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六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2)

1. 平人絕谷(四十三)

黃帝曰:願聞人之不食,七日而死何也?伯高曰:臣請言其故。胃大一尺五寸,徑五寸,長二尺六寸,橫屈,受水穀三斗五升,其中之谷長留二斗,水一斗五升而滿。小腸大二寸半,徑八分分之少半,長三丈二尺,受谷二斗四升,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。迴腸大四寸,徑一寸寸之少半,長二丈一尺,受谷一斗,水七升半。

廣腸大八寸,徑二寸寸之大半,長二尺八寸,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。腸胃之長,凡五丈八尺四寸,受水穀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,此腸胃所受水穀之數也。

通計腸胃受谷之數如此。

平人胃滿則腸虛,腸滿則胃虛,更虛更滿,故氣得上下,五臟安定,血脈和利,精神乃居,神者,水穀之精氣也。腸胃之中,長留谷二斗,水一斗五升,上焦泄氣,出其精微,剽悍滑疾,下焦下溉諸腸。平人日再後,後二升半,一日中五升,七日五七三斗五升,而留水穀盡矣,故平人不食飲,七日而死者,水穀精氣津液皆盡故也。

平人胃滿則腸虛,腸滿則胃虛,更虛更滿,無所壅礙,故氣得上下,升降莫阻,清濁當位,則五臟安定,血脈和利,然後精神乃居,不至飛走,神者,水穀精氣之所化也。腸胃之中,常留谷二斗,水一斗五升。水穀之氣,歸於上焦,上焦輸泄此氣,出其精微,剽悍滑疾,傳之下焦,以溉諸腸(六腑皆曰腸,義見《難經》),腸胃得精氣充養,所以不死。平人一日再後,大便二行。

一後二升半,一日中共去五升,七日五七三斗五升,而所留之水穀盡去矣,故平人不食飲,七日而死者,水穀之精氣津液皆盡故也。

白話文:

【平人絕谷(四十三)】
黃帝問:「我想知道,人不吃東西為什麼七天就會死亡?」伯高回答:「讓我說明原因。胃的寬度一尺五寸,直徑五寸,長度二尺六寸,形狀彎曲,能容納三斗五升的食物和水分,其中固體食物約二斗,液體一斗五升時達到飽和。小腸寬二寸半,直徑約八分半,長三丈二尺,可裝二斗四升食物及六升三合半水分。迴腸寬四寸,直徑一寸半,長二丈一尺,容納一斗食物與七升半水。廣腸寬八寸,直徑二寸半,長二尺八寸,可儲存九升三合八分之一食物。整個消化系統總長五丈八尺四寸,共容納九斗二升一合半的食物與水分,這是腸胃的容量。」

健康的人,胃充盈時腸道空虛,腸道充盈時胃空虛,兩者交替運作,使氣機順暢流動,五臟功能穩定,氣血調和,精神得以安定。所謂「神」,正是食物精微之氣所化生的能量。腸胃中通常存留二斗食物與一斗五升水分。上焦負責宣發精微之氣,其特性迅捷滑利;下焦則將這些精微輸布至腸道(《難經》中提到六腑皆可泛稱「腸」),滋養全身。

一般人每日排便兩次,每次排泄二升半,一日共五升,七日累計三斗五升,原先儲存的水穀便消耗殆盡。因此健康人若七天不進食,便會因水穀精氣與津液枯竭而死亡。這種胃腸交替虛實的機制,確保氣機無阻、清濁分明,五臟機能與氣血循環正常,精神方能穩固。「神」的本質即是水穀精氣所化。腸胃留存的食物二斗與水分一斗五升,經上焦轉化為精微之氣,迅疾輸送至下焦滋養六腑。每日排泄排出五升,七日後儲備耗盡,精氣津液完全枯竭,便是絕食七日致死的關鍵原因。

2. 五味(四十四)

黃帝曰:願聞谷有五味,其入五臟,分別奈何?伯高曰:胃者,五臟六腑之海也,水穀皆入於胃,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。五味各走其所喜,穀味酸,先走肝,穀味苦,先走心,穀味甘,先走脾,穀味辛,先走肺,穀味咸,先走腎。穀氣津液以行,營衛大通,乃化糟粕,以次傳下。

穀氣化津,津液以行,灌注營衛,營衛大通。清者已化精氣,濁者乃化糟粕,以次傳下。

黃帝曰:營衛之行奈何?伯高曰:谷始入於胃,其精微者,先出於胃之兩焦,以溉五臟,別出兩行營衛之道。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,積於胸中,命曰氣海,出於肺,循喉咽,故呼則出,吸則入。天地之精氣,其大數常出三入一,故谷不入,半日則氣衰,一日則氣少矣。

谷入於胃,消化之後,其精微者,先糟粕而出於胃腑,之於上下兩焦,以溉五臟,之,至也。然後分別而出,兩行營衛之道,精專者,行於脈中,剽悍者,行於脈外,異道別出,此營衛之所以行也。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,不行於經絡。積於胸中,命曰氣海,出於肺部,循喉咽而行呼吸,故呼則氣出,吸則氣入。

此氣雖積於胸中,不行經絡,而經絡之氣,實與此通,呼則無經而不升,吸則無經而不降,即下降之經,呼亦小升,上升之經,吸亦小降。經脈之動,全因於此,不動則不行也。天地之精氣,其大數常出多而入少,出者三分,伐泄之途,隨處皆是,入者一分,惟賴水穀滋養而已,故谷不入,半日則氣衰,一日則氣少矣。

黃帝曰:谷之五味,可得聞乎?伯高曰:請盡言之。五穀,粳米甘,麻酸,大豆咸,麥苦,黃黍辛。五果,棗甘,李酸,慄咸,杏苦,桃辛。五畜,牛甘,犬酸,豬咸,羊苦,雞辛。五菜,葵甘,韭酸,藿咸,薤苦,蔥辛。五色,黃色宜甘,青色宜酸,黑色宜咸,赤色宜苦,白色宜辛。

凡此五者,各有所宜。五宜,所言五色者。脾病者,宜食粳米飯、牛肉、棗、葵,心病者,宜食麥、羊肉、杏、薤,腎病者,宜食大豆黃卷、豬肉、慄、藿,肝病者,宜食麻、犬肉、李、韭,肺病者,宜食黃黍、雞肉、桃、蔥。

肝色青,宜食甘,粳米飯、牛肉、棗、葵皆甘,心色赤,宜食酸,犬肉、麻、李、韭皆酸,脾色黃,宜食鹹,大豆、豬肉、慄、藿皆咸,肺色白,宜食苦,麥、杏、羊肉、薤皆苦,腎色黑,宜食辛,黃黍、雞肉、桃、蔥皆辛。五禁,肝病禁辛,心病禁咸,脾病禁酸,腎病禁甘,肺病禁苦。

粳,音庚。

五宜者,合其所宜也。五禁者,犯其所禁也。大豆黃卷,大豆芽也(芽生一寸,干為黃卷)。

白話文:

主題:五味(四十四)

內容:

黃帝問:「想請教食物的五味進入人體後,如何分別對應五臟?」伯高回答:「胃是五臟六腑的營養來源,所有食物水分都進入胃中,五臟六腑都依賴胃所提供的精氣。五味會傾向滋養與其相應的臟腑——酸味先入肝,苦味先入心,甘味先入脾,辛味先入肺,鹹味先入腎。食物轉化的精氣與津液運行全身,使營衛之氣通暢,之後代謝為糟粕,依序排出體外。」

「食物精氣化生津液,津液運行後滋養營衛,使營衛通達。其中清澈部分化為精氣,混濁部分則成為糟粕向下傳導排泄。」

黃帝問:「營衛之氣如何運行?」伯高解釋:「食物進胃後,精微物質先從胃部流向上下兩焦,滋養五臟,再分為營衛兩條路徑。營氣精純,行於脈中;衛氣剽悍,行於脈外。其餘不隨經絡運行的氣會積聚胸中,稱為『氣海』,經肺與咽喉主導呼吸,呼氣時外出,吸氣時內入。」

「胸中積聚的氣雖不直接行於經絡,但與經絡之氣相通。呼氣時經脈之氣上升,吸氣時下降,促使經脈持續流動。天地精氣的消耗比例約為三分輸出、一分攝入,故人體若半天未進食便會氣虛,一日未食則氣更衰弱。」

黃帝問:「能具體說明食物的五味分類嗎?」伯高詳述:

  • 五穀:粳米(甘)、芝麻(酸)、大豆(鹹)、小麥(苦)、黃黍(辛)。
  • 五果:棗(甘)、李(酸)、栗(鹹)、杏(苦)、桃(辛)。
  • 五畜:牛肉(甘)、狗肉(酸)、豬肉(鹹)、羊肉(苦)、雞肉(辛)。
  • 五菜:葵菜(甘)、韭菜(酸)、豆葉(鹹)、蕗蕎(苦)、蔥(辛)。
  • 五色對應:黃色宜甘味、青色宜酸味、黑色宜鹹味、赤色宜苦味、白色宜辛味。

各臟病症飲食宜忌

  • 脾病:宜食粳米飯、牛肉、棗、葵菜(甘味),忌酸味。
  • 心病:宜食小麥、羊肉、杏、蕗蕎(苦味),忌鹹味。
  • 腎病:宜食大豆芽、豬肉、栗、豆葉(鹹味),忌甘味。
  • 肝病:宜食芝麻、狗肉、李、韭菜(酸味),忌辛味。
  • 肺病:宜食黃黍、雞肉、桃、蔥(辛味),忌苦味。

附註:「大豆黃卷」指大豆芽(芽長一寸後曬乾)。五宜指符合臟腑需求的飲食,五禁則指應避免的味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