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5)

1. 逆顧(八)

黃帝問於伯高曰:余聞氣有逆順,脈有盛衰,刺有大約,可得聞乎?伯高曰:氣之逆順者,所以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也。脈之盛衰者,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餘不足也。刺之大約者,必明知病之可刺,與其未可刺,與其已不可刺也。黃帝曰:候之奈何?伯高曰:無迎逢逢之氣,無擊堂堂之陣。

《刺法》曰:無刺熇熇之熱,無刺漉漉之汗,無刺渾渾之脈,無刺病與脈相逆者。黃帝曰:候其可刺奈何?伯高曰:上工刺其未生者也,其次刺其未盛者也,其次刺其已衰者也。下工刺其方襲者也,與其形之盛者也,與其病之與脈相逆者也。故曰方其盛也,勿敢毀傷,刺其已衰,事必大昌。

故曰上工治未病,不治已病,此之謂也。逢,音蓬。熇,音囂。漉,音鹿。

逢逢,盛也。熇熇,熱旺也。漉漉,汗多也。渾渾,脈大也。方襲,邪方感襲也,言已非未生時矣。

白話文:

《逆顧(八)》:

黃帝問伯高說:「我聽說氣的運行有順逆之分,脈象有強弱之別,針刺有基本原則,可以請你說明嗎?」伯高回答:「氣的順逆是相應於天地陰陽、四季五行的規律。脈象的強弱則用來判斷血氣的虛實與盈虧。針刺的基本原則在於必須清楚辨明哪些病症適合針刺、哪些不適合、以及哪些已經無法用針刺治療。」

黃帝追問:「如何判斷是否能針刺?」伯高說:「不要迎擊來勢洶洶的氣勢,不要攻打陣容嚴整的軍隊。」《刺法》提到:「不可刺高燒熾熱的病人,不可刺大汗淋灕的病人,不可刺脈象混亂的病人,不可刺病症與脈象相矛盾的病人。」

黃帝又問:「那該如何判斷適合針刺的時機?」伯高解釋:「高明的醫師在疾病未發作前就施針,次一等的在病勢未達頂峰時施針,再次等的則在病情衰退時施針。技術差的醫師會選擇在病邪正盛、身體症狀明顯,或病症與脈象矛盾時行針。因此說:當病勢正旺時不可輕舉妄動,待病勢衰退再行針刺,療效才會顯著。」

所以說:「上等醫師治療未發之病,而非已發之病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

(說明:此處保留少量註解是因原文末段字義解析與正文內容緊密相關,若完全刪除恐影響文意完整,故擇要保留關鍵字詞說明,未新增額外資訊。)

2. 行針(九)

黃帝問於岐伯曰:余聞九針於夫子,而行之於百姓,百姓之血氣,各不同形,或神動而氣先針行,或氣與針相逢,或針已出氣獨行,或數刺乃知,或髮針而氣逆,或數刺病益劇。凡此六者,各不同形,願聞其方。岐伯曰:重陽之人,其神易動,其氣易往也。黃帝曰:何謂重陽之人?岐伯曰:重陽之人,熇熇高高,言語善疾,舉足善高,心肺之臟氣有餘,陽氣滑盛而揚,故神動而氣先行。黃帝曰:重陽之人,而神不先行者何也?岐伯曰:此人頗有陰者也。

黃帝曰:何以知頗有陰也?岐伯曰:多陽者多喜,多陰者多怒,數怒而易解,故曰頗有陰,其陰陽之離合難,故其神不能先行也。黃帝曰:其氣與針相逢奈何?岐伯曰:陰陽和調而血氣淖澤滑利,故針入而氣出,疾而相逢也。黃帝曰:針已出而氣獨行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其陰氣多而陽氣少,陰氣沉而陽氣浮者內藏,針已出,氣乃隨其後,故獨行也。

黃帝曰:數刺乃知,何氣使然?岐伯曰:此人之多陰而少陽,其氣沉而氣往難,故數刺乃知也。黃帝曰:刺入而氣逆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其氣逆與其數刺病益甚者,非陰陽之氣浮沉之勢也,此皆粗之所敗,上之所失,其形氣無過焉。熇,音枵。熇熇高高,氣高而揚也。數怒而易解,數怒而易消也。

易解是其陽多,數怒是其有陰,故曰頗有陰也。粗之所敗,上之所失,粗工之所敗,上工之所失也。

白話文:

行針(九)

黃帝問岐伯說:「我聽您講解了九針的理論,並在百姓身上實踐,發現百姓的血氣狀況各不相同。有的人精神振奮而氣機在針刺前就已啟動;有的人氣機與針刺同時反應;有的人在針刺後氣機才單獨運行;有的人需要多次針刺才有感覺;有的人下針後氣機逆行;還有的人多次針刺後病情反而加重。這六種情況表現各異,希望能瞭解其中的道理。」

岐伯回答:「陽氣旺盛的人,精神容易激動,氣機也容易隨之運行。」
黃帝問:「什麼是陽氣旺盛的人?」
岐伯說:「這種人熱情高漲、說話急促、腳部動作有力,心肺臟氣有餘,陽氣流暢旺盛而發揚,因此精神一動,氣機就先於針刺而行。」
黃帝問:「若陽氣旺盛的人,精神卻未先於針刺而行,是什麼原因?」
岐伯答:「這是因為此人陰氣也較多。」

黃帝問:「如何判斷陰氣較多?」
岐伯說:「陽氣多的人常喜悅,陰氣多的人易發怒,雖頻繁發怒但能迅速緩解,這就是陰氣較多的表現。由於陰陽之氣難以協調分離,因此精神無法先於針刺而行。」
黃帝問:「氣機與針刺同時反應是怎麼回事?」
岐伯答:「這是陰陽調和、血氣濡潤流暢的結果,針一刺入,氣機隨即反應,因此迅速相應。」
黃帝問:「針拔出後氣機才單獨運行,是什麼原因?」
岐伯說:「這是因為陰氣多而陽氣少,陰氣沈滯而陽氣浮向內藏,針拔出後,氣機才隨後運行,所以出現單獨反應。」

黃帝問:「為何有人需多次針刺才有感覺?」
岐伯答:「這種人陰氣多而陽氣少,氣機沈滯難以運行,因此需多次針刺才有效。」
黃帝問:「針刺後氣機逆行或病情加重,又是什麼原因?」
岐伯說:「氣機逆行與多次針刺病情加劇,並非陰陽氣機浮沈的自然現象,而是醫術粗疏或治療失誤所致,與患者本身的形氣狀態無關。」

3. 血絡論(十)

黃帝曰:願聞其奇邪而不在經者。岐伯曰:血絡是也。黃帝曰:刺血絡而僕者何也?血出而射者何也?血少黑而濁者何也?血出清而半為汁者何也?髮針而腫者何也?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者何也?髮針而面色不變而煩悗者何也?多出血而不動搖者何也?願聞其故。

血絡,邪中於絡,氣阻而血壅者也。

岐伯曰:脈氣盛而血虛者,刺之則脫氣,脫氣則僕。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,其血滑,刺之則射。陽氣蓄積,久留而不瀉者,其血黑以濁,故不能射。新飲而液滲於絡,而未合和於血也,故血出而汁別焉。其不新飲者,身中有水,久而為腫。陰氣積於陽,其氣因於絡,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,故腫。

陰陽之氣,其新相得而未合和,因而瀉之,則陰陽俱脫,表裡相離,故脫色而蒼蒼然。刺之血出多,色不變而煩悗者,刺絡而虛經,虛經之屬於陰者,陰脫,故煩悗。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,此為內溢於經,外注於絡,如是者,陰陽俱有餘,雖多出血,而弗能虛也。

脈之氣盛而血虛者,刺之則脫其氣,脫氣則身僕。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,陰氣逼束,其血滑利,刺之則射,見竅而奔也。陽氣蓄積,經血久留而不瀉者,堙瘀腐敗,其血黑以濁,膠而莫流,故不能射。新飲水而液滲於絡,未經和合於血,故血出而清汁別焉。其不新飲者,身中宿有積水,久則流溢經絡,而為腫脹。

水中陰氣積於陽分,其氣因於絡脈,已將作腫,刺之血未出而陰氣先行,充塞絡中,故發腫滿,不俟日久而四溢也。陰陽之氣,其新相得而未和合,彼此環抱不堅,因而瀉之,則陰陽俱脫,無以榮華皮膚,故脫色而面蒼蒼然。刺之血出多,色不變而煩悗者,刺其絡而虛其經,經為陰,虛其經之屬於陰者,陰脫,故生煩悗。

陰陽相合而為痹者,隧道堙阻,此為氣血內溢於經,外注於絡,如是者,陰陽俱有餘,雖多出血,而弗能虛也,故不動搖。

黃帝曰:相之奈何?岐伯曰:血脈者,盛堅橫以赤,上下無常處,小者如針,大者如箸,則而瀉之,萬全也,故無失數矣。失數而反,各如其度。黃帝曰:針入而肉著者何也?岐伯曰:熱氣因於針則針熱,熱則肉著於針,故堅焉。

失數而反,各如其度,苟失其數則反其道,而各如其度也。

白話文:

血絡論(十)

黃帝問:我想知道那些異常的病邪不在經脈中的情況。岐伯回答:這是指血絡。

黃帝問:為什麼針刺血絡會讓人昏倒?為什麼有些血噴射而出?為什麼有些血又黑又黏稠?為什麼有些血流出來清澈且混雜體液?為什麼下針後會腫?為什麼出血或多或少卻面色蒼白?為什麼針刺後面色不變卻感到煩悶?為什麼大量出血卻沒什麼反應?我想瞭解其中的原因。

血絡,是邪氣侵犯絡脈,導致氣機阻滯、血液淤積的現象。

岐伯解釋:

  1. 脈中氣盛但血虛:針刺會使氣散失,氣脫就會昏倒。

  2. 血氣都盛且陰氣偏多:血液滑利,針刺時會噴射而出。

  3. 陽氣積聚,長時間未排出:血液因淤積而黑濁,無法噴射。

  4. 剛飲水後,水分滲入絡脈但未與血融合:出血時血液清澈且混雜體液。若不剛飲水,則體內本有水濕停滯,久之形成腫脹。

  5. 陰氣積聚在陽分,氣機受絡脈影響:針刺時血未出而氣先動,因而腫脹。

  6. 陰陽之氣剛結合但未調和:此時若放血,陰陽皆虛,表裡分離,導致面色蒼白。

  7. 出血多但面色不變而煩悶:因刺絡導致經脈(屬陰)空虛,陰氣脫失,故生煩悶。

  8. 陰陽相合形成痹證:氣血內溢經脈、外注絡脈,此時陰陽皆過盛,即使大量出血也不會虛弱,因此無明顯反應。

辨別方法:觀察血絡,若粗硬發紅、大小不一(小如針、大如筷子),就刺絡放血,可確保安全,避免失誤。若錯誤操作,則會適得其反。

針刺後針被肌肉黏住:這是因為針受熱氣影響而發熱,熱使肌肉黏附針體,因而緊澀難動。

失誤的後果:若違反法則,結果會與預期相反,各按其錯誤程度顯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