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四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5)

1. 逆順肥瘦(三十一)

黃帝問於岐伯曰:余願聞持針之數,內針之理,縱舍之意,擀皮開腠理奈何?脈之曲折,出入之處,焉至而出?焉至而止?焉至而徐?焉至而疾?焉至而入?六腑之腧於身者,余願盡聞少序別離之處,離而入陰,別而入陽,此何道而從行?願盡聞其方。岐伯曰:帝之所問,針道畢矣。

黃帝曰:願卒聞之。岐伯曰:手太陰之脈,出於大指之端,內屈,循白肉際,至本節之後,太淵,留以憺,外屈,上於本節下,內屈,與陰諸絡會於魚際,數脈並注,其氣滑利,伏行壅骨之下,外屈,出於寸口而行,上至於肘內廉,入於大筋之下,內屈,上行臑陰,入腋下,內屈,走肺,此順行逆數之曲折也。

心主之脈,出於中指之端,內屈,循中指內廉以上,留於掌中,伏行兩骨之間,外屈,出兩筋之間,骨肉之際,其氣滑利,上二寸,外屈,出兩筋之間,至肘內廉,入於小筋之下,留兩骨之會,上入於胸中,內絡於心脈。

焉至而出,脈之所出也。所出為井。焉至而止,脈之所結也(詳見「根結」)。焉至而徐,脈之所行也(所行為經)。焉至而疾,脈之所溜也(所溜為滎)。焉至而入,脈之所入也(所入為合)。大指之端,少商,井也。內屈,循白肉際,至本節之後太淵,俞也。留以瘑,氣停留而瘑蕩,如水波之動搖也。

外屈,上於本節下,內屈,與陰諸絡會於魚際,滎也。諸陰皆會於此,數脈並注,其氣滑利,伏行掌後高骨之下(壅骨即高骨也)。外屈。出於寸口,而行經渠,經也。上至肘內廉,入於大筋之下,尺澤,合也。由此上行臑陰(臂內嫩肉曰臑,)。入腋下而走肺。手之三陰,從胸走手為順,此則從手逆數而至於胸,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。

中指之端,中衝,井也。掌中,勞宮,滎也。兩骨,兩筋骨肉之際,大陵,俞也。兩筋之間,間使,經也。肘內廉,小筋之下,兩骨之會,曲澤,合也。由此上入於胸內,絡於心脈。此亦手心主順行逆數之曲折也。

黃帝曰:手少陰之脈獨無腧何也?岐伯曰:少陰,心脈也,心者,五臟六腑之大主也,精神之所舍也,其臟堅固,邪弗能容也,容之則心傷,心傷則神去,神去則死矣,故諸邪之在於心者,皆在於心之包絡,包絡者,心主之脈也,故獨無腧焉。

黃帝曰:少陰獨無腧者不病乎?岐伯曰:其外經病而臟不病,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,其餘脈出入曲折,行之徐疾,皆如手厥陰心主之脈也,故「本輸」者,皆因其氣之虛實徐疾以取之。是為因沖而瀉,因衰而補,如是者,邪氣得去,真氣堅固,是謂因天之序。

掌後銳骨之端,神門,俞也,少陰經病而藏不病,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神門一俞,所以治經病也。其餘脈之出入曲折,行之徐疾,皆如手厥陰心主之脈行,故「本輸」一篇,心之五腧取於心主者,皆因其氣之虛實徐疾相同,是以取之也。沖,盛滿也。「本輸」所載少陰之腧,皆心主之腧,是少陰無腧也。

白話文:

逆順肥瘦(三十一)

黃帝問岐伯:「我想瞭解持針的技巧、進針的原理、放針與留針的用意,以及如何推展皮膚打開腠理。經脈的循行曲折,其氣血從何處發出?到哪裡停止?何處運行緩慢?何處流動快速?又從哪裡深入?六腑的腧穴位於身體何處?希望詳聽這些腧穴的分佈次序與離合關係。經脈如何分支進入陰經、別出走向陽經?這些循行是通過什麼途徑?請全面說明。」岐伯回答:「您所問的,已涵蓋針刺之道的全部了。」

黃帝說:「請詳細解釋。」岐伯答道:
手太陰肺經的循行從大拇指端出發,向內彎曲,沿掌側白肉邊緣至腕後太淵穴,稍作停留;再向外彎折,上行至拇指本節下方,向內彎曲與諸陰絡會合於魚際穴。多條脈氣在此匯注,運行流暢,接著伏行於掌後高骨(壅骨)之下,向外彎曲,從寸口部顯現而行,上行至肘內側,深入大筋之下;向內彎曲,上行臂內側(臑陰),進入腋下,再向內深入肺部。這是順經脈走向逆向描述其曲折路徑。

心主(心包經)之脈從中指端出發,向內彎曲,沿中指內側上行,停留於掌心,伏行於兩骨之間;向外彎折,穿出兩筋與骨肉交界處,其氣流暢,上行二寸後再度外彎,出兩筋之間至肘內側,深入小筋之下,停留於兩骨交會處,最終上行胸中,內絡於心脈。

經氣「發出」之處為「井穴」;「停駐」之處為脈氣結聚點(詳見《根結》篇);「緩行」之處為「經穴」;「疾流」之處為「滎穴」;「深入」之處為「合穴」。
舉例說明:大拇指端的少商穴為井穴;向內至腕後太淵穴為俞穴(氣血停留如波蕩);外彎至魚際處為滎穴(諸陰絡匯注);伏行後從寸口經渠穴顯現為經穴;上行至肘內側尺澤穴為合穴。此為手太陰經從手逆推至胸的循行細節。

心包經中:中指尖中衝穴為井穴;掌心勞宮穴為滎穴;兩骨間大陵穴為俞穴;兩筋間使穴為經穴;肘內曲澤穴為合穴。由此上胸內絡心脈,描述方式同前。

黃帝問:「為何唯獨手少陰心經無腧穴?」岐伯解釋:心為五臟六腑之主,藏守精神,其臟器堅固,邪氣若侵即致心神受損而危殆。因此,所有犯心之邪氣皆由心包絡代受,心包絡即為「心主之脈」,故心經本身不另設腧穴。

黃帝又問:「心經無腧穴,難道不會生病嗎?」岐伯回答:心經外行經脈會病,但心臟本臟不受邪。治療時僅取掌後銳骨端的神門穴(俞穴)調治經脈病,其餘循行特徵與心包經相同。《本輸》篇中心經五腧穴皆用心包經穴取代,依氣血虛實快慢來施針。盛滿時瀉之,衰弱時補之,順應自然規律,使邪去而正氣固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