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四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0)

1. 背腧(二十九)

黃帝問於岐伯曰:願聞五臟之腧出於背者。岐伯曰:胸中大俞在杼骨之端,肺俞在三椎之間,心俞在五椎之間,膈俞在七椎之間,肝俞在九椎之間,脾俞在十一椎之間,腎俞在十四椎之間,皆挾脊相去三寸所。則欲得而驗之,按其處,應在中而痛解,乃其俞也。

背者,胸之府也(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語),故胸中大俞在背上杼骨之端,足太陽之大杼穴也。自大杼而下,肺俞在三椎之間(脊骨一節為一椎,俗本皆作焦,非),心俞在五椎之間,膈俞在七椎之間,肝俞在九椎之間,脾俞在十一椎之間,腎俞在十四椎之間。皆挾脊骨兩旁相去三寸所,在足太陽經之裡行。

則欲得而驗之,試按其處,應在於中而痛解(解,鬆懈也),乃其腧也。

灸之則可,刺之則不可,氣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。以火補者,毋吹其火,須自滅也,以火瀉者,疾吹其火,傳其艾,須其火滅也。

背腧可灸不可刺,氣盛則以火瀉之,虛則以火補之。以火補者,毋吹其火,須自滅也,以火瀉者,疾吹其火,乃傳其艾,須其火之自滅,而後易艾也。

白話文:

背腧(二十九)

黃帝向岐伯詢問:「我想瞭解五臟的腧穴位於背部的具體位置。」岐伯回答:「胸中的重要穴位大俞位於杼骨的頂端,肺俞在第三椎之間,心俞在第五椎之間,膈俞在第七椎之間,肝俞在第九椎之間,脾俞在第十一椎之間,腎俞在第十四椎之間。這些穴位都位於脊椎兩旁,相距約三寸。若要驗證其位置,按壓這些部位時,若感到內部有反應且疼痛緩解,便是相應的腧穴。」

背部是胸部的樞紐(出自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),因此胸中的大俞穴位於背部杼骨頂端,即足太陽經的大杼穴。從大杼穴往下,肺俞在第三椎之間(脊椎一節為一椎,俗本誤作「焦」),心俞在第五椎之間,膈俞在第七椎之間,肝俞在第九椎之間,脾俞在第十一椎之間,腎俞在第十四椎之間。這些穴位均位於脊椎兩側,相距約三寸,屬於足太陽經的內側部分。

若要驗證這些穴位,可按壓相應位置,若內部有反應且疼痛緩解(「解」指鬆弛),便是正確的腧穴。

這些穴位適合艾灸,但不宜針刺。氣盛時可用艾灸瀉法,氣虛時則用補法。使用艾灸補法時,不要吹火,讓其自然熄滅;使用瀉法時,則需快速吹火並移動艾條,待火熄滅後更換新的艾條。

背部腧穴適合艾灸而不宜針刺,氣盛時可用艾灸瀉法,氣虛時則用補法。補法時不吹火,讓其自然熄滅;瀉法則需快速吹火並移動艾條,待火自然熄滅後更換新艾條。

2. 四時氣(三十)

黃帝問於岐伯曰:夫四時之氣,各不同形,百病之起,皆有所生,灸刺之道,何者為定?岐伯答曰:四時之氣,各有所在,灸刺之道,得氣穴而定。故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,甚者深刺之,間者淺刺之,夏取盛經孫絡,取分間,絕皮膚,秋取經俞;邪在腑,取之合,冬取井滎,必深以留之。

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,甚者深刺之,間者淺刺之(「本輸」:春取絡脈、諸滎、大經分肉之間,甚者深取之,間者淺取之),《素問·刺志》:春取絡脈分肉間,春者經脈長深,其氣少,不能深入,故取絡脈分肉間。夏取盛經孫絡,取分肉間,絕皮膚(「本輸」:夏取諸腧、孫絡、肌肉皮膚之上),「刺志」:夏取盛經、分腠,所謂盛經者,陽脈也,絕膚而病去者,邪居淺也。

秋取經俞,邪在腑,取之合(「本輸」:秋取諸合),「刺志」:秋取經俞,陽氣在合,陰氣初盛,故取俞以瀉陰邪,取合以虛陽邪。冬取井滎,必深以留之(「本輸」:冬取諸井、諸腧之分,欲深而留之),「刺志」:冬取井滎,陽氣衰少,陰氣盛堅,故取井以下陰逆,取滎以實陽氣。

黃帝曰:余聞刺有五變,以主五腧,願聞其故。岐伯曰:人有五臟,五臟有五變,五變有五腧,故五五二十五腧,以應五時。黃帝曰:願聞五變。岐伯曰:肝為牡臟,其色青,其時春,其日甲乙,其音角,其味酸,心為牡臟,其色亦,其時夏,其日丙丁,其音徵,其味苦,脾為牝臟,其色黃,其時長夏,其日戊己,其音宮,其味甘,肺為牝臟,其色白,其時秋,其日庚辛,其音商,其味辛,腎為牝臟,其色黑,其時冬,其日壬癸,其音羽,其味鹹,是為五變。

黃帝曰:以主五腧奈何?岐伯曰:臟主冬,冬刺井,色主春,春刺滎,時主夏,夏刺俞,音主長夏,長夏刺經,味主秋,秋刺合,是謂五變以主五腧。黃帝曰:諸原安合?以致六腧?岐伯曰:原獨不應五時,以經合之,以應其數,故六六三十六腧。黃帝曰:何謂臟主冬,時主夏,音主長夏,味主秋,色主春?願聞其故。

岐伯曰:病在臟者,取之井,病變於色者,取之滎,病時間時甚者,取之俞,病變於陰者,取之經,經滿而血者,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,取之於合,故命曰味主合,是謂五變也。

五臟五腧,井、滎、俞、經、合,故命曰味主合,是謂五變也。原獨不應五時,以經合之,並主長夏,以應其數,故六腑之六六三十六腧合於五臟之五五二十五腧也。長夏為至陰,故病變於陰者,取之經。(此段舊誤在「順氣一日分為四時」)

黃帝曰:余聞五臟六腑之氣,滎俞所入為合,令何道從入?入安連過?願聞其故。岐伯答曰:此陽脈之別入於內,屬於腑者也。黃帝曰:滎俞與合,各有名乎?岐伯答曰:滎俞治外經,合治內腑。黃帝曰:治內腑奈何?岐伯答曰:取之於合。黃帝曰:合各有名乎?岐伯答曰:胃合入於三里,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,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,三焦合入於委陽,膀胱合入於委中央,膽合入於陽陵泉。

白話文:

四時氣(三十)

黃帝問岐伯:「四季的氣候各有不同,疾病產生的原因也有所差異。針灸治療的法則,應當如何確定?」岐伯回答:「四季的氣候各有特點,針灸治療需根據氣血所聚的穴位來決定。因此,春天應取經脈、血脈與肌肉之間的穴位,病重者深刺,病輕者淺刺;夏天選取旺盛的經脈與細小的絡脈,並在肌肉間隙施針,穿透皮膚;秋天取經脈的俞穴,若邪氣在六腑,則取合穴;冬天則取井穴與滎穴,且需深刺並久留針。」

(補充說明:

  • 春天時經脈較深長,氣血較弱,不宜深刺,故選絡脈與肌肉間的穴位。
  • 夏天陽氣旺盛,邪氣較浮淺,故刺盛經與分肉間,甚至輕觸皮膚即可。
  • 秋天陽氣收斂,陰氣初盛,取俞穴以瀉陰邪,取合穴以散陽邪。
  • 冬天陽氣弱而陰氣盛,刺井穴可抑陰逆,刺滎穴能補陽氣。)

黃帝問:「聽說針刺有五種變化,對應五腧穴,是什麼緣故?」岐伯答:「五臟各有五種變化(色、時、日、音、味),並對應五腧穴,共二十五穴,以配合五季。」接著詳述五臟對應的屬性:

  • 屬陽臟,色青,應春、甲乙日、角音、酸味。
  • 亦屬陽臟,色赤,應夏、丙丁日、徵音、苦味。
  • 屬陰臟,色黃,應長夏、戊己日、宮音、甘味。
  • 屬陰臟,色白,應秋、庚辛日、商音、辛味。
  • 屬陰臟,色黑,應冬、壬癸日、羽音、鹹味。

黃帝問:「如何用五變對應五腧穴?」岐伯答:

  • 冬季主臟,刺井穴。
  • 春季主色,刺滎穴。
  • 夏季主時,刺俞穴。
  • 長夏主音,刺經穴。
  • 秋季主味,刺合穴。
    此即五變對應五腧穴的法則。

黃帝又問六腑的原穴如何配合,岐伯解釋原穴不直接對應五時,需與經穴結合,因此六腑共三十六腧穴,與五臟二十五腧穴相合。(長夏屬至陰,病在陰分者取經穴。)

黃帝最後詢問五臟六腑之氣如何通過滎俞穴進入合穴,岐伯回答:「陽脈從外入內,歸屬於腑。」並說明:

  • 滎俞穴主治外部經脈的病變。
  • 合穴主治內部六腑的病變,並列出六腑合穴的具體位置:
    胃合於足三里,大腸合於上巨虛,小腸合於下巨虛,三焦合於委陽,膀胱合於委中,膽合於陽陵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