熱則骨痛肌肉萎縮;熱勝寒則腐肉成膿,甚至傷骨形成『骨蝕』。邪聚於筋則筋攣不伸,久留不散成『筋溜』。」

「邪氣結聚時,若衛氣與津液滯留不散,日久可能形成柔軟的『腸溜』;若邪氣凝結日益加重,聚集成硬塊則為『昔瘤』;深陷骨中與骨氣相合逐漸腫大,則成『骨疽』;若結於肌肉,宗氣聚而不散,有熱則化膿,無熱則成堅硬無膿的『肉疽』。」

「以上諸病,發病部位雖無定律,但各有特定名稱。」

黃帝讚嘆:「說得好!我將把此篇珍藏於靈蘭之室,不輕易示人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