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)

1. 卷六

2. 藏象

3. 海論(四十一)

黃帝問於岐伯曰:余聞刺法於夫子,夫子之所言,不離於營衛血氣。夫十二經脈者,內屬於腑臟,外絡於肢節,夫子乃合之於四海乎?岐伯答曰:人亦有四海,十二經水。經水者,皆注於海,海有東西南北,命曰四海。黃帝曰:以人應之奈何?岐伯曰:人有髓海,有血海,有氣海,有水穀之海,凡此四者,以應四海也。

黃帝曰:遠乎哉,夫子之合人於天地四海也,願聞應之奈何?岐伯曰:必先明知陰陽表裡滎俞所在,四海定矣。黃帝曰:定之奈何?岐伯曰:胃者,水穀之海,其腧上在氣街,下至三里。衝脈者,為十二經之海,其腧上在於大杼,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。膻中者,為氣之海,其腧上在於柱骨之上下,前在於人迎。

腦為髓之海,其腧上在於其蓋,下在風府。

氣街,即氣衝。三里,足陽明經穴。大杼,足太陽經穴。巨虛上下廉,足陽明經穴。膻中者,心主之宮城,宗氣之所在也。柱骨,項後天柱骨,柱骨上下,即督脈之喑門、大椎也。人迎,足陽明經穴。蓋,腦蓋骨,督脈之囟會。風府,督脈穴。

黃帝曰:凡此四海者,何利何害?何生何敗?岐伯曰:得順者生,得逆者敗,知調者利,不知調者害。黃帝曰:四海之逆順奈何?岐伯曰:氣海有餘者,氣滿胸中,悗息面赤,氣海不足,則氣少不足以言。血海有餘,則常想其身大,怫然不知其所病,血海不足,亦常想其身小,狹然不知其所病。

水穀之海有餘,則腹滿,水穀之海不足,則飢不受穀食。髓海有餘,則輕勁多力,自過其度,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,脛痠眩冒,目無所見,懈怠安臥。黃帝曰:余已聞逆順,調之奈何?岐伯曰:審守其腧而調其虛實,無犯其害,順者得復,逆者必敗。黃帝曰:善。

怫然,大貌。狹然。小貌。

白話文:

[海論(四十一)]

黃帝問岐伯說:「我聽您講授針刺療法,您的論述總不離營衛血氣的運行。十二經脈對內連接臟腑,對外聯絡四肢關節,您可曾將它們與『四海』的概念結合闡述?」岐伯回答:「人體也像自然界般有四海與十二經水(比喻十二經脈)。經水皆匯注於海,而海分東西南北,稱為四海。」

黃帝問:「如何對應到人體?」岐伯說:「人體有髓海、血海、氣海、水穀之海,這四者正對應自然界的四海。」

黃帝讚嘆:「您的見解真是深遠!請說明具體對應關係。」岐伯解釋:「必先清楚陰陽表裡與經脈穴位分布,才能定位四海:胃是水穀之海,其氣血輸注上在氣衝穴,下至足三里穴;衝脈為十二經之海,輸注上在大杼穴,下在巨虛上廉與下廉穴;羶中是氣之海,輸注上在頸後柱骨(脊椎)上下,前在於人迎穴;腦為髓之海,輸注上在頭頂百會穴,下在風府穴。」

(補充說明:氣街即氣衝穴;三里屬足陽明胃經;大杼屬足太陽膀胱經;巨虛上下廉屬足陽明胃經;羶中為心臟外圍,宗氣匯聚處;柱骨指頸椎,上下穴位包括啞門、大椎;人迎屬足陽明胃經;腦蓋骨即頭頂,穴位為囟會;風府屬督脈。)

黃帝追問:「四海對人體有何影響?何為正常,何為病變?」岐伯答:「順應規律則生機旺盛,違逆則機能衰敗;懂得調養則受益,不懂則受害。具體表現如下:

  • 氣海異常:過剩會胸悶氣粗、面色發紅;不足則氣弱難言。
  • 血海異常:過剩常覺身體膨脹卻無明顯病徵;不足則感身形縮小,同樣難以指認病症。
  • 水穀之海異常:過剩易腹脹,不足則飢餓卻無法消化食物。
  • 髓海異常:過剩會精力過盛、動作矯健;不足則頭暈耳鳴、腿軟眼花、精神倦怠嗜睡。」

黃帝問:「既知病變徵兆,該如何調治?」岐伯總結:「嚴守相關穴位,調和虛實,避免損害。順應規律可恢復健康,違逆必致惡化。」黃帝稱善。

4. 腸胃(四十二)

黃帝問於伯高曰:余願聞六腑傳谷者,腸胃之大小長短,受谷之多少奈何?伯高曰:請盡言之谷所從出入淺深遠近長短之度。唇至齒,長九分,口廣二寸半。齒以後至會厭,深三寸半,大容五合。舌重十兩,長七寸,廣二寸半。咽門重十兩,廣一寸半。至胃長一尺六寸,胃紆曲屈,伸之長二尺六寸,大一尺五寸,徑五寸,大容三斗五升。

小腸後附脊,左環回周疊積,回運環反十六曲,大二寸半,徑八分分之少半,長三丈三尺,其注於迴腸者,外附於臍上。迴腸當臍,左環回周葉積而下,回運環反十六曲,大四寸,徑一寸寸之少半,長二丈一尺。廣腸傳脊,以受迴腸,左環葉積,上下闢大八寸,徑二寸寸之大半,長二尺八寸。

腸胃所入至所出,長六丈四寸四分,回曲環反三十二曲也。

會厭,在咽喉上,分別氣食二管之開闔者也。迴腸,大腸。廣腸,直腸。葉積,即疊積也。闢大,寬大也(闢與闢同)

白話文:

腸胃(四十二)

黃帝問伯高說:「我想瞭解六腑運化穀物的過程,腸胃的大小長短,以及能容納多少穀物?」伯高回答:「讓我詳細說明穀物從入口到出口的途徑、深淺遠近及長短尺寸。」

嘴唇到牙齒的距離是九分,嘴巴寬度為二寸半。牙齒後方到會厭的深度為三寸半,可容納五合。舌頭重十兩,長七寸,寬二寸半。咽門重十兩,寬一寸半。從咽門到胃的長度為一尺六寸,胃彎曲延伸後總長為二尺六寸,最寬處一尺五寸,直徑五寸,容量為三斗五升。

小腸附著於脊柱後方,向左環繞並重疊盤曲,共有十六道彎曲,直徑二寸半,內徑八分再加三分之一,長三丈三尺。小腸連接迴腸的部分,附著於肚臍上方。迴腸位於肚臍處,向左環繞並向下重疊堆積,也有十六道彎曲,直徑四寸,內徑一寸再加三分之一,長二丈一尺。廣腸附著於脊柱,承接迴腸,向左環繞堆疊,上下寬度為八寸,直徑二寸再加三分之二,長二尺八寸。

從腸道入口到出口的總長度為六丈零四寸四分,共形成三十二道彎曲迴轉。

會厭位於咽喉上方,負責區分氣管與食管的開闔。迴腸即大腸,廣腸即直腸。「葉積」意指重疊堆積,「闢大」即寬大(「闢」與「闢」同義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