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五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7)

1. 衛氣失常(三十六)

黃帝曰:余聞刺有三變,何謂三變?伯高曰:有刺營者,有刺衛者,有刺寒痹之留經者。黃帝曰:刺三變者奈何?伯高曰:刺營者出血,刺衛者出氣,刺寒痹者內熱。黃帝曰:營衛寒痹之為病奈何?伯高答曰:營之生病也,寒熱少氣,血上下行,衛之生病也,氣痛時來時去,怫愾賁響,風寒客於腸胃之中,寒痹之為病也,留而不去,時痛而皮不仁。此段舊誤在「壽夭剛柔」。

怫愾,氣鬱而不暢也。賁響,奔沖而鳴轉也。

黃帝曰:衛氣之留於腹中,蓄積不行,菀蘊不得常所,使人支脅,胃中滿,喘呼逆息者,何以去之?伯高曰:其氣積於胸中者,上取之,積於腹中者,下取之,上下皆滿者,旁取之。黃帝曰:取之奈何?伯高答曰:積於上者,瀉人迎、天突、喉中,積於下者,瀉三里與氣街,上下皆滿者,上下取之,與季脅之下一寸,重者,雞足取之。診視其脈大而弦急,及絕不至者,及腹皮急甚者,不可刺也。

衛氣之留於腹者,蓄積不行,菀蘊不得常所,支脅胃滿,喘呼逆息,即衛之生病,氣痛時來時去,怫愾賁響,風寒客於腸胃之中也,帝復述其義,而辭不同耳。人迎,足陽明穴。天突、喉中,任脈穴(喉中,即廉泉也)。三里、氣街,足陽明穴。季脅之下一寸,足厥陰之章門也。雞足取之,攢刺其處,參布如雞足也。

黃帝曰:刺寒痹內熱奈何?伯高答曰:刺布衣者,以藥熨、火焠之,刺大人者,以藥熨之。黃帝曰:藥熨奈何?伯高答曰:用淳酒二十斤,蜀椒一升,乾薑一斤,桂心一斤。凡四種,皆㕮咀,漬酒中,用綿絮一斤,細白布四丈,併入酒內,置酒馬矢熅中,蓋封塗,勿使泄。五日五夜,出布綿絮,曝乾之,干復漬,以盡其汁。

每漬必晬其日,乃出干。干,並用滓與綿絮,復布為復中,長六七尺,為六七巾。用生桑炭炙巾,以熨寒痹所刺之處,令熱入至於病所。寒復炙巾以熨之,三十遍而止。汗出以中拭身,亦三十遍止。起步內中,無見風。每刺必熨,如此病已矣。此所謂內熱也。此段舊誤在「壽夭剛柔」。

馬矢熅中,馬糞火中煨之也。晬日,周日也。生桑炭炙巾者,桑炭能去風寒濕痹也。令熱入至於病所,汗出寒消,則痹通矣。內熱,內寒化而為內熱也。

白話文:

【衛氣失常(三十六)】

黃帝問:我聽說針刺有三種變化,是指哪三種?伯高答:有針對營氣的刺法,有針對衛氣的刺法,還有針對寒痹停滯經絡的刺法。黃帝問:這三種刺法如何操作?伯高答:刺營氣要令出血,刺衛氣要引導氣機外洩,刺寒痹則需使體內產生溫熱。

黃帝問:營氣、衛氣與寒痹導致的病症有何表現?伯高答:營氣生病時,會出現寒熱交替、氣息短促、血氣亂行;衛氣生病時,氣滯疼痛時發時止,鬱結不暢伴有腸鳴,這是風寒侵襲腸胃所致;寒痹發病時,邪氣滯留不散,時常疼痛且皮膚麻木(此段原文誤置於〈壽夭剛柔〉篇)。

黃帝問:若衛氣留滯腹中,積聚不散,鬱結失其常位,導致脅肋脹滿、胃脘痞塞、喘息氣逆,該如何消除?伯高答:氣積胸中則取上部穴位,積於腹中則取下部穴位,上下皆滿則取側邊穴位。黃帝問:具體如何施治?伯高答:氣積上焦,瀉人迎(足陽明經)、天突、廉泉(任脈);氣積下焦,瀉足三里與氣街(均屬足陽明經);上下俱滿則上下兼取,並加刺季脅下一寸章門穴(足厥陰經),病重者採用「雞足刺法」。若脈象大而弦急、或脈搏斷絕不至、或腹皮緊繃嚴重者,不可針刺。

黃帝問:如何用針刺使寒痹患者體內生熱?伯高答:平民可用藥物溫熨配合火針,貴族則僅用藥熨。黃帝問:藥熨如何製作?伯高答:取濃酒二十斤、蜀椒一升、乾薑一斤、桂心一斤,四味藥搗碎浸泡酒中;另用棉絮一斤與細白布四丈浸透藥酒,置於馬糞火煨的容器密封五日五夜。取出布帛曬乾後反覆浸泡至藥汁吸盡(每浸必滿一晝夜再曬)。將藥渣與棉絮夾入布中,做成六七條巾帶,用桑炭烤熱熨貼針刺部位,使熱力深透病所,冷則更換,共三十次。熨後以巾擦拭汗出部位三十遍,並在室內行走避風。每次針刺後均須熨治,直至病癒。此即「內熱」療法(此段原文誤置於〈壽夭剛柔〉篇)。

2. 營衛生會(三十七)

黃帝問於岐伯曰:人焉受氣?陰陽焉會?何氣為營?何氣為衛?營安從生?衛於焉會?老壯不同氣,陰陽異位,願聞其會。岐伯答曰:人氣受於谷,谷入於胃,以傳於肺,五臟六腑皆以受氣,其清者為營,濁者為衛,營在脈中,衛在脈外,營周不休,五十而復大會,陰陽相貫,如環無端。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,行於陽二十五度,分為晝夜,氣至陽而起,至陰而止。

故曰日中為陽隴,為重陽,夜半為陰隴,為重陰。太陰主內,太陽主外,各行二十五度,分為晝夜。夜半為陰隴,夜半後而陰衰,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,日中為陽隴,日西而陽衰,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。夜半而大會,萬民皆臥,命曰合陰,平旦陰盡而陽受氣,如是無已,與天地同紀。

隴,盛也,與隆同。太陰,三陰之長,故主內。太陽,三陽之長,故主外。夜半而大會,萬民皆臥,衛氣大會於五臟,陽入之陰則靜,故萬民皆臥。純陰主事,故命曰合陰。

黃帝曰:營衛之行也,上下相貫,如環之無端,今有其卒然遇邪氣及逢大寒,手足懈情,其脈陰陽之道,相輸之會,行相失也,氣何由還?岐伯曰:夫四末陰陽之會者,此氣之大絡也,四街者,氣之徑路也,故絡絕則徑通,四末解則氣從合,相輸如環。黃帝白:善。此所謂如環無端,莫知其紀,終而復始,此之謂也。

四末陰陽之會者,此氣之大絡也,大絡十五,皆自本經而走其所合(表裡相合),是陰陽之所會也(義詳「經別」)。街,衢也,四街者,氣之徑路,是四肢經氣之所通達也。四末解則氣從合,合者,諸經之所合,如十二經之合穴也。(此段舊誤在「動腧」)

黃帝曰:老人之不夜瞑者,何氣使然?少壯之不晝瞑者,何氣使然?岐伯答曰:壯者之氣血盛,其肌肉滑,氣道通,營衛之行,不失其常,故晝精而夜瞑。老者之氣血衰,其肌肉枯,氣道澀,五臟之氣相搏,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,故晝不精,夜不瞑。

五臟之氣相搏,臟氣失常,彼此相爭,鼓搏不寧也。衛氣內伐,陽根伐削,衛氣夜失收藏而晝不生長,是以寤寐反常也。

黃帝曰:願聞營衛之所行,皆何道從來?岐伯曰:營出於中焦,衛出於下焦。黃帝曰:願聞三焦之所出。岐伯答曰:上焦出於胃上口,並咽,以上貫膈而布胸中,走腋,循太陰之分而行,還至陽明,上至舌,下足陽明,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,行於陰亦二十五度,一周也,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。

營出於中焦,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也(「決氣」語)。衛出於下焦,陽根於下也。衛出下焦,而中焦受谷,泌糟粕。蒸津液,出其精微,上注於肺,化而為血,以奉生身,則營亦出於上焦也。其實營衛皆出於中焦,無非水穀之所化也。上焦出於胃之上口,並咽喉,以上貫胸膈而布胸中,此上焦之部,宗氣之所在也。

白話文:

【營衛生會(三十七)】

黃帝問岐伯:「人體如何接受氣血?陰陽之氣如何交會?什麼氣是『營』?什麼氣是『衛』?營氣從何而生?衛氣又在何處交會?老人與壯年人的氣血不同,陰陽運行的位置各異,希望能瞭解其中的道理。」

岐伯回答:「人體的氣血源自飲食,食物進入胃中,消化後傳輸至肺,五臟六腑因而得到滋養。其中清純的部分稱為營氣,渾厚的部分稱為衛氣。營氣行於經脈之內,衛氣行於經脈之外,兩者循環不息,運行五十周後再度大會合,陰陽之氣相互貫通,如圓環般沒有起點與終點。衛氣夜間行於陰分二十五周,白天行於陽分二十五周,劃分晝夜。當衛氣行至陽分時,人醒寤;行至陰分時,人入睡。」

「因此,正午時分陽氣最盛,稱為『重陽』;半夜陰氣最盛,稱為『重陰』。太陰經主導體內,太陽經主導體表,各自運行二十五周,分別對應晝夜。半夜陰氣旺盛,隨後逐漸衰退,清晨時陰氣耗盡而陽氣開始生發;正午陽氣旺盛,傍晚後陽氣衰退,日落時陽氣耗盡而陰氣接手。半夜時營衛之氣大會合,民眾皆入睡,稱為『合陰』。清晨陰氣耗盡,陽氣再度生發,如此循環不止,與天地的規律同步。」

(註解:隴,意為旺盛,通「隆」。太陰為三陰之首,故主內;太陽為三陽之首,故主外。半夜營衛大會合時,衛氣內藏於五臟,陽入於陰使人安靜,因此民眾皆入睡。此時純陰主導,故稱『合陰』。)

黃帝問:「營衛之氣運行時上下貫通,如環無端。若突然遭遇邪氣或嚴寒,導致手腳無力,經脈陰陽的運行與交會失常,氣血如何恢復循環?」

岐伯答:「四肢末端是陰陽之氣交會之處,為氣血的主要通道;『四街』是氣運行的路徑。因此,若經絡阻斷,氣會改走其他路徑;四肢氣血恢復後,經氣再度匯合,運行如環。黃帝說:『懂了!這就是所謂循環無端、無始無終的道理。』」

(註解:四肢是陰陽大絡交會處,十五絡脈皆從本經連接表裡經,為陰陽會合之所。『街』指通路,四街是四肢經氣運行的要道。若四肢氣血通暢,各經之氣便能匯合於合穴。)

黃帝問:「老人夜晚不易入睡,是什麼原因?少壯之人白天不睏倦,又是為何?」

岐伯答:「壯年人氣血旺盛,肌肉潤滑,氣道暢通,營衛運行正常,因此白天精神飽滿,夜晚安眠。老人氣血衰弱,肌肉乾枯,氣道滯澀,五臟之氣互相衝擊,營氣不足而衛氣內耗,導致白天精神不濟,夜晚難以入睡。」

(註解:五臟之氣相爭,機能失調而擾動不安;『衛氣內伐』指陽氣根基受損,衛氣夜間無法收斂,白天也難以生發,因而睡眠異常。)

黃帝問:「營衛之氣的運行,從何處出發?」岐伯答:「營氣發於中焦,衛氣發於下焦。」

黃帝追問三焦的運行,岐伯解釋:「上焦起於胃上口,沿咽喉上行穿過橫膈,散佈胸中,經過腋下,沿太陰經脈運行至陽明經,再上至舌頭,下至足陽明經。上焦之氣與營氣同行,白天二十五周,夜晚二十五周,為一完整循環,五十周後再度會合於手太陰經。」

(註解:營氣生於中焦,因中焦吸收食物精華,化生為血液;衛氣根於下焦的陽氣源頭。但下焦之氣需由中焦消化食物,分離糟粕、蒸化津液,將精微上輸至肺化為血,滋養全身,因此營氣實則也與上焦相關。總之,營衛皆由中焦水穀精微所化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