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四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6)

1. 逆順肥瘦(三十一)

而此有掌後銳骨之一腧,以治經病,然則臟病無腧,經病則有腧也。《甲乙經》:少衝為井,少府為滎,神門為俞,靈道為經,少海為合,義本於此。

黃帝曰:持針縱舍奈何?岐伯曰:必先明知十二經脈之本末,皮膚之寒熱,脈之盛衰滑澀。其脈滑而盛者,病日進,虛而細者,久以持,大以澀者,為痛痹,陰陽如一者,病難治。其本末尚熱者,病尚在,其熱以衰者,其病亦去矣。持其尺,察其肉之堅脆小大滑澀寒溫燥濕,因視目之五色,以知五臟,而決生死,視其血脈,察其色,以知其寒熱痛痹。黃帝曰:持針縱舍,余未得其意也。

岐伯曰:持針之道,欲端以正,安以靜,先知虛實,而行疾徐,左手執骨,右手循之,無以肉果,瀉欲端以正,補必閉膚,輔針導氣,邪氣淫泆,真氣得居。

縱,縱針以取之也。舍,舍針而去之也。陰陽如一,即寸口人迎相等也。持其尺,察其肉,視目之五色,視血脈,察其色,義詳「論疾診尺」。

黃帝曰:擀皮開腠理奈何?岐伯曰:因其分肉,左別其膚,微內而徐端之,適神不散,邪氣得去。

左別其膚,左手分別其皮部也。(以上四段,舊誤在「邪客」)

白話文:

逆順肥瘦(三十一)

在手掌後方銳骨處有一個腧穴,用於治療經脈病症。然而,臟腑病症並無特定腧穴,只有經脈病症才有相應的腧穴。《甲乙經》記載:少衝穴為井穴,少府穴為滎穴,神門穴為俞穴,靈道穴為經穴,少海穴為合穴,其理論依據即來源於此。

黃帝問道:「持針施術時,如何決定進針或出針?」岐伯回答:「必須先明確瞭解十二經脈的起止、皮膚的寒熱狀況,以及脈象的盛衰滑澀。若脈象滑而旺盛,表示病情正在加重;脈象虛弱細小,則病情已持續較久;脈象粗大澀滯,多為痛痹;若陰陽脈象相似,則病情難以治癒。若經脈起始和終末處仍發熱,表示疾病仍在;若熱度已減退,則疾病也已消退。通過診察尺膚,觀察肌肉的堅實或鬆軟、大小、滑澀、寒溫、燥濕等狀況,並配合觀察眼睛的五色變化,以判斷五臟狀況,從而預測生死。同時,審視血脈的色澤,以診斷寒熱、痛痹等病症。」黃帝又說:「關於持針進退的時機,我還未能完全領悟。」

岐伯解釋道:「持針的要領在於手法端正平穩,心神安定。須先辨明虛實,再決定進針的快慢。施針時,左手固定骨骼,右手循經按壓,避免因用力過度損傷肌肉。瀉法需正直進針,補法則需封閉針孔以聚氣,輔助針刺引導氣血,使邪氣散除,真氣得以留存。」

「縱」,是指進針以取邪氣;「捨」,是指出針以結束治療。「陰陽如一」,即寸口與人迎脈象平衡。通過診察尺膚、觀察肌肉、審視眼睛五色及血脈色澤等方法,可詳細判斷病情(具體內容見「論疾診尺」篇)。

黃帝問:「如何透過按壓皮膚來開啟腠理?」岐伯答道:「沿著肌肉分界處,左手分開皮膚,輕緩進針並保持端正,使患者精神安定而不散亂,邪氣便得以排出。」

「左別其膚」,意即左手先分開皮膚(以上四段原誤置於「邪客」篇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