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樞懸解》~ 卷四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8)

1. 標本

所治者,頭痛眩僕,腹痛中滿暴脹,及有新積。痛可移者,易已也,積不痛,難已也。

石,即實也。氣街,氣之通衢也。胸旁曰膺。背腧,足太陽經諸臟腑之腧也。臍左右之動脈,肓俞、天樞諸穴也(盲俞,足少陰穴。天樞,足陽明穴)。氣在脛者,止之於氣街,足陽明經穴,承山,足太陽經穴。取此者,用毫針,取此四街也。刺而予之,予之以針也。所治者,四街之所治者也。

白話文:

標本

治療的症狀包括頭痛、暈眩昏倒、腹痛、腹部脹滿突然發脹,以及新形成的積聚。疼痛會轉移的部位較容易治癒,而積聚不痛的則較難治癒。

「石」指的是實證。「氣街」是氣血流通的要道。胸的兩側稱為「膺」。「背腧」是足太陽經上與各臟腑相應的腧穴。肚臍左右的動脈,指的是肓俞穴、天樞穴等(肓俞屬於足少陰經,天樞屬於足陽明經)。氣行於小腿的,可以通過氣街(足陽明經穴位)和承山(足太陽經穴位)來調節。選取這些穴位時,需使用毫針,並針對四條氣街進行治療。以針刺的方式給予治療,所針對的正是四街能調節的病症。

2. 動腧(二十八)

黃帝曰:經脈十二,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?岐伯曰:是陽明胃脈也。胃為五臟六腑之海,其清氣上注於肺,肺氣從太陰而行之,其行也,以息往來,故人一呼脈再動,一吸脈亦再動,呼吸不已,故動而不止也。

經脈十二,而手太陰之太淵(在關上),足少陰之太谿(在足內踝後),足陽明之人迎(在喉旁)、衝陽(在足跗上),獨動而不休,是陽明胃脈之力也。胃為五臟六腑之海,其清氣上注於肺,肺氣從太陰之經而行之,其行也,以息往來,故人一呼脈再動,一吸脈亦再動,呼吸不已,氣行經中,上下環周,故動而不止。蓋經之動,氣送之也,氣統於肺,而胃為化氣之原,故悉屬陽明胃脈之力也。

黃帝曰:氣之過於寸口也,上十焉息?下八焉伏?何道從還?不知其極。岐伯曰:氣之離臟也,卒然如弓弩之發,如水之下岸,上於魚以反衰,其餘氣衰散以逆上,故其行微。

寸口,手太陰之動脈也。《難經》:從關至尺,是尺內,陰之所治也,從關至魚際,是寸口內,陽之所治也,陰得尺中一寸,陽得寸內九分。氣之過於寸口也,上十焉息,下八焉伏,上謂尺中,下謂寸口,以手之三陰,自胸走手,其氣先至尺中,故尺中為上,後至寸口,故寸口為下。

尺得一寸,是上十也(十分為寸),寸得九分,是下九也,曰下八者,以脈有覆溢,溢則上魚而寸反十分,覆則下尺而寸至八分,帝問覆脈之寸短而尺長,故曰下八。上而尺中,脈動十分,十分之外,氣從焉息?下而寸口,脈動八分,八分之外,氣從焉伏?是從何道而還?不知其極。蓋氣之離臟而走手也,卒然如弓弩之發,如水之自高而下岸也,氣力壯大,是以鼓動應指。

及其上於魚際,氣力反以衰乏,其餘氣衰散以逆上,故其行微而不見鼓動也。將上魚際,而脈力已衰,故寸口不及一寸,但得八分也。(寸口正在魚際之分)

黃帝曰:足之陽明何因而動?岐伯曰:胃氣上注於肺,其悍氣上衝頭者,循咽,上走空竅,循眼系,入絡腦,出顑,下客主人,循牙車,合陽明,並下人迎,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。故陰陽上下,其動也若一。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,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,陰陽俱靜俱動,若引繩相傾者病。

胃氣上注於肺,而其悍氣之上衝於頭者,循咽管而上走空竅,循眼系而入絡於腦,出顑(鬢骨之上)。而下客主人(足少陽穴),循牙車(即頰車)而合陽明之本經,並下喉旁人迎之動脈,此胃氣之別走於陽明者也。故陽明行氣於三陽,脈動於人迎,太陰行氣於三陰,脈動於寸口,陰陽上下(人迎在上為陽,寸口在下為陰)。其動也若一,陽明何故不動也!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,陽不及陰也。

白話文:

【動脈搏動的要點(二十八)】

黃帝問:人體有十二條經脈,為何只有手太陰肺經、足少陰腎經和足陽明胃經的脈搏持續跳動不止?

岐伯回答:這是因為陽明胃經的動力。胃是五臟六腑營養的匯聚之處,其清陽之氣上升輸注於肺,肺氣又沿著太陰經運行。這種運行與呼吸節奏同步,因此人一呼氣脈搏跳動兩次,一吸氣脈搏也跳動兩次,呼吸不停,所以脈搏跳動不止。

具體來說:

  • 手太陰肺經的太淵穴(手腕處)
  • 足少陰腎經的太谿穴(內踝後方)
  • 足陽明胃經的人迎穴(喉嚨旁)和衝陽穴(足背)

這些部位持續跳動,都是陽明胃經推動的結果。胃氣上升至肺,肺氣帶動經脈運行,隨著呼吸節律循環全身,因此脈搏持續不斷。經脈的搏動是由氣推動的,而氣的運行由肺主導,胃則是產生氣的源頭,所以這種持續跳動都歸功於陽明胃經的力量。

黃帝問:氣通過寸口脈時,向上有十分之氣,向下有八分之氣,這些氣如何循環?我不明白其中的原理。

岐伯解釋:當氣離開臟腑時,就像弓箭突然發射,又像水流沖下堤岸,最初勢頭猛烈(對應尺脈跳動十分有力),到達魚際部位後氣勢轉弱,殘餘之氣逐漸消散並反向流動,因此脈搏變得微弱。

寸口脈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。具體來說:

  1. 尺脈(靠近肘部)屬陰,正常跳動十分(一寸)
  2. 寸脈(靠近拇指)屬陽,正常跳動九分
  3. 當出現「覆脈」異常時,寸脈僅跳動八分,此時尺脈相對顯得偏長

氣離開臟腑流向手部時,初期強勁有力,到魚際處力道衰退,因此寸脈不足一寸,只顯現八分力道。

黃帝問:足陽明胃經為何持續跳動?

岐伯解釋:胃氣向上輸注至肺,其中剽悍之氣向上衝擊頭部,路徑如下:

  1. 沿咽喉上行至頭部孔竅
  2. 通過眼球後方聯繫進入腦部
  3. 從鬢角上方穿出
  4. 向下經過足少陽經的客主人穴
  5. 沿頰車部位與陽明經主幹會合
  6. 最後下降至喉旁的人迎動脈處

這是胃氣分出一支循行陽明經的途徑。因此:

  • 陽明經主導三陽經的氣血,脈動顯於人迎穴(頸部)
  • 太陰經主導三陰經的氣血,脈動顯於寸口穴(手腕) 上下陰陽兩處的脈動協調一致,所以陽明經自然持續搏動。

若是陽經患病而陽脈反小,或陰經患病而陰脈反大,都屬異常現象;當陰陽經脈完全不動或異常躁動,如同拉緊的繩索般失衡時,就表示有病態產生。