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五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)

1. 營氣(三十四)

黃帝曰:營氣之道,內谷為寶。谷入於胃,乃傳之肺,流溢於中,布散於外,精專者,行於經隧,常營無已,終而復始,是謂天地之紀。

營衛者,經絡之氣血,氣行脈外曰衛,血行脈中曰營。營衛二氣,皆水穀所化,故營氣之道,以內谷為寶。營氣,血脈中之氣也。谷入於胃,消化於脾,脾氣散精,乃傳之於肺。肺主氣,氣化津,津則流溢於中,氣則布散於外。剽悍者,行於脈外,是為衛氣。精專者,行於經隧,是謂營氣(地道曰隧。

《左傳》曰:晉候請隧。《注》:隧為地道,以葬也。經隧,經中之道也)。常營無已(營,行也。《詩》:營營青蠅。《注》:營營,往來貌),終而復始,是謂天地之紀也。

故氣從手太陰出,注手陽明,上行注足陽明,下行至跗上,注大指間,與足太陰合,上行抵脾。

營氣從手太陰肺經出,注手陽明大腸經,上行注足陽明胃經,下行至跗上,與足太陰脾經相合,上行抵脾。手之三陰,自胸走手,交手三陽,手之三陽,自手走頭,交足三陽,足之三陽,自頭走足,交足三陰,足之三陰,自足走胸,交手三陰,營氣之行度如此。手太陰傳於手陽明,足陽明傳於足太陰,是太陰陽明之行度也。

從脾注心中,循手少陰,出腋,下臂,注小指,合手太陽,上行乘腋,出䪼內,注目內眥,上巔,下項,合足太陽,循脊,下尻,下行注小指之端,循足心,注足少陰,上行注腎。

從脾注心中,循手少陰心經,出腋,下臂,注於小指,合於手太陽小腸經,上行乘腋,出䪼內(目下曰䪼),注目內眥(足太陽之睛明),上巔,下項,合於足太陽膀胱經,循脊,下尻(尾骶),下行注小指之端,循足心,注足少陰腎經,上行注腎。手少陰傳於手太陽,足太陽傳於足少陰,是少陰太陽之行度也。

從腎注心,外散於胸中,循心主脈,出腋,下臂,出兩筋之間,入掌中,出中指之端,還注小指次指之端,合手少陽,上行注膻中,散於三焦,從三焦注膽,出脅,注足少陽,下行至跗上,復從跗注大指間,合足厥陰,上行至肝。

從腎注心,外散於胸中,循手厥陰心主脈,出腋,下臂,出於兩筋之間,入掌中,出中指之端,還注小指次指之端,合於手少陽三焦經,上行注膻中,散於三焦,從三焦注於膽,出脅,注於足少陽膽經,下行至跗上,復從跗上注大指間,合於足厥陰肝經,上行至肝。手厥陰傳於手少陽,足少陽傳於足厥陰,此厥陰少陽之行度也。

從肝上注肺,上循喉嚨,入頏顙之竅,究於畜門,其支別者,上額,循巔,下項中,循脊,入骶,是督脈也,絡陰器,上過毛中,入臍中,上循腹裡,入缺盆,下注肺中,復出手太陰。此營氣之所行也,逆順之常也。

白話文:

營氣(三十四)

黃帝說:營氣的運行規律,以攝入食物為關鍵。食物進入胃中,經消化後傳輸到肺,其精微物質在體內流動,並向外布散。其中較為精純的部分,循行於經脈之中,周而復始,永不停息,這便是天地運行的規律。

營氣和衛氣是經絡中的氣血,氣行於脈外稱為衛氣,血行於脈中稱為營氣。營衛二氣皆由水穀精微所化生,因此營氣的生成與運行,依賴於食物的攝入。營氣是血脈中的精氣,食物進入胃後,由脾臟運化吸收,脾將精微上輸至肺。肺主氣,能將津液轉化為氣,津液流布體內,氣則散布體表。其中強悍迅疾的部分行於脈外,稱為衛氣;精純柔和的部分行於經脈之中,稱為營氣(「隧」指地下的通道,此處比喻經脈內部的路徑)。營氣持續運行,循環往復,如同天地的運轉法則。

營氣的運行途徑如下:

  1. 從手太陰肺經出發,流注於手陽明大腸經,再上行至足陽明胃經,下行至足背,灌注於大腳趾,與足太陰脾經會合,繼而上行至脾臟。
  • 手三陰經從胸走向手,交接於手三陽經;手三陽經從手走向頭,交接於足三陽經;足三陽經從頭走向足,交接於足三陰經;足三陰經從足走向胸,交接於手三陰經。營氣的運行順序便是如此。
  1. 從脾臟流注至心臟,沿手少陰心經運行,出腋窩,向下至手臂,灌注於小指,與手太陽小腸經會合,再上行至腋下,經過目下(䪼部),注於眼內角(足太陽經的睛明穴),上至頭頂,下至後頸,會合於足太陽膀胱經,沿脊柱下行至尾骶,再向下灌注於小趾端,沿足心流注於足少陰腎經,上行至腎臟。

  2. 從腎臟流注至心臟,散佈於胸中,沿手厥陰心包經運行,出腋窩,向下至手臂,從兩筋之間穿過,進入掌心,從中指端流出,再返回灌注於無名指端,與手少陽三焦經會合,上行至羶中,散佈於三焦,從三焦流注於膽,出脅部,注入足少陽膽經,下行至足背,再從足背灌注於大腳趾間,與足厥陰肝經會合,上行至肝臟。

  3. 從肝臟上注於肺臟,沿喉嚨上行,進入鼻咽部(頏顙),最終到達後鼻孔(畜門)。其分支上行至額頭,沿頭頂下至後頸,循脊柱進入尾骶,這是督脈的循行路線。再聯絡陰部,向上經過毛際,進入臍中,沿腹內上行,進入缺盆,向下注入肺中,重新回到手太陰肺經。

以上就是營氣的運行路徑,也是經脈氣血順逆的常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