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五 (8)
卷五 (8)
1. 營衛生會(三十七)
其旁行者,外走兩腋,循手太陰肺經之分而行,還至手陽明經,上至於舌,下交足陽明經,常與營氣俱行於陽二十五度,行於陰亦二十五度,此晝夜之一周也。故五十度畢,明旦寅時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。以營氣者,宗氣之行於經脈者也,宗氣位居上焦,故與營氣俱行也。
黃帝曰:願聞中焦之所出。岐伯答曰:中焦亦並胃中,出上焦之後,此所受氣者,泌糟粕,蒸津液,化其精微,上注於肺脈,乃化而為血,以奉生身,莫貴乎此,故獨得行於經隧,命曰營氣。
中焦亦並胃中,出於上焦之後,後,下也。此中焦之部,中脘之分也。此所受於中宮之氣者,泌其糟粕(泌,分也,泌糟粕者,猶酒既釀熟,與糟粕分別之也),蒸為津液,出其精微,上注於肺脈,化而為血,以奉生身,莫貴乎此,所謂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也,故獨得行於經隧之中,命曰營氣。
黃帝曰:夫血之與氣,異名同類,何謂也?岐伯答曰:營衛者,精氣也,血者,神氣也,血之與氣,異名同類焉。故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,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。
營化於穀精,衛化於穀氣,營衛者,人之精氣也。血藏魂,魂生神,神者,血中溫氣所化也。溫氣西行,肺金收之,溫變為涼,化成肺氣。氣盛於肺,而究其根本,實原於血,是血者,人之神氣所由來也。故血溫而升則化氣,氣清而降則化血,血之與氣,其名雖異,其類本同。
汗者,衛氣之蒸泄,而亦營氣所醞釀,是以奪血者無發其汗,奪汗者無出其血。汗脫亦死,血脫亦死,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也。
黃帝曰:願聞下焦之所出。岐伯答曰:下焦者,別迴腸,注於膀胱,而滲入焉。故水穀者,常並居於胃中,成糟粕,而俱下於小腸,而成下焦。滲而俱下,濟泌別汁,循下焦而滲入於膀胱焉。
下焦者,州都之會,水別迴腸,注於膀胱,而滲入焉,此下焦之部,州都之會所也。故水穀者,常並居於胃中,既成糟粕,俱下於小腸,而成下焦。水穀齊下,谷滓傳於大腸,水滓別於大腸,滲而俱下,濟泌別汁(濟,齊,泌,分也,言水穀自此齊分而別汁也),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。
黃帝曰:人飲酒,酒亦入胃,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?岐伯答曰:酒者,熟谷之液也,其氣悍以清,故後谷而入,先谷而液出也。
酒者,熟谷之津液也,其氣悍以清,較之谷尤為易化,故後谷而入,先谷而出也。
黃帝曰:人有熱,飲食下胃,其氣未定,汗則出,或出於面,或出於背,或出於身半,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?岐伯曰:此外傷於風,內開腠理,毛蒸理泄,衛氣走之。此氣剽悍滑疾,見開而出,故不得從其道,命曰漏泄。
風性疏泄,外傷於風,內開腠理,毛蒸理泄,衛氣因而走之。此氣剽悍滑疾,見其竅開,順流而出,故不得從其隧道,命曰漏泄。
白話文:
【營衛生會(三十七)】
旁邊分支的經脈,向外行至兩腋,沿著手太陰肺經的部分運行,再回到手陽明經,向上到達舌頭,向下與足陽明經相交會。營氣通常與衛氣一同在陽分運行二十五周,在陰分也運行二十五周,這便是一晝夜的循環。因此,當五十周完成後,次日寅時又會在手太陰肺經處再次大會合。營氣是宗氣在經脈中運行的部分,宗氣位於上焦,所以與營氣一同運行。
黃帝問:我想知道中焦的運行狀況。岐伯回答:中焦也鄰近胃部,位於上焦之後(「後」指下方),此處接受來自中宮的氣,負責分離糟粕(泌指分離,如同釀酒後將酒液與糟粕分開),將津液蒸化,提取精微物質,向上輸注到肺脈,化生為血液,滋養全身,這是最寶貴的物質,因此能夠獨自在經脈中運行,稱為「營氣」。
中焦同樣鄰近胃部,位於上焦之後(「後」指下方),此為中焦所在之處,即中脘區域。這裡接受來自中宮之氣,分離糟粕,蒸化津液,提取精微物質,向上輸注於肺脈,化生血液以滋養身體,這是最珍貴的功能,即所謂「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」,稱為血液,因此獨自運行於經脈之中,命名為「營氣」。
黃帝問:血與氣名稱不同,卻屬於同類,為什麼?岐伯回答:營衛是精氣,血是神氣,血與氣雖名稱不同,但屬於同類。因此,失血的人無法發汗,過度出汗的人不宜再耗血。人生可能因失血或失汗而亡,但無法同時失去兩者而生存。
營氣由穀物精華化生,衛氣由穀物氣化生,營衛是人體的精氣。血藏魂,魂生神,神是血中溫氣所化。溫氣向西運行,被肺金收攝,溫氣轉為涼氣,化為肺氣。肺氣雖盛,但根本源於血,因此血是人體神氣的來源。血溫熱上升則化為氣,氣清涼下降則化為血,血與氣名稱雖異,本質相同。
汗是衛氣的蒸發,也是營氣的醞釀結果,因此失血者不宜發汗,過度出汗者不宜再耗血。汗液流失可能致死,失血也可能致死,人有兩條死路,卻無兩種生機。
黃帝問:我想瞭解下焦的運行狀況。岐伯回答:下焦負責將水液分離至迴腸,注入膀胱並滲入其中。水穀進入胃中後,形成糟粕,一同下行至小腸,進入下焦。水穀共同下行時,穀渣傳入大腸,水分則分離並滲入下焦,最終進入膀胱。
下焦是水分匯集之處,水液分離至迴腸,注入膀胱並滲入其中,此為下焦的區域,也是水液的匯集地。水穀進入胃中後,形成糟粕,一同下行至小腸,進入下焦。水穀同時下行,穀渣傳入大腸,水分則從大腸分離並滲透至下焦,最終進入膀胱。
黃帝問:人飲酒後,酒也進入胃中,為何食物未消化,小便卻先排出?岐伯回答:酒是穀物熟化後的液體,氣性強烈而清透,因此比食物更易消化,所以在食物之後進入,卻較早化為液體排出。
酒是穀物熟化後的津液,氣性強烈而清透,比穀物更容易消化,因此雖在食物之後進入胃中,卻比食物更早化為液體排出。
黃帝問:人體有熱時,飲食進入胃中,氣尚未穩定,汗水便立即排出,有的從面部、背部或半身流出,為何不遵循衛氣的運行路徑?岐伯回答:這是因外受風邪侵襲,腠理開洩,毛孔蒸騰導致衛氣外散。此氣剽悍迅疾,見竅即出,因此不循常道,稱為「漏洩」。
風性疏洩,外受風邪,腠理開張,毛孔蒸騰導致衛氣外散。此氣迅疾滑利,見孔隙便順勢而出,因此不循正常路徑,稱為「漏洩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