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六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1)

1. 五色(四+九)

雷公曰:小子聞,風者,百病之始也,厥逆者,寒濕之起也,別之奈何?黃帝曰:常候闕中,薄澤為風,沖濁為痹,在地為厥,此其常也,各以其色言其病。雷公曰:人不病卒死,何以知之?黃帝曰:大氣入於臟腑者,不病而卒死矣。雷公曰:病小愈而卒死者,何以知之?黃帝曰:赤色出兩顴,大如拇指者,病雖小愈,必卒死。黑色出於庭,大如拇指,必不病而卒死。

地,面之下部也。大氣,邪氣之大者也。

雷公再拜曰:善哉!其死有期乎?黃帝曰:察色以言其時。雷公曰:善乎!願卒聞之。黃帝曰:庭者,首面也。闕上者,咽喉也。闕中者,肺也。下極者,心也。直下者,肝也。肝左者,膽也。下者,脾也。方上者,胃也。中央者,大腸也。挾大腸者,腎也。當腎者,臍也。面王以上者,小腸也。面王以下者,膀胱、子處也。

此五臟六腑所見之部,所謂五臟次於中央,六腑挾其兩側也。庭者,顏也,所以候首面也。闕者,眉間,闕上者,咽喉也。闕中者,肺也。下極者,山根,心也。直下者,鼻柱,肝也。肝左者,鼻柱之左,膽也。下者,鼻準,是為面王,脾也。方上者,鼻準兩傍,胃也。中央者,側面之中,顴骨之下,大腸也。

挾大腸者,頰上,腎也。當腎之下者,臍也。面王以上者,顴骨之上,小腸也。面王以下者,人中,膀胱、子處也(子處,子宮)。

顴者,肩也。顴後者,臂也。臂下者,手也。目內眥上者,膺乳也。挾繩而上者,背也。循牙車以下者,股也。中央者,膝也。膝以下者,脛也。當脛以下者,足也。巨分者,股里也。巨屈者,膝臏也。此五臟六腑支節之部也。

顴者,肩也。顴後者,臂也。臂下者,手也。目內眥上者,闕下兩旁,膺乳也。挾繩而上者,頰外(頰外曰繩),背也。循牙車以下者(牙床),股也。中央者,兩牙車之中央,膝也。膝下者,脛也。當脛以下者,足也。巨分者,口旁大紋,股里也。巨屈者,頰下曲骨,膝臏也。此五臟六腑節節之部也。(上段,臟腑之部,此段,肢節之部)

各有部分,用陰和陽,用陽和陰,當明部分,萬舉萬當。能別左右,是謂大道,男女異位,故曰陰陽,審察澤夭,謂之良工。沉濁為內,浮澤為外,黃赤為風,青黑為痛,白為寒,黃而膏潤為膿,赤甚者為血,痛甚為攣,寒甚為皮不仁。五色各見其部,察其浮沉,以知淺深,察其澤夭,以觀成敗,察其散摶,以知遠近,視色上下,以知病處,積神於心,以知往今。故相氣不微,不知是非,屬意勿去,乃知新故。

男女異位,男左女右也。

色明不粗,沉夭為甚,不明不澤,其病不甚。其色散,駒駒然未有聚,其病散而氣痛,聚未成也。男子色在於面王,為小腹痛,下為卵痛,其圜直為莖痛,高為本,下為首,狐疝㿉陰之屬也。女子在於面王,為膀胱、子處之病,散為痛,摶為聚,方圓左右,各如其色形。其隨而下,至骶為淫,有潤如膏狀,為暴食不潔。

白話文:

雷公問道:我聽說風是百病的開端,厥逆則由寒濕引起,該如何區分呢?
黃帝回答:常觀察眉心(闕中)部位——色澤淺薄明亮為風邪,渾濁晦暗為痹症,面色下部發暗則是厥逆。這是基本原則,需根據具體面色判斷病情。

雷公又問:有些人看似無病卻突然死亡,如何預知?
黃帝解釋:當強烈邪氣侵入臟腑,即使無症狀也會猝死。
雷公追問:病情稍好轉卻突然死亡的,如何辨別?

雷公贊嘆並詢問死亡時間。
黃帝回答:觀察氣色變化可推測時限。

接著詳細說明面部對應臟腑的區域:

  • 額頭:反映頭面部狀態
  • 眉心上方:咽喉
  • 眉心:肺
  • 鼻根(下極):心
  • 鼻梁(直下):肝
  • 鼻梁左側:膽
  • 鼻頭(面王):脾
  • 鼻翼(方上):胃
  • 面部中央(顴骨下):大腸
  • 頰部(挾大腸):腎
  • 腎區下方:臍
  • 鼻頭上方:小腸
  • 鼻頭下方(人中):膀胱、子宮

另描述四肢對應的面部區域:

  • 顴骨:肩
  • 顴後:臂
  • 臂下:手
  • 眼內眥上方:胸乳
  • 頰側(繩):背
  • 牙床以下:大腿
  • 牙床中央:膝
  • 膝下:小腿
  • 小腿以下:足
  • 口角紋(巨分):大腿內側
  • 頰下曲骨(巨屈):膝蓋

黃帝強調需分清陰陽部位,通過色澤辨別病情:

  • 黃紅:風症
  • 青黑:疼痛
  • :寒症
  • 黃而油膩:化膿
  • 深紅:血證
  • 色澤沈濁:病在內
  • 浮亮:病在表
    觀察色澤的浮沈、明暗、聚散可判斷病情深淺與預後。

最後補充:

  • 男子鼻頭色異主小腹、睪丸疼痛;圓形斑塊提示陰莖痛(上段為根,下段為頭),或狐疝等陰部疾病。
  • 女子鼻頭色異反映膀胱、子宮病變;色散為疼痛,色聚為腫塊,形態方位對應具體病灶。若病色下延至骶部,伴油膩分泌物,多因暴食不潔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