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六 (5)
卷六 (5)
1. 骨度(四十六)
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。角,耳上高骨;柱骨,肩上豎骨(頸骨)。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。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,季脅,脅下盡處也。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,股骨曰髀,髀骨縫曰髀樞。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。膝以外至外踝長一尺六寸。京骨,足太陽穴,在小指後。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。此側面縱長之度也。
項抔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。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,長三尺,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,故上七節至於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,奇分在下。
項發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,背骨,脊骨之大椎也。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,長三尺,膂骨即脊骨,脊骨二十四節,除項上三椎,自大椎以下計二十一節。尾骶,脊骨之末節,即尻骨也。
脊骨上粗下細,其上之節,每長一寸四分分之一,即一寸四分一釐也,故上七節至於膂骨長九寸八分分之七,即九寸八分七釐也,下節漸短,其奇分不盡之數,在下節勻之,以合三尺之數。此後面縱長之度也。
肩至肘長一尺七寸。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。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。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。
此臂手縱長之度也。
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。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。兩顴之間相去七寸。兩乳之間廣九寸半。兩髀之間廣六寸半。足長一尺二寸,廣四寸半。
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,完骨,足少陽穴,左右相去廣九寸。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,耳門,手太陽聽宮之分,左右相去一尺三寸,頭圍二尺六寸之半也。兩顴之間相去七寸。兩乳之間廣九寸半。兩髀之間廣六寸半。足長一尺二寸,廣四寸半。此上下橫廣之度也。
此眾人之骨度也,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。是故視其經脈之在於身也,其見浮而堅,其見明而大者,多血,細而沉者,多氣也。
此眾人之骨度也,折衷其數,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。
白話文:
骨度(四十六)
從耳上方的角骨到頸骨(柱骨)長一尺。角骨是耳上方突出的骨頭,柱骨是肩上的豎骨(頸骨)。從腋窩中央隱藏處到末端長四寸。腋窩以下到季脅(肋骨盡處)長一尺二寸。季脅以下到大腿關節(髀樞)長六寸。大腿骨稱為髀,大腿骨與骨盆相連的縫隙處稱為髀樞。髀樞以下到膝蓋中央長一尺九寸。膝蓋外側到外腳踝長一尺六寸。京骨是足太陽經的穴位,位於小腳趾後方。京骨以下到地面長一寸。這是側面縱向長度的測量標準。
後頸髮際以下到背骨(大椎穴)長二寸半。脊骨(膂骨)以下到尾骶共有二十一節,總長三尺。脊骨上粗下細,上節每段長一寸四分一釐,因此前七節長九寸八分七釐,其餘長度由下方較短的節段分攤,以湊足三尺總長。尾骶是最末節,即尾骨。這是背面縱向長度的測量標準。
從肩膀到手肘長一尺七寸。手肘到手腕長一尺二寸半。手腕到中指根部長四寸。中指根部到指尖長四寸半。這是手臂與手的縱向長度標準。
耳後完骨(足少陽經穴位)之間寬九寸。耳前耳門(手太陽經聽宮穴附近)之間寬一尺三寸。兩顴骨間距七寸。兩乳間寬九寸半。兩大腿間寬六寸半。腳長一尺二寸,寬四寸半。這是頭部、軀幹與下肢的橫向寬度標準。
以上是一般人的骨骼長度標準,用於確定經脈的長短。觀察人體經脈時,若浮顯且堅硬,或者明顯粗大者,通常血氣較盛;若細小而深沈的,則是氣分較多。這些骨度數據是綜合測量而得,用以確立經脈的長短分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