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二 (1)
卷二 (1)
1. 刺節真邪(七)
黃帝問於岐伯曰:余聞刺有五節奈何?岐伯曰:固有五節,一曰振埃,二曰發蒙,三曰去爪,四曰徹衣,五曰解惑。黃帝曰:夫子言五節,余未知其意。岐伯曰:振埃者,刺外經,去陽病也。發蒙者,刺腑腧,去腑病也。去爪者,刺關節肢絡也。徹衣者,盡刺諸陽之奇腧也。解惑者,盡知調陰陽,補瀉有餘不足,相傾移也。
義詳下文。
白話文:
黃帝問岐伯說:「我聽說針灸有五種,具體分別是什麼?」
岐伯回答說:「確實有五種,它們分別是:
-
**振埃:**刺淺表的經絡,治療陽性疾病。
-
**發蒙:**刺內臟的反應穴位,治療內臟疾病。
-
**去爪:**刺關節和肢體的經絡,治療這些部位的疼痛。
-
**徹衣:**全面刺灸所有的陽經穴位,治療陽性的奇病。
-
**解惑:**掌握陰陽調和的原理,靈活使用補瀉手法,治療陰陽失衡的疾病。」
黃帝說:「先生所說五種方法,我還不是很明白。」
岐伯解釋說:「振埃就是治療表面的疾病,發蒙是治療內臟的疾病,去爪是治療關節和肢體的疼痛,徹衣是治療陽經的奇病,解惑是全面掌握陰陽調和的原理,根據具體情況靈活使用補瀉手法,治療陰陽失衡的疾病。」
黃帝曰:刺節言振埃,夫子乃言刺外經,去陽病,余不知其所謂也,願卒聞之。岐伯曰:振埃者,陽氣大逆,上滿於胸中,憤䐜肩息,大氣逆上,喘喝坐伏,病惡埃煙,𩜺不得息,請言振埃,尚疾于振埃。帝曰:善。取之何如?岐伯曰:取之天容。黃帝曰:其咳上氣,窮詘胸痛者,取之奈何?岐伯曰:取之廉泉。
黃帝曰:取之有數乎?岐伯曰:取天容者,無過一里,取廉泉者,血變而止。𩜺與噎同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
您說「刺節言振埃」,但您又提到「刺外經,去陽病」,我不明白您所指的。請您詳細說明。
岐伯答:
所謂「振埃」,是指陽氣嚴重逆亂,上衝到胸腔,導致憤怒、喘息、大氣逆流、喘鳴、坐臥不安,並且對灰塵煙霧特別敏感,喘不過氣來。我們稱這種情況為「振埃」,比一般的喘息更嚴重。
黃帝問:
如何治療「振埃」?
岐伯答:
取「天容」穴(位於胸骨正中,當平第二肋間)。
黃帝問:
如果是咳嗽、氣喘、胸痛劇烈的情況,該如何治療?
岐伯答:
取「廉泉」穴(位於喉結正上方,當舌骨體)。
憤䐜肩息,胸滿氣阻,喘氣肩搖也。病惡埃煙,惡見煙塵也。𩜺不得息,咽喉𩜺塞,不得布息也。天容,手太陽穴。一里,針刺之數。
白話文:
氣喘急促,肩膀不停上下起伏,胸悶氣滯,呼吸困難,肩膀隨著呼吸而晃動。
對塵埃煙霧過敏,一接觸就會喘。
咽喉腫脹,氣喘吁吁無法暢快呼吸。
天容穴:手太陽穴上的穴位。
一里:針灸時針刺入穴位的深度。
黃帝曰:善哉!刺節言發蒙,余不得其意。夫發蒙者,耳無所聞,目無所見,夫子乃言刺府腧,去腑病,何腧使然?願聞其故。岐伯曰:妙乎哉問也!此刺之大約,針之極也,神明之類也,口說書卷,猶不能及也,請言發蒙,尚疾於發蒙也。黃帝曰:善。願卒聞之。岐伯曰:刺此者,必於日中,刺其聽宮,中其眸子,聲聞於耳,此其腧也。
黃帝曰:善。何謂聲聞於耳?岐伯曰:刺邪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,其聲必應於針也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很好!『刺節言發蒙』這句話,我還不懂其含義。發蒙的人,耳朵聽不見,眼睛看不見,先生竟然說可以刺針於官府腧穴,去除腹中疾病,是什麼腧穴可以發揮這種作用?我希望能聽到原因。」
岐伯說:「您的問題真神妙啊!這是刺針的大原則,針灸的最高境界,是醫術最高妙的精髓。單靠口頭講述和書本記載,恐怕還無法完全理解。我現在就來講解發蒙,這比發蒙更加深奧。」
黃帝說:「很好。希望您能完整地講解給我聽。」
岐伯說:「刺針這種治療方法,一定要在正午時分進行,刺針於聽宮穴,直中瞳孔,聲音就能傳入耳中,這就是發蒙的腧穴了。」
夫發蒙者,耳無所聞,目無所見,是以發其矇蔽,使之見聞也。乃言刺腑腧,去腑病,此何腑之腧使之聾瞶如此也?聽宮,手太陽穴。眸子,當是足少陽之童子髎也(童與瞳通)。邪氣在經,刺之以手堅按其兩鼻之竅而疾偃臥,氣不下通而鼓動於針孔之內,靜而聽之,其聲必應於針下也。
白話文:
就像蒙著眼睛和耳朵的孩子,需要去掉矇蔽才能看見聽見。書中說針刺腹部腧穴可以治療腹部疾病,但哪一個腹部腧穴會導致失聰失明呢?
聽宮穴位於手太陽穴。眸子穴應當是足少陽經的童子髎穴(童與瞳相通)。
邪氣在經絡中,針刺它並用手指按壓兩側鼻孔,讓患者平躺不動。邪氣不能向下流動,在針刺的孔內鼓動。靜心聽,聲音一定會在針下響應。
黃帝曰:善。此所謂弗見為之,而無目視,見而取之,神明相得者也。刺節言去爪,夫子乃言刺關節肢絡,願卒聞之。岐伯曰:腰脊者,身之大關節也,肢脛者,人之管以趨翔也,莖垂者,身中之機,陰精之候,津液之道也,故飲食不節,喜怒不時,津液內溢,乃下留於睪,血道不通,日大不休,俯仰不便,趨翔不能。此病滎然有水,不上不下,鈹石所取,形不可匿,常不得蔽,故命曰去爪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好。這就是所謂的「不去看也看得見,沒有眼睛卻能看清」,這是神識相通的境界。你說的「刺節」是取掉爪子,「夫子」卻說要刺關節和肢體的絡脈,希望你能說得詳細一些。岐伯說:腰椎是身體的大關節,四肢是人行走飛翔的工具,陰莖是身體的樞紐,是腎精的外在表現,也是津液的道路。所以飲食不節制,喜怒無常,會導致津液內溢,積聚在睪丸,血脈不通暢,睪丸便會逐漸腫大,影響行動,彎腰、走路都困難。這種病症的病徵是陰囊中有積水,不上不下,用鈹針取水,病竈明顯,無法隱藏,所以取名為「去爪」。
腰脊者,一身之大關節也。四肢膝脛者,人之管以趨翔也。管,主也。莖垂者,宗筋之聚,身中之機(宗筋,所以束骨而利機關)。陰精輸泄之候,津液流注之道也。故飲食不節,喜怒不時,傷其脾肝,疏泄失政,津液內溢,乃下流於睪丸。經絡堙瘀,血道不通,睪丸日大不休,以致腰脊俯仰不便,肢脛趨翔不能。
白話文:
此病滎然內有積水,不上不下,停佇陰囊。鈹石所取,形不可匿,常不得蔽,取之則去,易如去爪,故命曰去爪。
黃帝曰:善。刺節言徹衣,夫子乃言盡刺諸陽之奇腧,未有常處也,願卒聞之。岐伯曰: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,陰氣不足則內熱,陽氣有餘則外熱,內外相摶,熱如懷炭,外畏綿帛近,不可近身,又不可近席,腠理閉塞,則汗不出,舌焦唇槁,臘干嗌燥,飲食不讓美惡。黃帝曰:善。
黃帝說:「好。」你說針刺穴位可以把衣服刺穿,那你一定對針刺所有陽性的奇經八脈穴位都很瞭解,沒有固定的位置。請你詳細地講給我聽。岐伯說:這是陽氣過剩而陰氣不足造成的,陰氣不足就會內熱,陽氣過剩就會外熱。內外結合,熱氣就像懷抱著炭火一樣。外面害怕接近絲棉布帛,不能貼近身體,也不能靠近席子。皮膚毛孔堵塞,汗液無法排出,舌頭焦枯,嘴脣乾裂,口乾舌燥,飲食不分好壞。黃帝說:「好。」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好。」你說針刺穴位可以把衣服刺穿,那想必你對針刺所有陽性的奇經八脈穴位都非常熟悉,而且並非固定位置。請你詳細地為我講解。
岐伯說:這是因為陽氣過盛,陰氣不足所致。陰氣不足就會導致內熱,陽氣過盛就會造成外熱。內外交織,熱氣就像懷抱著火炭一樣。病人害怕靠近絲棉布帛,不能貼近身體,也不能靠近席子。皮膚毛孔堵塞,汗液無法排出,舌頭乾燥枯燥,嘴唇干裂,口乾舌燥,飲食也變得無所挑剔。
黃帝說:「好。」
取之奈何?岐伯曰:取之於其天府、大杼三痏,又刺中膂以去其熱,補足手太陰以出其汗,熱去汗稀,疾如徹衣。臘,音昔。
白話文:
要如何治療呢?岐伯說:從天府穴、大杼穴的三處穴位取血,再針刺背脊中央的俞穴以去除熱氣,補益手太陰經以發汗。熱氣散去,汗出稀少,疾病就像衣服被徹徹底底地洗淨一樣。臘這個字讀作「昔」。
臘干,胸乾之訛(乾肉曰臘,於義無當)。飲食不讓美惡,不識美惡也。天府,手太陰穴。大杼、中膂,足太陽也。
白話文:
臘幹,是胸乾的訛傳(乾肉稱為臘肉,與胸乾沒有關聯)。飲食不受美味與粗劣影響,是不知道美味與粗劣。天府,是手太陰穴位。大杼、中膂,是足太陽穴位。
黃帝曰:善。刺節言解惑,夫子乃言盡知調陰陽,補瀉有餘不足,相傾移也,惑何以解之?岐伯曰:大風在身,血脈偏虛,虛者不足,實者有餘,輕重不得,傾側宛伏,不知東西,不知南北,乍上乍下,乍反乍覆,顛倒無常,甚於迷惑。黃帝曰:善。取之奈何?岐伯曰:瀉其有餘,補其不足,陰陽平復,用針若此,疾於解惑。宛、菀同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好。刺節針法可以解惑,但您剛才說的全部瞭解陰陽調和,補充不足之處,瀉去過剩之處,讓它們相互平衡,這樣困惑怎麼能解除呢?
岐伯說:大風侵襲身體,導致血脈氣血虛弱,虛弱的地方不足,旺盛的地方過剩,輕重不平衡,身體傾斜蜷縮,分不清東西南北,忽而向上忽而向下,忽而反轉忽而傾覆,顛倒混亂,比迷惑還要嚴重。
黃帝說:好。該如何治療?
岐伯說:瀉掉過剩的地方,補充不足的地方,這樣陰陽就可以恢復平衡。用針灸治療就是這樣,解除惑亂的痛苦比解除迷惑還要快。
大風在身,閉其營衛,營衛郁遏,則血脈偏實,其風所未閉之經,則血脈偏虛。虛者不足,實乃有餘,輕重不相得,是以傾側宛伏,不知東西南北,自覺上下反覆,顛倒無常,此真甚於迷惑也。
白話文:
當強風吹拂身體時,會阻斷人體的營衛之氣運作。營衛鬱滯不通,則血脈一部分過於充實,而風沒有閉塞的經絡部分則血脈過於虛弱。虛弱的部分不足,充實的部分過盛,輕重不平衡,所以人會感到傾斜倒伏,失去方向感,自覺上下顛倒,頭暈目眩,這種感覺比迷失方向還嚴重。
黃帝曰:余聞刺有五邪,何謂五邪?岐伯曰:病有持癰者,有容大者,有狹小者,有熱者,有寒者,是謂五邪。黃帝曰:刺五邪奈何?岐伯曰:凡刺五邪之方,不過五章,癉熱消滅,腫聚散亡,寒痹益溫,小者益陽,大者必去,請道其方。凡刺癰邪,無迎隴,易俗移性,不得膿,詭道更行,去其鄉,不安處所,乃散亡,諸陰陽過癰者,取之其腧瀉之。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「我聽說針灸能治療五邪,五邪指的是什麼?」岐伯回答:「疾病有像癰一樣堅硬的,有像大塊腫瘤一樣的,有像小腫瘤一樣的,有熱性的,也有寒性的,這就叫做五邪。」黃帝又問:「那麼針灸五邪應該怎麼做?」岐伯回答:「針灸五邪的方法,不外乎五種,能消滅熱症,使腫塊散去,寒痺得到溫暖,小的病症得到陽氣滋補,大的病症必定能消除,請讓我詳細說明針灸的方法。針灸治療癰邪,不要迎著它生長的方向,要改變它,轉移它,讓膿液不產生,要採用奇特的道路,改變它的運行方向,離開它原來的地方,讓它找不到安身之處,自然就會散去,對於陰陽失調導致的癰症,要在穴位上取穴瀉法治療。」
凡刺大邪,日以小,泄奪其有餘,乃益虛,剽其通,針其邪,肌肉親視之,毋有反其真,刺諸陽分肉間。凡刺小邪,日以大,補其不足,乃無害,視其所在,迎之界,遠近盡至,其不得外,侵而行之,乃自費,刺分肉間。凡刺熱邪,越而蒼,出遊不歸,乃無病,為開通,闢門戶,使邪得出,病乃已。
凡刺寒邪,日以溫,徐往徐來,致其神,門戶已閉,氣不分,虛實得調,其氣存也。闢、闢同。
白話文:
治療大邪(嚴重病症)
每次針灸,都要輕柔一點,逐步減弱病邪,避免過度泄氣,以免傷及正氣。針灸時要選擇適當的部位,避免傷到正常的組織。針刺時要仔細觀察,避免傷及本質。針刺的部位應選擇在陽經的肌肉間。
治療小邪(輕微病症)
每次針灸,都要逐漸加重力度,補益正氣,避免損傷。針灸時要根據病邪所在,迎針而刺,無論遠近都要刺到。這樣,病邪就不會外散,可以自行消散。針刺的部位應選擇在肌肉間。
治療熱邪
針刺後,皮膚會發青,熱邪會排出體外,病症就會痊癒。針灸時要開通經絡,疏通門戶,讓熱邪排出,病症才能解除。
持癰,蓄積癰膿也。容大,寬容廣大也。狹小,窄狹微小也。熱,癉熱也。寒,寒痹也。五章,五條也。癉熱消滅(熱),腫聚散亡(持癰)。寒痹益溫(寒),小者益陽(狹小),大者必去(容大),此刺五邪之五章也。
白話文:
持癰: 是指積蓄癰瘡膿液。
容大: 寬容、廣大。
狹小: 狹窄、渺小。
熱: 瘡熱。
寒: 寒痹。
五章: 五條原則。
瘡熱消滅(熱): 用針刺來消除瘡熱。
腫聚散亡(持癰): 用針刺來散開腫脹和積聚的膿液。
寒痹益溫(寒): 用針刺來溫暖寒痹。
小者益陽(狹小): 對於小的病竈,用針刺來增強陽氣。
大者必去(容大): 對於大的病竈,必須用針刺來消除。
這是用針刺來治療五種邪氣的五條原則。
凡刺癰邪,無迎其隴盛之勢(隴與隆同),若易俗移性,違其自然之宜,必不得膿,宜詭道更行,使腫聚去其鄉,而不安處所,乃能散亡,諸陰陽經絡之有過而成癰者,取之其腧而瀉之,此刺持癰之方也。凡刺大邪,日以漸小,瀉奪其有餘,乃始益虛,剽其通達之路(剽即刺也),以針其邪,肌肉親視之,毋有反其真,刺諸陽分肉之間,此刺容大之方也。
白話文:
凡是針對癰腫的針灸,不要迎合它的腫脹趨勢。如果改變了它的本性,違背了它的自然發展,一定無法引出膿液。應當採取迂迴的方式,讓腫脹離開原來的部位,無法安穩地待在一個地方,才能讓它消散。各種經絡上的癰腫,取它們相應的腧穴進行針刺放血,這是針刺癰腫的方法。凡是針刺大的癰腫,隨著時間推移它會逐漸縮小,放血去除它過多的物質,它才會開始變小變虛。用針刺通向它的道路,再針刺它的病變部位,仔細觀察肌肉,確保沒有損傷其正常組織。針刺在陽經的分肉處,這是針刺大癰腫的方法。
凡刺小邪,日以漸大,補其不足,乃可無害,視其所在,而迎之於界,遠近之氣盡至,其不得外,侵而行之,乃自費(侵,當作浸,漸也。費,大也),宜刺分肉之間,此刺狹小之方也。凡刺熱邪,越而蒼(越,渫越也。蒼,當作滄,熱氣渫越,則變為滄涼),出遊不歸,乃無病(熱氣遊散),為開通,闢門戶,使邪得出,病乃已,此刺熱邪之方也。
白話文:
對於輕微的小問題,如果不及時處理,就會逐漸加重。只要補強身體的不足,纔不會造成傷害。觀察問題所在的位置,並在邊界處應對。遠近的氣血都會匯集過來,問題無法向外擴散,漸漸地就會消退痊癒。適合在肌肉之間進行針灸,這是針灸治療小範圍問題的方法。
對於熱症,如果讓熱邪擴散無法控制,就會變成寒症,如果熱氣發散出去,問題就解決了。因此,要打開通路,疏通門戶,讓熱邪排出體外,疾病才能好轉。這是針灸治療熱症的方法。
凡刺寒邪,日以溫(日以漸溫),徐往徐來,致其神,門戶已閉,氣不分(氣不分散),虛實得調,其氣存,此刺寒邪之方也。
白話文:
對於因寒邪引起疾病的針刺治療,應逐日溫暖針具(逐漸加溫),針刺動作緩慢而柔和,以安撫病人的情緒。針刺過程中要保證針刺部位的平穩,氣血不會分散,虛實狀況得以調整,元氣得到保存。這是刺治寒邪病症的方法。
黃帝曰:官針奈何?岐伯曰:刺癰者,用鈹針,刺大者,用鋒針,刺小者,用圓利針,刺熱者,用鑱針,刺寒者,用毫針也。請言解論,與天地相應,與四時相副,人參天地,故可為解。下有漸洳,上生葦蒲,此所以知形氣之多少也。陰陽者,寒暑也,熱則滋濡而在上,根荄少汁,人氣在外,皮膚致,腠理閉,汗不出,血氣強,肉堅澀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針灸針法有哪幾種?
岐伯答:針灸癰瘡的針用鈹針,針刺大的瘡用鋒針,針刺小的瘡用圓利針,針刺熱性的瘡用鑱針,針刺寒性的瘡用毫針。
岐伯接着解釋說:針灸的原理與天地相呼應,與四季相配合,人體與天地交互感應,所以纔可以通過針灸來治療疾病。
如果是低窪潮濕的地方,那麼上面會長出蘆葦蒲草,以此可以瞭解形氣的多少。
陰陽就是寒暑,暑熱時人體津液蒸發上行,肢體根部則汁液較少,人體氣血外發,皮膚緻密,腠理閉合,汗液不出,血氣旺盛,肌肉堅實而乾燥。
當是之時,善行水者,不能往冰,善穿地者,不能鑿凍,善用針者,亦不能取四厥,血脈凝結,堅摶不往來者,亦未可即柔。故行水者,必待天溫,冰釋凍解,而水可行,地可穿也。人脈猶是也,治厥者,必先熨,調和其經,掌與腋,肘與腳,項與脊,以調之,火氣已通,血脈乃行。然後視其病,脈淖澤者,刺而平之,堅緊者,破而散之,氣下乃止。
此所謂解結也。
白話文:
在這種情況下,擅長水療的人也無法在結冰時治療,擅長挖掘的人也無法鑿穿凍土,擅長針灸的人也無法治療四肢厥冷。因為此時血脈凝結,堅硬凝固,無法流通,因此不能急於使用柔性療法。所以,水療必須等到天氣變暖,冰雪融化,水才能流通,地才能挖掘。人體的脈絡也一樣,治療厥冷必須先用熱敷,調和經絡,通過摩擦手掌和腋下、肘部和腳後跟、頸部和脊椎來調和氣血。當火氣通暢後,血脈才會流通。然後根據病症診斷,脈搏虛弱者刺血以平衡,脈搏堅硬者破血以疏散,氣血下降後症狀才會消失。
官針奈何,於九針中當用何針也?解論,解結之論也。下有漸洳之水,則上生葦蒲,形氣多少,必有外驗,亦如是也。
白話文:
官針是什麼意思,在九針中應該使用哪種針?解論,是解開結節的理論。就像下面有漸漸匯聚的水流,那麼上面就會長出蘆葦蒲草,形氣多寡,一定會有外在的徵兆,這也是一樣的道理。
用針之類,在於調氣。氣積於胃,以通營衛,各行其道。宗氣留於海,其下者注於氣街,其上者走於息道。故厥在於足,宗氣不下,脈中之血,凝而留止,弗之火調,不能取之。用針者,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,切而循之,按而彈之,視其應動者,乃後取而下之。六經調者,謂之不病,雖病,謂之自已也。
白話文:
針灸的目的是調整氣血。氣滯於胃,必須暢通營血和衛氣,讓它們各司其職。宗氣滯留於胸中,下方流向下焦的氣街,上方沿著呼吸道運行。所以厥證出現在足部,宗氣不通,脈中的血液凝滯不流,不通過針灸調和,無法解除。針灸時,必須先察看經絡的虛實,順著經絡切按彈動,觀察其反應,隨後再取穴下針。如果六經氣血調和,則稱之為健康,即使有病,也能自行痊癒。
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,此必有橫絡盛,加於大經,令之不通,視而瀉之,此所謂解結也。
宗氣,肺中之大氣,一身諸氣之宗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有一條經脈上面實下面虛導致不通暢,這一定是因為有橫向的絡脈過於充盛,影響了主要經脈的流通,使得氣血無法順利運行,這種情況應該找出阻塞的位置並施以針刺來疏通,這就是所謂的解除結滯。
宗氣是指在肺中的大氣,是全身所有氣的根源。
上寒下熱,先刺其項太陽,久留之,已刺則熨項與肩胛,令熱下合乃止,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。上熱下寒,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,氣下乃止,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。大熱遍身,狂而妄見妄聞妄言,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,虛者補之,血而實者瀉之,因其偃臥,居其頭前,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,久持之,卷而切推,下至缺盆中,而復止如前,熱去乃止,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。
白話文:
上寒下熱:
先針刺後頸部的太陽穴,停留一段時間。針刺後,用熱水袋熱敷後頸部和肩胛骨,促使熱量下行,直到症狀消失。這就是所謂的「推而散之」。
上熱下寒:
觀察虛弱的脈象,並將針刺入相關經絡。氣息下行後,症狀即可消失。這就是所謂的「引而下之」。
全身大熱:
患者神志錯亂,出現幻視、幻聽和胡言亂語。查看足陽明經和十二經絡,虛弱者補氣,氣血充盈者瀉血。病人平躺,醫師坐在其頭前,用雙手四指按住頸動脈,長時間保持。然後,捲起雙手,從上往下切推,推至鎖骨上窩,再重複上述動作。熱氣散去後,症狀即可消失。這就是所謂的「推而散之」。
刺項太陽,足太陽之天柱、大杼也。令熱下合乃止,令上熱與下相合也。居其頭前,醫居病者之頭前也。按頸動脈,足陽明之人迎也。按之卷手而切推之,下至缺盆中,而復止如前,所以推其經熱而使之下也,熱去乃止而不推,此推而散之之法也。
白話文:
針灸頸部的太陽經,對應足太陽經的天柱、大杼穴。通過針灸,讓身體的上熱和下熱相結合,才能緩解。針灸者位於病人的頭前。
按壓頸動脈,這屬於足陽明經的人迎穴。按壓時手指捲曲,並向下推壓,一直推至缺盆中,然後像之前一樣停止。這樣做可以把經絡的熱氣推下去,熱氣散去後症狀就會緩解。這是通過推壓來疏散熱氣的方法。
黃帝曰:有一脈生數十病者,或痛、或癰、或熱、或寒、或癢、或痹、或不仁,變化無窮,其故何也?岐伯曰:此皆邪氣之所生也。黃帝曰:余聞氣者,有真氣,有正氣,有邪氣,何謂真氣?岐伯曰:真氣者,所受於天,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。正氣者,正風也,從一方來,非實風,又非虛風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「有一條經脈竟然會產生很多種疾病,有的疼痛、有的化膿、有的發熱、有的發冷、有的瘙癢、有的麻痺、有的麻木,變化多端,這是為什麼呢?」
岐伯回答說:「這些都是邪氣造成的。」
黃帝又問:「我聽說人體有三種氣:真氣、正氣、邪氣。什麼叫做真氣呢?」
岐伯說:「真氣是我們從出生就接受天地賜予的,它和飲食所化的氣共同充盈全身。正氣是一種正常的風氣,它從一個方向而來,既不是實實在在的風,也不是虛無縹緲的風。」
邪氣者,虛風之賊傷人者也,其中人也深,不能自去。正風者,其中人也淺,合而自去,其氣來柔弱,不能勝真氣,故自去。虛邪之中人也,灑淅動形,起毫毛而發腠理,其入深,內摶於骨,則為骨痹,摶於筋,則為筋攣,摶於脈中,則為血閉不通,則為癰,摶於肉,與衛氣相摶,陽勝者則為熱,陰勝者則為寒,寒則真氣去,去則虛,虛則寒,摶於皮膚之間,其氣外發,腠理開,毫毛搖,氣往來行,則為癢,留而不去,則為痹,衛氣不行,則為不仁。
此答帝問痛、癰、寒、熱、癢、痹、不仁之義。
白話文:
邪氣:由風邪這種有害物質入侵人體所致,它會深入體內,人體無法自行排出。
正風:風邪只淺淺侵入人體,會自行排出,它的能量較弱,無法勝過人體的正氣,因此能自行排出。
虛邪:邪氣深入人體,會導致身體顫抖、起雞皮疙瘩、毛孔打開,邪氣深入骨頭,會導致骨質疾病;深入筋脈,會導致筋攣;深入血脈,會導致血液不通暢,形成膿腫;深入肌肉,與衛氣(人體正氣)相搏,陽氣較強會導致發熱,陰氣較強會導致發寒。寒邪侵襲會使正氣消散,正氣消散身體會虛弱,虛弱後又會導致受寒。邪氣深入皮膚組織,邪氣從體內排出,毛孔打開,汗毛搖動,氣血流通,會引起瘙癢;邪氣停留體內無法排出,會導致麻痹;衛氣無法運行,會導致感覺麻木。
虛邪偏客於身半,其入深,內居營衛,營衛稍衰,則真氣去,邪氣獨留,發為偏枯。其邪氣淺者,脈偏痛。虛邪之入於身也深,寒與熱相搏,久留而內著,寒勝其熱,則骨痛肉枯,熱勝其寒,則爛肉腐肌為膿,內傷骨,內傷骨為骨蝕。有所結,中於筋,筋屈不伸,邪氣居其間而不反,發為筋溜。
白話文:
當虛弱邪氣侵入身體一半,深入體內,宿於營衛之氣中,營衛之氣稍有衰弱,正氣就會離開,而邪氣獨自留在體內,導致半身不遂。如果邪氣較淺,則脈絡會偏痛。
邪氣深入體內後,寒熱相交,長期停留,寒勝於熱,就會導致骨痛肌肉萎縮,熱勝於寒,就會導致肌肉腐爛化膿,內傷骨頭,化膿後腐蝕骨頭。
如果有邪氣聚集,阻滯在筋脈中,筋脈就會屈曲不伸,邪氣滯留在其中,無法反轉流通,就會導致筋脈攣縮。
有所結,氣歸之,衛氣留之,不得反,津液久留,合而為腸溜,久者數歲乃成,以手按之柔。已有所結,氣歸之,津液留之,邪氣中之,凝結日以益甚,連以聚居,為昔瘤,以手按之堅。有所結,深中骨,氣因於骨,骨與氣並,日以益大,則為骨疽。有所結,中於肉,宗氣歸之,邪留而不去,有熱則化而為膿,無熱則為肉疽。
凡此數氣者,其發無常處,而有常名也。黃帝曰:善。請藏之靈蘭之室,不敢妄出也。
白話文:
有所結,氣血運行受阻,衛氣滯留不得回返,津液長時間淤積,混合在一起形成腸溜,時間久了數年才會形成,用手摸上去柔軟。
已有所結 ,氣血運行受阻,津液淤積,邪氣入侵,凝結日益嚴重,相互連接聚集在一起,形成昔瘤,用手摸上去堅硬。
有所結 ,深入骨髓,氣血附著於骨骼,骨骼與氣血相結合,日益增大,則形成骨疽。
有所結 ,在肌肉中,宗氣(全身氣血)歸聚於此,邪氣滯留不去,如果有熱,則化為膿,沒有熱,則形成肉疽。
此推明黃帝未問之義。溜與瘤通。昔瘤,瘤成於夙昔,非旦暮所結者。骨疽,氣鬱於骨中而突起者。肉疽,氣鬱於肉中,無熱無膿,堅硬而突起者。
白話文:
這段話揭示了黃帝沒有詢問的含義。「溜」和「瘤」的意思相通。過去的「瘤」,是長期形成的,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。「骨疽」是指氣血瘀滯在骨頭中而凸起的。「肉疽」是指氣血瘀滯在肌肉中,沒有發熱或膿液,但質地堅硬並凸起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