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五 (1)
卷五 (1)
1. 脈度(三十二)
黃帝曰:願聞脈度。岐伯答曰:手之六陽,從手至頭,長五尺,五六三丈。手之六陰,從手至胸,長三尺五寸,三六一丈八尺,五六三尺,合二丈一尺。足之六陽,從足上至頭,八尺,六八四丈八尺。足之六陰,從足至胸中,六尺五寸,六六三丈六尺,五六三尺,合三丈九尺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希望聽聽脈搏的長度。岐伯回答說:
- 手上的六條陽脈,從手到頭,長度為五尺,即五六三丈。
- 手上的六條陰脈,從手到胸,長度為三尺五寸,即三六一丈八尺,五六三尺,總計為二丈一尺。
- 足上的六條陽脈,從足到頭,長度為八尺,即六八四丈八尺。
- 足上的六條陰脈,從足到胸中,長度為六尺五寸,即六六三丈六尺,五六三尺,總計為三丈九尺。
蹺脈,從足至目,七尺五寸,二七一丈四尺,二五一尺,合一丈五尺。督脈、任脈,各四尺五寸,二四八尺,二五一尺,合九尺。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,此氣之大經隧也。
隧,道也。
白話文:
蹺脈,從腳部到眼睛,長七尺五寸,兩倍七尺就是一丈四尺,兩倍五寸就是一尺,總共是一丈五尺。督脈和任脈,各長四尺五寸,兩倍四尺就是八尺,兩倍五寸就是一尺,總共是九尺。合計起來是十六丈二尺,這是經脈中最大的氣血通道。
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,故肺氣通於鼻,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,心氣通於舌,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,肝氣通於目,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,脾氣通於口,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,腎氣通於耳,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。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,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。故邪在腑則陽脈不和,陽脈不和則氣留之,氣留之則陽氣盛矣,陽氣太盛則陰脈不和,陰脈不和則血留之,血留之則陰氣盛矣。
白話文:
五臟內部的活動常常反映在臉部的七竅上,因此:
肺氣通於鼻子,肺部健康,鼻子就能辨別香臭。
心氣通於舌頭,心臟健康,舌頭就能分辨五味。
肝氣通於眼睛,肝臟健康,眼睛就能分辨五色。
脾氣通於嘴巴,脾臟健康,嘴巴就能分辨穀物。
腎氣通於耳朵,腎臟健康,耳朵就能分辨五音。
五臟不健康,七竅就不通暢。六腑不健康,臟腑內就會積聚毒素,形成膿腫。
邪氣在腑中,就會導致陽脈不暢。陽脈不暢,氣就會積聚。氣積聚,陽氣就會過盛。陽氣過盛,就會導致陰脈不暢。陰脈不暢,血就會積聚。血積聚,陰氣就會過盛。
陰氣太盛,則陽氣不能榮也,故曰關,陽氣太盛,則陰氣弗能榮也,故曰格,陰陽俱盛,不得相榮,故曰關格,關格者,不得盡期而死也。
此與「終始」、「禁服」關格義同。
白話文:
如果陰氣過於旺盛,則陽氣不能發揮作用,所以稱為「關」。如果陽氣過於旺盛,則陰氣無法發揮作用,所以稱為「格」。陰陽氣都過於旺盛,不能互相發揮作用,所以稱為「關格」。「關格」的人,無法活到應有的壽命。
黃帝曰:氣獨行五臟,不榮六腑何也?岐伯曰:氣之不得無行也,如水之流,如日月之行不休。故陰脈榮其臟,陽脈榮其腑,如環之無端,莫如其紀,終而復始。其流溢之氣,內溉臟腑,外濡腠理。
帝因五臟開竅五官,而疑經脈獨榮五臟,不榮六腑。其實陰脈榮其臟,陽脈榮其腑,兩不偏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氣只在五臟中運行,而沒有滋養六腑,這是為什麼呢?
岐伯回答:氣的運行就像水流、日月運轉一樣,永不停止。陰脈滋養五臟,陽脈滋養六腑,就像環形沒有終點一樣,循環不息,永無止境。這些氣流溢出後,在體內滋潤臟腑,在外濡養皮膚。
黃帝曰:蹺脈安起安止?何氣榮水?岐伯答曰:蹺脈者,少陰之別,起於然骨之後,上內踝之上,直上循陰股,入陰,上循胸裡,入缺盆,上出人迎之前,入頄,屬目內眥,合於太陽、陽蹺而上行,氣並相還則為濡目,氣不榮則目不合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蹺脈的起始與終止部位在哪裡?哪種氣能滋養眼睛的水分?
岐伯回答:蹺脈是少陰經的分支,起始於膝蓋骨的後面,向上行走到內踝的上方,再筆直向上沿著大腿內側向上走,進入陰毛處,向上行走到胸腔內部,進入肺部,再向上行走到鎖骨的上窩,從鎖骨的上方出來,進入後頸部,連接眼球的內側,與太陽經和陽蹺脈一起向上行。如果氣血並行,就會滋養眼睛,如果氣血不充足,眼睛就會睜不開。
陰蹺者,足少陰之別,起於少陰之照海,別少陰而上行,交足太陽之睛明。陽蹺者,足太陽之別,起於太陽之申脈,別太陽而上行,亦交於足太陽之睛明。
黃帝曰:蹺脈有陰陽,何脈當其數?岐伯答曰:男子數其陽,女子數其陰,當數者為經,其不當數者為絡也。
白話文:
陰蹺脈
陰蹺脈是足少陰腎經的分支,起於腎經的照海穴,分出腎經向上走行,與足太陽膀胱經的睛明穴相交。
陽蹺脈
陽蹺脈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,起於膀胱經的申脈穴,分出膀胱經向上走行,也與足太陽膀胱經的睛明穴相交。
蹺脈有陰陽,左右四脈,而「脈度」中止有二蹺,此以何脈當其數?蓋男子數其陽蹺,女子數其陰蹺,其當數者經脈,不當數者為絡脈也。
白話文:
蹺脈分陰陽,左右共有四條,而「脈度」的起始和終止處各有兩條蹺脈,該用哪條脈來計算其數量呢?一般情況下,男子計算陽蹺脈的數量,女子計算陰蹺脈的數量。其中,需要計算數量的是經脈,不需要計算的是絡脈。
2. 五十營(三十三)
黃帝曰:余願聞五十營奈何?岐伯答曰:天周二十八宿,宿三十六分,天氣行一周,千八分,日行二十八宿,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,周身十六丈二尺,以應二十八宿,漏水下百刻,以分晝夜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我想了解五十營是什麼意思?
岐伯回答:天上一輪二十八星宿,每一星宿又分成三十六小宿,天氣運行一圈,包含一千八百分秒,太陽運行二十八星宿,人體經絡上下左右前後有二十八條脈絡,全身長度為十六丈二尺,這與二十八星宿相呼應,漏水落下一百刻,就把晝夜分開了。
人一呼脈再動,氣行三寸,一吸脈亦再動,氣行三寸,呼吸定息,氣行六寸,十息,氣行六尺,日行二分,二百七十息,氣行十六丈二尺,氣行交通於中,一周於身,下水二刻,日行二十五分。所謂交通者,並行一數也。
白話文:
一個人呼氣時,脈搏跳動兩次,氣運行三寸;吸氣時,脈搏也跳動兩次,氣運行三寸;呼吸平靜時,氣運行六寸;十次呼吸後,氣運行六尺;一天運行兩分,二百七十次呼吸後,氣運行十六丈二尺;氣運行於體內,周流全身,下水兩刻(一刻為 15 分鐘),一天運行二十五分。所謂「交通」,是指氣運行到一個數字時,同時運行到另一個數字。
二十八脈,十二經脈,左右二十四脈,合任、督、二蹺,共二十八脈。周身十六丈二尺,數詳「脈度」、「經脈」。二刻,一周。氣行交通於中,所謂交通者,諸經並行一周之數也。
白話文:
人體有 28 條脈絡,其中 12 條是經脈,兩邊各 12 條,加上任脈、督脈、兩蹺脈,總共 28 條脈絡。這些脈絡遍佈全身,總長度為 16 丈 2 尺,詳細長度記載於「脈度」和「經脈」之中。人體氣血運行每 2 個時辰(4 個小時)循環全身一圈。所謂的循環,是指所有經脈在一個時辰內(2 個小時)運行一圈。
五百四十息,氣行再周於身,下水四刻,日行四十分。二千七百息,氣行十周於身,下水二十刻,日行五宿二十分。一萬三千五百息,氣行五十營於身,水下百刻,日行二十八宿,漏水皆盡,脈終矣,凡行八百一十丈也,故五十營備,得盡天地之壽矣。
五十營備與天度符合,故得盡天地之壽。
白話文:
經過 540 次呼吸,氣在身體內運行兩圈,水位下降 4 刻,相當於一天行進 40 分。經過 2,700 次呼吸,氣在身體內運行十圈,水位下降 20 刻,相當於一天行進 5 宿 20 分。經過 13,500 次呼吸,氣在身體內運行 50 圈,水位下降 100 刻,相當於一天行進 28 宿,漏壺中的水全部流盡,脈搏也停止了。總共行進了 810 丈的距離。所以,當氣在身體內運行完 50 圈,就能得到天地賦予的全部壽命。
一日一夜五十營,以營五臟之精,不應數者,名曰狂生。所謂五十營者,五臟皆受氣。持其脈口,數其至也,五十動而不一代者,五臟皆受氣,四十動一代者,一臟無氣,三十動一代者,二臟無氣,二十動一代者,三臟無氣,十動一代者,四臟無氣,不滿十動一代者,五臟無氣,予之短期,要在「終始」。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,以為常也,以知五臟之期。
予之短期者,乍數乍疏也。此段舊誤在「根結」。
狂生,其生不長也。「終始」,本經篇名。
白話文:
一天一夜有五十次脈搏,代表五臟精氣充足。如果脈搏次數不對,就稱為「狂生」。所謂五十次脈搏,表示五臟都接收到氣。按住脈搏,計算脈搏跳動的次數;如果是五十次脈動,不間斷一次,表示五臟都接收到氣;如果是四十次脈動,間斷一次,表示有一個臟腑沒有收到氣;如果是三十次脈動,間斷一次,表示兩個臟腑沒有收到氣;如果是二十次脈動,間斷一次,表示三個臟腑沒有收到氣;如果是十次脈動,間斷一次,表示四個臟腑沒有收到氣;如果是不到十次脈動,間斷一次,表示五個臟腑都沒有收到氣。如果脈搏這樣跳動,預後時間很短,關鍵在於「開始和結束」。所謂五十次脈動,不間斷一次,纔是正常的,可以以此推算五臟的壽命。
3. 營氣(三十四)
黃帝曰:營氣之道,內谷為寶。谷入於胃,乃傳之肺,流溢於中,布散於外,精專者,行於經隧,常營無已,終而復始,是謂天地之紀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氣血運行的原理,以內養為根本。食物進入胃部,會傳輸到肺部,在身體中間流動,並散佈到身體外圍。精純的部分,會運行在經脈中,不斷運行,周而復始,這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律。
營衛者,經絡之氣血,氣行脈外曰衛,血行脈中曰營。營衛二氣,皆水穀所化,故營氣之道,以內谷為寶。營氣,血脈中之氣也。谷入於胃,消化於脾,脾氣散精,乃傳之於肺。肺主氣,氣化津,津則流溢於中,氣則布散於外。剽悍者,行於脈外,是為衛氣。精專者,行於經隧,是謂營氣(地道曰隧。
白話文:
所謂「營衛」,是指經絡中的氣血。其中氣行於脈外稱為「衛」,血行於脈中稱為「營」。這兩種氣血都由水穀所化,所以滋養營氣的關鍵在於攝取足夠的食物。營氣,就是血脈中的氣。食物進入胃後,在脾臟消化,脾氣將消化後的營養物質化為精微,再傳遞給肺。肺主氣,能將精微化為津液,津液流淌於身體內部,而氣則散佈於體表。那些強盛的氣,運行於脈外,即是衛氣;那些精純的氣,運行於經絡之中,即是營氣(地道的說法中,經絡稱作「隧」)。
《左傳》曰:晉候請隧。《注》:隧為地道,以葬也。經隧,經中之道也)。常營無已(營,行也。《詩》:營營青蠅。《注》:營營,往來貌),終而復始,是謂天地之紀也。
故氣從手太陰出,注手陽明,上行注足陽明,下行至跗上,注大指間,與足太陰合,上行抵脾。
白話文:
《左傳》中記載,晉侯請求修建地洞。《注》:地洞是通向埋葬之地下的通道。(經隧,意思是地洞中間的道路)。地洞的修建不停地進行著(營,表示行走。《詩經》:青蠅飛來飛去。注:飛來飛去,形容往來不息),從頭至尾循環往復,這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律。
營氣從手太陰肺經出,注手陽明大腸經,上行注足陽明胃經,下行至跗上,與足太陰脾經相合,上行抵脾。手之三陰,自胸走手,交手三陽,手之三陽,自手走頭,交足三陽,足之三陽,自頭走足,交足三陰,足之三陰,自足走胸,交手三陰,營氣之行度如此。手太陰傳於手陽明,足陽明傳於足太陰,是太陰陽明之行度也。
白話文:
營氣由肺經排出,流入大腸經,再向上流入胃經,向下流到腳背上,與脾經相接,再向上流到脾臟。手部的三條陰經從胸部流向手臂,交會手部的三條陽經。手部的三條陽經從手臂流向頭部,交會腿部的三條陽經。腿部的三條陽經從頭部流向腿部,交會腿部的三條陰經。腿部的三條陰經從腿部流向胸部,交會手部的三條陰經。營氣的運行路徑就是如此。手太陰經傳輸到手陽明經,足陽明經傳輸到足太陰經,這就是太陰與陽明經的運行路徑。
從脾注心中,循手少陰,出腋,下臂,注小指,合手太陽,上行乘腋,出䪼內,注目內眥,上巔,下項,合足太陽,循脊,下尻,下行注小指之端,循足心,注足少陰,上行注腎。
白話文:
中醫理論認為:脾經從脾臟散佈到心臟,沿著手少陰經(心經)運行,經過腋窩,向下到手臂,分佈到小指,與手太陽經(大腸經)相合,向上經過腋窩,進入䪼內,分佈到眼睛內側,往上到額頭,往下到脖子,與足太陽經(膀胱經)相合,沿著脊椎向下,到臀部,再向下分佈到小腳趾,沿著腳掌,分佈到足少陰經(腎經),向上到腎臟。
從脾注心中,循手少陰心經,出腋,下臂,注於小指,合於手太陽小腸經,上行乘腋,出䪼內(目下曰䪼),注目內眥(足太陽之睛明),上巔,下項,合於足太陽膀胱經,循脊,下尻(尾骶),下行注小指之端,循足心,注足少陰腎經,上行注腎。手少陰傳於手太陽,足太陽傳於足少陰,是少陰太陽之行度也。
白話文:
手少陰心經從脾臟發出,沿著心包絡經絡,通過腋窩、手臂,最後分佈到小指,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。然後往上通過腋窩,抵達眼睛內下方(稱為「䪼」),接著分佈到眼睛內側(足太陽經的「睛明」穴),再向上到頭頂,向下到頸後,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。沿著脊椎往下到臀部(尾骶骨),再向下分佈到小指尖,沿著足心分佈到足少陰腎經,最後向上分佈到腎臟。手少陰經傳給手太陽經,足太陽經傳給足少陰經,這就是少陰太陽經絡的循行路線。
從腎注心,外散於胸中,循心主脈,出腋,下臂,出兩筋之間,入掌中,出中指之端,還注小指次指之端,合手少陽,上行注膻中,散於三焦,從三焦注膽,出脅,注足少陽,下行至跗上,復從跗注大指間,合足厥陰,上行至肝。
白話文:
腎臟的水液流向心臟,再從心臟向外散佈到胸部,沿著心經的脈絡流出腋窩,下行到手臂,從兩條肌腱之間進入手掌,再流到中指的指尖,再返回到無名指和小指的指尖,回到手少陽經,沿著少陽經向上流入膻中穴,再散佈到三焦,從三焦流入膽囊,從膽囊流出脅部,流入足少陽經,向下流到腳背上方,再從腳背流入大腳趾之間,回到足厥陰經,向上流入肝臟。
從腎注心,外散於胸中,循手厥陰心主脈,出腋,下臂,出於兩筋之間,入掌中,出中指之端,還注小指次指之端,合於手少陽三焦經,上行注膻中,散於三焦,從三焦注於膽,出脅,注於足少陽膽經,下行至跗上,復從跗上注大指間,合於足厥陰肝經,上行至肝。手厥陰傳於手少陽,足少陽傳於足厥陰,此厥陰少陽之行度也。
白話文:
腎臟的水液注於心臟,再從心臟散佈到胸腔,沿著手厥陰心包經的脈絡,從腋下流出,沿著手臂而下,從手臂兩條肌腱之間進入手掌,從中指的指尖出來,再流回小指和小指旁邊的手指,與手少陽三焦經相合,再向上流注到膻中穴,散佈到三焦,從三焦流入膽經,從側腹流出,流入足少陽膽經,向下流到腳背的上方,再從腳背上方流入大腳趾和二腳趾之間,與足厥陰肝經相合,向上流到肝臟。手厥陰經傳導到手少陽經,足少陽經傳導到足厥陰經,這就是手厥陰經和足少陽經的運行路線。
從肝上注肺,上循喉嚨,入頏顙之竅,究於畜門,其支別者,上額,循巔,下項中,循脊,入骶,是督脈也,絡陰器,上過毛中,入臍中,上循腹裡,入缺盆,下注肺中,復出手太陰。此營氣之所行也,逆順之常也。
白話文:
從肝臟向上流注到肺部,沿著喉嚨,進入頏(鼻樑兩側)和顙(鼻樑上端)的孔竅,一直到畜門(口脣)。它的分支向上到前額,沿著頭頂,向下到項部中央,沿著脊柱,進入骶骨,這條經脈就是督脈。督脈會連繫到陰器,向上經過毛孔,進入肚臍,再向上沿著腹腔內側,進入缺盆(恥骨聯合處),向下流注到肺中,又重新連接到手太陰經。這是營氣運行的方式,也是順應身體自然的運行規律。
從肝上注肺,上循喉嚨,入頏顙之竅,究於畜門(究,竟也。畜門,喉上通鼻之門也)。其支別者,上額,循巔,下項中,循脊骨,入尾骶,是督脈也。由尾骶入,前行,絡陰器,上過毛中,入臍中,上循腹裡,入於缺盆,是任脈也。自缺盆下注肺中,復出於手太陰。此營氣之所行也,是經脈逆順之常也。
白話文:
肝臟往上灌注肺部,沿著喉嚨往上,進入口腔的通道,最後到達喉嚨上連接鼻子的通道。它的分支上行到前額,沿著頭頂,下行到頸部中間,沿著脊骨,進入尾椎骨,這是督脈。從尾椎骨進入,往前行,連接到生殖器官,經過陰毛,進入肚臍,往上沿著腹腔,進入缺盆(肚臍附近),這是任脈。從缺盆往下灌注肺部,再從手太陰經出來。這就是營氣運行的地方,也是經脈逆時針和順時針運行的規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