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六 (9)
卷六 (9)
1. 五閱五使(四十八)
黃帝問於岐伯曰:余聞刺有五官五閱,以觀五氣,五氣者,五臟之使也,五時之副也,願聞其五使當安出?岐伯曰:五官者,五臟之閱也。黃帝曰:五脈安出?五色安見?願聞其所出,令可為常。岐伯曰:脈出於氣口,色見於明堂,五色更出,以應五時,各如其常,經氣入臟,必當治里。帝曰:善。
五色獨決於明堂乎?岐伯曰:五官以辨,闕庭必張,乃立明堂。明堂廣大,蕃蔽見外,方壁高基,引垂居外,五色乃治,平博廣大,壽中百歲。見此者,刺之必已,如是之人,血氣有餘,肌肉堅緻,故可苦以針。
閱,觀也,五官者,五臟之閱也,五官乃五臟之開竅,故可以觀五臟也。脈出於氣口,氣口者,手太陰之動脈也。色見於明堂,明堂,鼻也。五色更出,以應五時,各如其常,儻經氣入臟,則必當治里,以其為五臟之使,五時之副,配也。故外應四時,而內候五臟。所以色決於明堂者,明堂,面部之中,五官之綱紀也。
凡五官以辨,分明。闕庭必張(闕者,眉間也。庭者,顏也。張,開張也)。乃立明堂。明堂廣大,蕃蔽見外(蕃,頰側也。蔽,耳門也),方壁高基(壁,牆壁也,肉為之牆。基,骨骼也)。引垂居外(垂,邊睡也),五色乃治(平治)。平博廣大,壽中百歲。此血氣有餘之人,肌肉堅緻,故可以針苦之,刺之必愈也。
黃帝曰:願聞五官。岐伯曰:鼻者,肺之官也,目者,肝之官也,口唇者,脾之官也,舌者,心之官也,耳者,腎之官也。黃帝曰:以官何候?岐伯曰:以候五臟,故肺病者喘息鼻張,肝病者眥青,脾病者唇黃,心病者舌卷短顴赤,腎病者顴與顏黑。
以五官之五色而候五臟也。
黃帝曰:其色殆者何如?岐伯曰:五官不辨,闕庭不張,小其明堂,蕃蔽不見,又卑其牆,牆下無基,垂角去外,如是者,雖平常殆,況加病哉!
垂角去外,外無邊角也。雖平常殆,況加病哉,雖平常亦常危殆,況加疾病,而見惡色哉!
黃帝曰:五色之見於明堂,以觀五臟之氣,左右高下,各有形乎?岐伯曰:腑臟之在中也,各以次舍,左右上下,各如其度也。
臟腑在腹中,各有左右上下之次舍,其見於面部之左右上下,亦各如其度也。
黃帝曰:「本臟」以身形肢節䐃肉候五臟六腑之小大焉,今夫王公大人、臨朝即位之君而問焉,誰可捫循之而後答乎?岐伯曰:身形支節者,臟腑之蓋也,非面部之閱也。黃帝曰:五臟之氣,閱於面者,余已知之矣,以支節知而閱之奈何?岐伯曰:五臟六腑,肺為之蓋,巨肩陷喉,候見其外。黃帝曰:善。
岐伯曰:五臟六腑,心為之主,缺盆為之道,骷骨有餘,以候𩩲𩨗。黃帝曰:善。岐伯曰:肝者主為將,使之候外,欲知堅固,視目小大。黃帝曰:善。岐伯曰:脾者主為衛,使之迎糧,視唇舌好惡,以知吉凶。黃帝曰:善。岐伯曰:腎者主為外,使之遠聽,視耳好惡,以知其性。
白話文:
《五閱五使(四十八)》譯文:
黃帝問岐伯:「我聽聞針刺療法可透過五官觀察五臟之氣(五閱),五臟之氣猶如五臟的外在使者,與五季相互對應,請問如何從五官判斷五臟狀態?」岐伯答:「五官正是五臟顯現於外的窗口。」
黃帝續問:「五脈如何顯現?五色怎樣觀察?」岐伯解釋:「脈象顯現於手腕氣口(寸口脈),氣色展現在鼻部(明堂)。五色隨季節交替顯現,若經脈邪氣深入內臟,則需治療臟腑。」
岐伯進一步說明:「觀察五官時,須看眉間(闕)與前額(庭)是否開闊,鼻部寬大飽滿,頰側與耳門豐潤,骨骼高聳,輪廓分明者氣血充沛,肌肉堅實,適宜針刺治療且易見效,這類人多能享百歲高壽。反之,若五官模糊、面部狹窄、骨骼塌陷、輪廓萎縮者,即使平時也體質虛弱,更遑論患病時。」
文中詳述五官與五臟對應關係:鼻為肺之官(喘息鼻張示肺病)、目為肝之官(眼瞼發青示肝病)、口唇為脾之官(唇黃示脾病)、舌為心之官(舌短縮顴紅示心病)、耳為腎之官(顴部與額頭髮黑示腎病)。五臟六腑各有對應體表特徵:肺如華蓋可從寬肩與凹陷喉部觀察;心主宰身體,透過缺盆(鎖骨上窩)與胸骨判斷;肝如將軍可從眼神強弱察知;脾主防衛可從唇舌色澤觀健康;腎主聽力可從耳部狀態推測體質。臟腑在體內排列有序,其狀態會相應反映於面部各部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