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四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2)

1. 四時氣(三十)

足少陽之本末,其本在頭,其末在足。其經之本末有陷下者,亦少陽經之病也。

黃帝曰:刺之有道乎?岐伯答曰:刺此者,必中氣穴,毋中肉節。中氣穴則針遊於巷,中肉節即皮膚痛,補瀉反則病益篤,中筋則筋緩,邪氣不出,與其真氣相搏,亂而不去,反還內著。用針不審,以順為逆也。

必中氣穴,所謂得氣穴為定也。巷,隧道也。反還內著,反還於內,著而不去也。(以上八段,舊誤在「邪氣臟腑病形」)

白話文:

四時氣(三十)

足少陽經的起點和終點,其根本在頭部,末端在足部。若這條經脈的起點或終點有氣血下陷的情形,也是少陽經的病症。

黃帝問:「針刺治療有方法嗎?」岐伯回答:「針刺這種病症時,必須準確刺中氣穴,不可刺到肌肉關節處。刺中氣穴,針感會像在通道中流動;若刺中肌肉關節,則會使皮膚疼痛。若補瀉手法用反,病情反而加重;若刺中筋脈,會使筋脈鬆弛,邪氣無法排出,與體內真氣互相搏結,混亂不散,最終反退回體內滯留。用針若不謹慎,便會將順境變為逆局。」

必須刺中氣穴,也就是要精準找到氣穴為準。所謂的「巷」,是指經氣運行的通道。「反還內著」是指邪氣退回體內,滯留不去。(以上八段,原誤載於「邪氣臟腑病形」篇中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