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五 (1)
卷五 (1)
1. 卷五
2. 營衛
3. 脈度(三十二)
黃帝曰:願聞脈度。岐伯答曰:手之六陽,從手至頭,長五尺,五六三丈。手之六陰,從手至胸,長三尺五寸,三六一丈八尺,五六三尺,合二丈一尺。足之六陽,從足上至頭,八尺,六八四丈八尺。足之六陰,從足至胸中,六尺五寸,六六三丈六尺,五六三尺,合三丈九尺。
蹺脈,從足至目,七尺五寸,二七一丈四尺,二五一尺,合一丈五尺。督脈、任脈,各四尺五寸,二四八尺,二五一尺,合九尺。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,此氣之大經隧也。
隧,道也。
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,故肺氣通於鼻,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,心氣通於舌,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,肝氣通於目,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,脾氣通於口,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,腎氣通於耳,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。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,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。故邪在腑則陽脈不和,陽脈不和則氣留之,氣留之則陽氣盛矣,陽氣太盛則陰脈不和,陰脈不和則血留之,血留之則陰氣盛矣。
陰氣太盛,則陽氣不能榮也,故曰關,陽氣太盛,則陰氣弗能榮也,故曰格,陰陽俱盛,不得相榮,故曰關格,關格者,不得盡期而死也。
此與「終始」、「禁服」關格義同。
黃帝曰:氣獨行五臟,不榮六腑何也?岐伯曰:氣之不得無行也,如水之流,如日月之行不休。故陰脈榮其臟,陽脈榮其腑,如環之無端,莫如其紀,終而復始。其流溢之氣,內溉臟腑,外濡腠理。
帝因五臟開竅五官,而疑經脈獨榮五臟,不榮六腑。其實陰脈榮其臟,陽脈榮其腑,兩不偏也。
黃帝曰:蹺脈安起安止?何氣榮水?岐伯答曰:蹺脈者,少陰之別,起於然骨之後,上內踝之上,直上循陰股,入陰,上循胸裡,入缺盆,上出人迎之前,入頄,屬目內眥,合於太陽、陽蹺而上行,氣並相還則為濡目,氣不榮則目不合。
陰蹺者,足少陰之別,起於少陰之照海,別少陰而上行,交足太陽之睛明。陽蹺者,足太陽之別,起於太陽之申脈,別太陽而上行,亦交於足太陽之睛明。
黃帝曰:蹺脈有陰陽,何脈當其數?岐伯答曰:男子數其陽,女子數其陰,當數者為經,其不當數者為絡也。
蹺脈有陰陽,左右四脈,而「脈度」中止有二蹺,此以何脈當其數?蓋男子數其陽蹺,女子數其陰蹺,其當數者經脈,不當數者為絡脈也。
白話文:
脈度(三十二)
黃帝問:我想瞭解脈的長度。岐伯回答:手的六條陽經,從手到頭,每條長五尺,六條共三丈。手的六條陰經,從手到胸,每條長三尺五寸,六條共二丈一尺。足的六條陽經,從足到頭,每條長八尺,六條共四丈八尺。足的六條陰經,從足到胸中,每條長六尺五寸,六條共三丈九尺。
蹺脈從足到眼睛,每條長七尺五寸,兩條共一丈五尺。督脈、任脈各長四尺五寸,兩條共九尺。全部經脈總長十六丈二尺,這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重要通道。
所謂「隧」,就是通道的意思。五藏之氣常通過上方的七竅顯現:肺氣通於鼻,肺氣調和則鼻能聞香臭;心氣通於舌,心氣調和則舌能辨五味;肝氣通於目,肝氣調和則目能辨五色;脾氣通於口,脾氣調和則口能知五穀滋味;腎氣通於耳,腎氣調和則耳能聽五音。五藏不調則七竅不通,六腑不調則氣血瘀結成癰腫。邪在六腑則陽脈不調,陽脈不調則氣滯,氣滯則陽氣過盛;陽氣過盛則陰脈不調,陰脈不調則血瘀,血瘀則陰氣過盛。
陰氣過盛則陽氣無法運行,稱為「關」;陽氣過盛則陰氣無法運行,稱為「格」;陰陽俱盛,互不相通,稱為「關格」,關格之人難以活到自然壽命。此處「關格」的含義與《終始》、《禁服》篇相同。
黃帝問:氣只運行於五藏,不滋養六腑嗎?岐伯答:氣不可能停止運行,如同水流不止、日月運行不休。陰脈滋養五藏,陽脈滋養六腑,循環無端,周而復始。其流溢之氣,內溉藏腑,外濡腠理。
黃帝因五藏開竅於五官而疑惑經脈是否只滋養五藏。實際陰脈滋養五藏,陽脈滋養六腑,兩者並無偏廢。
黃帝問:蹺脈從何而起,至何而止?何氣滋潤眼睛?岐伯答:蹺脈是少陰的分支,起於足跟後,沿內踝向上,經大腿內側入陰部,上循胸內,入缺盆,出人迎穴前,入面頰,連目內眥,與太陽經、陽蹺脈相合上行。氣血相合則滋潤眼睛,氣血不足則眼瞼不合。
陰蹺脈是足少陰的分支,起於照海穴,別少陰上行,交足太陽的睛明穴;陽蹺脈是足太陽的分支,起於申脈穴,別太陽上行,也交於睛明穴。
黃帝問:蹺脈分陰陽,哪條計入總數?岐伯答:男子計陽蹺,女子計陰蹺,計入的為經脈,不計的為絡脈。蹺脈有陰陽左右四條,但「脈度」中只計兩條,因男子計陽蹺,女子計陰蹺,計入者為經脈,其餘為絡脈。
4. 五十營(三十三)
黃帝曰:余願聞五十營奈何?岐伯答曰:天周二十八宿,宿三十六分,天氣行一周,千八分,日行二十八宿,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,周身十六丈二尺,以應二十八宿,漏水下百刻,以分晝夜。
人一呼脈再動,氣行三寸,一吸脈亦再動,氣行三寸,呼吸定息,氣行六寸,十息,氣行六尺,日行二分,二百七十息,氣行十六丈二尺,氣行交通於中,一周於身,下水二刻,日行二十五分。所謂交通者,並行一數也。
二十八脈,十二經脈,左右二十四脈,合任、督、二蹺,共二十八脈。周身十六丈二尺,數詳「脈度」、「經脈」。二刻,一周。氣行交通於中,所謂交通者,諸經並行一周之數也。
五百四十息,氣行再周於身,下水四刻,日行四十分。二千七百息,氣行十周於身,下水二十刻,日行五宿二十分。一萬三千五百息,氣行五十營於身,水下百刻,日行二十八宿,漏水皆盡,脈終矣,凡行八百一十丈也,故五十營備,得盡天地之壽矣。
五十營備與天度符合,故得盡天地之壽。
一日一夜五十營,以營五臟之精,不應數者,名曰狂生。所謂五十營者,五臟皆受氣。持其脈口,數其至也,五十動而不一代者,五臟皆受氣,四十動一代者,一臟無氣,三十動一代者,二臟無氣,二十動一代者,三臟無氣,十動一代者,四臟無氣,不滿十動一代者,五臟無氣,予之短期,要在「終始」。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,以為常也,以知五臟之期。
予之短期者,乍數乍疏也。此段舊誤在「根結」。
狂生,其生不長也。「終始」,本經篇名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我想瞭解人體如何與「五十營」的規律相應?岐伯回答:天穹有二十八星宿,每宿劃分為三十六分,天氣運行一周共一千零八分。太陽每日行經二十八宿,人體則有二十八條經脈(上下左右前後分布),總長度十六丈二尺,與二十八宿相應。漏水計時百刻為一晝夜。
人一次呼氣脈跳兩次,氣行三寸;一次吸氣脈亦跳兩次,氣行三寸。一呼一吸間,氣行六寸。十次呼吸氣行六尺,對應日行二分。二百七十次呼吸,氣行十六丈二尺,完成全身循環,漏水耗時二刻,日行二十五分。所謂「氣行交通」,是指各經脈同步運行一周的數值。
二十八脈包含十二正經(左右各十二,共二十四脈),加上任脈、督脈與陰陽二蹻脈。全身經脈總長十六丈二尺(詳見《脈度》《經脈》篇)。每二刻完成一次循環,各經脈氣血同步運行。
五百四十次呼吸完成兩次循環,漏水四刻,日行四十分。二千七百次呼吸完成十次循環,漏水二十刻,日行五宿二十分。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完成五十次循環(五十營),漏水百刻,日行完二十八宿,計時器水流盡,脈氣運行終止。全程共行八百一十丈,完成五十營即符合天地運度,故能享盡天年。
一日一夜完成五十營,滋養五臟精氣。若不符合此規律,稱為「狂生」(生命力不健全)。五十營意味著五臟均獲得氣機滋養。通過診察脈象:五十次脈跳無歇止者,五臟氣機充沛;四十跳一歇止者一臟衰敗;三十跳一歇止者二臟衰敗;二十跳一歇止者三臟衰敗;十跳一歇止者四臟衰敗;不滿十跳即歇止者五臟俱衰,屬危候(詳見《終始》篇)。將五十跳無歇止視為常態,可判斷五臟狀態。
危候脈象表現為忽快忽慢。此段原誤錄於「根結」篇。
「狂生」指生命無法長久。「終始」為《靈樞》篇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