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六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0)

1. 五閱五使(四十八)

黃帝曰:善。願聞六腑之候。岐伯曰:六腑者,胃為之海,廣骸,大頸,張胸,五穀乃容。鼻隧以長,以候大腸。唇厚,人中長,以候小腸。目下果大,其膽乃橫。鼻孔在外,膀胱漏泄。鼻柱中央起,三焦乃約。此所以候六腑者也。上下三等,臟安且良矣。

身形肢節者,臟腑之蓋也,蓋,華蓋也。骷骨,即膝骨也。𩩲𩨗,蔽心骨也。脾者主為衛,五臟六腑之護衛也。骸,頤骨也。上下三等,上中下三部相等也。(此段舊誤在「師傳」)

白話文:

[五臟五官的觀察(四十八)]

黃帝說:很好。我想瞭解觀察六腑的方法。岐伯回答:六腑之中,胃如同容納食物的海洋,因此骨骼寬闊、脖頸粗大、胸部開闊的人,才能容納五穀飲食。鼻孔深長的人,能反映大腸狀況;嘴脣厚實、人中長的人,可觀察小腸功能;下眼瞼豐滿的人,膽氣旺盛;鼻孔外翻的人,膀胱容易失約;鼻樑高聳的人,三焦功能協調。這些都是觀察六腑的方法。若人體上、中、下三部分勻稱,則內臟安和健康。

人體的身形和關節,猶如保護臟腑的華蓋。「骷骨」指的是膝蓋骨,「𩩲𩨗」則是指胸骨。脾臟主要擔當防禦功能,是五臟六腑的守護者。「骸」指的是下巴的頤骨。「上下三等」是指人體上、中、下三個部分比例均等。(此段原文原誤植於「師傳」篇)

2. 五色(四+九)

雷公問於黃帝曰:五色獨決於明堂乎?小子未知其所謂也。黃帝曰:明堂者,鼻也,闕者,眉間也,庭者,顏也,蕃者,頰側也,蔽者,耳門也。其間欲方大,去之十步,皆見於外,如是者,壽必中百歲。

此解上篇五官以辨,闕庭必張一段。所謂色見於明堂者,鼻為五官之長,其實五官皆不可略也。

雷公曰:五官之辨奈何?黃帝曰:明堂骨高以起,平以直,五臟次於中央,六腑挾其兩側,首面上於闕庭,王宮在於下極,五臟安於胸中,真色以致,病色不見,明堂潤澤以清,五官惡得無辨乎!雷公曰:其不辨者,可得聞乎?黃帝曰:五色之見也,各出其色部,部骨陷者,必不免於病矣,其色部乘襲者,雖病甚,不死矣。雷公曰:官五色奈何?黃帝曰:青黑為痛,黃赤為熱,白為寒,是謂五官。

此申明上篇五官以辨之義。明堂骨高以起,平以直,此面部之最要者,然後以次察其餘官,則綱舉而目張矣。五臟之色,次於中央,六腑之色,挾其兩側,首面之色,見於闕庭,王宮之色(心為君主,心之所在,是謂王宮)。在於下極(下極,山根),若五臟皆安於胸腹之中,則真色以致,病色不見,明堂必潤澤以情,此五官之辨也。

其不辨者,五色之見,各出其部,部骨陷者,必不免於病,而色見克賊則死,其色部生旺乘襲,而不見克賊者,雖病甚,不死矣。官五色者,相五官之色也。是謂五官,是謂官五色之法也。

雷公曰:病之益甚與其方衰如何?黃帝曰:外內皆在焉。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沉者,病益甚,在中,人迎氣大緊以浮者,病日甚,在外。其脈口浮滑者,病日進,人迎沉滑者,病日損。其脈口滑以沉者,病日進,在內,其人迎滑盛以浮者,病日進,在外。脈之浮沉及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,病難已。

病之在臟,沉而大者,易已,小為逆,病在腑,浮而大者,其病易已。人迎盛堅者,傷於寒,寸口盛堅者。傷於食。

外內皆在者,寸口主中,人迎主外,皆當察之也。人迎主表,故盛堅則傷於寒,寸口主裡,故盛堅則傷於食。

雷公曰:以色言病之間甚奈何?黃帝曰:其色粗以明,沉夭者,為甚,其色上行者,病日甚,其色下行,如雲徹散者,病方已。五色各有臟部,有外部,有內部也。色從外部走內部者,其病從外走內,其色從內走外者,其病從內走外。病生於內者,先治其陰,後治其陽,反者益甚,其病生於陽者,先治其外,後治其內,反者益甚。其脈滑大以代而長者,病從外來,目有所見,志有所惡,此陽氣之並也,可變而已。

色粗以明,沉夭者,為甚,言色之粗明及沉夭者,皆為甚也。五色各有臟部,各有五臟發現之部也。目有所見,志有所惡,神志之異常也。並,合也。

白話文:

五色

雷公問黃帝:判斷五色是否僅看明堂(鼻子)?我不太明白其中的道理。黃帝說:明堂指的是鼻子,闕指的是兩眉之間,庭指的是額頭,蕃指的是臉頰兩側,蔽指的是耳朵前方的部位。這些部位應該方正寬大,即使相隔十步遠也能清晰看見,這樣的人通常能活到百歲。

這解釋了前文中透過五官來辨別健康,特別是闕庭部位必須寬闊的道理。所謂從明堂觀察氣色,是因為鼻子居五官之首,但實際上其他五官也不能忽略。

雷公問:如何辨別五官的健康狀況?黃帝回答:明堂(鼻骨)應該高聳、平直。五臟的氣色表現在面部中央,六腑的氣色分布在兩側;頭部和麵部的氣色顯現在闕庭,心臟(王宮)的氣色表現在下極(山根)。如果五臟安泰,就會呈現健康正常的氣色而不見病色,明堂(鼻子)光潤清透,這樣怎麼會分辨不出五官的情況呢?

雷公問:那些難以分辨的情況,能否說明一下?黃帝說:五色的顯現,各自對應特定部位。若該部位的骨骼凹陷,必然會生病;如果該部位的氣色呈現相生而非相剋的狀態,即便病重也不會死亡。雷公問:如何通過五色來觀察五官?黃帝說:青色和黑色代表疼痛,黃色和紅色代表熱症,白色代表寒症,這就是觀察五官的方法。

這段進一步闡明前文關於辨識五官的論述。鼻骨高聳平直是面部最重要的特徵,然後依次觀察其他部位,就能掌握全貌。五臟的氣色集中在中央,六腑的氣色分布在兩側,頭面部氣色顯現在額頭,心臟的氣色表現在山根。如果五臟安穩,就會呈現純正的氣色而無病色,鼻子必定光潤清明,這就是辨識五官健康的關鍵。

難以辨認的情況是指五色出現在相應部位,若骨骼凹陷就難免生病,若是出現相剋的病色可能會致命;但若氣色顯示相生而非相剋,即使病重也不會死。所謂「官五色」,就是觀察五官對應的氣色,這是判斷五官氣色的法則。

雷公問:如何判斷病情是惡化還是好轉?黃帝說:需同時觀察內外。切按脈口(寸口脈)如果感覺滑、小、緊而沈,表示內在病情加重;人迎脈如果強、大、緊而浮,表示外在病情日趨嚴重。脈口浮滑代表病情發展;人迎脈沈滑則表示病情減輕。脈口滑而沈代表內部病情惡化;人迎脈滑盛而浮代表外部病情加劇。如果脈象的浮沈程度以及人迎脈與寸口脈的強弱相當,則疾病難以痊癒。

臟腑疾病的情況:病在臟,脈象沈而大者容易治癒,脈象細小則預後不佳;病在腑,脈象浮而大者容易痊癒。人迎脈強勁有力表示受寒邪所傷,寸口脈強勁有力則表示飲食所傷。

「外內皆在」的意思是寸口脈主內,人迎脈主外,兩者都需要診察。人迎脈主表證,所以強勁有力表示傷於寒;寸口脈主裡證,所以強勁有力表示傷於飲食。

雷公問:如何從氣色判斷病情的輕重?黃帝回答:氣色若顯得粗糙明亮或深沈晦暗,表示病重;氣色向上擴散表示病情加劇;氣色向下消退如雲霧散開,表示疾病即將痊癒。五色各有對應的臟腑部位,分為外部和內部。氣色從外部向內部蔓延,表示疾病由外入內;氣色從內部向外部擴散,表示疾病由內向外發展。內部產生的疾病要先治療陰(內),後治療陽(外),順序錯誤會加重病情;外部產生的疾病要先治療外,後治療內,順序相反也會使病情惡化。脈象滑、大、代而長,表示病由外來,伴有視覺異常和心理厭惡感,這是陽氣相併的現象,可以通過調理來治癒。

「色粗以明,沈夭者,為甚」是說氣色顯得粗糙鮮明或深沈晦暗都表示病情嚴重。五色各有對應的臟腑區域,分別反映五臟狀況。「目有所見,志有所惡」指的是精神狀態異常。「並」意思是結合或交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