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
1. 卷五
2. 營衛
3. 脈度(三十二)
黃帝曰:願聞脈度。岐伯答曰:手之六陽,從手至頭,長五尺,五六三丈。手之六陰,從手至胸,長三尺五寸,三六一丈八尺,五六三尺,合二丈一尺。足之六陽,從足上至頭,八尺,六八四丈八尺。足之六陰,從足至胸中,六尺五寸,六六三丈六尺,五六三尺,合三丈九尺。
蹺脈,從足至目,七尺五寸,二七一丈四尺,二五一尺,合一丈五尺。督脈、任脈,各四尺五寸,二四八尺,二五一尺,合九尺。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,此氣之大經隧也。
隧,道也。
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,故肺氣通於鼻,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,心氣通於舌,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,肝氣通於目,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,脾氣通於口,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,腎氣通於耳,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。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,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。故邪在腑則陽脈不和,陽脈不和則氣留之,氣留之則陽氣盛矣,陽氣太盛則陰脈不和,陰脈不和則血留之,血留之則陰氣盛矣。
陰氣太盛,則陽氣不能榮也,故曰關,陽氣太盛,則陰氣弗能榮也,故曰格,陰陽俱盛,不得相榮,故曰關格,關格者,不得盡期而死也。
此與「終始」、「禁服」關格義同。
黃帝曰:氣獨行五臟,不榮六腑何也?岐伯曰:氣之不得無行也,如水之流,如日月之行不休。故陰脈榮其臟,陽脈榮其腑,如環之無端,莫如其紀,終而復始。其流溢之氣,內溉臟腑,外濡腠理。
帝因五臟開竅五官,而疑經脈獨榮五臟,不榮六腑。其實陰脈榮其臟,陽脈榮其腑,兩不偏也。
黃帝曰:蹺脈安起安止?何氣榮水?岐伯答曰:蹺脈者,少陰之別,起於然骨之後,上內踝之上,直上循陰股,入陰,上循胸裡,入缺盆,上出人迎之前,入頄,屬目內眥,合於太陽、陽蹺而上行,氣並相還則為濡目,氣不榮則目不合。
陰蹺者,足少陰之別,起於少陰之照海,別少陰而上行,交足太陽之睛明。陽蹺者,足太陽之別,起於太陽之申脈,別太陽而上行,亦交於足太陽之睛明。
黃帝曰:蹺脈有陰陽,何脈當其數?岐伯答曰:男子數其陽,女子數其陰,當數者為經,其不當數者為絡也。
蹺脈有陰陽,左右四脈,而「脈度」中止有二蹺,此以何脈當其數?蓋男子數其陽蹺,女子數其陰蹺,其當數者經脈,不當數者為絡脈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我想了解脈的長度。
岐伯回答說:手上的六條陽經脈,從手到頭,長度總共是三丈(五尺乘以六等於三丈)。手上的六條陰經脈,從手到胸部,長度總共是二丈一尺(三尺五寸乘以六等於一丈八尺,加上五寸乘以六等於三尺,合計二丈一尺)。腳上的六條陽經脈,從腳到頭,長度總共是四丈八尺(八尺乘以六等於四丈八尺)。腳上的六條陰經脈,從腳到胸部,長度總共是三丈九尺(六尺五寸乘以六等於三丈六尺,加上五寸乘以六等於三尺,合計三丈九尺)。
蹺脈,從腳到眼睛,長度總共是一丈五尺(七尺五寸乘以二等於一丈五尺)。督脈和任脈,各自長四尺五寸,合計九尺(四尺五寸乘以二等於九尺)。全部加起來總共是十六丈二尺,這些是氣運行的大通道。
這裡所說的「隧」,指的是通道。
五臟的精氣,經常向外反映到上方的七個孔竅,所以肺氣通到鼻子,肺氣平和,鼻子就能辨別香臭;心氣通到舌頭,心氣平和,舌頭就能辨別五味;肝氣通到眼睛,肝氣平和,眼睛就能分辨五色;脾氣通到嘴巴,脾氣平和,嘴巴就能辨別五穀;腎氣通到耳朵,腎氣平和,耳朵就能聽到五音。五臟不調和,七個孔竅就不通暢;六腑不調和,就會形成腫塊。所以,邪氣在六腑,陽經脈就會不調和,陽經脈不調和,氣就會停滯,氣停滯陽氣就會過盛,陽氣太盛,陰經脈就會不調和,陰經脈不調和,血就會停滯,血停滯陰氣就會過盛。
陰氣過盛,陽氣就不能濡養身體,這叫做「關」;陽氣過盛,陰氣就不能濡養身體,這叫做「格」;陰陽兩者都過盛,不能互相滋養,就叫做「關格」。出現關格的人,無法活到預期的壽命就會死亡。
這裡所說的關格,和「終始」、「禁服」中的關格是相同的意思。
黃帝問:氣只在五臟運行,不滋養六腑,這是為什麼?岐伯回答說:氣的運行是不能停止的,就像水流一樣,就像太陽月亮的運行一樣永不停止。所以,陰經脈滋養五臟,陽經脈滋養六腑,就像圓環一樣沒有盡頭,就像紀律一樣不能違背,結束了又重新開始。它們流溢的氣,在內滋養臟腑,在外濡養皮膚紋理。
黃帝因為五臟在五官有孔竅,所以懷疑經脈只滋養五臟,不滋養六腑。實際上陰經脈滋養五臟,陽經脈滋養六腑,兩者並沒有偏頗。
黃帝問:蹺脈從哪裡開始,到哪裡結束?什麼氣滋養眼睛?岐伯回答說:蹺脈,是足少陰經脈的分支,從腳後跟的然骨後方開始,向上經過內踝上方,直接向上沿著大腿內側,進入陰部,再向上沿著胸部內部,進入鎖骨窩,向上到人迎穴的前面,進入面頰,連屬到眼睛內眥,和足太陽經脈、陽蹺脈會合而向上運行,氣息互相流通就可以滋潤眼睛,氣血不足就眼睛不能閉合。
陰蹺脈,是足少陰經脈的分支,從足少陰經脈的照海穴開始,分支向上運行,和足太陽經脈的睛明穴交會。陽蹺脈,是足太陽經脈的分支,從足太陽經脈的申脈穴開始,分支向上運行,也和足太陽經脈的睛明穴交會。
黃帝問:蹺脈有陰陽,那麼哪條脈可以算作它的數量?岐伯回答說:男子計算陽蹺脈,女子計算陰蹺脈,應該計算的為經脈,不應該計算的為絡脈。
蹺脈有陰陽,左右共四條脈,而這裡「脈度」只提到兩條蹺脈,那麼哪條脈可以算作它的數量呢?大概是男子計算陽蹺脈,女子計算陰蹺脈,應該計算的為經脈,不應該計算的為絡脈。
4. 五十營(三十三)
黃帝曰:余願聞五十營奈何?岐伯答曰:天周二十八宿,宿三十六分,天氣行一周,千八分,日行二十八宿,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,周身十六丈二尺,以應二十八宿,漏水下百刻,以分晝夜。
人一呼脈再動,氣行三寸,一吸脈亦再動,氣行三寸,呼吸定息,氣行六寸,十息,氣行六尺,日行二分,二百七十息,氣行十六丈二尺,氣行交通於中,一周於身,下水二刻,日行二十五分。所謂交通者,並行一數也。
二十八脈,十二經脈,左右二十四脈,合任、督、二蹺,共二十八脈。周身十六丈二尺,數詳「脈度」、「經脈」。二刻,一周。氣行交通於中,所謂交通者,諸經並行一周之數也。
五百四十息,氣行再周於身,下水四刻,日行四十分。二千七百息,氣行十周於身,下水二十刻,日行五宿二十分。一萬三千五百息,氣行五十營於身,水下百刻,日行二十八宿,漏水皆盡,脈終矣,凡行八百一十丈也,故五十營備,得盡天地之壽矣。
五十營備與天度符合,故得盡天地之壽。
一日一夜五十營,以營五臟之精,不應數者,名曰狂生。所謂五十營者,五臟皆受氣。持其脈口,數其至也,五十動而不一代者,五臟皆受氣,四十動一代者,一臟無氣,三十動一代者,二臟無氣,二十動一代者,三臟無氣,十動一代者,四臟無氣,不滿十動一代者,五臟無氣,予之短期,要在「終始」。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,以為常也,以知五臟之期。
予之短期者,乍數乍疏也。此段舊誤在「根結」。
狂生,其生不長也。「終始」,本經篇名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我想知道「五十營」是怎麼回事?岐伯回答說:天空有二十八個星宿,每個星宿分為三十六份,天氣運行一周,總共一千零八十分。太陽每天運行二十八個星宿,人體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也有二十八條,分佈在全身共十六丈二尺的範圍,這是對應天上的二十八星宿。用水滴漏來計時,滴一百刻為一天一夜,用來區分白天和夜晚。
人呼吸一次,脈搏跳動兩次,氣在經脈中運行三寸。吸氣一次,脈搏也跳動兩次,氣也運行三寸。一呼一吸之間,氣運行六寸。呼吸十次,氣運行六尺,等於太陽運行兩分(古代曆法)。呼吸二百七十次,氣運行十六丈二尺,在體內運行一周。水滴漏下兩刻,等於太陽運行二十五分。所謂「交通」,指的是氣在經脈中同時運行一次。
二十八條經脈,包括十二條正經,左右共二十四條,加上任脈、督脈、以及左右的陰蹺、陽蹺,總共二十八條。經脈遍布全身十六丈二尺,詳細內容可以參考《脈度》、《經脈》等篇章。水滴漏下兩刻,氣在經脈中運行一周。所謂「交通」,指的是各經脈中的氣同時運行一次。
呼吸五百四十次,氣在體內運行兩周。水滴漏下四刻,等於太陽運行四十分。呼吸二千七百次,氣在體內運行十周。水滴漏下二十刻,等於太陽運行五個星宿又二十分。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,氣在體內運行五十周,稱為「五十營」。水滴漏盡一百刻,等於太陽運行二十八個星宿,時間結束,人的脈搏也跟著停止運行。總共運行了八百一十丈。所以,當五十營的運行完備時,人就能達到自然的壽命極限。
五十營的運行與天體的運行相符合,所以能夠活到自然的壽命極限。
一天一夜間,氣在經脈中運行五十周,用來滋養五臟的精氣。如果運行的次數不符合這個規律,就稱為「狂生」,這樣的人壽命不長。所謂「五十營」,是指五臟都能接受到氣的滋養。診脈時,數脈搏跳動的次數。如果脈搏跳動五十次而沒有停頓,表示五臟都得到氣的滋養;如果脈搏跳動四十次停頓一次,表示有一個臟腑的氣不足;三十次停頓一次,表示兩個臟腑的氣不足;二十次停頓一次,表示三個臟腑的氣不足;十次停頓一次,表示四個臟腑的氣不足;少於十次停頓一次,表示五個臟腑的氣都衰弱了,這樣的人壽命不長,診斷的重點在於「終始」。所謂「五十次跳動而不停頓」是正常的現象,可以藉此判斷五臟的健康狀況。
判斷壽命長短,要觀察脈搏跳動時快時慢的現象。這段舊有的錯誤是出自「根結」這篇。
「狂生」是指壽命不長的人。「終始」是本經的篇名。
5. 營氣(三十四)
黃帝曰:營氣之道,內谷為寶。谷入於胃,乃傳之肺,流溢於中,布散於外,精專者,行於經隧,常營無已,終而復始,是謂天地之紀。
營衛者,經絡之氣血,氣行脈外曰衛,血行脈中曰營。營衛二氣,皆水穀所化,故營氣之道,以內谷為寶。營氣,血脈中之氣也。谷入於胃,消化於脾,脾氣散精,乃傳之於肺。肺主氣,氣化津,津則流溢於中,氣則布散於外。剽悍者,行於脈外,是為衛氣。精專者,行於經隧,是謂營氣(地道曰隧。
《左傳》曰:晉候請隧。《注》:隧為地道,以葬也。經隧,經中之道也)。常營無已(營,行也。《詩》:營營青蠅。《注》:營營,往來貌),終而復始,是謂天地之紀也。
故氣從手太陰出,注手陽明,上行注足陽明,下行至跗上,注大指間,與足太陰合,上行抵脾。
營氣從手太陰肺經出,注手陽明大腸經,上行注足陽明胃經,下行至跗上,與足太陰脾經相合,上行抵脾。手之三陰,自胸走手,交手三陽,手之三陽,自手走頭,交足三陽,足之三陽,自頭走足,交足三陰,足之三陰,自足走胸,交手三陰,營氣之行度如此。手太陰傳於手陽明,足陽明傳於足太陰,是太陰陽明之行度也。
從脾注心中,循手少陰,出腋,下臂,注小指,合手太陽,上行乘腋,出䪼內,注目內眥,上巔,下項,合足太陽,循脊,下尻,下行注小指之端,循足心,注足少陰,上行注腎。
從脾注心中,循手少陰心經,出腋,下臂,注於小指,合於手太陽小腸經,上行乘腋,出䪼內(目下曰䪼),注目內眥(足太陽之睛明),上巔,下項,合於足太陽膀胱經,循脊,下尻(尾骶),下行注小指之端,循足心,注足少陰腎經,上行注腎。手少陰傳於手太陽,足太陽傳於足少陰,是少陰太陽之行度也。
從腎注心,外散於胸中,循心主脈,出腋,下臂,出兩筋之間,入掌中,出中指之端,還注小指次指之端,合手少陽,上行注膻中,散於三焦,從三焦注膽,出脅,注足少陽,下行至跗上,復從跗注大指間,合足厥陰,上行至肝。
從腎注心,外散於胸中,循手厥陰心主脈,出腋,下臂,出於兩筋之間,入掌中,出中指之端,還注小指次指之端,合於手少陽三焦經,上行注膻中,散於三焦,從三焦注於膽,出脅,注於足少陽膽經,下行至跗上,復從跗上注大指間,合於足厥陰肝經,上行至肝。手厥陰傳於手少陽,足少陽傳於足厥陰,此厥陰少陽之行度也。
從肝上注肺,上循喉嚨,入頏顙之竅,究於畜門,其支別者,上額,循巔,下項中,循脊,入骶,是督脈也,絡陰器,上過毛中,入臍中,上循腹裡,入缺盆,下注肺中,復出手太陰。此營氣之所行也,逆順之常也。
從肝上注肺,上循喉嚨,入頏顙之竅,究於畜門(究,竟也。畜門,喉上通鼻之門也)。其支別者,上額,循巔,下項中,循脊骨,入尾骶,是督脈也。由尾骶入,前行,絡陰器,上過毛中,入臍中,上循腹裡,入於缺盆,是任脈也。自缺盆下注肺中,復出於手太陰。此營氣之所行也,是經脈逆順之常也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營氣的運行,以體內穀物的精華為最重要。穀物進入胃,接著傳輸到肺,在體內流動,散布到體表。精純的部分,在經脈中運行,不斷循環,周而復始,這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律。
營氣和衛氣,是經絡中的氣血。氣在脈外運行叫做衛氣,血在脈中運行叫做營氣。營氣和衛氣,都是由水穀精微轉化而來,所以營氣的運行,以攝取體內穀物精華為根本。營氣是存在於血脈中的氣。食物進入胃,在脾胃消化,脾氣將精華散發出來,再傳輸到肺。肺主氣,氣化為津液,津液在體內流動,氣則散布於體外。剽悍的氣,在脈外運行,成為衛氣。精純的氣,在經脈中運行,成為營氣。(地道叫做隧,如同《左傳》說的,晉候請求開鑿地道,就是地道用於安葬。經隧,就是經脈中的通道。)營氣不停地運行(營,是運行的意思),周而復始,這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律。
所以,氣從手太陰肺經出發,注入手陽明大腸經,向上行走到足陽明胃經,向下到達腳背,再注入腳大趾間,與足太陰脾經會合,然後向上到達脾。
營氣從手太陰肺經出發,注入手陽明大腸經,向上行走到足陽明胃經,向下到達腳背,與足太陰脾經相合,然後向上到達脾。手的三條陰經,從胸部走向手,交會於手的三條陽經。手的三條陽經,從手走向頭,交會於足的三條陽經。足的三條陽經,從頭走向腳,交會於足的三條陰經。足的三條陰經,從腳走向胸部,交會於手的三條陰經。營氣的運行路徑就是這樣。手太陰肺經傳到手陽明大腸經,足陽明胃經傳到足太陰脾經,這是太陰陽明經的運行路徑。
從脾臟注入心臟,沿著手少陰心經,出腋下,到手臂,注入小指,與手太陽小腸經會合,向上到腋下,出眼眶下部,到眼睛內角,上行到頭頂,向下到脖子,與足太陽膀胱經會合,沿著脊椎,下行到尾骶骨,再向下注入小指末端,沿著腳底,注入足少陰腎經,向上到達腎臟。
從脾臟注入心臟,沿著手少陰心經,出腋下,到手臂,注入小指,與手太陽小腸經會合,向上到腋下,出眼眶下部(眼睛下方稱為䪼),到達眼睛內角(足太陽經的睛明穴),上行到頭頂,向下到脖子,與足太陽膀胱經會合,沿著脊椎,下行到尾骶骨(尾巴骨和骶骨),再向下注入小指末端,沿著腳底,注入足少陰腎經,向上到達腎臟。手少陰心經傳到手太陽小腸經,足太陽膀胱經傳到足少陰腎經,這是少陰太陽經的運行路徑。
從腎臟注入心臟,向外散布在胸部,沿著手厥陰心包經,出腋下,到手臂,在兩條肌腱之間出來,進入手掌,到中指末端,再回到小指旁邊的指頭末端,與手少陽三焦經會合,向上到膻中穴,散布到三焦,從三焦注入膽,出脅肋,注入足少陽膽經,向下到達腳背,再從腳背注入腳大趾間,與足厥陰肝經會合,向上到達肝臟。
從腎臟注入心臟,向外散布在胸部,沿著手厥陰心包經,出腋下,到手臂,在兩條肌腱之間出來,進入手掌,到中指末端,再回到小指旁邊的指頭末端,與手少陽三焦經會合,向上到膻中穴,散布到三焦,從三焦注入膽,出脅肋,注入足少陽膽經,向下到達腳背,再從腳背注入腳大趾間,與足厥陰肝經會合,向上到達肝臟。手厥陰心包經傳到手少陽三焦經,足少陽膽經傳到足厥陰肝經,這是厥陰少陽經的運行路徑。
從肝臟向上注入肺臟,沿著喉嚨,進入鼻咽腔,到達咽喉的門戶(畜門,指的是喉嚨上方通往鼻子的通道)。其中一個分支,向上到額頭,沿著頭頂,向下到脖子中間,沿著脊椎,進入尾骶骨,這是督脈。從尾骶骨進入,向前走行,聯絡陰部,向上經過毛髮,進入肚臍,向上沿著腹部內部,進入缺盆(鎖骨上方的凹陷處),再向下注入肺中,又回到手太陰肺經。這就是營氣的運行路徑,是經脈運行順序的規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