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一 (6)
卷一 (6)
1. 小針解(二)
右主推之,左持而御之者,言持針而出入也,針入則以右手推之,針出則以左手持而御之(按其針孔以御之,恐正氣泄而邪氣入也)。「終始」,本經篇名。一其形,聽其動靜,所以調其氣也,所謂一者,持其心而不亂也。
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者,脈口氣內絕不至,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,又留針以致陽氣,陽氣至則內重竭,重竭則死矣。其死也,無氣以動,故靜。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,脈口氣外絕不至,反取其四末之輸,又留針以致其陰氣,陰氣至則陽氣反入,入則逆,逆則死矣。其死也,陰氣有餘,故躁。(輸與腧通)
陽氣反入,陽氣內陷也。
節之交,三百六十五會者,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。
「九針十二原」:所言節者,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,非皮肉筋骨也,謂氣穴三百六十五也。
白話文:
[小針解(二)]
右手負責推進針刺,左手握住並控制針具,指的是持針時的進出操作。針刺入時用右手推進,針拔出時則用左手握住並按壓針孔(按壓針孔是為了防止正氣外洩而邪氣入侵)。「終始」是本經的篇名。保持專注,觀察脈象的動靜,是用來調節氣機的方法,所謂「一」是指心神專注而不散亂。
所謂「五臟之氣已絕於內」,是指脈口的氣在體內斷絕而無法抵達。此時若誤治,反而取體表的病處與陽經的合穴,並留針以引動陽氣,陽氣到來會導致內部更加虛竭,嚴重虛竭便會死亡。死亡時因氣血耗盡而無力活動,所以表現安靜。
所謂「五臟之氣已絕於外」,是指脈口的氣在體表斷絕而無法抵達。此時若誤治,反而取四肢末端的腧穴,並留針以引動陰氣,陰氣到來反而使陽氣內陷,陽氣內陷便會導致氣機逆亂,逆亂則死亡。死亡時因陰氣過盛,所以表現躁動。(「輸」與「腧」相通)
「陽氣反入」即陽氣內陷。
全身關節共有三百六十五個氣穴,是絡脈滲灌氣血至各關節的通道。
「九針十二原」所說的「節」,是指神氣運行出入的所在,並非指皮肉筋骨,而是指三百六十五個氣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