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四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1)

1. 四時氣(三十)

黃帝曰:取之奈何?岐伯答曰:取之三里者,低跗取之,巨虛者,舉足取之,委陽者,屈伸而取之,委中者,屈兩取之,陽陵泉者,正豎膝,予之齊,下至委中之陽取之。取諸外經者,揄伸而從之。

臟腑之腧,所出為井,所溜為滎,所注為俞,所行為經,所入為合。五臟六腑之氣,滎、俞所入為合,是令何道從入?入而安所連屬?安所過往?此陽脈之別入於內,屬於腑者,是從別道而入,連屬於腑,過往於其本腑之所合者也。故滎俞治外經,合治內腑,治內腑者,取之於合,以其入屬於腑也。

胃合入於三里,足陽明之穴也。大腸之合在曲池,巨虛上廉,足陽明穴(手三陽下合足三陽)。小腸之合在小海,巨虛下廉,足陽明穴。三焦之合在天井,委陽,足太陽穴。膀胱合入於委中央,足太陽穴。膽合入於陽陵泉,足少陽穴。正豎膝,予之齊,正豎兩膝,使與之齊也。

下至委中之陽,謂委中之前,陽關之下,即陽陵泉之分也。取諸外經,謂取滎俞諸穴。揄申而取之,舒展申布而取之也。

黃帝曰:願聞六腑之病。岐伯答曰:胃病者,腹䐜脹,胃脘當心而痛,上支兩脅,膈咽不通,飲食不下,面熱,兩跗之上脈豎陷者,足陽明病,此胃脈也,取之三里。

陽明行身之前,下於面而行足跗,故面熱及跗上脈陷為足陽明病,此胃之脈也。

大腸病者,腸中切痛而鳴濯濯,冬月重感於寒即泄,當臍而痛,不能久立,與胃同候,魚絡血者,手陽明病,取之巨虛上廉。

魚絡,魚際之絡,手陽明脈起大指,傍魚際也。

小腸病者,小腹痛,腰脊控睪而痛,時窘之後,當耳前熱,若寒甚,若獨肩上熱甚,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,若脈陷者,手太陽病,此其候也,取之巨虛下廉。

手太陽起小指,繞肩胛,交肩上,循頸,上頰,卻入耳中,故耳前肩上及手小指熱為手太陽病。

三焦病者,腹氣滿,小腹尤堅,不得小便,窘急,溢則水,留即為脹,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,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,亦見於脈,取委陽。

不得小便,窘急,溢則水,留即為脹,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,水道不通,故小便窘急,水留為脹也(小腸病,時窘急在後,三焦病則窘急在前)。其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,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,是其位也,故亦見於大絡之脈,見於脈,手少陽經病也。

膀胱病者,小腹遍腫而痛,以手按之,即欲小便而不得,肩上熱,若脈陷,及足小指外廉及脛踝後皆熱,取委中央。

足太陽脈循肩膊,貫腨內,出踝外,至小指外側,故肩上脛踝及小指外廉皆熱,此亦足太陽經病也。

膽病者,善太息,口苦,嘔宿汁,心下憺憺,恐人將捕之,嗌中吤吤然,數唾,候在足少陽之本末,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,其寒熱者,取陽陵泉。

白話文:

【四季氣候變化與病症治療】

黃帝問:如何取穴治療?岐伯回答:

  • 足三里穴:腳背放低後取穴。
  • 巨虛穴:抬起腳時取穴。
  • 委陽穴:屈伸腿部取穴。
  • 委中穴:雙腿彎曲時取穴。
  • 陽陵泉穴:伸直膝蓋,與膝蓋平齊,向下至委中穴外側取穴。
    其他經絡穴位則需伸展肢體後取穴。

經脈氣血流注規律
臟腑經脈的氣血:

  • 起始處為「井」,流動處為「滎」,灌注處為「俞」,通行處為「經」,匯入處為「合」。
    五臟六腑之氣由「滎」「俞」進入「合穴」,這些氣血如何流動?與哪些部位相連?
    這是因為陽脈從其他路徑進入體內,屬絡於腑,並與本腑的合穴相通。因此,「滎俞」治外部經絡病症,「合穴」治內部腑病,治療腑病需取合穴,因其與腑相連。

六腑合穴位置

  • 胃:足三里(足陽明經)。
  • 大腸:曲池或巨虛上廉(手三陽合於足三陽)。
  • 小腸:小海或巨虛下廉。
  • 三焦:天井或委陽(足太陽經)。
  • 膀胱:委中(足太陽經)。
  • 膽:陽陵泉(足少陽經)。

六腑病症與治療

  1. 胃病:腹脹、胃脘疼痛牽連兩脅、吞嚥不順、飲食難下、面熱、足背脈凹陷——取足三里。
  2. 大腸病:腸鳴劇痛、冬季受寒易腹瀉、臍周痛、久站困難——取巨虛上廉(觀察魚際絡脈瘀血)。
  3. 小腸病:小腹痛、腰脊牽引睪丸痛、排便不暢、耳前或肩部發熱、小指與無名指間熱感——取巨虛下廉。
  4. 三焦病:腹脹、小腹硬滿、小便不暢、水腫——取委陽(觀察足太陽外側大絡)。
  5. 膀胱病:小腹腫痛、按壓欲尿不出、肩部或小腿外側發熱——取委中。
  6. 膽病:常嘆息、口苦、嘔吐膽汁、心神不安、咽喉異物感——灸足少陽經脈凹陷處,寒熱症狀取陽陵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