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六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3)

1. 天年(五十)

黃帝問於岐伯曰:願聞人之始生,何氣築為基?何立而為楯?何失而死?何得而生?岐伯曰:以母為基,以父為楯,失神者死,得神者生也。黃帝曰:何者為神?岐伯曰:血氣已和,營衛已通,五臟已成,神氣舍心,魂魄畢具,乃成為人。黃帝曰:人之壽夭各不同,或夭壽,或卒死,或病久,願聞其道。

岐伯曰:五臟堅固,血脈和調,肌肉解利,皮膚緻密,營衛之行,不失其常,呼吸微徐,氣以度行,六腑化谷,津液布揚,各如其常,故能長久。

基,址也。楯,干也。

黃帝曰:人之壽百歲而死,何以致之?岐伯曰:使道隧以長,基牆高以方,通調營衛,三部三里,起高骨肉滿,百歲乃得終。

使道,七竅也,隧,地道也,隧以長,言孔竅之深長也。基牆,面部之骨肉也(骨骼為基,蕃蔽為牆)。三部,人上中下三部。三里,穴名,手陽明三里在肘下,足陽明三里在膝下。起,豐起也(肘膝臂脛之間,關節之大者,故欲其豐起也)。

黃帝曰:其氣之盛衰,以至其死,可得聞乎?岐伯曰:人生十歲,五臟始定,血氣已通,其氣在下,故好走。二十歲。血氣始盛,肌膚方長,故好趨。三十歲。五臟大定,肌肉堅固,血脈盛滿,故好步。四十歲,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,腠理始疏,榮華頹落,發頗斑白,平盛不搖,故好坐。五十歲,肝氣始衰,肝葉始薄,膽汁始減,目始不明。

六十歲,心氣始衰,苦憂悲,血氣懈惰,故好臥。七十歲,脾氣虛,皮膚枯。八十歲,肺氣衰,魄離,故言善誤。九十歲,腎氣焦,四臟經脈空虛。百歲,五臟皆虛,神氣皆去,形骸獨居而終矣。

其氣在下,陽盛於下也。

黃帝曰:其不能終壽而死者何如?岐伯曰:其五臟皆不堅,使道不長,空外以張,喘息暴疾,又卑基牆,薄脈少血,其肉不石,數中風寒,血氣虛,脈不通,真邪相攻,亂而相引,故中壽而盡也。

空外以張,空竅外露也。其肉不石,不堅也。亂而相引,邪氣逆亂而相牽引也。

白話文:

【天年(五十)】

黃帝問岐伯:想請教人出生時,以什麼氣作為根基?以什麼建立護衛?失去什麼會死亡?得到什麼能生存?岐伯回答:以母體的氣血為根基,以父體的精氣為護衛。失去精神就會死亡,保有精神便能生存。

黃帝問:什麼是「神」?岐伯解釋:當血氣調和,營衛之氣暢通,五臟發育完整,精神寄居於心,魂魄齊備,這才成為完整的人。

黃帝問:人的壽命長短不一,有的早夭,有的突然死亡,有的久病纏身,這是什麼道理?

黃帝問:人體氣血盛衰直至死亡的過程,能否說明?岐伯詳述:

  • 10歲:五臟初定,氣血通暢,能量集中下肢,喜歡奔跑。
  • 20歲:氣血旺盛,肌肉發達,喜愛快走。
  • 30歲:五臟穩固,肌肉結實,血脈充盈,步態穩健。
  • 40歲:臟腑經脈達巔峰後趨平,皮膚開始鬆弛,頭髮斑白,喜靜坐。
  • 50歲:肝氣衰退,視力減退。
  • 60歲:心氣衰弱,易憂傷,氣血遲滯,喜好臥躺。
  • 70歲:脾氣虛弱,皮膚乾枯。
  • 80歲:肺氣衰微,精神渙散,言語易誤。
  • 90歲:腎氣枯竭,四臟經脈空虛。

2. 壽夭剛柔(五十一)

黃帝問於少師曰:余聞人之生也,有剛有柔,有弱有強,有長有短,有陰有陽,願聞其方。少師答曰:陰中有陰,陽中有陽,審知陰陽,刺之有方。得病所始,刺之有理,謹度病端,與時相應,內合於五臟六腑,外合於筋骨皮膚。是故內有陰陽,外亦有陰陽,在內者,五臟為陰,六腑為陽,在外者,筋骨為陰,皮膚為陽。

故曰病在陰之陰者,刺陰之滎俞,病在陽之陽者,刺陽之合,病在陽之陰者,刺陰之經,病在陰之陽者,刺絡脈。故曰病在陽者命曰風,病在陰者命曰痹,陰陽俱病命曰風痹。病有形而不痛者,陽之類也,無形而痛者,陰之類也。

無形而痛者,其陽完而陰傷之也,急治其陰,無攻其陽,有形而不痛者,其陰完而陽傷之也,急治其陽,無攻其陰,陰陽俱動,乍有形,乍無形,加以煩心,命曰陰勝其陽,此謂不表不里,其形不久。

不表不里,陰陽俱敗,難分表裡也,故其形不久。

黃帝問於伯高曰:余聞形氣病之先後外內之應奈何?伯高答曰:風寒傷形,憂恐忿怒傷氣,氣傷臟,乃病臟,寒傷形,乃病形,風傷筋脈,筋脈乃應,此形氣外內之相應也。黃帝曰:刺之奈何?伯高答曰:病九日者,三刺而已,病一月者,十刺而已,多少遠近,以此衰之。久痹不去身者,視其血絡,盡出其血。

黃帝曰:外內之應,難易之治奈何?伯高答曰:形先病而未入臟者,刺之半其日,臟先病而形乃應者,刺之倍其日,此外內難易之應也。

形病易治,故刺之半其日,臟病難治,故刺之倍其日。

黃帝問於伯高曰:余聞形有緩急,氣有盛衰,骨有大小,肉有堅脆,皮有厚薄,其以立壽夭奈何?伯高曰:形與氣相任則壽,不相任則夭。皮與肉相果則壽,不相果則夭。血氣經絡勝形則壽,不勝形則夭。黃帝曰:何謂形之緩急?伯高曰:形充而皮膚緩者則壽,形充而皮膚急者則夭。

形充而脈堅大者順也,形充而脈小以弱者氣衰,衰則危矣。若形充而顴不起者骨小,骨小則夭矣。形充而大肉䐃堅而有分者肉堅,肉堅則壽矣,形充而大肉無分理不堅者肉脆,肉脆則夭矣。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氣而視壽夭者,必明乎此立形定氣,而後以臨病人,決生死。黃帝曰:余聞壽夭,無以度之。

伯高曰:牆基卑,高不及其地者,不及三十而死,其有因加疾者,不及二十而死也。黃帝曰:形氣之相勝,以立壽夭奈何?伯高曰:平人而氣勝形者壽,病而形肉脫,氣盛形者死,形勝氣者危矣。

任者,形氣相敵也。果者,皮肉堅固也。顴者,骨之本也,故顴小則骨小。大肉,臀肉。䐃者,肉所結聚之處也。堅而有分者,有分理也。牆基,面部之骨也。地者,面部之肉也。病而形肉脫,氣勝形者,喘息肩搖而身動也。

白話文:

壽夭剛柔(五十一)

黃帝問少師說:我聽聞人的體質有剛強與柔和、虛弱與強健、長壽與短命、偏陰與偏陽的不同,想請教其中的道理。

少師回答:陰中又有陰,陽中也有陽,仔細辨明陰陽,針刺時才能有方法。瞭解疾病的起因,針刺時就有依據,謹慎推測病因,並結合時令變化,疾病在內與五臟六腑相關,在外則與筋骨皮膚相應。因此,體內有陰陽,體外也有陰陽——在體內,五臟屬陰,六腑屬陽;在體外,筋骨屬陰,皮膚屬陽。

所以說,病在「陰中之陰」(如五臟)時,應針刺陰經的滎穴和俞穴;病在「陽中之陽」(如皮膚)時,針刺陽經的合穴;病在「陽中之陰」(如筋骨)時,針刺陰經的經穴;病在「陰中之陽」(如六腑)時,針刺絡脈。疾病在陽分稱為「風」,在陰分稱為「痹」,陰陽俱病則叫「風痹」。若病有外在症狀但不痛,屬陽病;無明顯症狀卻感到疼痛,屬陰病。

無形而痛的,是陽氣未傷但陰分受損,應急治陰分,不應攻陽;有形而不痛的,是陰分未傷但陽分受損,應急治陽分,不應攻陰。若陰陽俱病,症狀時隱時現,並伴隨心煩,稱為「陰勝其陽」,表示病情既不表也不裏,預後不佳。

黃帝問伯高:形體與氣血的病變,如何對應內外與先後?

伯高答:風寒傷形體,憂恐忿怒傷氣血。氣傷則損及臟腑,寒傷則病在形表,風傷則筋脈受損。這就是形氣與內外的相互影響。

黃帝問:如何針刺治療?

伯高答:病九日的針刺三次可癒,病一月的針刺十次可癒,療程長短依此類推。長期痹症不癒的,可刺血絡放血。

黃帝問:內外病變的治療難易如何區分?

伯高答:形體先病而未入臟的,療程減半;臟腑先病而形體後應的,療程加倍。這是內外病變的治療差異。形病易治,故療程短;臟病難治,故療程長。

黃帝問伯高:人的形體有緩急,氣血有盛衰,骨骼有大小,肌肉有堅脆,皮膚有厚薄,如何推斷壽命長短?

伯高答:形體與氣血相稱者長壽,不相稱則短命。皮膚與肌肉堅實者長壽,鬆軟則短命。血氣經絡強於形體者長壽,反之則短命。

黃帝問:什麼是形體的緩急?

伯高答:形體充實而皮膚鬆緩者長壽,形體充實但皮膚緊繃者短命。形體壯實且脈搏強勁為佳,若脈搏細弱則氣衰,氣衰則危險。形體壯實但顴骨不突出者骨骼小,骨小則短命。形體豐滿而肌肉堅實有紋理者長壽,肌肉鬆軟無紋理者短命。這是上天定壽命的依據,必須明瞭形體與氣血的關係,才能診斷生死。

黃帝問:如何預測壽命?

伯高答:面部骨骼低矮,高度不及肌肉者,活不過三十歲;若再加其他疾病,活不過二十歲。

黃帝問:形氣相勝如何影響壽命?

伯高答:健康人氣血勝形體者長壽;病人形體消瘦卻氣盛者將死;形體壯實但氣血衰弱者危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